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人文知识世界电影史
世界电影史

作者: 乔治·萨杜尔


第二十二章 动画片

(1890—1962)

  动画电影比纪录电影在电影艺术中更组成一个独立的部门。它可以使图画、雕塑、木刻、线条、立体、剪影以至木偶在银幕上活动起来。由于动画电影,各种造型艺术自此以后才具有运动的形态。

  动画产生在电影之前。普拉托、斯丹普费尔、埃米尔·雷诺都是动画的创始人,尤其是埃米尔·雷诺,在艺术上、幽默感与人情味方面至今还无人能相匹敌。但是,动画片的普及还有待于动画和摄影技术相结合。这一点由于美国的一个发明终于做到了。

  1907年,在维太格拉夫公司的纽约制片厂里,有一个无名的技师发明了“逐格拍摄法”。根据这种方法,摄影机可以一格一格地把场面拍摄下来。斯图亚特·勃拉克顿在拍摄《闹鬼的旅馆》一片时就是利用了这种方法。在这部影片中,各种物件自己会动,而不借助于线的牵动。为了表现一把小刀“自动”切一根腊肠,在拍摄每一格画面之后把小刀的位置连续加以移动。勃拉克顿还用这种“逐格拍摄法”,来表现一支钢笔自动绘画(如1907年摄制的《奇妙的自来水笔》),或者使一些画像自行改变面貌(如1907年摄制的《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他们由此为动画电影的各种样式开辟了新的道路。这种电影在中欧各国叫做“特技片”,在苏联被称为“复合片”,它们用一些画在平面上的图画或立体的物品作为创作的材料。

  这种拍摄方法在法国被称为“美国活动法”。它在欧洲当时尚未为人所了解,虽然西班牙人塞贡多·德·乔蒙在1909年左右曾经在他的影片《电气化旅馆》中预示过这种拍摄法。

  “逐格拍摄法”的秘诀是被高蒙公司的爱米尔·科尔识破的。科尔在很长时间是一个漫画家,以后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成了一位专门摄制特技电影的导演(1907年导演《南瓜竞走》一片)。他把“美国活动法”应用到许多方面,首先应用于动画方面。

  他的第一部动画片《幻灯戏》(1908年摄制),是一部变化形状的动画,表现一头象逐渐变成了一个舞女,然后又变成各式各样的人物。这种变形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他那套杰出的影片《傀儡戏》里,那些用线条勾画出来的人物显得特别富于生气和精神。他那些生动的剧情具有当时法国喜剧的那种创造性和自由发挥的特色。这些影片使用一种精细的技术,可以把各种各样的动画和拍摄下来的景象结合在一起。

  科尔在法国无论在摄制动画片或摄制木偶片(如1910年摄制的《小浮士德》)的技巧上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在英国,阿姆斯特朗摄制了一些和皮影戏相类似的剪影。在俄罗斯,斯达列维奇开始是表现一些死的昆虫的复活,以后则摄制了一些木偶片(1912年)。

  斯图亚特·勃拉克顿在美国形成了一个学派。当科尔在第一次大战前夕住在美国的时期,曾经看到温德莎·麦克凯在一个游艺场的舞台上为他的《恐龙杰底》安排许多滑稽的情节。麦克凯花费了三年的工夫才制成这部动画片。他在1910年到1918年这段期间还拍了几部其他的动画片。

  美国的动画片是在从各大报纸刊载的当时极为流行的“图画故事”中发展起来的。科尔在美国曾把漫画家麦克·马努斯笔下的小淘气拍成了动画片《斯努卡斯》(又名《佐佐尔》)。但是这部系列影片远不如费休绘制的《麦特和杰夫》(又名《迪克和杰夫》)那样成功。费休很多年来在绘制漫画和动画片上很有声名。在同一时期(1915—1920年),《快乐的流氓》和《宿醉》两部动画片在美国很受观众欢迎,使作者贝特·格林成为了美国当时一位著名的动画片家。

