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科普知识古猿怎样变成人>五、古猿怎样变成猿人
古猿怎样变成人

作者: 方宗熙

五、古猿怎样变成猿人


 
古猿过渡到猿人的第一步:到树下来生活
(一)
我们知道,作为人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的某一类古猿,例如埃及古猿或者其他 晚期古猿,是森林动物,一般居住在树上。而猿人不是森林动物,他们在地面上生活。 现在要问:什么因素使森林里的古猿变成猿人呢?森林里的古猿发展成猿人大抵经过哪 些步骤呢? 首先,这种古猿必须离开森林,到地面上来生活。以后才逐渐发展成能够直立行走 的古猿。这种直立行走的古猿开始只能主要使用天然的物体作为工具,以后才逐渐发展 成能够制造工具的猿人——早期猿人。 在这里,重要的问题是:森林里的某种古猿怎样演变成直立行走的古猿。 这主要是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就是由树上的生活方式转变成地面上的生活方式。
(二)
什么因素会使森林里的古猿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呢?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呢? 一般认为这跟地理变迁相联系,跟环境变化相联系。我们知道,气候会发生变化, 引起大片森林的逐渐消失。我们也知道,地壳的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常在变动 的。低的地方会逐渐变成高的地方,高的地方会逐渐变成低的地方;海会变成陆,陆会 变成海。我国古代的人们所说的“沧海桑田”,就是这回事。在这海陆变迁过程中,气 候也可以发生变迁。 地理和气候的变迁必然要影响到有关的植物和动物的生活。 知道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已知的事实来谈一谈猿人的起源了。 猿人究竟起源在什么地方,现在还没有定论。非洲和亚洲都是可能的地方。现在已 知的材料,表明非洲东部是猿人的一个重要发源地。亚洲南部包括我国的西南地区可能 是猿人的另一个发祥地。 从距今5亿年前开始,我国的西藏和它的周围地区一直是一片汪洋。到了距今6000 万年前,这块地方才逐渐上升,变成陆地。以后又进一步隆起变成高山。1966年,我国 科学工作者在海拔4800米的高山地区发现了一种生活在海里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喜 马拉雅鱼龙,有力地证明了那里曾经是一片海洋。 地势的变迁不是孤立的事件。跟这相联系的是气候的变迁和生物的演变。在地势的 变迁中,原来温暖的地方可以逐渐变成寒冷的地方,寒冷的地方可以逐渐变成温暖的地 方。原来潮湿的地方可以逐渐变成干燥的地方,干燥的地方可以逐渐变成潮湿的地方。 大约在一二千万年以前,喜马拉雅山一带本来是比较低洼的地方,那里有温暖的气 候,有茂密的森林。后来那里的陆地缓慢地隆起,终于变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地方。 地势升高以后,气候也跟着发生变化。原来温暖潮湿的气候逐渐变得干燥而且寒冷。 这必然会引起热带森林的逐渐消灭。 在其他某些适宜的地区,特别是非洲南部和东部,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主要是气 候的变迁,由比较潮湿的适宜于森林生长的气候,逐渐变成比较干燥的不适宜于森林生 长的气候,这必然会引起森林的消失。
(三)
当然,森林的消失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过程。在那里,变化是逐渐发生的。 什么样的变化呢? 一般讲来,这是草原代替森林的变化,也是草原和森林的斗争过程。这也是比较能 耐干旱的植物代替不能耐干旱的植物的过程。 于是,茂盛的热带森林逐渐减少,本来是连绵不断的大森林逐渐变成了树林的岛屿, 东一簇,西一簇。 于是,逐渐出现了开阔的地面。这是说,草原逐渐代替了森林。 本来生活在林子里的动物呢? 在气候逐渐发生变化、热带森林逐渐消失的过程中,生活在那里的动物,大概发生 了这样的变化:有的被迫逐渐向南方迁移,或者向有热带森林的地方迁移,有的仍旧留 在原来的地方生活。 留下来的动物,依靠遗传的变异,在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在身体构造上和生 理上发生了变化。变得好的,能够适应新环境的,继续生活下去,并且得到了发展,演 变成新的种类。变得不好的,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就逐渐被淘汰掉了。这就是达尔文所 说的自然选择的道理。 生活在那里的古猿呢?它们会怎样呢?
