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人文知识世界电影史
世界电影史

作者: 乔治·萨杜尔


第二十七章 新技术与新电影

  当20世纪下半叶开始时,有些杂志发表文章,冠以危言耸听的标题《电影是否就要消失?》。电影企业在好莱坞和英国都处于严重危机之中,彩色电影的普及尚不足以使观众回到电影院来。于是,提议用一些奇观的景象:立体电影,“星涅拉马”式宽银幕电影,“星涅马斯科甫”式宽银幕电影,浮雕电影,凹三面银幕电影,变形镜头的宽银幕电影,环形电影等来吸引观众。

  立体放映早在电影发明之前就已出现。1868年,亨利·达尔梅达就曾用红绿两种光线把画面重复投射到银幕上,观众可以透过一种红绿双色的镜片把两个画面混合成黑白立体形象。这种方法日后被称为“双色立体放映法”(Anaglyphe),曾在1935年前后被路易·卢米埃尔及美国的米高梅公司用来放映短片。

  “双色立体放映法”的缺点是使人们不能看到彩色,所以(尤其在德国)有人用两片无色的偏镜片(Polarlides)来代替原先的红绿镜片,使光线从左边或右边偏离分散。到1950年,这种方法开始走出实验室,在意大利、匈牙利和英国作公开的表演。

  1952年11月在纽约,亚区·阿波勒放映了一部立体影片《魔鬼勃华那》,广告上用了这样引人注意的字样:“狮子爬上您的双膝”,“请看爱情的立体表演”。这部描写猛兽的探险片是用低成本在南非拍摄的,它获得如此大的成功,以致好莱坞各大公司竞相用立体电影来拍摄恐怖片(如《戴蜡面具的人》),表现珍尼·鲁塞尔或丽塔·海华斯的色相的影片(如《法兰西路线》,《萨蒂·汤姆逊小姐》)。但是“偏光镜公司”出租它的眼镜收费之高,正象杀掉一只生金卵的母鸡,观众也对这种电影渐感厌烦,因为这种立体电影顶多只能表现演员在景深镜头中的一些活动,或者靠摄影机的移动来产生某些立体的效果。到1954年年底,好莱坞放弃了立体电影,同时在苏联,伊万诺夫发明的立体电影仍在一些大城市里放映,吸引有限的观众。

  “星涅拉马”式宽银幕电影是和立体电影同时在纽约出现的,不过它的流行要持久得多。这种电影的发明者弗莱德·华勒(1954年故世)在放映时采用凹三面银幕和立体音响,就如阿贝尔·冈斯和机械师德布里于1927年和1935年在巴黎两次放映《拿破仑》时所用的方法那样。1940年华尔特·迪斯尼在美国几个城市里放映他的影片《幻想曲》时也采用三条音带与三个扩音器,来产生立体声的效果。

  “星涅拉马”式宽银幕电影用3架放映机,300平方米的凹三面银幕,6条声带和将近20个扩音器。它在纽约获得如此大的商业成功,以致观众要好几个月前预订影院的座位。经过十年获利的经营,到1962年年底世界各地共有140家“星涅拉马”电影院,放映麦克·托德、茂里安·古柏、路易·德·罗希蒙等人拍摄的九十部影片。这些影片当时还不是故事片,而是一些旅游纪录片,引导观众漫游世界五大洲。当表现交通工具(火车、飞机、小汽车、直升飞机、游览小火车等)迎面飞驰而来时,尤其能产生惊人的效果。这种立体效果更因哈扎尔·黎夫斯创造的立体声而大大加强。

  1962年之后,凹三面银幕简化为一个大银幕,上面只放映70毫米的一部影片。“星涅拉马”式宽银幕电影开始用来放映故事片,但这些故事片在商业上的几次失败,使观看这种电影的人数明显下降。

  在“星涅拉马”式宽银幕电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环幕电影是由华尔特·迪斯尼出资兴办的。这种电影要观众站在一个环形银幕的中央,银幕上面有11个孔,透过这些孔放映11部16毫米的影片,使周圈360度的银幕上都投射上画面。观众可以瞩目四望,可是很快就会被这种象巡回演出商的演出弄得疲惫不堪,放映很难继续半小时以上,因此至今还没有人为这种电影制作故事片。

  “星涅拉马”式宽银幕电影积极倡导者之一的麦克·托德以其惊人的宣传才干大力推销一种名叫“托德—A.O.”(A.O.是美国光学公司的简称)的宽银幕电影放映法。这种方法是用70毫米的影片在放映机里向横方面展开,把画面形象投射到几个巨大的银幕上,这些画面比标准影片的画面大十倍。在他不幸于1958年丧身于飞机失事之前,这位善于经营的制片人在用托德—A.O.法放映的两部故事片上发了一笔大财,这两部故事片一部是由弗莱德·齐纳曼导演的轻歌剧片《俄克拉荷马》,另一部故事片是《八十天环游世界》,尤其获得成功,这是一部天真幻想的大场面片,根据儒勒·凡尔纳原作的情节自由改编。到1958年年底止,全世界已有200家电影院安装了放映托德—A.O.影片的设备,另外,为了普及放映起见,托德—A.O.的影片还被转印到35毫米的标准胶片上面。同样也有人着手试验“深景电影”(Vistavision),这种电影也是用一条35毫米的影片在放映机内向横的方向展开,影片的画格尺寸为35×35毫米,这种尺寸是那些使用莱卡摄影机的摄影师们所很熟悉的。

