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科普知识动物部队>十八、象——动物军队的重型坦克
动物部队

作者: 胥士詹

十八、象——动物军队的重型坦克


   
1.档案摘抄
  象,哺乳纲,长鼻目,象科。陆上现存的最大的哺乳动物,体高约3米,皮厚毛少,
肢粗如柱,鼻与上唇愈合成圆筒状长鼻,鼻端有指状突起一或两个。上领门齿大而长,
称“象牙”。有两种:亚洲象鼻端有一指状突起,仅雄象有象牙,分布于印度、巴基斯
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及我国云南等地;非洲象,鼻
端有两个指状突起,雌雄均有象牙,不易驯服,产于非洲。
  大象站着睡觉,睡眠时间一天不超过两三小时。它能连续两天不睡觉。
  把象蹄的周长乘以2,就是它的身高。
  如果说发达的肌肉是健美的象征,那么大象是动物中当之无愧的健美冠军。这位身
体魁伟的大力士,光是那根既能
  抬起树木又能灵巧地拾起一枚钉子的大鼻子就有4万块肌肉,这大约相当于人体肌
肉总数的70倍。象的大脑重量只占自重的0.08%,这个比例数比老鼠要低得多
(老鼠大脑重量是自重的3.2%)。但象并不笨。它会使用工具,例如用鼻子抓住树
枝搔痒。象“踢足球”的历史远远早于人类。幼象用一些柔韧植物的根茎裹上泥土,制
成大球,然后津津有味地在河边平缓的空地上踢着玩。在东南亚各国,大象是翻山越岭
的理想邮差。在它仅仅是“举脚之劳”,便能轻松地攀上45度的陡坡,86头训练有
素的大象,终年穿行在缅甸的哈卡一皎托一洞鸽一带邮路上,形成了举世闻名的“象邮
之路”。
  津巴布韦的三只非洲象创造了这种动物远距离游泳的纪录。它们连续游了不下于3
0小时,行程超过35公里。
   
2.大象求医
  为了认识大象,先让我们来听一个大象求医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的主角不是“象
兵”而是“象民”。
  一天早晨,赞比亚卢安瓜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刚打开管理处的大门,只见一只大
象站在门口,对着院内高声吼叫,工作人员嫌它吵得慌,便拿着大木棒呼喊着把它赶走
了。第二天清晨,当他们打开大门时,又见这只大象站在门口,这次它是伏在门前,除
叫喊之外,还用长鼻子把管理处将要开出去的巡逻车的车头用力推向另一方向。管理人
员听得出,大象的叫声似乎带点凄楚,猜想可能有什么事情。于是,和管理处两位动物
学家一起,坐上巡逻车,按大象鼻子所推拨的方向开车缓缓驶去。大象随即站起,跟在
车子后面,并用鼻子推着车后,催促车子快开。车子沿丛林中的公路行驶了一段之后,
大象便在后面高声叫喊,管理处的人员立刻停车,在森林中看见一群大象,围着一只被
偷猎者打伤的母象,伤势不轻,旁边还躺着一只出生不久的小象,因没有奶吃,已奄奄
待毙。象群见来了人,便纷纷走开,只剩下受伤的母象和小象。
  两位动物学家从巡逻车上取出常备的药物和医疗用具,为母象包扎伤口,又去取来
牛奶喂养小象。此后每天他们都到那里给受伤的母象换药和喂饲小象;一连20多天,
受伤的母象基本痊愈,能够站立行走和喂小象了,他们才不再去了。
   