(四)
生活在那里的古猿——森林里的古猿,也大抵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有的转向南方, 或者去寻找新的森林,仍旧过着热带森林或亚热带森林的生活;有的留在原来的地方, 逐渐过着地面上的生活。 这就是说,某种森林里的古猿的后代逐渐分成了几支,或者至少分成了两支,朝着 不同的方向发展。 一支是现代类人猿的方向。这一支坚持在热带森林里生活,继续做森林动物。在进 化过程中,它们的牙齿,特别是犬齿,更加发达起来,继续用来做有效的防御和攻击的 武器。在这过程中,它们的颌骨和眉嵴更加突出。这样,它们的头部就逐渐发展成现代 类人猿的样子。同时,由于树上生活的需要,前肢继续发展起来,终于变得比后肢长些。 这就成了现代类人猿的四肢。 另一支是人类的方向。这一支的出发点可能是拉玛古猿一类的动物。它们逐渐适应 于开阔地面上的生活。它们逐渐演变,变成原始类型的南方古猿那样的一类动物。从现 在的化石材料看来,南方古猿的原始类型已经习惯于地面上的生活,能够直立行走,它 们能够利用天然的“工具”,还不能自己制造石器的工具。从原始类型的南方古猿进一 步演变,变成进步类型的南方古猿,能够制造非常原始的石器工具,这就已经是早期猿 人了。在从古猿经过原始类型的南方古猿到早期猿人的演变过程中,必然地引起了手和 脚的进一步分工,出现人的手和脚。 也在这过程中,由于生活上的变化,它们逐渐少用颌部和牙齿做武器。于是,在历 史过程中,它们的颌部逐渐短缩,牙齿特别是犬齿逐渐缩小,脑量逐渐增大。这样,它 们的头部就逐渐发展成为人的样子。
(五)
现在要问:人类的方向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这也就是说:在地理和气候的变迁过程 中,没有迁移到森林里去的古猿怎样过日子呢?或者说,生活在开阔地面上的古猿怎样 对付新的环境呢? 古猿大概跟现代的类人猿一样,过的是群的生活。群起初可能不很大,但是至少是 三五成群的。 它们主要的食物本来是果实、嫩叶和一些可吃的植物根,特别是块根。它们有时也 吃些小动物或鸟蛋。现在由于气候的逐渐改变,树木逐渐稀少了。于是可吃的果实逐渐 地、不知不觉地变得越来越少了。为了维持生活,它们就得经常到地面上来寻食,挖可 吃的根,找可吃的虫子,甚至比较经常地捕捉小动物吃。 过去,用树枝去挖挖植物的块根做食物,本来是一种偶然的动作。现在,由于环境 的变化,由于生活的需要,逐渐地变成经常的动作了。 过去,用石头去敲破坚硬的果实本来是一种偶然的动作。现在,由于生活的需要, 用石头去敲破硬的东西,包括动物的头骨在内,逐渐地变成经常的动作了。 这样,在时间的流逝中,在生活需要的逼迫下,它们在树下活动的时间逐渐地长起 来了。就这样,逐渐地,它们跟森林生活告别了。 可以这么说,饥饿把它们赶下树来。
(六)
到树下来生活,到地面上来生活,这对于古猿的习性是一种巨大的变化。
  图1-5-1 古猿到树下来生活
    在地面上,它们过的是新的生活。在那里,它们会有更多的敌人。另一方面,在那
里,它们会有新的食物。于是,它们要经常用“手”去寻找食物和对付敌人。
    这样,前肢就不能像以前那样经常作为行走的器官,而应该逐渐作为寻食和御敌的
器官了。这是一种萌芽状态的“劳动”器官。
    我们知道,它们是完全能够这样做的。这是因为本来它们的前后肢已经有了初步的
分工,它们已经有了能够握物的“手”了。
    还有,它们本来也已经能够勉强直立行走。现在,在新的环境中,在新的需要下,
它们的前后肢会进一步分工:前肢向手的方向发展,后肢逐渐专门做行走的器官。这样
的分化显然对人类祖先的生存有利。
    这就是说,到树下来生活,在新的需要下,它们逐渐变成直立行走的动物。于是手
得到了解放。它们不再是四只脚或四只手的动物了。
    这就标志着劳动器官的出现。
    所以恩格斯认为从树上到地面上来直立行走,是类人猿向人类发展中的有决定意义
的一步。他说:“这些猿类,大概首先由于它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使手在攀援的时候
从事跟脚不同的活动,因而在平地上行走的时候就开始摆脱用手帮助的习惯,渐渐直立
行走。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①    
  ①《自然辩证法》第149页。
    这样,直立行走的新型动物终于一步步登上舞台了!
    
