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要太老实


作者: 水中鱼




显而易见,老实人片面坚持原则的做法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从社会来讲,它事实上阻碍了创新和尝试,因为任何新生事物总是以异于传统的面目出现的,不能学会宽容和政变,就很可能会成为一种妨碍进步的力量。从个人角度来讲,片面坚持原则使自己应该做成的事没有做成,自身利益反而受到损害,整个事业也因人际关系僵化而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空有大志而无从实现,最终想坚持原则亦不得,更不要说影响社会了。

  老实人为何对原则看得这般重要而近乎神圣?归根结底乃在于缺乏对原则本质的真正理解,其坚持原则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只是一种情绪化的盲动。

  原则不是绝对的。无疑,坚持原则、遵守规则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秩序,但如果对原则绝对化,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成一潭死水,不再有热情、冲动和生命力;可以说,一个社会需要某种程度的非原则的、反原则的行为,这些行为的存在有利于我们社会的完善和进步。这就好比生物界里狼群的存在会使鹿群更加健康强壮一样。有些时候,我们为了一个更高的原则很可能就要短暂地牺牲一些其他的原则,这不可避免。

  老实人由于不懂社会运行的两套法则,不知道社会运行既有其原则性的一面又有其非原则性的一面,更不明白非原则性的东西有时会更能促成某种理想的实现,他们只是一味地排斥现实法则,一味地抱住死原则不放,结果给自己带来了许多悲剧性的后果。比如,善良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但对谁都善良岂不是自讨苦吃,农夫和蛇的故事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原则不是绝对的,还因为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地点、对象的变化,原则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从时间角度来看,现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在几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从地点角度来看,“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故事就告诉我们,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地域将会产生大不相同的结果。

  从对象角度来看,同样是“爱”,对父母就意味着孝敬,而对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引导其健康成长的要素。

  老实人不理解这一点,他们坚持的原则往往是千篇一律的,不分对象,不看具体情况,硬要把活生生的现实套入到同一个框子里,做事怎么能够成功?又怎么会不引发与他人的矛盾呢?

  原则不是绝对的,还在于原则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原则是好是坏必须要用实践去检验,要看结果怎样,效果如何。如果效果不好,那这个原则有可能就是假原则、坏原则、有缺陷的原则、别有用心的原则。

  一些老实人所认定正确的原则是传统教化的结果,是别人告诉他的而不是他自己经验的总结。在这种情况下,老实人的“老实”很可能就会成为一些人达到不可告人目的的工具。而老实人不关心效果的习惯更加重了其对原则的模糊认识;反过来,不辨真伪地、抽象地、教条地坚持原则又会使老实人一次次地碰壁、吃亏。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