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哲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作者: 马克思恩格斯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节选)(之三)


 

    *(注:《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它对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进一步发展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多年来对自然科学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恩格斯最初打算写一部反对庸俗唯物主义者路·毕希纳的论战性著作。这是1873年1月左右的想法(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42-547页),恩格斯对毕希纳的批判性研究超出了计划中的著作的范围,直接转入《自然辩证法》的写作。恩格斯在1873年5月30日给马克思的信中,叙述了《自然辩证法》的宏大计划。在以后几年,恩格斯按既定计划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计划未能完全实现。

    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自然辩证法》的形成史可分为两个主要时期:从计划写这一著作到完成《反杜林论》(1873年初-1878年中)和从《反杜林论》写完后到马克思病逝前(1878年夏-1882年夏)。在前一时期,恩格斯完成几乎所有的札记和关于细节的研究,除原来为别的用途写的文章外,只完成一篇较完整的论文《导言》。在后一时期,恩格斯拟定了未来著作的具体计划,写完了几乎所有的论文。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由于全力以赴完成《资本论》的出版工作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事实上停止了《自然辩证法》的写作。

    《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有四束,并冠以下列标题:《辩证法和自然科学》、《自然研究和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数学和自然科学。不同的东西》。这种划分显然不是为了立即发表,这里既看不出是按内容划分,也不是严格按写作时间顺序划分。这四束中只有两束(第二束和第三束)有恩格斯编的目录,列出了该束所包括的材料。另两束至今仍无法判定分别包含哪些材料以及材料是如何排列的。)

    (注:《自然辩证法》四束手稿还包含了原来不是为这一著作而写的另外一些手稿。这就是:《〈反杜林论〉旧序》、《反杜林论》三则注释(《关于现实世界中数学上的无限之原型》、《关于“机械的”自然观》和《最初,凯库勒》)、《〈费尔巴哈〉的删略部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和《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研究》等,此外还可能有几篇札记材料。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85年历史考证版第1部分第26卷刊出的《自然辩证法》共收入197件文字材料,并分别按写作时间顺序和内容编排次序重复发表。后一编排方式的分篇和标题设置,以恩格斯的写作计划为基本依据。本选集采用第二种方式刊出所节选的材料。

    全书要目如下:

    自然辩证法

    1878年的计划

    历史导论

    历史的东西

    导言

    札记和片断

    黑格尔以来的理论发展进程。哲学和自然科学

    《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

    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研究

    札记和片断

    辩证法作为科学

    辩证法

    札记和片断

    规律和范畴

    认识

    物质的运动形式和各门科学的联系

    各门科学的辩证内容

    1880年的计划

    运动的基本形式

    札记和片断

    运动的尺度——功

    札记和片断

    关于数学

    关于力学和天文学

    关于物理学

    关于化学

    关于生物学

    自然界和社会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

    各束手稿的标题和目录

    在恩格斯生前,《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没有发表过。在他逝世以后发表了他列入《自然辩证法》的两篇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于1896年发表在《新时代》杂志,《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研究》于1898年发表在《世界新历画报》年鉴。《自然辩证法》于1925年第一次用德文和俄译文对照的形式全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文库》1925年莫斯科版第2卷。——259。)

         偶然性和必然性

    形而上学所片面坚持的另一对立,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对立。还有什么能比这两个思维规定更尖锐地相互矛盾呢?认为这两者是同一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而必然的东西同样是偶然的,这怎能行得通呢?日常的理智和具有这种理智的大多数自然研究家都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看作永远互相排斥的两个规定。一件事物、一种关系、一个过程,不是偶然的,就是必然的,但是不能两者兼而有◎第323页◎之。所以两者是并存于自然界中;自然界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对象和过程,其中有些是偶然的,另一些是必然的,在这里重要的只是不要把这两类混淆起来。例如,人们把种的有决定意义的性状看作必然的,而把同一个种的各个个体的其他的差异称作偶然的,这一点适用于植物和动物,也适用于结晶体。于是较低的组群对较高的来说又被看作偶然的,这样一来,猫属或马属里有多少不同的种,或一个纲里有多少属和目,这些种里各有多少个体,或某一地区的动物有多少不同的种类,或动物区系和植物区系的一般状况如何,——所有这些都被说成是偶然的。于是,必然被说成是科学上唯一值得注意的东西,而偶然被说成是对科学无足轻重的东西。这就是说:凡是人们可以纳入规律、因而是人们认识的东西,都是值得注意的;凡是人们不能纳入规律、因而是人们不认识的东西,都是无足轻重的,都是可以不加理睬的。这样一来,一切科学都完结了,因为科学就是要研究我们不认识的东西。这就是说:凡是可以纳入普遍规律的东西都被看成是必然的,凡是不能纳入的都被看成是偶然的。任何人都可以看出:这就成了这样一种科学,它把它能解释的东西称为自然的东西,而把它解释不了的东西归之于超自然的原因。我把解释不了的东西得以产生的原因是叫作偶然性还是叫作上帝,这对事情本身来说是完全无关紧要的。这两者无非以不同的方式表示,我对此没有认识,因此它们不属于科学的范围。在必然的联系不起作用的地方,科学便完结了。

