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科普知识数字财富>第三节 网事聚焦:未来之旅中谁将快乐而自由?
数字财富

作者: 姜奇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节 网事聚焦:未来之旅中谁将快乐而自由?


——从“观光事业网址”案到克林顿“哲学”

  3月21日,互联网的头条新闻,是本周美国关于电子商务的一场激烈辩论。这场辩论被称为加利福尼亚“观光事业网址”案,目前还在激战中。鉴于两个理由,一是美国实行案例法,此案直接关系到美国电子商务的走向;二是克林顿在“网络新政”的历史性演说中,刚刚提出“并不能因为在网上进行贸易具有某些先天优势从而对它征收特别赋税”,(我姑且把它称为克林顿“哲学”),就遇到这起考验人神经的事,所以此案十分令人关注。
  我们感兴趣,还因为这个案例具有某种历史重复性。每当技术革命结出社会经济果实之时,总有两股势力,趁果实尚未成熟,要先摘下来咬一口:一股力量来自传统业务部门,一股力量来自保守的寻租势力。围绕“观光事业网址”案以及近期美国电子商务的争论,把这一点表现得比较充分,正好可以让我们看一看这种历史规律性。
  事情起于加利福尼亚州。加利福尼亚州的观光事业部门在州政府支持下,在州互联网主页上设立网上旅游预订业务内容。当时,观光事业部门曾临时将自己的网上内容同湾区订座票务服务公司(BASS)和世界餐馆公司(WorldRes)链接在一起,前者是一个公众地区订票代理公司,后者是一个在线旅馆预订代理公司。由于这对实际存在的旅行社业务构成了冲击,因此加利福尼亚旅行联合组织(CCTO)强烈要求州政府停止对这种电子商务活动的支持。
  CCTO特别反对州政府签订合同允许在州旅游观光网址上开展预定旅馆和订票服务,以及花费250万美元促成此事。CCTO成员指责政府采取支持电子商务的这个步骤,以不公平的竞争,威胁到小型私有企业。CCTO总裁CoranneGibson说,州政府不应介入私有企业事务中去。“他们(指WorldRes和BASS)有对广告的取舍权,网页上的广告条是州政府不应卷入的地方。”这种反对一度产生了效果,发起旅游网页的观光事业部门2月3日被迫取消了有关内容。但2月26日克林顿发表著名的“网络新政”演说后,观光事业部门又准备在4月4日恢复网上有关内容。由此引起矛盾激化。鉴于加利福尼亚的观光业据称有580亿美元的利益在,这就足以使人眼红。
  反对者认为由观光事业部花的这笔钱,是“送礼”,并说拿公共基金为私人企业做广告,可能推动观光事业部门违反州立宪法。但观光事业部门发言人FredSater却辩护说,这件事很清楚是合法的。观光事业部门为链接辩护时,称这种服务是“重要的电子商务”。加利福尼亚旅馆和旅馆协会也支持这个网站及其链接,说它将会较好地满足单独个别的住宿需求。
  矛盾的焦点,从表面上看,是政府应不应该直接支持网上电子商务。但实质性的问题是这样的:当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发生冲突时,政府应该站在谁的立场上。也就是说,在未来信息社会,究竟应该让谁“自由而快乐”?第一个问题:在新旧业务内容发生利益冲突时,政府应当站在哪一边?按照传统商业价值观,政府支持电子商务,是在造成“不公平竞争”。言下之意是,网上贸易本来就很有优势了,政府再加以推动,传统商业的竞争力量更将大大削弱。政府应当不偏不倚,甚至给技术领先者穿点小鞋子。但克林顿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主张,他在“网络新政”演说中特别指出,“并不能因为在网上进行贸易具有某些先天优势从而对它征收特别赋税”。不仅如此,克林顿政府通过宣布“在未来六年内暂缓对在网上交易的货物和服务增收额外的赋税”,实际在对电子商务进行投入。这里,克林顿政府的缓税和免税,与加利福尼亚政府花钱投入,实质是一样的,都是拿纳税人的钱来支持新兴技术产业。为什么呢?因为正如克林顿所说,“Internet是未来经济的重要特征;由网上贸易带动的需求猛增,以及由此产生的高工资的高技术岗位将刺激经济繁荣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克林顿明确希望网络的发展有助于支持政府的“新经济”计划。在观光事业网址这个案例中,州政府从旅馆订房和购票服务中,只能得到很小比例的收入,它的着眼点不在这里;重要的是,州政府希望它的网站,以及容易进入的链接,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到加利福尼亚来。它与有些政府部门政企不分,跳到运动场里充当运动员,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州政府的利益是全局性、长远性的。当新技术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时,顺应技术革命,最符合它的利益。州观光事业主任JohnPoimiroo预言说,在5年之内,每个州都将通过网站和数量可观的免征税政策促进观光事业。言下之意说,每个州都要搞的事,是大潮流,我们不搞别人也会搞。政府站在全局位置上,而不是站在局部,特别是不与传统业务领域特殊利益捆在一起,就会自然而然持一种积极推动技术进步的态度。