  美国动画片的广泛传播促进了第一次大战期间法国动画派的新发展。科尔根据福尔顿著名的绘画摄制了系列影片《懒汉奇遇》(1917年摄制)。动画片的风尚也波及到几位幽默画家,如本杰明·拉皮埃(1919年摄制《糖果》)、奥迦洛普(1919年摄制《小山鸡》),以及约瑟夫·海麦尔和罗尔塔克等人。罗尔塔克曾于1920年到1923年这段期间,与谢伐尔合作,每月摄制一部名叫《电影中的鸭子》的动画片。这套动画片的形象是用纸剪的侧影做成的,因此用很少的成本就能摄制出来。法国动画片到无声电影末期已经完全衰落了。

  另一方面,侨居巴黎的俄国人斯达列维奇摄制了一些以寓言里的动物作为主人公的木偶片,如《青蛙的皇帝梦》、《家鼠与田鼠》、《黄莺》和《蝴蝶女王》等等,使木偶片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斯达列维奇在这些影片里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用丰富的幻想和巧妙的手法来表现他的人物,结果造成了不够简洁的缺点,使主人公和剧情淹没在过多的细节里,反而看不清故事的主要情节。

  当苏联开始从事摄制一些初期的动画片时(1924年梅尔库罗夫摄制《星际旅行》),洛蒂·雷尼克也在德国以一种简练动人、但有些矫揉做作的手法摄制了一些皮影戏的影片(例如,1928年摄制的《阿哈梅德王子奇遇记》、1933年摄制的《卡门》、1930年摄制的《巴巴格诺》)。

  在欧洲只有两三个人从事这种工作的时候,美国动画派已有很大的发展。麦克斯·弗莱休和达夫·弗莱休两兄弟长久以来是美国最富有创造性的动画创作家,他们摄制的系列影片《在墨水瓶之外》(自1920年开始摄制),将照片和绘画结合在一起。这一系列影片都是依照同一个剧本拍摄的。弗莱休兄弟所绘制的小丑《柯柯》,在他受到处罚而被关进那只他原从那里出来的墨水瓶以前,曾对他的创造者和片中别的一些人物,开了很多玩笑。这个主人公固执的、富有破坏性的、甚至有些愚蠢的恶作剧,为后来的影片《唐老鸭》里那只鸭子的恶作剧作了前驱。

  弗莱休兄弟在有声电影初期放弃了小丑柯柯的形象,另创造了一些富于人情味的新型人物。他们创造的那个妖艳性感、象以后的“美女照片”的《少女蓓娣·普波》,可以说是他们最叫座的作品。这部系列影片因为受到《伦理法典》和“道德协会”的干涉而中断。他们的另一部作品《水手波贝》,风行很久,波贝这个力大无穷的水手原来是由E.C.西格尔所创造,用来替菠菜罐头做广告的。这套影片也是依照同一个剧本摄制的,正象以前制作《柯柯》时一样。波贝受一个满面胡须的流氓的欺负,这个流氓名叫“布鲁托”,要想霸占波贝的妻子“橄榄油”。波贝最初被打败了,可是当他把一罐菠菜吞下肚去以后,立刻就变成了一个无敌的大力士,象葛拉克男爵那样,把周围一切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从此以后,波贝就成为美国人脑海中想象的英雄主义的化身了。

  和弗莱休兄弟开始摄制动画片的同时,派特·沙利文通过他所绘制的《快乐的猫》一片,给动画片——同时也给连环图画——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这只聪明然而时运不济的小猫在卖座上的成功,引起了很多以动物为主题的动画片,如本·哈利孙和曼尼·高尔德创作的《疯狂的猫》,欧布·伊威克斯创作的《青蛙弗利普》,华尔特·迪斯尼创作的《幸运的兔子奥斯瓦尔德》(以上各片摄于1926年至1928年间),最后还有欧布·伊威克斯创造,以后由华尔特·迪斯尼加以利用和改变的《米老鼠》。

