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人文知识暴风雪里的夏天>后记
暴风雪里的夏天

作者: 潘荣文

后记


{{金涛}} 15年前那个暴风雪的夏天,是我终生难忘的。 每当闭目遐思,我的思绪便不由得飞向那遥远的南极冰雪世界,眼前顿时浮现出一 幕幕清晰而又十分亲切的画面:漫天飞舞的雪花,呼啸而来的凛冽寒风,雪地上摇摇欲 坠的小帐篷,在惊涛骇浪中苦苦挣扎的船只,海滩上憨态可掬的企鹅和胖乎乎的海豹, 在冰壳的包裹中透出一线绿意的地衣,以及许许多多的叫得出名字或者叫不出名字的熟 悉的面孔……这一切都是那么令人怦然心动,但也变得十分遥远而渺茫了。 已经15年了,不能不感喟时光消逝之迅疾! 那是1984-1985年南半球的夏季,一支由中国人组成的南极考察队,配备了两艘万 吨考察船和直升机、登陆艇、运输艇以及大量仪器装备,横渡风急浪高的太平洋,闯入 冰山出没的南极海域,前往地球最南端人迹罕至的冰雪世界——南极洲,由此揭开了中 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首次南极考察的序幕。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并且在很短时间内在乔治王岛建起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站—— 长城站,作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曾经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 不小的反响。虽然这仅仅是一次科学考察活动,然而历史已经证明,它使世人看到了中 华民族一旦摆脱思想的桎梏所焕发的巨大创造力,看到了中国人为振兴中华勇敢地走向 世界的雄心壮志。这大概是毫无疑义的吧。 15年转瞬即逝,昨天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今天看来已变成沉甸甸的历史。我,作 为当年考察队一名普通的成员,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之一,不免比旁人更多地思索这次历 史事件的深远影响,也常常情不自禁沉湎于往事的回忆,去穷究它深层次的底蕴。我始 终以为,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就其历史意义而言,称得上是本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 在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更是划时代的一页。这是因为,自从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来 的几个世纪,尤其是18世纪以来,人类为寻找未知的南方大陆,相继有许多勇敢的航海 家、探险家不畏艰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为发现地球上许多陌生的陆地、岛屿,包括 南极和北极在内,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然而,在这样漫长的岁月里,由于众所周知的历 史原因,我们中华民族却无所作为。我们不能回避这样残酷的现实:一部人类近代的地 理发现史,没有一个字是我们中国人用生命写下的。这难道不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 伟大民族的极大屈辱吗?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实现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当五星红旗在风 雪弥漫的冰原上空飘扬之际,当中国南极长城站在乔治王岛的荒原屹立之时,当中国科 学考察船闯入南极圈的冰海考察……我在万分激动之余,由此所想到的并非是一次普普 通通的科学探险,而是备受苦难的中华民族奋起追赶世界先进国家,实现零的突破的伟 大创举。我相信有了这样良好的开端,中国的科学事业必定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 而中国的南极事业,也将会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我们民族应有的贡献。 我很幸运,一生有机会参与这次南极考察,这是无须多言的。但我要说的是,这次 难忘的经历也因此影响了我的一生,它不仅成为我的人生经历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而 且我的创作生涯从此和那遥远的冰雪世界结下了割不断的缘分。可以这样说,当我踏上 南极的冰雪大地,触摸到它那冰清玉洁的肌肤,领略了那狂暴的风雪,呼吸到那清新而 凛冽的空气,目睹那洁白晶莹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纯真而无私的友情,南极便从此进入了 我的生活。它不仅给予我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更是净化了我的灵魂,使我的思想升华 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回忆这十几年来的创作生涯,我常常感到,南极的白色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呼唤着我, 令我对她眷恋不已。