    与此对立的是决定论,它从法国唯物主义中移入自然科学,并且力图用根本否认偶然性的办法来打发偶然性。按照这种观点,在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只是简单的直接的必然性。这个豌豆荚中有五粒豌豆,而不是四粒或六粒;这条狗的尾巴是五英寸长,一丝一毫不长,也一丝一毫不短;这朵苜蓿花今年已由一只蜜蜂授粉,◎第324页◎而那一朵却没有,而且这朵花是由这只特定的蜜蜂在这一特定的时间内授粉的;这粒被风吹来的特定的蒲公英种子发了芽,而那一粒却没有;今天清晨4点钟一只跳蚤咬了我一口,而不是3点钟或5点钟,而且是咬在右肩上,而不是咬在左腿上,——这一切都是由一连串不可更改的因果链条,由一种不可动摇的必然性引起的事实,而且产生太阳系的气团早就被安排得使这些事情只能这样发生,而不能以另外的方式发生。承认这样一种必然性,我们也还是没有从神学的自然观中摆脱出来。无论我们是同奥古斯丁和加尔文一道把这叫作上帝的永恒的意旨,或者是同土耳其人一道把这称作天数(注:天数是源于阿拉伯语、伊斯兰教的一个术语,意即定数、命运、天意。后来在土耳其语及其他语种中被采用。——325。),还是把这就叫作必然性,这对科学来说差不多是一样的。在这里的任何一个场合下都谈不上探索因果链条,因此,我们在一个场合下比在另一场合下一点也不更聪明一些,所谓必然性仍旧是一句空话,因而偶然性依然如故。只要我们不能证明豌豆荚中豌豆的粒数是以什么为根据,豌豆的粒数就依旧是偶然的,而且,即使断言这件事情在太阳系的原始构造中是预先早就安排好了的,我们也没有前进一步。不仅如此,科学如果老是从因果链条中去追溯这一个个的豌豆荚事例,那就不再成其为科学,而成了纯粹的游戏;因为单是这同一个豌豆荚就还具有其他无数的、独具的、表现为偶然的特性:色彩的浓淡,豆壳的厚薄和软硬,豆粒的大小,更不必说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那些独具的特点了。因此,这一个豌豆荚所要求探索的因果联系,已经多得连全世界的全体植物学家都解决不了。可见,偶然性在这里并没有从必然性得到说明,而是反倒把必然性降低为纯粹偶然性的产物。如果某个豆荚中有六粒豌豆而不是五粒或七粒这一事实,与太阳系的运动规律或能量转化规律是处于同一等级的,那实际上就不是把偶然性提高为必然性,而是反倒把必然性降低为偶然性。不仅如此,固然,某◎第325页◎一地区内并存的各个有机的和无机的种和个体的多样性,还可以说是立足在坚不可摧的必然性之上,但是就个别的种和个体来说,这种多样性依然如故,仍是偶然的。就个别的动物来说,它生在什么地方,遇到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什么样的敌人和有多少敌人威胁着它,这都是偶然的。一粒种子被风吹到什么地方去,这对于母株是偶然的;这粒种子在什么地方找到发芽的土地,这对于子株也是偶然的;确信在这里一切也都是立足在坚不可摧的必然性之上,这是一种可怜的安慰。在一定的地域,甚至在整个地球上,自然界的各种对象杂陈混出,哪怕是出自自古就有的种种原初的规定,但这种现象却依旧如故,仍是偶然的。

    同这两种观点相对立,黑格尔提出了前所未闻的命题: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我规定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逻辑学》第2册第3篇第2章:《现实》)。自然科学把这些命题当作悖理的文字游戏、当作自相矛盾的胡说干脆抛在一旁,并且在理论上一方面坚持沃尔弗式的形而上学的空虚思想,认为一个事物不是偶然的,就是必然的,但是不能同时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另一方面,又坚持同样思想空虚的机械的决定论,在一般意义上在口头上否认偶然性,而在每一特定场合实际上又承认这种偶然性。

    当自然研究依然这样进行思考的时候,在达尔文的身上所体现的这种研究又做了些什么呢?

    达尔文在他的划时代的著作(注:指1859年在伦敦出版的《根据自然选择的物种起源》。——编者注)中,是从偶然性的现存的最广◎第326页◎阔的基础出发的。各个种内部的各个个体之间存在着无限的偶然的差异,一些差异强大到突破种的特性,而这种差异的甚至最近的原因也只在极少有的情况下才能得到证实(这期间积累起来的有关偶然性的材料,把关于必然性的旧观念压垮和冲破了),——正是这些偶然的差异迫使达尔文怀疑直到那时为止的生物学中的一切规律性的基础,怀疑直到那时为止的形而上学的僵固不变的种概念。但是,没有种概念,整个科学就会化为乌有。科学的所有部门都曾需要有种概念作为基础:人体解剖学和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动物学、古生物学、植物学等等,离开种概念还成什么东西呢?这些科学部门的一切成果不仅会发生问题,而且会干脆被废弃。偶然性推翻人们至今所理解的必然性。关于必然性的迄今的观念失灵。坚持这种观念,就等于把人的自相矛盾的并且和现实相矛盾的任意规定当作规律强加给自然界,因而就等于否定有生命的自然界中的一切内在必然性,等于把偶然性的混沌王国普遍宣布为有生命的自然界的唯一规律。“连《泰斯维斯-钟托夫》都不再适用了!”(注:引自海涅的讽刺诗《宗教辩论》,其中描写了中世纪天主教嘉布遣教士和有学问的犹太拉比之间的一场宗教辩论。拉比在辩论中引用了犹太教的圣书《泰斯维斯-钟托夫》。嘉布遣教士对此的回答是:“让《泰斯维斯-钟托夫》见鬼去吧!”这时,愤怒的拉比愤慨地喊道:“连《泰斯维斯-钟托夫》都不再适用了,那还有什么东西适用呢?天哪!”——327。)——过时学派的生物学家们异口同声地喊叫起来。