  华尔特·迪斯尼生于一个德国和爱尔兰血统的家庭,他第一次摄制的系列动画片《爱丽丝漫游仙境记》(摄于1923年至1926年)并不怎样出色,以后他又创造了他的兔子奥斯瓦尔德,内容更为粗俗平庸,比他所模仿的《快乐的猫》更少表现力。这套影片共拍了26部,直到它的制片人破产,兔子奥斯瓦尔德的形象方才不再流行。迪斯尼几乎是在不由自主的情况下,才采用了“米老鼠”这一形象的。

  “米老鼠”的成功主要在于它制作时已经可以利用音乐和音响。当弗莱休还只知道利用绘画来表现英国民间歌曲的时候,迪斯尼已经懂得通过音响和绘画的结合可以产生一种新的喜剧。在他第一部“愚蠢交响乐”式的动画片《骷髅舞》(1929年摄制)中,迪斯尼使几个骷髅象在芭蕾舞里那样随着作曲家圣—桑的音乐跳舞。这些骷髅把自己的四肢脱下来,用胫骨敲着它们干瘦无肉的胸膛,发出一种木琴的声音。在此时期迪斯尼大量运用了英国和德国浪漫主义的陈旧手法,如鬼魂幽灵出没的古堡、链条的响声,以及时钟在十二点时敲打的声音等等,来产生模拟性的或非模拟性的恐怖效果。

  “米老鼠”一开始就是一只聪明、快乐、天真、淘气、喜欢破坏、但是心地善良而勇敢的老鼠。它的敌人是一只凶恶的独脚猫,活象它的同类“快乐的猫”的讽刺画。早期“米老鼠”的笑剧时常建立在一些音乐噱头上,如配合动物动作的钢琴声,发出叮当钟声的锅,由众多人物演出的芭蕾舞,以及当作木琴来敲打的牛的颚骨等等。

  由于片中这种效果用得过多,结果使观众渐渐感到厌倦。彩色的应用给这一濒危的影片类型又及时地带来了复兴的机会。

  随着彩色印片法(当时还只有两种颜色)的出现,“滑稽交响乐”式的动画片变成了一种具有英国版画风味的田园诗,有的模仿弗莱休的作法,借用民谣或寓言里的动物。当罗斯福颁行“新政”的时候,迪斯尼根据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拍摄了一部名叫《三只小猪》的动画片,描写懒惰的小猪被狼吃掉,而勤劳的小猪由于盖了一所砖石的房屋,得免于难。片中那首动人的歌曲:“谁怕那只大恶狼?不是我们!不是我们!”对美国来说,当时意味着对经济危机的挑战。

  迪斯尼经常成功地创造出一些新的主人公,这些主人公一直是一些动物的形象。独脚猫流行时间不长,三只小猪和大恶狼也只在几部影片中出现。母牛“弗罗拉贝尔”则始终是处于一种临时演员的地位,如同那只骄傲饶舌的母鸡、喜欢打架的公鸡、贪吃的鸵鸟,以及耀武扬威而有些傻气的猎狗一样。但“普卢托”这只到处闻嗅、胃口很大、热心而傻笨的狗,却在全世界长期享受盛名;反之笨蛋“古飞”则一直没有超越美国国境以外。而那些带傻气和孩子气的传统“米老鼠”,也因为“唐老鸭”这位新出现的人物,而逐渐失去了它的声名。“唐老鸭”是一只暴躁、乖僻、运道不佳、对自己笨拙所遭致的不幸常大发脾气的鸭子。

  华尔特·迪斯尼的艺术,在战前就已达到最高峰。他的影片的技巧、诗意和独创性,会使人联想到麦克·塞纳特早期的影片。这种类似决不是偶然的。迪斯尼曾雇用了好几百个工作人员,在这些人中间就有很多是善于设计笑料的,他们从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中,从美国喜剧的古典作品中寻找喜剧效果。由于动画片具有随意表现的灵活性,因此使过去某些受特技摄影可能性限制的效果得到了发展。在迪斯尼的优秀作品之一《唐老鸭和普卢托狗》中,描写一只鸭子吞食了一块吸铁石,结果受到各种金属物品的攻击。这部影片虽然抄袭了费雅德的《吸铁人》的作法,但表现得非常生动和富于想象力。