(七)
以前,它们在地面上碰到猛兽,常常要爬到树上去。现在,它们渐渐不这样做了。 猛兽来了,它们有的手执树枝,有的手拿石头,大呼大喊,挥舞树枝,抛掷石头, 就可以把猛兽赶跑了。
  图1-5-2 南方古猿依靠集体力量,依靠手,利用天然的石块、树枝去御敌,去寻
食。
    这样,它们用手,用天然的“工具”,用智慧,用集体的力量,逐渐地战胜了猛兽。
    从此,它们的生活比较自由了:它们有了更大的活动范围,更大的生存空间。
    从此,它们经常地、集体地从一座小林子走到另一座小林子。起初是蹒跚地走着,
以后就能够稍稍挺直身子,昂着头走路了。
    这样,由于挺起胸膛,它们能够看得更远,更容易发现远处的敌人和食物了。
    这当然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但是那时候,它们有的是时间啊。
    茂盛的大森林要变成稀稀疏疏的小林子是一个漫长的缓慢的过程。
    在这过程里,人类的祖先逐渐学会了昂起头走路,学会了用手使用天然的“工具”,
或者制造一些粗糙的“工具”。它们学习的能力提高了。
    这时候,它们是人还是一般动物呢?
    这是一种过渡性的生物,是从森林里的古猿过渡到猿人的桥梁。原始类型的南方古
猿,属于这一类。它们还不能制造石器的劳动工具。
    恩格斯曾经把人的起源分成两个阶段:一是“正在形成中的人”,一是“完全形成
的人”。①列宁(1870—1924)也提出过“本能的人”和“自觉的人”,说“本能的
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却区分开来了”。②现在看来,“正在
形成中的人”可能相当于“本能的人”,它们的智力还不够发达,或者它们的手和脑的
合作还不够好,它们只能利用天然“工具”,还不会用石块制造工具。它们是属于过渡
性的生物。    
  ①《自然辩证法》第152~153页。
    ②《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90页。
    总之,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存在一些过渡类型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必
要的。一次变化就使一种生物变成另一种生物,这在生物进化中是罕见的事。
     