    达尔文。

    ——

    相互作用是我们从现今自然科学的观点出发来在整体上考察运动着的物质时首先遇到的东西(注:恩格斯在此处页边上写着:“(斯宾诺莎:实体是Causa Sui[自身原因],这中肯地表现了相互作用。)”——编者注)。我们看到一系列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热、光、电、磁、化学的化合和分解、聚集状态的转化、有机的生命,这一切,如果我们现在还把有机的生命排除◎第327页◎在外,都是互相转化、互相制约的,在这里是原因,在那里就是结果,运动尽管有种种不断变换的形式,但是运动的总和始终不变。机械运动转化为热、电、磁、光等等,反之亦然。因此,自然科学证实了黑格尔曾经说过的话(在什么地方?):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我们不能比对这种相互作用的认识追溯得更远了,因为在这之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东西了。我们认识了物质的运动形式(由于自然科学存在的时间并不长,我们在这方面的认识的确还有很多缺陷),也就认识了物质本身,因而我们的认识就完备了(格罗夫对因果性的全部误解,就在于他没有形成相互作用这一范畴。他只看到事物,但是没有抽象的思想,所以陷入混乱。第10-14页(注:恩格斯在写《自然辩证法》时利用了威·罗·格罗夫的著作《物理力的相互关系》1855年伦敦第3版。第1版于1846年在伦敦出版。它的基础是格罗夫的讲稿,这些讲稿他曾于1842年1月在伦敦学院宣读过,此后很快就发表了。——268、328。))。只有从这种普遍的相互作用出发,我们才能达到现实的因果关系。为了了解单个的现象,我们必须把它们从普遍的联系中抽出来,孤立地考察它们,而在这里出现的就是不断变换的运动,一个表现为原因,另一个表现为结果。

    ——

    因果性。我们在观察运动着的物质时,引人注目的首先是单个物体的单个运动间的相互联系,它们的相互制约。但是,我们不仅发现一个运动后面跟随着另一个运动,而且我们也发现,只要我们造成某个运动在自然界中发生时所必需的那些条件,我们就能引起这个运动,甚至我们还能引起自然界中根本不发生的运动(工业),至少不是以这种方式发生运动,并且我们能赋予这些运动以预先规定的方向和范围。因此,由于人的活动,就建立起因果观念即一个运动是另一个运动的原因这样一种观念。的确,单是某些自然现象的有规则的前后相继,就能造成因果观念:热和光随太阳而来;但是这里不存在任何证明,而且就这个意义来看休谟的怀疑论◎第328页◎说得很对:有规则的post hoc(此后)决不能为propter hoc(由此)(注:“post hoc,ergo propter hoc”(此后,所以由此),这一公式表示对两个现象的因果关系的推论,即仅仅根据一个现象发生在另一个现象之后便作出两者有因果联系的结论是不合理的。——编者注)提供根据。但是人类的活动对因果性作出验证。如果我们用一面凹镜把太阳光集中在焦点上,造成像普通的火光一样的效果,那么我们因此就证明了热是从太阳来的。如果我们把引信、炸药和弹丸放进枪膛里面,然后发射,那么我们可以期待事先从经验已经知道的效果,因为我们能够在所有的细节上探究包括发火、燃烧、由于突然变为气体而产生的爆炸,以及气体对弹丸的压挤在内的全部过程。在这里甚至怀疑论者都不能说,从以往的经验中不能得出下一次将出现同样情形的结论。确实有时候并不发生同样的情形,引信或火药失效,枪筒破裂等等。但是这正好证明了因果性,而不是推翻了因果性,因为我们对这样偏离常规的每一件事情加以适当的研究之后,都可以找出它的原因,如引信发生化学分解,火药受潮等等,枪筒损坏等等,因此在这里可以说是对因果性作了双重的验证。自然科学和哲学一样,直到今天还全然忽视人的活动对人的思维的影响;它们在一方面只知道自然界,在另一方面又只知道思想。但是,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因此,自然主义的历史观,如德雷帕和其他一些自然研究家或多或少持有的这种历史观是片面的,它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日耳曼人移入时期的德意志的“自◎第329页◎然界”,现在剩下的已经微乎其微了。地球的表面、气候、植物界、动物界以及人本身都发生了无限的变化,并且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的活动,而德意志的自然界在这一期间未经人的干预而发生的变化,简直微小得无法计算。

    ——

    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post hoc,然而并不是propter hoc(《全书》第1部第84页)(注:黑格尔《哲学全书》第39节:“经验中诚然呈现出很多甚或不可胜数的相同的知觉,但普遍性与一大堆事实完全是两回事。同样,经验中还呈现许多前后相续的变化的知觉和地位接近的对象的知觉,但是经验并不提供必然性的联系。如果老是把知觉当作真理的基础,普遍性与必然性便会成为不合法的,一种主观的偶然性,一种单纯的习惯,其内容可以如此,也可以不如此的。”——330。)。非常正确,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便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而且事实上我们今天已经知道,总有一天太阳在早晨再也不升起,但是必然性的证明寓于人类活动中,寓于实验中,寓于劳动中:如果我能够造成post hoc,那么它便和propter hoc等同了。(注:即如果我能造成现象之间的一定的顺序,那么这就等于证明它们有必然的因果联系。——编者注)

    ——

    对于否认因果性的人来说,任何自然规律都是假说,连用三棱镜的光谱对天体进行的化学分析也同样是假说。如果停在这里不动,那思维是何等的浅薄!