  迪斯尼和他的摄制人员把“噱头”和古典音乐结合得非常出色。演奏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的《米老鼠管弦乐队》一片就是这种影片样式中最成功的一部。片中当乐队在演奏到暴风雨部分的时候,天空突然刮起一阵旋风,把米老鼠音乐家刮到半空,但它们仍然抱着乐器,吹打不休。

  “愚蠢交响乐”式的影片,并不是每部都很成功。它的优秀作品都是取材于寓言或民间传说(如《蝉与蚁》,《龟与兔》,《谁杀了雄鸡罗宾?》和《家鼠与田鼠》等影片,摄于1934—1936年)。但另一些所谓纯粹“诗意”的交响乐影片——如《古老的磨坊》——则一味表现夕阳、秋天的落叶、蜘蛛网、长着翅膀的仙女以及光亮如钻石的露珠等。当迪斯尼以《白雪公主》(摄于1938年)一片开始摄制大型动画片时,德国的彩色石版画、英国圣诞卡片上的荒唐图画,华丽的宗教画,以及学院派的绘画已侵入到他的工作室。

  在《白雪公主》这部大型动画片尚未拍成之时,美国动画片的兴盛已激起欧洲的竞争。在这一复兴运动中,先锋派起了相当的作用。维金·艾格林试拍的一些动画片为费辛格在美国摄制的几何图形的交响乐影片开辟了道路,这点我们在前面已经叙述过了。

  在法国,贝索尔德·巴尔都许以先锋派的作法,根据弗朗茨·马塞雷尔的一系列版画,摄制了一部名叫《形象》的影片(1934年摄制),有阿瑟·霍尼格编写的一支优美乐曲伴奏。另一方面,亚历谢耶夫根据莫索尔斯基的乐曲《荒山之夜》的主题,使用一种极细致的新技术,拍出一部卓越的活动的版画,他的“插针银幕”可使光和阴影在一些立体画上活动,这些立体画是用一些大头针深浅不一地插在一块白色厚画布上组成的。最后,让·班勒维和雷内·贝特朗根据莫里斯·约倍特的音乐,用一些着色的活动石膏像,创造了一部惊人的影片《蓝胡子》(摄于1937年),这部影片比斯达列维奇的木偶片更为高明,它把照明效果和雕像或木偶结合起来,使它们在绘画所不能产生的立体环境中活动,由此开辟了雕像和木偶的广大用途。

  在苏联,乔尔波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声带,这种声带不是用普通方法来录音,而是用“描绘的”方法来创造声音。这种声带能够发出迄今为止的任何乐器所无法产生的音响。他在1933年摄制的那部《大都市交响乐》就是用这种方法摄制的。伊伏斯登三兄弟(伊凡诺夫、沃依诺夫和萨佐诺夫)于1934年在一部名叫《拉赫马尼诺夫的前奏曲》的动画片(1934年摄制)中试验了这些合成的声音。动画片在苏联以后发展成为专供儿童们欣赏的一种电影,具有一种近似民间故事的风格(如1935年摄制的《小沙皇杜朗台》)。此外还有普图什科于1934年拍了一部非常优美的大型木偶片《新格利佛游记》。在意大利,明达·英德利摄制的《克利斯托夫·哥伦布》,质量很一般。但在捷克斯洛伐克,由于画家杜达尔夫妇的长期努力,终于产生了一些出色的动画片,如教育片《乌苏迪比尔历险记》、喜剧片《难忘的蒙娜丽莎》,以及几部抽象性的影片。

  这些动画片为以后一个新的学派开辟了道路。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