猿人的出现
(一)
首先出现的是早期猿人,可能分布在若干地区。这包括一部分能够制造工具的进步 类型的南方古猿,也可能包括在我国云南发现的元谋猿人。 关于早期猿人的生活年代,现在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因为材料还不充分。一个意见 认为他们大约从距今三四百万年前开始,到一百多万年前消失。 早期猿人的主要特征是:直立行走,能够制造粗糙的石器,脑子比较小,最大的可 以达到800立方厘米,比晚期猿人的脑子小一些。 从所发现的材料看来,早期猿人可能已经是猎人了。他们主要依靠集体的力量过日 子。他们会合作捕捉比较大的动物例如鹿和羊之类来吃。
(二)
早期猿人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晚期猿人。对晚期猿人的生活,我们了解得多一些。 从1921年起,在北京附近周口店地方的一座名叫龙骨山的山上,陆续发现了不少古 人类化石。特别是1929年12月2日,发掘到第一个头盖骨,它很像人的头盖骨。经过研 究,知道这是猿人的头盖骨。这种猿人定名叫中国猿人或北京猿人。在分类学上叫直立 人。 但是,解放以前所发现的北京猿人化石材料,特别是其中5个完整的头盖骨,1941 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被弄得下落不明了。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我 国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又在那里发掘到许多北京猿人的材料。特别是在1966年,又挖掘 出一个头盖骨。 北京猿人居住的是天然的山洞,这地方现在是北京市的远郊区,是一片山谷。半山 上有洞穴,可惜已经大半倾倒了。我国科学工作者从这掩埋的山洞里发掘到了非常丰富 的猿人化石材料。
  图1-5-3 北京猿人
    什么样的化石材料呢?
    有猿人本身的化石,有猿人的劳动工具,有猿人的生活遗迹,有动物的化石。
    就猿人本身的化石来说,有头盖骨、下颌骨、牙齿、四肢骨等,一共大约包括了40
个北京猿人。其中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少的。
    就猿人的劳动工具来说,那里有几万件粗糙的石器。此外,还有一些可能当工具使
用的骨片和鹿角。这些石器已经有几种比较固定的型式,例如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
人们有根据认为,这些都是北京猿人在生活需要中创造出来的。
    就猿人的生活遗迹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其中有一
个灰烬层达6米厚。在灰烬层里面还发现有重要的东西:那里含有被烧过的骨、角和石
头,又有一些烧焦了的木炭。
    这说明了什么呢?
    这充分说明了北京猿人能够用火。
    能够用火,这在人类进化中是另一件大事。
    就动物的化石来说,在北京猿人的洞穴里所发现的动物种类有肿骨鹿、斑鹿、剑齿
虎、野猪、老鼠、马、鬛狗、羚羊、水牛、猕猴、鸵鸟等,不下100种。
    最值得注意的是肿骨鹿和斑鹿的化石特别多,各有2000多个个体。老鼠的骨化石也
很多,并且这些骨头有烧过的痕迹。想来北京猿人是吃这些动物的。这表示北京猿人是
猎人,善于打猎。有理由认为,在北京猿人的食物单里,肉类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从地层的研究知道,北京猿人生活的年代大约在距今50万年前,或许还要早一些。
    