    ——

    [认识]

    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自然界不可能是无理性的。这对于希腊人是不言自明的,但是,甚至到今天最愚蠢的经验主义者还用他们的推理(不管是多么错误)来证明:他们自始就深信,自然界不可能是无理性的,理性不是违反自然的。

    ——◎第330页◎

    知性和理性。黑格尔的这一区分——其中只有辩证的思维才是理性的——是有一定的意义的。一切知性活动,即归纳、演绎,从而还有抽象(狄多(注:狄多是恩格斯的一只狗的名字,他在1865年4月16日和1866年8月10日给马克思的信中曾提到这只狗。——331。)的类概念:四足动物和两足动物),对未知对象的分析(剖开一个果核已经是分析的开端),综合(动物的狡猾的小动作),以及作为二者的结合的实验(在有新的阻碍和陌生的环境下),是我们和动物所共有的。就性质来说,所有这些行为方法——从而普通逻辑所承认的一切科学研究手段——在人和高等动物中间是完全一样的。它们只是在程度(每一次运用的方法的发展程度)上有所不同。人和高等动物只要仅仅运用这些初级的方法,或有了这些方法就足够用了,那么这种方法的基本特点对二者来说就是相同的,并导致相同的结果。相反地,辩证的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本身的本性的研究为前提——只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已处于较高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而其充分的发展还要晚得多,通过现代哲学才达到。虽然如此,早在希腊人那里就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它们深远地预示了以后的研究工作!

    ——

    在思维的历史中,一个概念或概念关系(肯定和否定,原因和结果,实体和偶体)的发展同它们在个别辩证论者头脑中的发展的关系,正像一个有机体在古生物学中的发展同它在胚胎学中的发展的关系一样(或者不如说在历史中和在个别胚胎中)。这种情形是黑格尔在论述概念时首先揭示出来的。在历史的发展中,偶然性发挥着作用,而在辩证的思维中就像在胚胎的发展中一样,这种偶然性融合在必然性中。

    ——

    抽象的和具体的。运动形式变换的一般规律,比运动形式变换◎第331页◎的任何个别的“具体的”例证都要更具体得多。

    ——

    认识。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化学(?)光线(1882 年6月8日《自然界》,拉伯克)(注:恩格斯指的是乔·约·罗曼斯对约·拉伯克《蚂蚁、蜜蜂和黄蜂,对群居的膜翅目观察的报告》1882年伦敦版所作的评论。评论的标题为《蚂蚁、蜜蜂和黄蜂》,载于1882年6月8日《自然界》杂志第658期第121-123页。——332。),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

    除了眼睛,我们不仅还有其他的感官,而且我们还有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情形又正好和眼睛一样。要想知道我们的思维究竟能探索到什么,而试图在康德身后100年去从理性的批判,从认识工具的研究中发现这种思维的作用范围,是徒劳的,正如亥姆霍兹的下述做法也是徒劳的:他曾用我们的视力的缺陷(这一缺陷的确是必然的,一只眼睛如果能看见一切光线,那么正因为如此它就什么也看不见)和我们的眼睛的构造(它使视力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且连这种视力也不能完全准确无误地不断再现出来)去证明我们的眼睛对所看到的东西的性状提供的信息是有假的和不可靠的。我们宁可从我们的思维已经探索到和每天还在探索的东西中,来认识我们的思维究竟能探索到什么东西。这从量上和质上来说已经足够了。相反地,对思维形式、思维规定的研究,是非常值得做的和必要的,而且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只有黑格尔系统地从事过。

    当然,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化学光线在蚂蚁的眼睛里究竟是怎样呈现出来的。谁要为这件事苦恼,我们可一点忙也帮不了。

    ——

    辩证逻辑和旧的单纯形式的逻辑相反,不像后者那样只满足于把思维运动的各种形式,即各种不同的判断形式和推理形式列◎第332页◎举出来并且毫无联系地并列起来。相反地,辩证逻辑由此及彼地推导出这些形式,不把它们并列起来,而使它们互相从属,从低级形式发展出高级形式。黑格尔恪守他的整个逻辑学的分类,把判断分为以下几类(注:关于逻辑分为三部分(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与判断分为四类这二者之间的一致性,黑格尔在《哲学全书》第171节附释中是这样说明的:“判断种类的不同是由逻辑观念本身的普遍形式决定的。因此,我们起初得到的是三类主要的判断,这三类是同存在、本质和概念这三个阶段一致的。这三个主要的类中的第二类,根据本质这一分化阶段的性质,本身又有双重性格。”——333。):