3.古老的战象
  在中国象棋中,象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象确实曾经在战争舞台上
作过一番精采的表演。
  最早用大象进行作战,据说是印度。在古代,骑兵曾风行世界,成为国家强盛的重
要标志。印度由于气候关系难以培养出品种优良的马匹,因此,它的骑兵很少。为了加
强其国防力量,就把大象训练来作战。据说大约在公元前600年的时候,印度就开始
用大象进行作战。古印度亚格伯皇帝在一次战争中利用300头大象参战,踩死敌人士
兵无数,一举攻占了有8000名敌军据守的希托安要塞。这种巨型动物组成的部队突
然出现在战场、好象是不可战胜的庞然大物,使敌人恐慌万状,从来不敢等闲视之。加
上大象生性聪明,力大无比,势不可挡。当它刚出现在战场上的时候,给敌军在心理上
产生巨大的威慑作用。好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坦克刚使用于战场一样,曾使对方束手无策。
因而大象的使用很快扩大到了近东和非洲地区。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在同罗马人作战中就
曾使用过战象。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古罗马人曾迫使迦太基人接受和谈,规定在作战
中禁止使用大象。
  我国是最早使用大象作战的国家之一。据考证,在殷初或更早的年代,可能有过象
车出现。春秋时候,吴国同楚国作战,一直打到了楚国京都。楚王弄来一群大象,在象
鼻子上系上尖刀,尾巴上绑着火种,让象群列队出阵。人们在它尾上点燃火把,使其拚
命向前猛冲,终于把吴国军队赶跑了。
  传说中国南北朝时宋国名将宗悫(言确),被文帝(刘义隆)任命为“振武将军”,
征讨林邑国。在战斗中,林邑国王一见宋军到来,便命令大象部队出战。由于象的力气
很大,皮又厚,刀枪不易杀伤,宋军难以取胜。于是,宗悫便设计制作了一些狮子的模
型,上阵迎敌。象见假狮子,吓得乱跑。宗悫乘胜追击,获得大胜。
  尽管大象具有很大威力,也有很多局限性。一是目标大,容易被发现和击伤;二是
不太听指挥,很容易四散乱窜,反而将自己的队伍搞得乱七八糟。由于有这些弱点,各
个国家很快找到了对付大象的办法。如印度军队用沉重的铁箭和燃烧的火箭射击大象;
希腊军队用与现在的反坦克地雷场相似的办法,将铁尖桩连环埋在大象必经的地方,以
划破大象柔软的脚等。
  从此以后,大象作为作战部队逐渐在战场上消失。但是,如今大象作为运输工具、
仍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中存在。如柬埔寨爱国武装力量,在反抗越南侵略的战争中,以大
象担负前输后送的任务,往返于深山密林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泰国还存在训
练大象的专门学校。训练大象用头推倒大树,用脚蹬踏地面,用鼻子搬运木料,发动推
土机和电锯上的引擎,以及在狭窄的树林小道上行走保持平衡等。教会大象这些本领,
目的是使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但在战争情况下,无疑也可以为战争服务。
   
4.“白象王国”的象军
  泰国人喜爱大象,崇拜大象,这不仅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大象总是吉祥的象征,而且
也是因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象与人确实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泰国的历史风云里也常
常出现象的足迹。
  象一般是黑色的,因此,一旦发现或捕获白象,就是十分罕见的事,古时,泰国人
以此作为国运昌盛的吉祥之兆。
  泰国大城王朝十六世王时期,曾因获白象7头,群臣劝王晋号“白象之君”。此时,
泰国以“白象王国”的美名蜚声中南半岛。
  大城王朝时期,白象还被作为“友好使者”送来我国。据《明史》卷324暹罗条
记载:“三十二年遣使贡白象及方物,象死于途,使者以珠宝饰其牙,盛以金盘,并尾
束献,帝嘉其意,厚遣之。”
  现今的曼谷王朝拉玛二世时,曾因喜获白象3头而改国旗,把当时一色红的国旗,
改为红底中有白象图案的国旗。至拉玛六世时则有明文法规,凡捕获到的白象都要献给
国王,被王宫接受的白象称为“御象”,尊为国宝。
  每年11月10日是泰国的象节。那一在,全国各地的大象“健儿”,要在素攀市
举行运动会,进行拔河、举重等项比赛。
  大象虽然体态笨重,行动缓慢,但却聪明乖巧,跋山涉水,如履平地。在泰国和其
他东南亚国家的历史上,经过训练的象,在战争中不但是交战双方帝王将相的理想坐骑,
而且还是双方的主要武装力量。在200多年之前,泰国王家军队中曾有2000头驯
练有素的战象,当时连国王出巡也都是骑着大象,在曼谷大王宫中至今仍完好无损地保
留着一个3米多高的御象台,是专供国王乘象而设立的。
  作战时,经过训练的战象,冲锋陷阵,勇往直前,给对方以很大的威胁。正因为象
体笨重庞大,有如现代战争中的坦克和大炮,在古代战争中,常用它破城门,毁营棚,
拔鹿寨,无坚不摧。一头战象,其背上常设一象舆,舆中插有各种长兵器,坐一战将,
前后各配一驭象手,他们都是既武艺精通,又能熟练指挥战象的兵将。在象的四条粗腿
旁,各有一士兵手持武器保护象腿。这样便组成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
  如果象颈上坐的是帝王或统帅,象舆中则坐一士兵,双手高举长长的孔雀尾羽,相
当于军中的号兵,给自己一方以信号。
  一次重大的战役,投入战斗的大象,有时多到几百头,远远望去,宛似滚滚黑浪席
卷而来,势不可当。
  一头有功的战象,还受到封官晋爵的待遇,爵位高至“昭帕耶”,相当于我国古代
“公、侯、伯、子、男”中的“公爵”。
  泰国历史上有功的战象名载史册。如素可台石碑上记载着素可台王朝膺塔拉贴一世
王时期,19岁的王子兰堪亨骑象奋战敌酋,营救父王,反败为胜的事迹。王子的英名
与其坐象的名字——“馁蓬”一起铭刻在石碑上。
  在泰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象战,是泰王纳黎萱同缅甸王储帕玛哈乌拔拉的一次战
斗。
   
