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经济管理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
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

作者: 李津逵


第一节 经营建筑,还是经营空间?

一个人身边走来另一个人,这并不仅等于两个人,还形成了第三者,叫作人际关系。同样,一栋建筑加一栋建筑并不只等于两栋建筑,它们形成了一个第三者,即一个室外空间。一条街道、一个广场或者市中心以至整个城镇,则是领域更大的城市空间。

建筑与空间,犹如电子与虚空,企业务实、政府务"虚"。务"虚"不仅是"美容之术",更是"强身之法"。所以市长可以不必去亲自审定一些单体建筑,但不能不去控制一条街道的对景和视线走廊。

一.何以只见新楼不见新城?

正如"物质"是由"原子"和"虚空"共同构成的一样,城市也是由"建筑"和"空间"构成的。但是比起建筑来,空间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特别是城市空间,虽然人们天天生活在其中,但它常常成为设计和建设中被遗忘的"空白地带"。在现代城市中,人们可能看到个别好的,甚至是卓越的建筑,但美好的城市空间,较难发现。比起北京紫禁城、意大利罗马和中国江苏、安徽的一些村镇的空间,更多的现代城市如出一辙地表现出混乱、单调、和平庸。

这也就是为什么最近的二十年,中国虽为地球史上规模最大的工地,在史无前例的大土木中,如雨后春笋般地长起了成千上万的高楼大厦,但是真令我们为之心动的美丽新城却廖若晨星。

何以只见新楼不见新城?何以众多的建设成为"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关键在于楼宇的建设破坏了城市的空间!

建筑设计大师沙里宁对此曾一语破的:"如果把建筑史中许多最漂亮和最著名的建筑物重新修建起来,放在同一条街道上,如果只是靠漂亮的建筑物,就能组成美丽的街景,那么这条街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街道了。可是,实际上却绝不是这样,因为这条街将成为许多互不相关的房屋所组成的大杂烩。如果许多最有名的音乐家在同一时间内演奏最动听的音乐——各自用不同的音调和旋律进行演奏——那么其效果将跟上边的一样。我们听到的不是音乐,而是许多杂音。"

建筑是音符,空间是乐章。如果房地产企业是乐手,那政府就应当是指挥。

1981年第十四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的《华沙宣言》中讲到,我们许多建筑师常犯的毛病是,突出了自己设计的建筑,却忘记相关的环境。看建筑单体尚可,看环境时则是败笔。建国之初,梁思成先生在修改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送审稿时,曾坚决反对在纪念纪念碑基座搞"大平台"、或类似***的"大门洞",认为是"大大违反结构常理"的。但是把"巨大"当作"伟大"的作品,依然不断。在一条街上,每一个建筑都在拼命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时,整条街却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印象,这样的街景并不少见。

遍布全国的"只见新楼不见新城"说明,我们还没有对空间给予应有的重视。

二.设计城市不是设计建筑,而是设计空间

1、城市的精华在于空间

"古代哲学家老子说过,一个容器的精华在于空。一个城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容纳人和生活的容器。而城市的精华,正如容器一样也正在其空,也就在于它的公共场地……它的街道、广场、河流和公园。"建筑大师贝聿铭非常强调"空"。

1933年国际建筑协会讨论通过的世界第一个城市规划大纲《雅典宪章》,提出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绿地、阳光和空间。什么是空间?建筑师认为,"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这很容易让人感到空间是一种主观的存在。其实空间的存在是客观的。有虚空间,实空间,有限空间和无限空间等等。城市空间是城市中由一定物质要素围合形成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的精华在于空。