    1.实有的判断,判断的最简单的形式,用来肯定地或否定地陈述某一个别事物的某种一般的性质(肯定判断:玫瑰花是红的;否定判断:玫瑰花不是蓝的;无限判断:玫瑰花不是骆驼)。

    2.反思的判断,用来陈述主词的某种关系规定,某种关系(单称判断:这个人是会死的;特称判断:有些人或很多人是会死的;全称判断:所有的人都是会死的,或人是会死的)(注:“单称的”、“特称的”、“全称的”(singul?r,partikul?r,universell)等规定,在这里就是形式逻辑意义上的个别的、特殊的、普遍的,而不同于辩证法范畴“个别的”、“特殊的”、“普遍的”(Einzelnes,Besonderes,Allgemeines)。——333。)。

    3.必然性的判断,用来陈述主词的实质的规定性(直言判断:玫瑰花是植物;假言判断:如果太阳升起,那就是白昼;选言判断:南美肺鱼不是某种鱼就是某种两栖动物)。

    4.概念的判断,用来陈述主词对自身的一般本性,或者如黑格尔所说的,对自身的概念符合到什么程度(实然判断:这所房子是次的;或然判断:如果一所房子是如此这般地建造起来的,它就是好的;确然判断:如此这般地建造起来的房子是好的)。

    第一类是个别的判断,第二和第三类是特殊的判断,第四类是普遍的判断。

    不管这些东西在这里读起来多么枯燥,不管这种判断分类法初看起来有时是多么专断,但是,对于仔细研究过黑格尔《大逻辑》中的天才阐述(《全集》第5卷第63-115页(注:即黑格尔《逻辑学》第3册中关于判断的全章页码。——编者注))的人来说,这种分类法的内在真理性和内在必然性是明明白白的。而这种分类法在多大程度上不仅以思维规律为根据,而且还以自然规律为根据,对◎第333页◎此我们在这里愿意举出一个同这里的上下文无关的而又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摩擦生热,这在实践上史前的人早已知道,他们也许在10万年前就发明了摩擦取火,而且在更早以前就通过摩擦来温暖冻冷了的肢体。但是,从那时起直到发现摩擦本身就是热的一个源泉,谁也不知道又经过了几万年。经过足够的时间,这样的时刻到来了,此时人脑发展到足以作出这样一个判断:摩擦是热的一个源泉。这是一个实有的判断,并且是一个肯定判断。

    又经过了几千年,到1842年迈尔、焦耳和柯尔丁才根据这一特殊过程与当时已发现的其他类似的过程的关系,即根据它的最接近的一般的条件来研究这个过程,并且作出了这样的判断:一切机械运动都能借助摩擦而转化为热。竟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经验性认识,我们在认识这个对象方面才能从上述的实有的肯定判断进步到这个反思的全称的判断。

    不过从现在起事情发展得很快,只过了三年,迈尔就能够(至少在实质上)把反思判断提高到使它具有现今仍具有的作用的阶段:

    在每一场合的各自的特定条件下,每一运动形式都能够并且必然直接或间接地转变为每一其他运动形式。这是概念的判断,并且是确然判断,即判断的最高形式。

    可见,在黑格尔那里表现为判断这一思维形式本身的发展过程的东西,在我们这里就成了我们的关于运动性质的立足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理论认识的发展过程。这就说明,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

    我们可以把第一个判断看作个别性的判断:摩擦生热这一零星的事实被记录下来了。第二个判断可以看作特殊性的判断:一个◎第334页◎特殊的运动形式,即机械的运动形式,显示出在特殊环境下(经过摩擦)转变为另一特殊的运动形式(热)的性质。第三个判断是普遍性的判断:每一运动形式都表明能够并且必然转变为每一其他运动形式。有了这种形式,规律便获得了自己的最后的表现。我们可以通过新的发现为规律提供新的证据,赋予新的更丰富的内容。但是,对于这样表述的规律本身,我们已不能再增添什么。在普遍性方面——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同样是普遍的——这个规律已不可能再扩大:它是绝对的自然规律。

    可惜,在我们还不能制造蛋白质的时候来谈论蛋白质的运动形式,也就是谈论生命,这是十分尴尬的。

    ——

    对于全归纳派。我们用世界上的一切归纳法都永远做不到把归纳过程弄清楚。只有对这个过程的分析才能做到这一点。——归纳和演绎,正如综合和分析一样,必然是属于一个整体的。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应当设法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但是只有记住它们是属于一个整体,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才能做到这一点。——按照归纳派的意见,归纳法是不会出错的方法。但是并非如此,它的似乎是最可靠的成果,每天都被新的发现所推翻。光微粒和热质是归纳法的成果。现在它们在哪里?归纳法告诉我们:一切脊椎动物都有一个分化成脑髓和脊髓的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包含在软骨性的或骨性的脊椎骨中——这种动物就由此而得名。可是冒出来一个文昌鱼,它原来是一种具有未分化的中央神经索并且没有脊椎骨的脊椎动物。归纳法确认鱼类是一种终生只用鳃呼吸的脊椎动物。可是出现了一些动物,这些动物所具有的鱼的特征差不多是大家公认的,但是它们除去鳃,还有很发达的肺,并且情况表明,每一条鱼的鳔都是潜在的肺。海克尔大胆◎第335页◎地应用进化论,才把处在这些矛盾中而感到很舒服的归纳派解救出来。——假如归纳法真的不会出错,那么有机界的分类中接连发生的变革是从何而来呢?这些变革是归纳法的最独特的产物,然而它们一个消灭另一个。

