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经济管理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
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

作者: 李津逵


第二节 高昂学费买来的进步

一、五十年前的大声疾呼

在北京生活的时间超过四十年的人们,一定还记得当年老北京的城墙。那时候,爬上高高的城墙,去看护城河里成群嬉戏的鸭子,是孩子们一大乐事。

记得在上中学的时候,有一年国庆节前深夜到***广场彩排组字,是全校排队走到***的。彩排结束后,忽然接到通知,乘电车回学校,同学们兴奋异常。后来听说,是周总理指示,让公交公司出车,把所有城外学校的学生送回去。那是六十年代末,北京的二环路还没有修通,"城里"和"城外"的观念还十分明显。

令人遗憾的是,老北京的城墙与城门及其他大量的文物古迹,虽经和平解放而免于战火,却在后来的城市建设中毁坏了。北京的城墙是我们这一代人眼看着、甚至是亲身参与的"劳动"中拆掉的。

北京有3000年的建城史,作为古都也有800多年,是一份独特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北京曾经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和北京在一个重量级上的开罗、罗马等历史名城都进入了世界遗产,成为人类共同和永远的历史财富。

许多文献记载,建国之初,对拱卫北京500多年的明代城墙,主张"拆"的意见占上风。理由是:作为古代防御工事的城墙,现在已经失去了功能,又是封建帝王的遗迹,还阻碍交通,限制了旧城发展;甚至认为拆了城墙可以得到许多砖、取得地皮,修建马路。

当时,梁思成先生大声疾呼,城墙并不阻碍城市发展,保留着城墙与首都城市发展不仅不矛盾,而且可以发挥其现代作用,能够丰富北京城市人民大众的生活,并将永远地成为可贵的环境。

他建议将城墙与护城河一起,建设成为一条美丽的"绿带公园",至于交通问题多开几个城门便可解决。他动情地写到:"苏联的莫林斯克城墙,周围7公里,被称为俄罗斯的颈环,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损害,苏联人民百般爱护地把它修复。北京的城墙无疑也是中国的颈环,乃至世界的颈环也当之无愧。它是我们的国宝,也是世界人类的文物遗迹,我们既然继承了这样可贵的一件历史遗产,我们岂可随便把它毁掉!"

可是今天,二环路上是只听城门名,不见城门楼了。此外,皇城范围内中轴线区域的建筑精华地区也面临威胁,按照一位专家的话说,高楼与高架桥及一片"平庸的建筑",使北京沦为"二手货的城市"。

令人惋惜的是,西安、开封、洛阳、杭州等中国的几大古都,和绍兴、苏州、上海、广州等独具特色的名城也都与世界遗产失之交臂,无一幸免。在2000多座中国古城中,城墙完好的只有西安、荆州、平遥和兴城四座城市,其中前两名,已没有完整的古街区。

今天我们知道,在梁思成先生提出保护北京古城的时候,世界的规划界也还没有形成对古城保护的定见。梁先生是一位先知。今天,他穿越时代的眼光依然震撼了我们。假如当时的决策再冷静一些,不同的意见得以充分表达,我们今天会少多少扼遗憾!

二、护城将军坦言"败多胜少"

去过江苏周庄和山西平遥的人们,大约都听说过阮仪三的名字,阮教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城市规划设计专家。80年代初开始他就呼吁保护周庄等一大批江南古镇,并详细设计规划保护方案;1997年12月,他发起保护的山西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周庄现在也已列入这项"名录"的申报名单中。2000年,他又在为制止一条设计中要通过周庄、可能破坏其整体历史环境的过境公路的开工,奔走呼号于苏州市、江苏省和建设部等有关部门之间,称阮教授为中国古城的"护城将军"当没有大不敬之嫌。

据阮教授说,80年代初,江南一带大约有50多个像周庄那样历史风貌保存完好的古镇,他去这些地方建议做保护规划,大部分地方领导都不听,当地的领导都忙着修路、贷款、上项目,忙着脱贫致富,普遍缺乏历史文化保护意识,结果到现在大都破坏殆尽,只剩下浙江嘉善的西塘、桐乡的乌镇、湖州的南浔及江苏昆山的周庄、吴江的同里、吴县的角直六个个镇,被称为江南六古镇。

当时国家并没有把这些古镇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加以保护,现在保存下来的六古镇也不是一说就通的,完全是吵架吵出来的。为保护古镇和历史名城,打过很多仗,吵过很多架,阮教授坦言结果是"败多胜少"。

像杭州的西湖,八九十年代就开始在沿湖地区建高层建筑,为此全国120多个知名专家两次联名呼吁政府采取措施予以制止,没用。原来的杭州城号称"三面湖山一面城",现在都成了"一面湖山一面墙"了,这几十幢高楼不拆掉,杭州就上不了"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世界上缺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那些蕴含着各民族深厚历史文化的建筑。