原无锡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沈青松考察台湾的城市空间后,撰文说,"空间"二字着实可以大作文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设计城市最根本的不是设计建筑,而是设计空间。在台湾我们参观了每个城市的中心广场空间,还有社区中心空间,商业空间,居住空间等等,有成功之作,也有不少败笔。但是有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台湾在塑造城市空间环境形象时,已经注意到公共艺术的设计,称为公共艺术空间,公共艺术在欧美国家推行已有数十年之久。纽约的公共艺术在1983年9月15日正式立法通过的。台湾推动公共艺术至今仅十年,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台湾当局设立中央文化建设委员会,在都市内成立公共艺术委员会。城市公共艺术个案的实施程序是由建设方在建筑审查时提出公共艺术建设的方案,报请市政府审查,由市长召集该市的公共艺术委员会审查通过。台湾在各个城市均成立了公共艺术基金,规定任何建筑物建设中必须编列1%的公共艺术建设预算,市政工程编列0.5%的公共艺术建设预算,大型项目可以独立运作本项目的预算,小型项目则集中到基金共同使用。

2、为什么太湖石讲究"瘦绉透露"?

江南的三大奇石,都以"瘦绉透露"著称,仅从这四个字来说,应当是毫无美感。但作为立体造型,石头一旦挖空穿洞,空间就进入了造型之内,太湖石作为一件自然的雕塑,本身就是一个空间变化的生命有机体。什么是空间?说白了就是形体的中空部分,它就可以创造出很多变化。

成涛主编的《城市环境艺术》中,把雕塑称作是"空间的变形虫",它既可通过自身形体的扩充填补空间的空洞,又可通过自身的压缩、镂空来包容空间,增加空间的深度。

按照环境张力的理论,要使一个地方的环境张力平衡,可通过调和与对比的方法,如贝聿铭在达拉斯音乐厅的设计中考虑到建筑物前的空间过于空旷,空间的张立过于开敞,与人的距离过于疏远,故在进入前的一个非中间位置,设立了一件雕塑《音乐家》。二支3.8米高的锈铁柱相互夹出一个狭小的空间,同时柱顶突出三个小节,它们非常接近,但没有接触,在狭窄空间中的这种关系,就产生出一种空间张力的紧张感,把本来旷散的视觉空间又抓住了,达到一种张弛的平衡。

"不好的建筑往往形成好的城市景观,但好的建筑经常组成不佳的城市景观"。

凯文·林奇在美国几个城市进行认知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归结了城市形象五个要素:一,道路;二,边沿;三、区域;四,结点;五,标志。让我们试着逐一分析:

1、道路之美:

大连星海湾畔的中央大道是2000年的重点工程。时任市长的薄熙来说,这不是一条简单的大道,其实道路搞好了比建筑更有标志性,他举出了法国著名的香榭丽舍大街的例子作为证明。"这条道建好了完全具备全国第一的条件"。

2、边沿之美:

山城的山势、水城的曲岸、林立的楼宇组成的天际线,这些城市轮廓线作为"边沿"的空间形态,将城市独特的美展现出来。象上海的外滩、香港的中环、都是美不胜收的景致。边沿一般呈现为全景,是由城市许多人工和自然的实体构成的。按景观规划有效控制建设,创造和保持良好的轮廓线,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

深圳作为花园城市,环境很美。但如果开辟了海上看深圳的游线,则可以看到一种全景式的边沿之美。

3、区域之美:

围合构成的空间使人产生向心、凝聚的心理感受。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合院住宅,使居住者得到强烈的内聚、亲切、安定的感受。

由实体占领构成的空间使人产生扩散、外射的心理感受。我国许多建在山顶的塔,使人们看到巨大的外射力,它主宰着周围的山峦和天空。

4、结点之美:

太原市迎泽大街全长10公里,是贯穿太原市东西走向的城市主轴线,其中从火车站到迎泽大桥的4.2公里,是连接城市核心地段的重要生活性干道,街宽70米。这长度与宽度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曾经在中国省会城市中屈指可数。但是走在路上人们并不会感觉这条街过于长、过于直,因为在街道的布局上有若干节点设置得当:从终端的火车站广场、向西一公里的市中心广场,再向西一公里路南有迎泽公园、直至西端的桥头公园,在整体空间上形成一定的节奏,因而没有显得呆板单调。