  在苏联,“全景电影”(Kinopanorama)有的用三面银幕,有的从1959年用环形银幕,包括22面银幕,其中11面用作天幕。美国或苏联的“全景电影”方法都是用“三折画面”(Tryptiques)或“多折画面”(Polyptiques),同时表现几个各不相同的场景。

  “三折画面”早在1927年就被阿贝尔·冈斯在《拿破仑》的一些段落(如制宪会议开会,意大利军队出征)中杰出地使用过。这位大导演以后又为他和内利·卡泼朗合制的《玛奇拉马》上实现了他的“多景电影”(用三部影片同时放映)。尽管制作费用不大,这种“多景电影”却产生强烈的效果,同时为电影艺术开辟了无穷的远景,这一远景又因1958年捷克人阿尔弗雷德·拉多克把多面银幕同戏剧与舞蹈结合在一起,摄制了《幻灯》一片,而进一步扩大。

  不论是宽银幕电影还是立体电影,也不论是托德—A.O.的电影还是“多景电影”,都无法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普及到1956年存在的约12.5万家电影院。但它们的风行一时却引导致斯匹洛斯·斯柯拉斯为美国二十世纪福斯公司采用了一种“星涅马斯科甫”式的宽银幕电影,能在一个比普通银幕大二倍的环形银幕上放映影片。

  这种方法是在摄影机和放映机上加一个“变形镜头”,使拍片时形象向上压缩,而在放映时则还原为正常的比例。这种变形的方法自17世纪以来就作为一种科学的游戏被人们所使用。应用到镜头上则是1880年左右由德国人恩内斯特·亚伯(1840—1905)实现的。到1925年左右,法国工程师亨利·克莱狄安(1879—1956)把它应用到电影上来。他的“双曲镜镜头”(ObiectifHypergonar)早在1928年就被克劳德·奥当—拉哈用来摄制根据杰克·伦敦原作改编的影片《建立小家庭》上;此后又在1937年的巴黎博览会上被用来在一块60米宽10米高的银幕上放映影片。

  1953年春,斯皮洛斯·斯柯拉斯从亨利·克莱狄安那里买下的并非这种拍摄方法的专利权(因为这种拍摄方法早已公开),而是他制造变形镜头的方法。克莱狄安和斯柯拉斯签订的合同是一个大规模宣传运动的开端,这个宣传运动是为第一部“星涅马斯科甫”故事片《长袍》(1953年9月摄制,导演H·柯斯特)的上映而准备的。

  五年后,全世界有好几万家电影院都增添设备,除去放映“普通的”影片之外,还放映“星涅马斯科甫”、“法兰斯科甫”、“东宝斯科甫”、“狄亚里斯科甫”等类型的“变形”影片。几千家这样的影院还另外安装了立体声设备,使用三条声带,这三条声带是录在二条磁带上的,而不是象有声电影以来所有的影片那样录在“光带”上。

  新的方法并不能使电影产生根本的改变,却可以使电影多样化。导演可以按照他所处理的题材来规定采用标准规格(35毫米)的黑白片或彩色片,还是采用宽银幕的黑白片或彩色片,或是采用“深景电影”等等。除了为成百万观众生产的影片之外,还有一些专为造价更为昂贵、设备更为专门的电影院放映的大银幕影片(“星涅拉马”、“托德—A.O.”、“环形银幕”等)。电影在本世纪上半叶被严格地实行标准化,而从1952年起则又出现各种各样的形式,这种多样化对于电影艺术是大有好处,或者将会大有好处的。

  但是,专门放映大银幕影片的电影院的出现,并不一定带来影片的不同化。例如,为“星涅拉马”式宽银幕拍摄的头几部故事片:《格林兄弟的奇妙世界》和《西部征服记》(由哈沙惠·约翰·福特和乔治·马歇尔摄制的西部片),就未用三面银幕,而且以后是作为35毫米的影片来放映的。

  此外,人们还可预言,1960年以来,在录制电视节目上已经流行的热塑带录像或磁带录像也一定会普及起来。1962年时,一部美制的录像设备还需要用一辆小卡车来运载,而到1966年已制成一些手提式的电磁摄影机了。它们的录像带同录音机上的磁带一样,录完之后便可检验,也能抹去重录。

  迟早总有一天能够成批生产“磁带录音录像机”(或者更完善地称为“磁带录像机”或“磁带放像机”),其体积与价格同一架打字机不相上下,能够到处轻而易举地录下形象与声音。这将为电影艺术开拓无限的远景,较之“星涅马斯科甫”或“星涅拉马”式宽银幕电影所开辟的远景更大得多。

  最后还要补充一句,自从在制片厂外用于同步录音的磁带录音机在许多场合代替了30年代那种笨重而庞大的录音车之后,在电影中已不知不觉地发生了一场技术革命。磁带录音的灵活性使人们能够组成一些声带,使音响的剪辑起到话语(对话或旁白)和音乐同样重要的作用。

  1955年以来,在全世界涌现了一些“新浪潮”。这个名词创始于法国,从广义来说是指一批倾向与教养各不相同的人以他们第一部长片一跃而成为新的成熟的导演,与已成名的老导演分庭抗礼,并在某种程度上革新了电影艺术。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