  第二个问题:应不应该对“技术先进”本身寻租征税?加利福尼亚的保守势力,用传统商务反对电子商务,只不过是撞向电子商务这条“泰坦尼克”号处女轮的冰山之一角,美国现在共有3万种不同的税收司法裁判权允许在旧的赋税架构上对网上贸易征税。如果不能明确司法的原则和法的精神,凭借权力对互联网正常经济行为进行干扰,是轻而易举的事。新技术革命给某些部门创造了一种寻租条件,在垄断条件下,可以高于世界平均标准几倍、甚至几百倍,对人们的网上活动横征暴敛,以满足眼前局部利益的需要。人们把利用非市场经济手段垄断性地获取利益的活动,称为“寻租”行为。对互联网进行寻租,实质是对“技术先进”本身课税,让人们为先进而付出买路钱,为生产力发展而付出代价。这不是一种推动历史前进的态度,而是一种丑恶的自私自利行为。
  “并不能因为在网上进行贸易具有某些先天优势从而对它征收特别赋税”,这句话,克林顿说得非常及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可以理解为,反对以落后技术阻碍先进技术;二是可以理解为,反对权力部门对先进生产力寻租。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也是一个新生事物,新兴业务层出不穷,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如何避免形成传统业务对新兴业务的压制,保持创新活力;如何避免权力部门对新型社会服务的寻租行为,将会对信息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回味一下克林顿关于“并不能因为在网上进行贸易具有某些先天优势从而对它征收特别赋税”的“网络哲学”,是特别有益的。新技术革命曙光初现,是热情地张开双臂迎接它,还是背过身去保护残烛余腊;信息新经济浪潮席卷而来,是迎立潮头做弄潮儿,还是为贪取贝壳而期待退潮,我们每周都可以看到别人的答案,每周又都在冒出自己的问题。
  网景的凤凰陧槃网景免费发送!网景待售!网景卖花!……
  春节刚过完,一上网,这些消息把人吓了一跳。
  随着微软收购HOTMAIL、YAHOO提供免费E-MAIL,网上主流公司的思路日益清晰,并开始聚焦于新的目标,正在专心去做。而这两周,网景却好象离开了舵手的航船,忽然乱了方寸,正在开始沿着几个互相矛盾的方向发展。先是借着美国地方法院打击微软的当儿,有点“落井下石”地展开一场删除IE,普及NN(NETSCAPENAVIGATOR)的运动,让人以为网景要在浏览器上与微软展开一场决战,把过去少赚的钱统统赚回来;可没过两天,网景又决定把它的浏览器免费发放给OEM商和ISP等,并把源代码公布,大有把航海家变为自由软件,以退为进,开辟另一条战线之势;谁知余音尚在绕梁,又传出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2月7日,据来自ZDNN的华尔街消息称,Netscape公司正在与IBM、Sun、Oracle、AOL等公司接触,试图全部或部分地出售公司,不知Netscape花落谁家;这还没完,今天,网上真传出了网景卖花的消息,令人不由得想起《卖花姑娘》中那“卖花哟,卖花哟”的歌声。
  网景公司今天确实已经到了一个紧要关头。进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万丈深渊。是在火中成为自我陧槃的凤凰,还是在火中成为被人烤熟的扒鸡,全看它自己的选择。进,困难重重。虽然美国地方法院判决微软必须将WINDOWS操作系统与IE浏览器分离,令网景额首相庆,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微软网上称霸的步伐。本周传来消息,在日本,IE市场占有份额首次超过NN。按这种趋势发展下去,IE在世界范围超过NN恐怕只是时间问题。最要命的,网景公司所拥有的先进技术与它的财务收入十分不相称。第四季度,网景预计损失将在1400万到1800万美元之间,或每股价格下跌15-19美分。这迫使网景公司在月末公布季度财务报告后宣布将裁减该公司全部3000名员工中的12.5%。问题还不仅于此,网景公司现在早已不再是可以藏在草丛里灵活袭击别人的游击队,它自己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型化的公司。这次,网景公司光是用于员工裁减所需的费用以及关闭一些部门、设备以及财务销帐所涉及的相关费用就达3500万美元。它的每一个转身动作,已不可能象初出茅芦时做得那般潇洒。退,也难以看到很好的出路。象网景这样的公司,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进攻。一旦被迫退守,它的优势就会被抑制。网景公司如果为了回避在浏览器战场上与微软正面决战,而向企业服务领域进行“胜利大逃亡”,但有IBM、SUN这些企业服务“老前辈”早把住山头,网景又何尝有胜算在握。前些天,网上的国际评论家们纷纷把网景在企业服务领域的一些重大进展,看做是其不佳财务业绩阴影下呈现的光明面,但我对此却有不同看法。