5、标志之美:

北京***、美国纽约自由女神塑像、巴黎埃菲尔铁塔、哥本哈根鱼美人像等,都是城市的标志。城市标志可以是具有物质功能作用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也可以是雕塑、拱门、纪念柱。

城市标志是一个城市文化特色的集中显现,凝聚了人们对城市的感情,反映城市的历史,激起人们对城市回忆,对一城居民来说,是彼此之间文化识别与认同的共同"场景"。对于来访者,由于城市标志在旅游图、纪念品以及地方产品的商标中得到重复传播,因此对于亲眼目睹它的期望值高于城市的其他场所,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城市标志处会有众多游客"谋杀菲林"的原因。

标志物应具有突出性,如果一个造型优美的标志物,被一群与其高低相近的建筑群包围,则会使它形象受损,表现不出作为标志的形象,就好像舞台上配角经常挡住主角那样令人遗憾。为此华盛顿所有的建筑都不允许高过华盛顿纪念碑、扬州市魁星阁附近的建筑也都不允许高过魁星阁。

标志物还应具有唯一性。同一个标志物不宜重复出现,这会冲淡人们对标志的形象性的感觉。镇江在与金山遥向呼应的焦山上兴建了一座与金山寺塔同样的佛塔,以至游人会"错把焦山当金山",这样的自我克隆大大降低了人们对金山寺塔,和与金山风光迥异的焦山风光的期待感。而期待是审美不可缺少的阶段。

三、城市空间中的五大误区

1、新比旧美:  

英国文物建筑学会指出,70年代发展的旧区改造所破坏的具有文物性质的建筑竟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炮火摧毁的还要多。我国文物界也有类似说法,即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以建设的名义对旧城的破坏,超过了以往100年。在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冲突中,牺牲的往往是前者。

1992年,矗立了80多年的济南标志性建筑——具有典型日耳曼风格的济南老火车站被拆除,起因是某官员说"它是殖民主义的象征,看到它就想起中国人民受欺压的岁月……那钟楼的绿顶子(穹隆顶)像是希特勒军队的钢盔,有什么好看的?"照此逻辑,上海外滩建筑群又有什么好看的呢?

1999年11月11日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千年古城墙一夜惨遭摧毁,2000年淅江定海古城中成片的老街区被拆除。郑孝燮、罗哲文等专家称之为20世纪末恶劣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事件。

2、计划比自然美:

埃比尼泽·霍华德的名著《明日的田园城市》对于美国和英国的城市设计毫不留情,他说:通常认为美国的城市是经过规划的。这只是在某种十分有限的意义上说是对的。美国城市确实没有盘根错节的街道,道路走向似乎都是由横冲直撞的奶牛划定的。在美国城市(不包括少数最古老的城市)住几天,通常就不致迷路;但是无论如何也谈不上有什么真正的设计,即使是最粗糙的设计。有些街道是有设计的,但是随着城市的扩大,这些街道只是重复延伸,显得单调乏味。就街道设计来说,华盛顿是一个给人壮丽印象的例外;但是即使是这个城市,也没有保证使人便于接近自然,公园不是它的主要内容,学校和其他建筑也没有科学地布置。

3、图美城就美:

在全世界上最美的城市,翻开地图也不会是几何图般的整齐。而凡是电脑画出来整整齐齐的图纸,建起来都令人失望。人在看图的时候和在散步的时候,尺度不同,感觉也完全不同。

环境的设计如果对人的行为、活动未加充分考虑,则会产生种种缺陷或导致失败。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的规划设计就反映了这一问题。巴西利亚是按巴西建筑师柯斯塔获奖方案建设的。设计者的指导思想是将巴西利亚城市建为有秩序、协调、雄伟的城市,同时又是方便、有效率、亲切的城市。整个城市空间构图生动,能体现首都的宏伟气魄。但是,城市僵硬的功能分区,除办公区、居住区外,还有旅馆区、商业区等具体划分,以致使本应是丰富多样的城市生活变得单调贫乏。