        ——

    归纳和分析。在热力学中,有一个令人信服的例子,可以说明归纳法没有权利要求充当科学发现的唯一的或占统治地位的形式:蒸汽机已经最令人信服地证明,我们可以投入热而获得机械运动。10万部蒸汽机并不比一部蒸汽机能更多地证明这一点,而只是越来越迫使物理学家们不得不去解释这一情况。萨迪·卡诺是第一个开始认真研究这个问题的人。但是他没有用归纳法。他研究了蒸汽机,分析了它,发现蒸汽机中的关键的过程并不是纯粹地出现的,而是被各种各样的次要过程掩盖起来了;于是他略去了这些对主要过程无关紧要的次要情况而设计了一部理想的蒸汽机(或煤气机),的确,这样一部机器就像几何学上的线或面一样是无法制造出来的,但是它以自己的方式起了这些数学抽象所起的同样的作用:它纯粹地、独立地、不失真地表现出这个过程。他已经明明触及热的机械当量(见他的函数C的含义)(注:见本卷第290页。——编者注),只是未能发现它和看清它,因为他相信热质。这也是错误的理论造成损害的证明。

    ——

    只要自然科学运用思维,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一个新的事实一旦被观察到,对同一类的事实的以往的说明方式便不能再用了。从这一刻起,需要使用新的说明方式——最初仅仅以有限数量的事实和观察为基础。进一步的观察材料会使这些假说纯化,排除◎第336页◎一些,修正一些,直到最后以纯粹的形态形成定律。如果要等待材料去纯化到足以形成定律为止,那就是要在此以前使运用思维的研究停顿下来,而定律因此也就永远不会出现。

    对于缺乏逻辑修养和辩证法修养的自然研究家来说,相互排挤的假说的数目之多和更替之快,很容易引起这样一种想法:我们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哈勒和歌德)(注:指歌德和哈勒用诗歌进行的一场哲学争论。1732年阿·哈勒在他的《人的善行的虚伪性》这首诗中断言:“没有一个生灵能够洞悉自然界的内部本质,他若知道自然界的外壳就已经非常幸运了”。歌德1820年在《无疑》和1821年在《最后通牒》中反对哈勒的这个说法,指出自然界是统一的,不能像哈勒那样,把自然界分为不可认识的内核与人可以认识的外壳。关于歌德和哈勒的这一争论,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全书》中两次提到(第140节注释和第246节附释)。——337。)。这并不是自然科学所特有的现象,因为人的全部认识是沿着一条错综复杂的曲线发展的,而且,在历史学科中(哲学也包括在内)理论也是相互排挤的,可是没有人由此得出结论说,例如,形式逻辑是没有意义的。——这种观点的最后的形式,就是“自在之物”。认为我们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论断(黑格尔《全书》第44节)。第一,是离开科学而走到幻想里去了。第二,它没有给我们的科学认识增添任何东西,因为我们如果不能探索事物,那么这些事物对我们来说就是不存在的了。第三,它是纯粹的空话,永远不会被应用。抽象地说,这种论断听起来好像是完全合理的。不过让我们应用一下吧。如果一个动物学家说,“一只狗好像有四条腿,可是我们不知道这只狗实际上是有四百万条腿还是一条也没有”,那么我们对这个动物学家应怎样想呢?如果一个数学家先下定义说,三角形有三条边,然后又说,他不知道三角形是不是有二十五条边,那么我们对这个数学家应怎样想呢?如果他说二乘二好像等于四,我们又怎样想呢?不过自然研究家们都小心翼翼地避免在自然科学中应用自在之物这个词,只有在跨入哲学时才敢于应用它。这就最好不过地证明了:他们对这个词的处理是多么不严肃,而这个词本身是多么没价值。如果他们当真采取严肃的态度,那为什么终究要去研究点什么呢?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第337页◎到什么程度。

        ——

    永恒的自然规律也越来越变成历史的自然规律。水在0℃和100℃之间是液体,这是一个永恒的自然规律,但是要使这个规律成为有效的,就必须有:(1) 水,(2)一定的温度,(3)正常压力。月球上没有水,太阳上只有构成水的元素,对这两个天体来说,这个规律是不存在的。——气象学的规律也是永恒的,但是,只适用于地球,或者只适用于一个具有地球的大小、密度、轴倾斜、温度,并且具有由氧和氮的同样混合体构成的大气以及同量的上升和下降的水蒸气的天体。月球上没有大气,太阳上只有由炽热的金属蒸气构成的大气;所以月球没有气象学,而太阳的气象学则和我们的完全不同。——我们的整个的公认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都是绝对地以地球为中心的,只是针对地球的。太阳、恒星、星云,甚至密度不同的行星上面的电和磁的强度的情况,我们还根本不知道。元素的化学化合规律,在太阳上由于高温而失去了效力,或者只是在太阳大气层边缘暂时有效,而这些化合物一接近太阳便又分解了。太阳化学正在生成中,而且必然和地球上的化学完全不同,它不是推翻地球上的化学,而是同它毫不相干。在星云中,也许甚至在65种元素中连那些本身可能也化合起来的元素都不存在。因此,如果我们要谈论对于从星云到人的一切物体都同样适用的普遍的自然规律,那么留给我们的也就只有重力,也许还有能量转化理论的最一般的提法,即通常所说的机械的热理论。但是,如果把这个理论普遍地彻底地应用到一切自然现象上去,那么这个理论本身就会变成一个宇宙系统从产生到消灭的过程中相继发生的变化的历史表现,也就是说变成一部历史,在这部历史中,在每个阶段上都有不同的规律,即同一普遍运动的不同的表现形式◎第338页◎起支配作用,从而作为始终具有普遍效力的东西留下来的就只有运动了。