5.泰缅象战
  1569年,泰国大城王朝被缅甸灭亡。1584年泰王子纳黎萱在肯城自立为王。
缅王闻讯,于1592年派王储帕玛哈乌拔拉率兵讨伐。纳黎萱与弟帕埃戛托萨录在素
攀府领兵迎战。当缅军刚进入泰军埋伏圈时,伏兵四起,缅军阵乱。其时,泰王及其弟
所骑之象春情勃发,见敌象奔逃,立即追赶,尘土蔽天。待尘土渐落,泰王发现已陷入
敌阵,只见缅王储骑象率众立于树荫之下。泰王当即以言相激曰:“皇兄!为何呆立树
下,敢来一决雌雄否?良机莫失!”当时,缅王储若要一声令下,将士峰拥而上,泰王
及其弟必被杀或被俘,因为泰国王周围只有数名随从。然缅王储也非闻鸣镝而战股之辈,
若不应战,有失王威。泰王话音一落,缅王储就催动坐象向泰王坐象撞去,撞得泰王坐
象横向缅王储,王储乘势举刀砍去,泰王俯首闪过,砍破帽盔。此时,泰王坐象回过身
来反撞缅王储一之坐象,也使其象横向泰王,泰王举刀猛砍,正中缅王储之右肩,王储
当即死于象颈。缅军见将帅已死,无心再战,退兵而回。
  这次象战,泰王纳黎萱名闻遐迩,威振四方,对泰国历史起到重大的影响。这以后,
150年间无人再敢染指大城,侵犯泰国。象战中泰王坐象——昭帕耶猜耶势拍,与泰
王一起名垂青史。
  今天,在泰国素攀府,矗立着一座泰王纳黎萱骑象出征的纪念像。每年素攀府都要
举行象节游行,大象被装饰得彩色缤纷,驭手戴盔穿胄,手执长矛,其他的象手也按古
时装束打扮,活像一支古代出征的象军队列,以此纪念泰国历史上这场著名的象战。
   
6.邓子龙破象阵
  这个故事发生在云南。
  明朝万历年间,汉奸岳凤勾引外敌入侵云南。敌人拥有朋千万大军,象队、马队,
浩浩荡荡,直逼姚关、施甸、永昌、危及云南全省。铁蹄所至,人民遭殃。
  无数战象,身披甲衣,刀枪不入,身驮“战楼”,内藏枪手、弩手,好似现代的坦
克,威风凛凛,所向披靡。云南巡抚刘世曾苦无破敌之策,焦急万分。
  这天,刘世曾突然想到一个人来。他叫邓子龙,1531年生于江西丰城,155
8年中武举,后转战于今福建、广东沿海抗倭战场,由小旗升至把总,是难得的将材。
经刘世曾举荐,1583年(明神宗万历十一年)邓子龙被任命为永昌卫(云南保山)
参将。刘世曾命邓子龙率数千兵丁星夜驰往前线抗敌。
  邓子龙骁勇又稳健,精于用兵。他与敌人对峙,任凭敌人叫骂讨战,并不贸然出击。
只是带领少数随从,骑马四处察看。经过反复思考,他终于想出了破敌良策。象、马战
阵虽然厉害,但到了狭窄地带,就难以发挥作用,只能挨打了。
  因此,邓子龙决定把敌人诱入预先选好的战场。
  这时,敌方派来间细向邓子龙诈降。邓子龙识破了敌人的伎俩,将计就计,对敌方
间细殷勤接待,装出十分信任的样子,任其在营中到处走动。间细看到,明军不足万人,
而且军纪涣散,士兵怯战,武器不精,不觉心中暗喜。夜间,邓营中竖起两个纸扎的庞
然大物,里面点着油灯。间细问道:
  “这是什么东西?”邓子龙说:“这是怯象神灯,敌人的象队见此物必然后退。”
间细自以为探得邓军机密,急着回去报功。
  邓子龙暗中通知卫士佯装瞌睡,不加拦阻。
  敌军头领听了间细的报告,决定对邓军发起进攻。前边是象队,后边是马队和步军,
其势汹汹,直扑邓营。邓子龙在山道口、栅栏旁,早布下火弩、利箭,严阵以待。等象
队走近,只听一声令下,火弩齐发,雨点般落在象背的战楼上。
  顿时,烈焰升腾,象队大乱。埋伏在壕沟里的邓军士卒一跃而起,手持利剑,专砍
象鼻。缺了鼻子的大象,疼痛不已,折身回窜,与马队相撞,战楼坠地,人死马翻。巨
大的象掌,在敌阵中乱踩,敌军死伤无数。邓子龙乘机挥军掩杀,十万敌军败如枯朽。
  战后,邓子龙命人烹杀大象,犒劳三军。
 
  ------------------
  allan9扫描校对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