  图1-5-4 北京猿人可能当工具使用的骨片和鹿角
    
  图1-5-5 斑鹿(左)和肿骨鹿(右),它们是北京猿人的食物
    1963年和1964年发现的蓝田猿人化石,有头盖骨、上下颌骨和牙齿等,基本上和北
京猿人相同,只是头盖骨比北京猿人厚一些。
    从地层的研究知道,蓝田猿人生活的年代比北京猿人更早,可能在距今80万年前。
    
  图1-5-6 头骨的比较:上,类人猿;中,北京猿人;下,现代人。
    
(三)
现在要问:晚期猿人在自然界里的位置怎样呢?是人的成分多还是猿的成分多呢? 让所发现的材料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从发现的材料知道,北京猿人的额部低平,脑壳比较粗厚,眉嵴相当突出,唇部向 前伸,没有下颏。这些是近似类人猿的特征。 另一方面,北京猿人的脑量相当发达,平均有1000立方厘米,比南方古猿大约大了 一倍。他们的四肢骨跟现代人的基本相似。这表示他们能够很好地直立行走。科学上在 一开始研究他们的时候,就把他们在分类上叫做“直立人”,就是根据这一点。只是后 来才知道,其实比他们早的南方古猿也已经能够直立了。北京猿人又有许多石器和一些 骨器,又能够用火。这表明他们能够劳动。这些完全属于人的特征。 这就是说,北京猿人虽然在身体结构上还有一些类人猿的性质,但是他们已经比早 期猿人更接近现代人,具备了更多的人的性质。 因此,北京猿人已经不仅不再是猿——一般的动物,而是人,而且是比早期猿人更 进步的一种人。他们是从早期猿人过渡到现代人的一个重要阶段的代表。 还有一件值得指出的事实:北京猿人具有现代蒙古人种的一些特征。例如北京猿人 的面部比较短,鼻骨比较宽,颧骨很高而且向前突出,门齿呈铲形等。 因此,从地理分布讲,从形态特征讲,有理由相信北京猿人就是现代蒙古人种的祖 先。
  图1-5-7 北京猿人(女性)头部复原像
    
(四)
前些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又在北京猿人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他们比 较了北京猿人和现代人的肢骨和头骨,发现北京猿人的手脚,尤其是手比较进步,但是 头部还比较原始。换句话说,北京猿人是这样一种动物,他具有一个跟现代人基本相同 的身子,却配上一个在某些方面还近似类人猿的脑袋。 怎样解释这个事实呢?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劳动器官(手)比思想器官(脑)先发达。这就是说,手足分 化、手的发展先于脑的发展。这同样表明,劳动在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中起主导的推动作 用。 这个进化过程可以大略表示如下: 直立行走→手作为劳动器官的出现→人的脑 这就支持了恩格斯的理论:在劳动的影响下,古猿逐渐发展成人。
(五)
应该指出,晚期猿人的化石也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发现过。例如,在印度尼西亚,人 们发现了爪哇猿人。在德国,人们发现了海德尔堡猿人。在非洲,人们发现了毛里坦猿 人(也叫阿特拉猿人)和舍利猿人。这些猿人的性质,都是跟北京猿人很相近的。 这样看来,过去在远古时代,晚期猿人由于他们生活能力的提高,曾经生活在世界 的许多地方,分布很广。 分布很广,这就表明这个生物类型在发展中。 看来劳动已经赋予猿人以特殊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生活在一般灵长类所习惯生活的 地区以外。生物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一般的灵长类,如猿、猴之类,主要分布在热带和 亚热带的地方。
(六)
可笑的是人们还“发现”了一个假的猿人化石,那就是在英国“发现”的所谓“辟 尔唐人”,也叫“曙人”。 经过是这样的:1911年,在英国辟尔唐地方,工人们在采掘石子的时候,发现了几 块人类头骨的化石,就交给一个做律师的地主,名叫陶逊(1886—1938)。后来据说陶 逊自己也发现了一块下颌骨。他就把这些材料一起交给一位专家去研究。专家研究以后, 认为这是一种猿人,理由是他的下颌骨不是人的,是属于类人猿的,而头骨却是现代人 的类型。 于是,人们开始相信,英国以前也有猿人住过,而“发现”猿人的是陶逊。 这样,陶逊就自然地出了名。 尽管这样,当时仍然有一些人抱着怀疑的态度。他们认为那头骨是智人的头骨,那 下颌骨是古猿的下颌骨,两者并不属于同一个体。 1953年,英国有3位学者应用新的科学方法,分析了“辟尔唐人”的化石标本,结 果发现那个下颌骨不是人的,也不是古猿的,而是现代类人猿黑猩猩的。 于是,人们才明白过来,知道过去受了骗。原来这是陶逊所布置的一个可耻的骗局。 骗术揭露出来了:原来是陶逊拿了黑猩猩的一块下颌骨,用一种叫做重铬酸钾的化 学品把它染成棕红的颜色,显得古老,来冒充化石。 科学界被他欺骗了整整41年。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可耻的欺骗呢?这不是跟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名利思想相联系 的吗? 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在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支配下,为了追求个人“名誉”, 是会在科学的幌子下,在追求真理的烟幕下,干一些不可告人的勾当的。 毛泽东同志指出:“科学家是老实人。”①真正的科学工作是实事求是的工作,是 老老实实的工作,跟资产阶级的名利思想毫无相同之处。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1953年第2版,第824页。
    因此,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党要求所有科学工作者,要按照党的教导,认
真改造世界观,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使科学工作能够真正为人民服务。
     
