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科普知识>“国境线”上的探索
珍惜自己

作者: 谢莉琳

目录
“国境线”上的探索

文章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2009-10-30 10:18:00

     细胞这个微小的国度,既奇妙又奥秘,许许多多未知数正等待科学家去开发,去研究。就拿细胞膜来说,光学显微镜下只是一层极薄的膜;但到电子显微镜下一看,原来所谓的细胞膜只是膜外附属装置--多糖被;真正的细胞膜是两暗一明共三层,经过生物化学分析,明带是磷脂分子,暗带是蛋白质分子。1935年英国科学家丹尼尔提出“单位膜”理论,认为细胞膜是蛋白质--磷脂--蛋白质三夹板式的片层结构。

     细胞膜的结构70年代美国科学家辛格又有新发现,他认为膜的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两层磷脂分子都是亲水的头在外,疏水的尾在里。外层和内层的蛋白质分子大部分伸入磷脂分子在环流的磷脂分子层中转动或移动。这些蛋白质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运动,从细胞外到细胞内,或从细胞内到细胞外,成为重要的载体。这就是辛格的“生物膜流动镶嵌理论”。

     载体蛋白是名副其实的卫士,它们把守着国境线上的一个个哨口,把对细胞有害的分子拒之于国境线外;把对细胞有用的分子扣压在国境线内,不许出境;对细胞急需的营养物质,则负责安全接送,及时送进细胞里面。例如海带含碘量很高,有时高于海水几万倍,蛋白质卫士照旧只准碘进不准碘出。

     为什么子女像父母?奥秘在“王国都城”里的染色体。父母不能把任何一个器官传给孩子,哪怕是一根头发。某个孩子的眼睛特别像他的母亲,是他的母亲把自己的眼睛给了孩子吗?当然不是。经研究发现,父母传给子女的是叫做染色体的东西。

     所以叫染色体,是因为细胞核内这些物质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苏木精、醋酸洋红)染成深色。经科学家分析,这种物质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脱氧核糖核酸(占80%-90%)和蛋白质(占10%-20%)。细胞没有分裂时,这种物质在显微镜下呈现颗粒状或细丝状,可叫做染色质;细胞正在分裂时,这种物质在显微镜下呈现小棒状,叫做染色体,其实都是一种物质,只是形态不同而已。每对染色体各有固定的形状,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楚地区分出来。

    原来,细胞不分裂时,所有的染色体都在默默地复制自己,即制造出一个与自己一模一样的染色体,所以当细胞分裂时,每个染色体都由两个同样的染色单体组成。分裂后期两个染色单体分开,各自分到细胞两极,细胞分裂最终产生两个新细胞时,各自都能得到一套形状、数目完全相同的染色体。这就保证了每种生物的每个细胞中都含有相同形态、相同数目的染色体。

    研究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对于鉴别物种很有意义。比如果蝇体细胞染色体数是8,玉米是20,水稻是24,小麦是42,猪是38……。人的染色体是46条,不论口腔细胞还是胃肠壁细胞,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不论大人和小孩,细胞中都是46条染色体,而且成双结对,共23对。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都是46。

     染色体上载有这个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物种的区别,全在染色体上的差别。比如人的黑头发、黄头发、蓝眼珠、黑眼珠等等差别,全在每个人的染色体中确定了。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能够复制出完全相同的另一套并分配给新生细胞,保证了亲代和子代在遗传上的稳定。




目录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