巴西利亚的居民区被安排在与政府轴线十字交叉的弯曲轴线上,它象征着飞机的两翼衬托着机身,在空中鸟瞰时,构图良好。但在地面上的人无法感受到"飞机的两翼",只是觉得这是一片相互非常雷同的居住街坊,生活在地面上的居民感到贫乏无味。美国建筑师评价说:"这是一个毫无人情味儿的地方,除了庞大的排成军队行列式的建筑外,什么也没有了。表现为不理解人的尺度和人在环境中的要求。"正象现代建筑在发展中产生了过于"纯净"的缺陷一样,在现代城市设计中也出现了这样的异常"纯净",从而失去了多样的趣味性和生气。

江苏的华西村,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创造了不俗的表现,但是从村里的金塔望下去,农民别墅直如一片"排成军队行列式的建筑",我不知道,住在其中的农民,真会觉得这里的空间比从前江南水乡,"人家尽枕河"的风光要好么?

城市设计的方案是由设计师构想出来,由领导人在看了图纸及模型后进行抉择的。但是建造起来的城市环境的好坏,要以城市居民和来访者对这一环境的亲身感受,来评说其得失成败。有时甚至还需要历经时间的检验。因此设计者一定要了解人是怎样感觉城市空间的。

城市空间有"图形感受"和"实际感受"之间的差别。当人们研究和评议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时,看到的是总平面图、透视图及模型等"图形",从中想象未来的环境,做出好或不好的评价。这种感受可称为"图形感受"。

当方案确定付诸实施后,人们活动在环境之中,通过各种器官及大脑所产生的各种感受,可称之为"实际感受"。

这两种感受往往存在差别,"图形感受"是一回事,而"实际感受"往往是另一回事。结果是设计方案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但这时已很少有人再来问津,下一个任务又将开始了。由于城市环境比单栋建筑物尺度大,使用者范围广,建成的过程长,因此在设计时就更难预想这种"实际感受",以使人们获得满意的人工环境。

4、建筑美,城市就美:

新建筑的集合就是新城市。美从来就是一种整体的和谐。今天中国的建筑却只考虑个体如何出奇制胜——只管自己,不管别人,更不谈后来人,构成城市形体的建筑像时装表演,各显神通,有的甚至赤身裸体,张牙舞爪。一个地域的多个建筑很难协调成一组和谐优美的城市交响乐。

何树青和窦建称北京金融街建筑群是"上演了关公战秦琼"的闹剧,各唱各的调,杂乱相处,主体建筑超高68米。大多数建筑放在一起看就是洋时髦加假古董、巨无霸加变形金刚的大杂烩。

上海陆家嘴的整体形象经过了统一规划,但仍有败笔。站在浦西望去会奇怪地看到一个建筑顶部缝隙中露出另一个建筑不同风格顶部局部,构图很不完整,使以前形成以东方明珠为视觉中心的有主体有序列的空间效果不断被削弱。如国际会议中心将东方明珠电视塔与陆家嘴高层建筑群之间必要的"休止空间"死死堵住,城市空间失去了喘息的机会,而且其"球"形的喧宾夺主也是对东方明珠景观的破坏。

5、快就是美:

我们在各地的城镇到处可以看到将城市街道贯通城市间干道的情景。生活在街道两边的市民,每天都包围在过往的长途汽车和大货车的噪声之中。

城市的躯体在膨胀的过程中,既被新的城市道路连接着,又被它切开,新的城市空间车流滚滚,机器代替人在空间中的地位,过去亲切的由人主宰的空间在逐步消失和减少,经济、效率的观念大大超过了历史、文化的观念,致使一些原有城市的良好建筑及空间遭到毁坏。这些现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发生过,有些还在继续发生。