石器的制造
(一)
人类的祖先是怎样开始真正的劳动的呢?是怎样制造出第一件石器的呢? 从偶然使用天然“工具”到经常使用天然“工具”,从经常使用天然“工具”到制 造工具,这些都是漫长的过程。 人类的祖先,在新的环境里,为了生存,得使用天然“工具”去寻食,去御敌。这 样,就开始经常地使用天然“工具”了。不消说,它们也会偶然制造一些“工具”。南 方古猿中的原始类型,也就是不能经常自觉地制造工具的类型,就是这一进化阶段的代 表。 在这过程中,可吃的植物性食物逐渐减少,特别是到了干旱季节或者冬天,情形更 加严重。人类的祖先逐渐更多地寻找肉类食物。 肉食是怎样开始的呢? 过去,它们已经吃过一些小动物,比较大的动物的肉也偶然吃过。吃比较大的动物 的肉可能是这样学会的:狮子、老虎或者其他猛兽咬死了一只野鹿,饱餐一顿之后,满 足地走开了。好奇的人类祖先,由于饥饿,会被残尸引诱过来。 它们把野鹿的残尸看了又看。有的竟然学着狮子或者老虎的样,用嘴去咬鹿肉。 于是,它们发现鹿肉是可以吃的,又是可以充饥的,味道也不坏,特别在饥肠辘辘 的时候。 吃比较大的动物的肉一开了头,尝到了甜头,模仿的就逐渐多了。 从此,只要原野上出现一具死兽的残尸,人类的祖先就会群集在它的周围。 以后,人类的祖先也可能自己去打鹿吃,这可能是这样进行的:它们三五成群合作 围扑一只鹿,把它打死,然后分着吃。 于是,人类的祖先就不时用兽肉来补充素食的不足,过着艰难的生活。 可是,人类的祖先一开始肉食,并且越来越多地用肉来充饥,人类祖先的身体,特 别是脑子,就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养料。这是因为动物含的蛋白质比植物含的蛋白质更适 合人体的营养啊。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从只吃植物转变到同时也吃肉……是转变到人的重要 的一步。肉类食物几乎是现成地包含着为身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最重要的材料;它缩短 了消化过程以及身体内其他植物性的就是跟植物生活相适应的过程的时间,因此赢得了 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材料和更多的精力来过真正动物的生活。这种在形成中的人离植物 界越远,他超出于动物界也就越高……既吃植物也吃肉的习惯,大大地促进了正在形成 中的人的体力和独立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肉类食物对于脑髓的影响;脑髓因此得到了 比过去多得多的为本身的营养和发展所必需的材料,因此它就能够一代一代更迅速更完 善地发展起来。”①
  ①《自然辩证法》第154~155页。
    就是这样:人类的祖先起初常常追随在野兽的后面,等着吃残肉,像现在的若干猛
禽那样。
    接着,它们逐渐学会用叫声,用树枝,用石头,来吓走那些野兽,从猛兽的嘴里夺
走食物。
    以后,它们学会了自己合群去打野兽吃。
    人类的祖先逐渐变得比以前聪明了。
    