    ——

    天文学中以地球为中心的观点是褊狭的,被排除是合理的。但是,我们的研究再深入下去,它就越来越有合理性。太阳等等服务于地球(黑格尔《自然哲学》第157页)(注:黑格尔《自然哲学》第280节附释:“太阳服务于行星,一般说来,正如同太阳、月亮、彗星、恒星都只是地球的条件一样。”——339。)。(整个巨大的太阳只是为小的行星而存在。)对我们来说,除了以地球为中心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气象学等等,不可能有别的,而这些科学并不因为说它们是只适用于地球的并且因而只是相对的就损失了什么。如果人们把这一点看得很严重并且要求一种无中心的科学,那就会使一切科学停顿下来。对我们说来,只要知道,在相同的环境下,无论在什么地方,甚至在我们右边或左边比距离太阳还远一千万亿倍的地方,都会有相同的事情发生,这就够了。

    ——

    [耐格里没有能力认识无限](注:《耐格里没有能力认识无限》是这个札记在《自然辩证法》第二束材料的目录中的标题。札记批判了卡·耐格里的报告《自然科学认识的界限》(见注197)中的基本论点的。恩格斯引用耐格里的报告时所根据的版本是:《1877年德国自然研究家和医生慕尼黑第五十次代表大会公报。附录。1877年9月》。这个版本很可能是曾出席代表大会的卡·肖莱马送给恩格斯的。——339。)

        耐格里,第12-13页

    耐格里先说,我们不能认识现实的质的差异,马上又接着说,这种“绝对差异”在自然界中是不会出现的!(第12页)

    第一,每一种质都有无限多的量的等级,如色彩的浓淡、软硬、寿命的长短等等,而且它们都是可以度量和可以认识的,即使它们是不同质的。

    第二,存在着的不是质,而只是具有质并且具有无限多的质的物。两种不同的物总有某些质(至少在物体性的属性上)是共有的,另一些质在程度上有所不同,还有一些质可能是两种物中的一个所完全没有的。如果我们拿两种极不相同的物——例如一块陨石◎第339页◎和一个人——来比较,我们由此得到的共同点便很少,至多只有重量和其他一些一般的物体属性是二者所共有的。但是,介乎这二者之间还有其他自然物和自然过程的一个无限的系列,这些物和过程使我们有可能把从陨石到人的这个系列充实起来,并指出每一个物或过程在自然联系中的地位,从而认识它们。这是耐格里自己也承认的。

    第三,我们的不同的感官可以给我们提供在质上绝对不同的印象。因此,我们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体验到的属性会是绝对不同的。但是就在这里,这些差异也随着研究工作的进步而消失。嗅觉和味觉早已被认为是同源的、同属的感觉,它们所感知的属性即使不是同一的,也是同属的。视觉和听觉二者所感知的都是波动。触觉和视觉能很好地互相补充,以致我们往往根据某物的外形便足可以预先说出它在触觉上的性质。最后,接受所有这些不同的感性印象,对它们进行加工,从而把它们综合为一个整体的始终是同一个我,而提供这各种不同印象的同样也是同一个物,这些印象表现为这个物的共同的属性,从而有助于我们认识它。说明这些只有用不同的感官才能感受的不同属性,揭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恰好是科学的任务,而科学直到今天并不抱怨我们有五个特殊的感官而没有一个总的感官,也不抱怨我们不能看到或听到滋味和气味。

    不管我们向哪里看,自然界中任何地方都没有这种被认为是不可理解的“质上不同的或绝对不同的领域”。全部混乱都来自关于质和量的混乱观念。根据流行的机械观点,耐格里认为,一切质的差异只有能够归结为量的差异时才能说明(关于这一点,将在其他地方作必要的说明),或者说,这是由于在他看来质和量是两个绝对不同的范畴。形而上学。◎第340页◎

    “我们只能认识有限的东西……”(注:着重号是恩格斯加的。——编者注)[第13页]

    这是完全正确的,如果进入我们的认识领域的仅仅是有限的对象。但是这个命题还须有如下的补充:“我们本来只能认识无限的东西。”事实上,一切真实的、穷尽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我们从有限中找到无限,从暂时中找到永久,并且使之确立起来。然而普遍性的形式是自我终结的形式,因而是无限性的形式;它把许多有限的东西综合为一个无限的东西。我们知道:氯和氢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受到光的作用就会爆炸而化合成氯化氢;而且只要我们知道这一点,我们也就知道:只要具备上述条件,这种现象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至于是否只发生过一次还是重复发生过100万次,以及在多少天体上发生过,这都是无关紧要的。自然界中的普遍性的形式就是规律,而关于自然规律的永恒性,谁也没有自然研究家谈得多。因此,当耐格里说,人们由于不愿意只去研究有限的东西,而是把永恒的东西和有限的东西混在一起,于是就把有限的东西弄得神秘莫测,这时他否定的不是自然规律的可认识性,就是自然规律的永恒性。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对的。

