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人文知识一个禅者眼中的男女
一个禅者眼中的男女

作者: 林谷芳


  对于欲望,或更深地说—本能,大多数宗教都以“节”或“禁”的态度对之,而少数比较积极的,则以“逆”向操作来面对。以前者而言,佛、耶等神职人员的禁欲及信徒所被赋予的戒规都属之;至于后者,则在中国道家的修行中得到举扬,他们认为只要经由辟谷、服气、炼丹等修行,人就可以超越这些本能欲望的束缚。

  然而,在佛教密宗里,面对欲望还另有一种态度(某些道家亦然)。密宗认为生命的痛苦来自有情世界的五种根本习气:贪、嗔、痴、慢、疑,称为五毒,而生命境界的超越并不能经由“消灭”这五毒来成就,反而必须通过所谓“转五毒为五智”的过程才能完成。

  这种立场基本上认为本能所具有的强大能量是中性的,而如何运用只在于行者的一心之转,同时,它也认为并不存有所谓不涉及能量的生命转换,因为,圣凡之间,只有在面对生命情境时才能区分,而一个身心已如槁木死灰的人,又如何能应对生命的“境界现前”呢?

  用这样的观点,我们再回到《指月录.婆子烧庵》的公案:昔有一婆子,供养一庵主二十年,常使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使女子抱曰:“正恁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子举示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养一个俗汉。”终于遣僧烧庵。在这故事里,婆子以遣僧烧庵,透露了在“严持戒律”与“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之外还应该有的选择,与密宗的观点一样,“性”,其实是个生死门:人败,常败在此,而成,也可以成于此。

  在过去的社会里,“性”曾长期被禁制压抑,到了现代,它则变得比要不要喝白开水更没有负担。从真实修行的立场,这种纯道德或纯生理的“性”了解,并不能让人在生理或心理上活得真正愉快,因为,前者忽略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平凡面,后者则又把自己推向了与动物同流的境地。然而,面对这种情形,我们又要如何来拿捏呢?难道必须一面遵从道德教训的“不邪淫”,一面遵照医生的指示“平均多久来一次”吗?显然,在愈多性知识的现代,多数人其实并没有更多的能力来面对它。

  密宗谈人的习气是贪嗔痴慢疑,觉者开发的智慧则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与法界体性智,而习气与智慧其实也只是一种能量不同方向的展现而已,例如贪小名小利,贪就是负面的,但如果将贪—一种企图,放在成佛做祖—生命的超越上,就能够诸法成就—成所作智。同样,嗔是在不同事物上起分别,这种分别若善加利用,对所关心者就能够有别人不及的观察—妙观察智。谈性,这能量转换所透露的恐怕是一个最重要的讯息。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