美国人简·雅各布在1962年出版的《美国城市消亡与生长》一书中提到,美国建了许多城市空间,它们既不安全又无趣味,不活跃也不经济。英国人戈登·卡伦在他的《城市景观》一书中,列举了许多历史上形成的好的城市空间设计及手法。在1971年再版的序言中,他提到,这一新版本原应以现代作品为例子,但要找到这类例子是很困难的。他认为现在城市空间设计不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现代城市的变化太快,城市有了更多的人、房子、交通设施,而城市把这一个"筵席"急急忙忙吞下去,却不能消化。

我曾对一位建筑设计院院长讲一句笑话:文艺复兴时的欧洲,常常是几个艺术大师用前后几十年设计一座教堂,而现在中国的建筑师很忙,忙得要一天在电脑上设计一座教堂。院长苦笑:可能还不止一座。

四、城市乐章呼唤指挥

从建筑到街道,凝固的音乐就变成了流动的乐章。如果城市是一个乐章,那么市长,请不要吹小号,要做指挥!

薄熙来曾经谈到,做美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是总体规划和精品意识。(其实也可以表述为"指挥"意识。)他说,大连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也有教训。前几年,旅顺口的建设我就没看住,建了不少不该建的住宅楼,留下很大的遗憾。要做好、做美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是总体规划和精品意识,并不是有钱就能堆出一个美好的环境。有些时候,钱越多,盖的楼越高、越密,可能城市越丑。对改造城市的人来说,可怕的不是过去那些破破烂烂的棚户区,而是新建起来的像火柴盒、麻将牌一样的五层楼、六层楼,留着难受,拆了可惜。城市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欧洲人把他们的古城、古建筑都视为珍宝,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大师的作品,也多体现在一座座建筑的设计、墙雕和绘画上。搞好城市需要有点艺术眼光和品位。城市建设的特点是,抹上一笔,就很难拿掉,几十年就是它了,搞个丑兮兮的建筑,能窝囊你一辈子,给后人都添麻烦。我们不仅要给城市以使用价值,而且要赋予她艺术气息,而且越往后,经济条件越好,人们对精神和艺术的追求就越强烈。在我们今天对城市进行脱胎换骨大改造的过程中,应该有更长远的眼光,更好的艺术感觉,把未来城市的骨架做好。

在湖南长沙,长期以来城市只是工厂的载体,忽视了对人的需求的满足,留下了相当多的"体制毛病",诸如住房难、上厕所难、倒垃圾难、行路难、乘车难、用水难、用气难等等问题。这些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没有初步解决,又有谁能顾及到城市环境的优化?但看到欧美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那样漂亮整洁,有人开始深刻认识和理解了基础环境的改造与改善对投资环境产生的巨大作用,于是提出:城市应该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提出"路比楼重要,广场比路还重要"的口号。

长沙"五一"路的改扩建工程,共拆迁20万平方米的建筑物,其中路幅拆迁15万平方米,绿化广场拆迁5万多平方米,还修建了"五一"广场东北角的绿化广场,以及芜蓉路立交桥西南的绿化广场。这样,"五一"路沿线从西到东就依次有岳麓广场、"五一"广场东北角绿化广场、芜蓉路立交桥西南角绿化广场和西北角绿化广场等4个绿化广场,被许多人形容为"城市客厅"。

2001年9月,我在长沙时,有机会去看了"五一"广场。这个占地大约五公顷的广场设计得相当得体。广场中空间形态丰富,人们可以在广场中散步、休闲,也可以坐在长椅上交谈,随一天里时间的推移,有不同的人群进入广场参与一天里不同的活动。广场中人气很旺,利用率很高。散步的市民们都为这个新的客厅而欣喜自豪,而且会告诉你为了建设这个广场付出了多少努力。我也以为,这个广场除了有一侧人行道在穿过立交桥洞时太过低矮,不便行人外,真是一个很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空间。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