我除了完成了这本科学考察记之外,还先后出版了《从北京到南 极》、《冰雪王国历险记》、《奇妙的南极》等著作,主编了大型丛书《神奇的南极》, 参与反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的电视连续剧《长城向南延伸》的创作。1990-1991年,我 已年过半百,为了创作科学专题片《南极与人类》的脚本,我又一次随中国第7次南极 考察队前往南极乔治王岛,回到阔别5年的长城站,并且访问了乔治王岛上的波兰阿尔 茨托夫斯基站、巴西费拉兹站、阿根廷龙巴尼站、乌拉圭阿蒂加斯站和正在建设中的韩 国世宗王站以及纳尔逊岛的捷克站,然后又前往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这部全景式 反映南极冰雪世界奥秘的科学专题片,由浙江电视台拍摄完成,后来在德国不来梅召开 的世界南极科学大会播映,受到各国科学家的一致好评。不久前,我还出版了一部长篇 科幻小说《冰原迷踪》,这也是以南极为背景的科幻小说。 所以讲这些,无非是说明南极的冰雪世界在我的创作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 了其它题材。因此,当湖南教育出版社策划一套反映建国50周年中国科普图书精选时, 我在已出版的作品中挑选,首先想到的是这本《暴风雪的夏天》。该书最初由光明日报 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迄今已经12年。今年,福建一家出版社约我写一本介绍中国南极 长城站的书,作为反映建国50周年重大成就的丛书之一,由于事务繁杂,无暇动笔,只 好婉言谢却了。不过,我当时婉谢约稿还有另外一点想法,这即是有关中国南极长城站 建站情况,包括首次南极考察的全过程,《暴风雪的夏天》这本书已经比较全面地作了 介绍,而且是在考察结束后不久趁热打铁整理付梓的,有的篇章甚至是在考察船返航的 太平洋上酝酿动笔的,因而印象深刻,记忆也比较准确。倘若今天执笔重写,也许在描 写上可以精雕细刻些,内容上也可能补充一些新材料,但无论如何,再也无法寻找最初 的激情和新鲜的感觉了。 从科普读物体裁的多样性来讲,我也比较看重《暴风雪的夏天》这种科学考察记的 读物。我一直认为,在我国科普创作的园地里,科学考察记这一类的科普读物相对于科 学童话以及其他体裁的科普读物,还是相当薄弱的。诚然,科学考察记的创作,不同于 任何一种科普读物,它要求作者首先须有科学考察的经历,实地参与,并用科学的眼光 和文艺的笔法去表现科学考察的过程,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由此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并增进对有关专业知识的了解,从而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就我有限的见闻,科学考察 记作为记实文体的一个分支,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均代有佳作,有的名家之作影响之大 已远远超出科学普及读物的范畴,有的经典作品已成为影响历史进程的书籍。在这方面, 我们可以举出《马可波罗游记》、《徐霞客游记》、达尔文的《一个自然科学家在贝格 尔舰上的环球旅行记》等作为范例。除了这些经典之作,自西方地理大发现时代以来, 几乎每一次重大的探险活动都随之出版了一系列风靡一时的探险、考察方面的书籍,其 内容不仅涉及自然科学,也涉及人文科学的许多专业。在电视电影等传播媒体尚未发明 之前,正是这些科学考察记的出版成为人们认识未知世界、开拓地理视野、了解自然的 主要渠道。 即使是今天的信息时代,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仍然保持着浓厚兴趣。随着科学技术 手段的进步,到大自然去探险,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认识未知世界许多尚未揭开的谜团, 以揭示历史的过去和现存世界的许多专业课题,仍然是摆在人类面前趣味无穷的任务。 不论是到宇宙空间,到大洋深处,还是到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扑朔迷离的地下洞穴, 也不论是寻访史前人类的遗址,还是到气候严酷的沙漠和极地探险……总之,在这个充 满艰险、富有魅力的未知世界的探索中,人类是永不会止步的。由此伴生的科学考察记, 也因此永远不会失去它的生命力,而且可以相信,新的作品肯定会不断涌现。 诚然,这本《暴风雪的夏天》远远不能和上述作品相提并论,这一点我尚有自知之 明。不过,惟一可以告慰的是,这本书如果说还有一点价值的话,那就是它是在南极的 暴风雪中孕育的,它以作者的亲眼所见、亲身所感,忠实地记录了15年前中华儿女为扬 我国威、振兴中华而挺进南极的一幕雄壮的历史,而这一页历史是我们不该忘记的。 谨以此书献给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的科学家、船员、水手、海军官兵和所有的朋友们! 献给所有热爱南极、关心南极事业的读者!          1998年12月3日于北京新文化街“听潮斋” ------------------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