  我们可以具体来看,1月13日SUN公司宣布将采用网景公司的Communicator软件作为他们的Solaris工作站的选配件;由网景和NOVELL于六个月前合资建立的Novonyx公司也于同一天宣布将推出他们的产品。该产品将使网景的服务器软件能在NOVELL的网络操作系统上运作,另外还附带第一批为NOVELL网络系统订做的网景服务器应用软件。这些看起来确实是好事,但且慢,拜年者的心意你未必都了解。不到一个月,SUN就赫然出现在收购网景公司的谈判者名单中。闹半天,SUN把吸收网景技术,当成了收购网景的热身运动。再者,网景盲目跟随“推”技术,本来是为了吸引最终用户,结果最终用户对“推”技术反应冷淡,倒是企业却对“推”技术发生了异乎寻常的兴趣。因为老板想法与众不同,巴不得把他的每一个想法通过内联网强行“推”向职员。但这能够说是网景的胜利吗?在我看来,网景“推”技术在企业服务中的成功,至少不是微软那类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考虑的结果。一个公司要想靠这种“瞎猫碰死耗子”的办法取得持久的成功,是难以想象的。
  网景已然进退两难,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结局?是微软吗?有一点,但不完全是。微软不过是为了自己拼命生存而已。但与众不同的是,微软每次都把对手巧妙地逼进了战略的死角里。就象一对拳击选手,微软靠体重优势,把技术精良的对手逼到了他不擅长的领域。这个战略上的死角是什么?抛开人为的因素不谈,网景和微软之争,其文化意味在于:这是两种价值观念在进行公共选择。微软用一种成熟的第二次浪潮的策略,暴露出对手不成熟的第三次浪潮策略的破绽。古诗云,老翁夜归迟,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涛声。且让我们从当下一念放开去,先听听浪漫的未来学计算机专家对此的豪论。2月4日我在CNET网址上,看到AlexLash在下午4点写的一篇被编辑可笑地被标称为《社会主义者的软件》的文章。他认为“网景公司放弃未来Communicator套件的源代码,使‘自由软件’模式的发展,在两周前忽然占据了中心的舞台”。文章引用我深深尊敬的自由软件之父RichardStallman教授对近两周来网景公司决定公布NN浏览器源代码的评论。Stallman教授天真地认为,“这件事是网景的胜利,也是整个业界的胜利,是整个‘软件种类’的进步。它将教育整整一代编程员什么叫理想”。虽然我很赞同Stallman教授关于知识产权的理论,但对这件事,我可不这么认为。我觉得盖茨可能对网景了解得更透彻。从盖茨一系列冰冷的算计中,可以看出,下一周盖茨眼中网景的前景是这样的:网景并不是由于想做Stallman教授意义上那种自由软件作者,而放弃浏览器的源代码。网景的软肋在于这样一种它无法超越的矛盾和怪圈,它要想与IE在技术上竞争,就必须使自己成为技术上的大型公司;而网景公司一旦成为连裁员都需要3500万美元的大型公司,它就无法靠软件免费来生存;而只有无忧无虑写软件象玩一样的共享软件作者,才能真正构成对“假装”免费的IE的真正威胁。可这件事办不到,这就是1998年的时代局限所在。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微软在中国虎年将重兵悄悄向HOTMAIL所控制的这类最终用户市场集结的时候,“合理地”看到网景公司在他认为的“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离开最终用户市场,转向网景公司原来的“亲密战友”IBM或SUN的企业服务领域去竞争(或避难)。相对来说,网景与缺乏网络操作系统野心的IBM结姻,对微软的威胁要小一些。这是盖茨能看到的最佳结局。
  这件事从另一角度去想,网景公司的盟友们,为什么都在鼓动它向着大而全的方向发展呢?这样做,对网景公司其实一点好处也没有。这一点,网景公司直到发觉用户反应不佳,把NN浏览器又从Communicator套件中剥离出来时才觉悟。网景的擅长在浏览器,而在企业服务上只是初出茅庐,把网景逼进它不擅长的领域去生存,这本身就是微软的成功。而反微软联盟内部的勾心斗角,帮助了微软。网景如今处在了尴尬的境地:想与微软斗,发觉完全免费斗不起;要想支撑浏览器免费,就须得在企业服务上补回钱来;而脱离最终用户市场,转向企业市场,眼见的“出路”就是标上价钱,给自己整个或部分地卖给自己的“亲密战友”们。在微软看来,这等于说,你们不是又一个POWERPC吗,这回你们自己到自己家里去玩、去斗吧。我不明白,微软的对手,每次结盟,为什么都要重演从猿到人的全部进化过程。奇怪在于,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人是错误的。真正解不开的结只有一个:在现有时代技术条件下,主流软件还不可能做到既技术高超,而又不大型化,象JAVA明天要追求的那样。这说明技术上的具有人文意义的第三次浪潮还没有真正来到。这一点不改变,微软是倒不了的。就象“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一样,反微软的“十字军东征”从正剧开始,演着演着就变成了喜剧——一出关于大型公司与大型公司之间恩恩怨怨的陈旧恋爱故事。
  从网上下来,我在想,两年前,一个叫安德李森的24岁小孩,自从象盖茨一样成了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和“全美最有结婚价值的单身汉”以来,对于进一步领导潮流来说,是不是岁数已经显得太大了?
  ------------------
  转自万圣书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