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科普知识2005考古新发现

战国豪华墓惊现奉节 巴人兵乐器亮相



      
本报特派记者 李晟 陈羽啸 奉节专电 位于长江边的奉节老县城,正随着上涨的江水慢慢消失,这片集中了战国到唐朝墓葬的沿江平地考古工作日前收尾。出土墓葬106座的永安镇遗址展现在世人面前。

  惊喜 豪华战国墓

  永安镇遗址中,被考古队员们称为66号墓的战国中期墓葬,是迄今三峡地区重庆段最大的战国墓。随着江水上涨,它已经位于水平面以下,考古队员们于是抽走墓室积水,小心翼翼地往下发掘。

  截至目前,已经可以判断出这个战国中期墓葬仅墓室的面积就达120平方米,而且墓室经过精美内装修,采用的装修材料是一根根直径约10厘米的翠竹。

  “由于发掘工作还在紧张进行,我们尚不知道墓主的身份是什么,但目前可以明确的是,墓主身份在当时是很显赫的。”

  震惊 汉代也殉葬

  遗址中一个汉代高规格墓葬墓道里,考古队员发现一具曲肢状的残骸。这个墓葬的通道上共有四扇大门,这具残骸就躺在最外两扇门的缝里。

  市文物考古所三峡考古队副队长袁东山说,“自秦朝出现俑代替人作随葬品后,以人殉葬的习俗就非常少见。在这个汉墓中,出现的殉人现象,对我们研究古人的丧葬习俗将起到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遗址中还出现了大量二次葬现象和家族墓。据介绍,二次葬是古人因某种原因,将本已入土的先人尸骨取出,一并埋葬至一个大墓中。家族墓在汉代非常流行,亲属们将家人的尸骨统一埋葬在一个墓室中。

  袁东山认为,永安镇遗址将对研究三峡地区当时的生活、经济、丧葬习俗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关新闻

  巴人兵乐器亮相

  本报特派记者李晟陈羽啸奉节专电 在永安镇遗址目前出土的1000余件随葬品中,战国时期巴人的乐器、礼器和生活用品,集中展现了古代巴人的生活风貌。

  1000余件随葬品中,有迄今为止三峡重庆段最大青铜鼎。整个鼎直径45厘米,高42厘米,鼎上以羊为装饰品,布满精美的花纹。虽然在上千年土层的挤压下,已有些损坏,但部件基本完整。

  与大鼎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汉代人形装饰烛台,这个铜制烛台上雕刻的小人身着及膝短裤,双手叉腰,肚腩突起,面部表情丰富。袁东山说,以人形为装饰的汉代器皿,在三峡库区近年来的出土文物中,是非常少见的。而这个头顶烛盘、脚踩烛座的汉代铜人所代表的身份,到底是奴仆或是侍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最“高产”的99号战国墓,出土了100余件随葬品,其中还包括3件青铜乐器———于、钲、钟,“它们刚好是一套完整的兵乐器,巴人在战斗时,会将其奏响,发出的声音不仅表示着战斗的信号,还起着鼓舞士兵前进的作用。”

  (2005年04月25日 重庆晨报)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