(二)
起初,它们用自己的牙齿去咬取死兽身上的肉。后来它们偶然利用天然尖利的石块 去刮割兽肉,感到方便得多了。于是它们学会经常利用尖利的石块来做工具了。 这样,手里的尖利的石块,就起到牙齿的作用了。这就仿佛是牙齿长在手上似的, 更好使用了:“牙齿”变得很长,很灵活了。 但是,天然的、尖利的石块是会用坏的,也并不是到处可以找到的。 怎么办呢? 慢慢地,逐渐地,它们模仿用石头去敲破坚果的办法,用一块石头去敲碎另一块石 头。只要敲打得好,就可以得到尖利的小石块。 第一件劳动工具——石器,就这样制造出来了。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因为在人类 的起源中,这是一次决定性的质变、飞跃。 人类出现了!这就是早期猿人。 应该用“他们”去代替“它们”了。 当然,第一次自觉地制造出石器并不是容易的事。当中一定经过许多尝试和失败。 但是,一旦能够在所敲破的石头中找到一些合适的工具,他们是会在已有的经验上提高 敲击技术的。 同时,他们也还会从经验中了解什么性质的石头适宜于制造工具,到什么地方可以 找到这种石头。 不消说,制造出来的石器是很粗糙的,并且每一块石器的形状也不一样,例如,在 北京猿人的洞穴里所发现的石器就是这样。南方古猿的石器更是这样,更粗糙些。 这样的石器叫做旧石器。以后经过上百万年,人们才晓得进一步把石器磨光。那是 新石器了。 早期猿人的石器就是旧石器的开始,这也是人类文化的开始。这属于旧石器时代的 早期。北京猿人的石器虽然有不少进步,也属于旧石器。
  图1-5-8 北京猿人的石器:用石英制成的尖状器
    
(三)
最早的石器虽然很粗糙,但是这是生物和人类进化史中的新生事物。自觉地、经常 地制造工具的工作一开始,人类祖先就有了一种其他一切动物所没有的大本领了。 现在,他们不但会使用天然的“工具”,而且会制造若干类型的工具了。 这表示什么意思呢? 这表示真正的劳动的开始。这是一个过程:从完全动物式的“劳动”,经过某些原 始类型的南方古猿经常利用天然“工具”的“劳动”,逐渐过渡到某些进步类型的南方 古猿和直立人制造工具的劳动。 所以恩格斯指出:“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①
  ①《自然辩证法》第154页。
    在劳动史上,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啊。
    同时,在地球上展现了一部新的历史——文化史。文化史是跟劳动工具的自觉制造
分不开的。
    
(四)
获得这一个伟大进步并且开始有文化的,不是一般动物,不是任何一种动物,而是 猿人,就是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 现在,他们已经不是一般的动物了:他们在生活方面和身体构造方面已经向前迈进 了一大步了。他们的生活逐渐以劳动作为基础。他们的身体构造,由于劳动和直立行走 的影响,得到了不小的改造:适宜于拿工具进行劳动的手发展了。在这过程中,大脑也 相应地发达了,智力也提高了。于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更好了。 可是,他们还只是人的开端。他们跟现代人有重大的区别。他们,例如早期猿人, 在某些身体特征方面还没有脱离动物——类人猿的状态:他们有低下的前额,有突出的 眉嵴,有发达的颌骨和牙齿,这使唇部比较突出。北京猿人也基本上是这样。 不能忘记,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啊。  
火的利用
(一)
自从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周口店北京猿人的洞穴里发现了厚厚的灰烬层以后,大家承 认:至少是晚期猿人(直立人)一定会用火。 但是,猿人例如北京猿人怎样学会用火呢? 这还是一个谜。 让我们来猜猜这个有趣的谜吧。可以想到,天然的野火有时是会发生的。这种野火 的发生有种种不同的原因:或者由于火山喷发,或者由于闪电烧着了树木,或者由于潮 湿的草堆发生自燃。 但是不管由于哪一种原因,野火一烧起来,在适宜的条件下,常常不会一下子熄灭。 起初看到火,猿人大概跟别的动物一样,是很害怕的,不敢去接近它。 可是猿人跟别的动物已经不一样,他们有手,能够用手拿着木棍去接触火,不必用 自己的肉体去接触火了。 还有,在看到火的时候,他们有时也可能嗅到烧烤兽肉的香气。以后他们也可能吃 到野火烧过的兽肉,发觉烧过的肉比没有烧过的肉味道更好。 可能就这样,他们逐渐对火发生了兴趣,对火有些好感。于是,什么地方出现了野 火,他们就会到那里去把火来利用一番了。 火渐渐地变成他们的朋友了。 大家知道,好朋友经常会帮助做许多事的。火也这样。 可是,野火不是经常会遇到的。野火烧过了一阵,它就熄灭了。
(二)
大概就在这个跟火接近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地认识了火的脾气。他们知道火的脾气 很大,过分亲近不得。知道火怕水,火碰到雨水就要熄灭。为了保护火,必须设法不让 它跟水接触。知道如果用木头去“喂”火,火可以燃烧得更久些。 于是,发生了一个问题:怎样把野火带回家里,并且让火长久不灭?如果在家里有 个不灭的火,这多好啊! 经过一些时间,猿人例如北京猿人终于逐渐学会把火带到洞穴里去。洞穴里是雨水 淋不到的地方。火在那里不会遇到雨水。他们还学会用干燥的野草和树枝不断地去“喂” 火,把火“养活”在家里。 我们是怎么知道这一点的呢? 这是从北京猿人洞穴里存在那厚厚的灰烬才知道的。从那个事实,我们知道北京猿 人曾经长期地把火“养活”在家里。
  图1-5-9 北京猿人生活想像图。已经知道把火“养活”在洞穴里。
    