是旅游业的兴起,使人们开始理解了保护古镇历史风貌的价值。1999年,周庄的旅游收入达到3.8亿元,仅门票收入一项就达2500万元;同里的旅游收入是一个亿,门票收入是1500万元;平遥古城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前,每年的旅游收入不到20万元,短短几年,这一数目已超过500万元。

当前对历史建筑、历史城市保护方面,争议焦点在于是否允许对历史地段进行改建和扩建。形成了两种保护的提法:一种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认为历史性环境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应保存原貌,尽力修复。这一原则对那些特色鲜明,传统风貌保护较好的地区尤为适用。另一种说法则强调"发展",即名城应在发展中保护,才是"积极的保护"。

这两种说法各有其道理,但在实践中,由于没有相应的立法约束,保护的要求界限不清,更多情况下面临着受经济利益驱动而造成的"建设性破坏"的现实。如福州市在三山鼎立的城市中轴线上竖立的高层建筑,其庞大的体量与"显赫"的位置,使于山和乌石山及两山的白塔和乌塔大为失色;北京市美术馆以南的文豪大酒店严重破坏了自故宫向东看的城市天际线;为建高速公路,虎门炮台搬家;南京的一条高速公路引线破坏了中山陵前的绿化等等。

护城将军和他的同道们依然在各地大声疾呼"刀下留城",但愿他的话能够被更多的人们听进去,但愿我们今天的建设给明天的城市少留些遗憾。

三、"美人之手"不再美

据说荆轲刺秦王之前,思想上也是有反复的。他曾拉着侍女的手赞曰:好美的一只手。而燕太子丹恐其陷入小儿女情中,便将侍女的手砍下来相赠。这个故事常常被作为美学案例:脱离整体的局部,谈不上美。

古建筑和它周围的老房子构成了一个整体环境,如果将文物周边的大片老房子拆除,只剩下一些属于文物的古建筑立在那里,就如同砍下来的美人之手。韩国首都汉城的南大门就是这样,一座古代的城楼,孤零零地被一群摩天大楼包围着,像是一个现代派的大厅中的一件小古董。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在谈到旧城保护时说:"四合院不但是北京的代表建筑,还是中国的代表建筑。保留要一片一片地保留,不要这儿一个王府,那儿一个王府,孤零零地保护,这个是不行的。"

这里涉及到目前城市管理体制问题,文物保护属于国家文物局,而历史文化名城的管理属于建设部,一家管"美人",一家管"美手"。若是两个部门管理之间出现真空状态,则会给城市风貌造成巨大损失。

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三坊七巷传统历史街区,就是近年来一个"美手"的典型。它在福州旧城中心,三条纵街七条横巷的结构显示明清以来的街坊格局依存,有坊墙券门,坊内立有清代坊里管理告示碑刻,有几十处保存完好的明清故居,其中许多是名人故居。1994年港商在此进行房地产开发,拆毁了街坊周边的房屋,规划建筑一幢38层住宅楼,在街坊中间搞了一个商业建筑大楼,虽然一些被确定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民居留了下来,但其它老房子和石板路全部变成了新住宅楼和小区的绿化地。这个方案得到了当地领导的推崇,认为既保护了文物建筑,又改造了旧区,并取得了高额利润。但是它彻底毁坏了历史传统环境,从此三坊七巷成为历史陈迹和图档资料,福州再也找不到如此完整的街巷风情了。当时有许多著名专家在报纸上呼吁"救救三坊七巷",但没能打动福州市领导的心。

四、"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

中国的古代建筑是在步行和马车的时代里,在人口密度远不及今天的城市中,以砖瓦土木材料建成的。这样的街区放在今天的城市中,土地利用不经济、基础设施难以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需求、如不进行修理整治几十年就成为危房区。如何修理和整治,却是一件叫人头疼的事。

在北京历史街区保护中就曾做过两种思路不同的尝试,一个是返老还童模式,另一个是延年益寿模式。

琉璃厂就是"返老还童"模式。坐落在前门外的这条老街,是北京的传统文化街市,以经营书籍、古玩、字画、碑贴、文具等闻名。它有200多年历史,自清乾隆年间以来,逐步兴盛,以其高雅的文化气息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吸引着北京市民和四方来客,它作为老北京的代表常见诸于各种文学与艺术作品中。"文革"的浩劫之后,琉璃厂陈旧破败、景象萧条。

1978年开始对琉璃厂进行改建有几个关键做法:

1.开辟步行街

琉璃厂地处繁华街区,人、车流稠密。规划中,在它的南北面各修一条辅助道路,将车辆从琉璃厂引到外围,形成回路,从而开辟为步行街,这个决策为琉璃厂创造了一个安全清静的环境。

2.加宽红线

铺设管线:为水电路气等现代市政管线的铺设,将建筑红线由原来的4-8m,加宽到7-20m。为了避免天上挂"蜘蛛网",沿街建筑均设地下室,将管道、电缆吊挂其间,既解决了管线铺设问题,又增加了仓库面积。