(三)
把火“养活”在家里不是小事。它对于猿人的生活是有极大的好处的。 现在他们可以利用火更好地防御猛兽了,因为不管哪一种猛兽都不敢亲近火。 现在他们晚上不会感到寒冷难受了。这在寒冷的冬天是特别重要的。 现在他们的食物又发生改变了,他们有了一些烤熟的肉可以吃了。原来不能吃的植 物,特别是某些植物的种子和块根,经过火烤,变得可以吃了。 现在,他们的食物单扩大了。通过火的烧烤,有毒的食物变成没有毒的,不好吃的 食物变成好吃的,不容易消化的变成容易消化的了。这就缩短了食物消化的过程,增强 了他们的健康。 这就是说,猿人一学会了用火,就增强了自己抵抗敌人的力量,使自己更加能控制 自然,使自己的生活更加有保障,更加丰富起来;同时也使自己的身体可以得到一些更 好的养料。 这样,由于用火,猿人就获得了新的知识,就更加有智慧,更加离开了动物的状态, 更加表现出人的性质了。 所以恩格斯指出,火的使用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是“新的有决定意义的进步”。①
  ①《自然辩证法》第155页。
    火给人类的进化带来了光明!
     
山洞的争夺
(一)
猿人在地面上生活必然发生住的问题。 住在哪里比较好呢? 从发现的材料看来,早期猿人多半住在湖滨河岸地区。这种地方容易取得食物,又 容易得到水。 晚期猿人开始住进山洞里,北京猿人就是最好的例证。但是山洞的附近一定要有水 源。 由树居到穴居是一个大变化,这是怎样发生的呢? 自从饥饿把人类的祖先——古猿赶下树来以后,它们对于树林并不是没有依恋之情 的,因为树上总比树下安全啊。所以想来当时它们白天总是三五成群地在地面上寻食, 到了晚上,它们,尤其是那些比较弱小的,就回到树上去安睡。我们知道大猩猩现在就 是这样生活的。 起初,在地面上,白天如果碰到强大的敌人,它们会跑到树下,一下子就躲到树上 去。 但是,树林附近的食物也像树上的食物那样,逐渐变得稀少了。为了生活,它们得 成群结队走到离林子稍远的地方去。 有时,它们走得太远了,到了晚上,它们就会来不及回到小林子里睡觉。 怎么办呢? 如果没有别的地方好睡,它们可能只好三五成群地睡在草丛里。 草儿软绵绵的,也有一定的保暖作用,可以睡得很舒服。 只是,如果半夜里有猛兽突然来侵犯它们,它们就可能要吃苦了。 怎么办呢? 它们大概会一齐发出叫声,挥舞树枝来驱走猛兽,或者捡起石头向袭来的猛兽投去。 在这生存斗争的过程中,终于从经常利用天然“工具”发展到能够经常制造工具。 这样,古猿就发展成了人——早期猿人。 早期猿人还是跟他们的祖先一样,白天在地面上活动,晚上就在地面上睡觉。 他们可能发现在湖滨两岸地区,夜间猛兽来的比较少。晚上就到这些地区去睡,比 较安全一些。 可是碰到下雨怎么办呢? 起初,他们多半像猩猩那样,没有好办法,只好手抱着头,一任风吹雨打。 后来,他们慢慢学会走到附近有突出的岩石下面去避雨。 后来,他们就像洞熊那样,注意哪里有山洞,就索性躲到山洞里去了。 山洞不仅可以避风雨,而且比较温暖,在那里睡觉很舒服。于是他们就逐渐以山洞 为家了。 这样就开始了穴居。山洞就是最古老的房屋。
(二)
可是,山洞多半是有“主人”的。洞熊和鬛狗就常常以山洞为“家”。这就发生了 争夺山洞的斗争。 谁胜谁负呢? 依靠大家的团结,依靠双手和智慧,依靠手里的武器,人类的祖先是有办法把洞穴 里的野兽赶出来的。于是他们把洞穴变成自己的家。 跟野兽争夺洞穴也是一个长期的斗争。洞熊、鬛狗和别的野兽不肯轻易地放弃他们 的“家”。 一直到猿人学会把火“养活”在家里,他们才能够比较长期地占领洞穴。因为洞里 有了火,火会保护人。野兽怕火,就不敢再进入这山洞了。 就是这样,经过长期的斗争,山洞终于成了人类居住的地方:一个比较安全的家出 现了。  
新世界的诞生
(一)
在猿人形成的过程中,旧的世界——人类祖先所居住的森林世界,逐渐结束了。人 类祖先所过的完全动物式的生活,也逐渐结束了。 旧的世界是怎样结束的呢? 这一方面可以归因于气候的变迁,一方面可以归因于人类祖先的艰苦奋斗。 可能发生这样的气候变迁:地球的某些地区变得越来越干燥了,森林逐渐被草原所 代替。 或者发生这样的变迁:地球越来越冷了,冰原逐渐向南方移动,不断地在扩张着自 己的地盘。 气候在改变着:春天来得更迟,冬天来得更早了。 森林跟寒冷作战,步步退却,几乎把自己的地盘全都让给草原了。这时候如果还有 一些森林,那也跟以前的不一样了。这是一些耐寒的松林和云杉林,它们不会产生出古 猿所需要的水果、嫩叶和块根。 这样,依靠森林生活的许多动物,包括森林里的古猿,就不能继续按老方式生活下 去了。 怎么办呢?怎样对付新的环境呢?人类的祖先如果没有挣断那条把它们锁在森林里 的锁链,如果还用老的方式生活,那么它们只有一个归宿:随着森林世界的消失而消灭。 但是森林里的古猿的后代——南方古猿和直立人,特别是直立人,他们的身体已经 有了适应这种新的环境的内在条件。他们已经有了超过一般猿类的双手,有了超过一般 猿类的大脑。他们依靠着双手和智慧,依靠劳动,早已挣断那条锁链了。他们已经不是 森林动物,而是可以到处为家的新的生物——人类了。 生命的世界并没有完结。它只是在变化着,酝酿着,作为更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旧的世界、人类祖先的那个世界结束了,新的世界就在这旧世界里诞生出来。这就 是人类起源中所表现的新陈代谢。毛泽东同志指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 可抵抗的规律。”①生物和人类的进化正是这样。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11页。
    
(二)
新世界的主人是以手执着粗糙石器的猿人昂着头、成群地出现的。 这就是说,新的真正的劳动是新世界的基础。这不是以前的那种动物式的本能性的 “劳动”,而是在脑力劳动指挥下的富有变化的劳动。 现在(这说的是几百万年以前的事啊),世界上有一种新的生物——猿人,在那里 活动着。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他们常常三五成群,到山上,到原野,到河边,去寻找 可吃的食物。他们手里拿着自己制造的石器、骨器和木棍。他们碰到敌人,碰到吃人的 豺狼,不是像以前那样,用嘴、用牙齿去咬,而是用手里的武器去对付了。 他们活动的范围不断在扩大着,生存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在变化着,发展着。 他们有的已经分布到北方来。北方是有寒冬的。在漫长的冬天里,猿人是怎样过日 子的呢? 在刮风飘雪的日子里,猿人就躲在洞穴里,依靠自己以前从外面带回来的火,依靠 狩猎得来的兽肉,驱退了寒冷,赶走了饥饿。 风停了,雪止了,他们就三五成群地到外边去侦察兽群,追逐野鹿,并且勇猛地跟 熊和狼作斗争。 他们也得做别的事。比方说,他们必须出去采集一些树枝、木头和干草,拿回洞穴 里“喂”火,小心不让火熄灭。毫无疑问,他们在生活中会安排一些人,特别是老人和 妇女,来专管“喂”火的工作。 想来就是这样,猿人例如北京猿人,依靠集体劳动,依靠火,度过了漫长的、严寒 的冬天。 世界并没有结束啊,它只是按照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在变化着,发展着。 生活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是富有冒险性的。可是前途却是光明的。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