建筑拆旧、仿古:琉璃厂街是采用拆去原有的老建筑,参照琉璃厂街市极盛时期清代乾嘉年间北方店堂和民居的建筑艺术风格,选用北方几种典型的店铺形式来进行设计,重新建造的。这种"拆旧仿古"的方式,受到专家批评,认为拆掉了真古董,造起假古董,从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看来,是一种错误的作法。还有专家认为,它引发了全国各地"仿古一条街"的热潮。

而位于北京东城区的国子监街的保护恢复,用的是"延年益寿"式。这是一条有700多年历史的、中间有孔庙和国子监等重点文物单位的古老街道。但是这里曾是集贸市场林立,添建、搭建的建筑杂乱无章;许多古老建筑年久失修、破旧不堪。1990年,市规划、文物部门开始了国子监街的保护整治工作,并确定了"从整治环境入手,保留历代叠加,整旧如旧"的保护原则。

在环境整治方面,保留了历史街道的原有尺度,因而就保护了原街区的空间感;搬迁了农贸市场;拆除了文物保护单位内外影响景观的违章建筑;对沿街的公共厕所、垃圾站等公用设施进行拆除与搬移、使之与周围的环境互相协调;炸掉高大破旧的厂房及烟囱等严重影响街景的建筑物。

对于古建筑,不搞大拆大建,坚持修旧如旧。

特别有意义的是:对于周围的民居不是拆除搞开发或是建仿古建筑,而是以传统民居衬托古建筑群;在对古建筑进行大规模修缮的同时,对沿街一万多平方米的残垣断壁、破旧门窗进行了修缮、粉刷、油饰;还将进一步细化建筑改造、装修、装饰的审批规定,计划将这个地区历史上的各种建筑部件绘成图录,如门头式样、墙窗等的各种类型,供居民选择。

经过了5年的整治,国子监街传统风貌得到了初步的恢复,既改善了居住和生活环境,又改善了投资和旅游环境。实践证明,这种通过整治,逐步恢复历史地段的传统风貌,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的做法是切实可行的,是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一个成功尝试。

五、关键是保护古城的记忆

古城保护,说到底是保护城市的记忆。城市的记忆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仅从物质去诉求,永远修不成正果。

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是不能承担今天开放的社会容器作用的。没有高层的建筑、没有公共的广场、没有快速的交通、没有完备的现代城市设施、不使用现代的建筑材料。而城市必须建高层、建广场、解决堵车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以拿来主义的态度,从世界当代城市建设中去找工具。

一个以当代世界通行方式建设起来的城市,怎样保护它的历史记忆呢?这方面的方法没有通行的成例,创造没有止境。

在夏威夷檀香山,每天傍晚都有一位赤膊的土著汉子以火把点燃街边的火炬,再现这个热带岛国旧时的景象。尽管这火炬是以天然气为燃料、尽管街边另有一行以电照明的路灯,这是用光来保存记忆。

在加拿大温哥华海滨,每天傍晚都会听到一声炮响,这是再回忆旧时渔港,每到傍晚以炮声提醒海上的渔民到了收网的时候。尽管今天这里已经没有渔民、尽管大炮是以电子合声器模拟的,这是用声来保存记忆。

在江苏扬州,城中的奎星楼位于今天交通的环岛上,周围的建筑在高度上不得超过它,于是这座古建筑的气象韵,仿佛你在同一个现代人聊天中,听到他说出一句唐诗宋词来,很是引人心向往之。扬州人的口音,北方人一时听不懂。于是在1999年当我初到扬州时,便在脑海中冒出了两句:

"客到他乡愁问路,人来此地想吟诗"。

奎星楼、文峰塔、古树、残城墙、这些古城的对景、标志物,以画龙点睛的方式保存着记忆。

名城保护重在记忆的保护,重在神韵,重在整体布局中标志性建筑,视觉通廊的保护不可能将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原样不动。在欧美,常看到一座古建翻修时,以钢材固定面街的一面墙,而把其从余结构全部拆掉重建。这样,从街景上延续城市原有的风格;而居民可以在保留外部风貌的同时,进行内部的改造。  

在向市场经济进行过渡的转型期间,我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借助于城市的记忆,在新形势下进行公共空间环境整治,促进旅游城市的整体开发建设。

济南的芙蓉街,整饬沿街商家立面牌匾,完善道路铺装,保护沿街的古泉和古树,发挥了历史街道的旅游价值。北京的大栅栏传统商业街改为旅游步行街,借助于沿街老字号商家的传统和历史效应,开发旅游产品,发展旅游,形成传统文化旅游一条街。上海的外滩和南京路环境改造、西安的钟鼓楼广场开发、重庆的朝天门广场、深圳的东门老街改造,都是结合历史文脉、遵重商业规律、开发公共空间,达到保护了古城的记忆、使古城焕发新春的效果。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