    但是,这种绝对的认识遇到一个明显的麻烦。可认识的物质的无限性,是由各种纯粹的有限性组成的,同样,绝对地认识着的思维的无限性,也是由无限多的有限的人脑所组成的,而人脑是彼此并立地和相继地从事这种无限的认识的,会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做蠢事,从偏斜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第341页◎可靠的道路行进,往往当正确的东西碰到鼻子尖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它(普利斯特列)(注:1774年约·普利斯特列描述了氧,但他没有想到,他已经发现了新的化学元素,而且这一发现将会引起化学中的变革。恩格斯在为马克思的《资本论》第2卷写的序言中更详细地谈到这一发现(见本选集第2卷第272页)。——342。)。因此,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受到双重困难的困扰,并且按其本性来说,只能通过一个无限的渐近的前进过程而实现。这已经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说:无限的东西既是可以认识的,又是不可以认识的,而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

    耐格里以可笑的方式说出同样的意思:

    “我们只能认识有限的东西,但是我们确实能认识进入我们的感性知觉范围的一切有限的东西(注:着重号是恩格斯加的。——编者注)。”[第13页]

    正是进入我们的感性知觉范围的有限的东西以其总和构成无限的东西,因为耐格里正是从这个总和中提取他的关于无限的东西的观念。离开这个进入我们的感性知觉范围的有限的东西,他就根本不会有关于无限的东西的观念。

    (关于恶无限性本身,要在别的地方来谈。)

    ——

    (在这种无限性研究的前面,有下列几点:)

    1.空间和时间上的“微小领域”。

    2.“感觉器官的可能有缺陷的发育”。

    3.“我们只能认识有限的、暂时的、变换着的东西,只能认识等级上不同的、相对的东西,[因为我们只能把数学概念推用到自然物上,只能根据从自然物本身得到的尺度来判断自然物。我们不知道任何无限的或永恒的东西,任何固定不变的东西,任何绝对的差异。我们准确地知道一小时、一米、一公斤的意思是什么,但是]我们不知道时间、空间、力和物质、运动和静止、原因和结果是什么。”[第13页]

    这是老生常谈。先从感性的事物得出抽象,然后又期望从感性◎第342页◎上去认识这些抽象的东西,期望看到时间,嗅到空间。经验论者深深地陷入经验体验的习惯之中,甚至在研究抽象的东西的时候,还以为自己置身在感性体验的领域内。我们知道什么是一小时或一米,但是不知道什么是时间和空间!仿佛时间不是实实在在的小时而是其他某种东西,仿佛空间不是实实在在的立方米而是其他某种东西!物质的这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仅仅存在于我们头脑之中的空洞的观念、抽象。的确,据说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物质和运动!当然不知道,因为物质本身和运动本身还没有人看到过或在其他场合下体验过;只有现实地存在着的各种物和运动形式才能看到或体验到。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运动无非是一切感官可感知的运动形式的总和;“物质”和“运动”这样的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因此,不研究个别的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就根本不能认识物质和运动,并且通过认识个别的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我们也就相应地认识物质和运动本身。因此,当耐格里说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原因和结果的时候,他不过是说:我们先用我们的头脑从现实世界作出抽象,然后又无法认识我们自己作出的这些抽象,因为它们是思维的事物,而不是感性的事物,而一切认识都是感性的量度!这正是黑格尔所说的难处:我们固然能吃樱桃和李子,但是不能吃水果,因为还没有人吃过水果本身(注:参看黑格尔《哲学全书》第13节注释:“从形式上把握普遍并把它和特殊并列起来,它本身也会变成某种特殊;这种并列的办法,即使应用于日常生活的事物,也显然不合理和行不通,例如,怎么会有人要水果而不要樱桃、梨和葡萄,因为它们是樱桃、梨和葡萄而不是水果。”——343。)。

    ——

    耐格里断言自然界中也许存在着许多为我们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运动形式,这不过是一种可怜的遁辞,等于取消运动不可创造这个规律,至少对我们的认识来说是这样。要知道,这些运动形式◎第343页◎是可以转化为我们能感知的运动的!这样一来,例如,接触电就容易解释了。

    ——

    关于耐格里。无限的东西的不可理解性。当我们说,物质和运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时候,我们是说:宇宙是作为无限的进步过程而存在着,即以恶无限性的形式存在着,而且这样一来,我们就理解了这个过程上所必须理解的一切。最多还有这样的问题:这个过程是同一个东西——在大循环中——的某种永恒的重复呢,还是这个循环有向下的和向上的分枝。

    ——

    恶无限性。真无限性已经被黑格尔正确地设置在被充满了的空间和时间中,设置在自然过程和历史中。现在整个自然界也融解在历史中了,而历史和自然史所以不同,仅仅在于前者是有自我意识的机体的发展过程。自然界和历史的这种无限的多样性,在自身中包含了时间的和空间的无限性——恶无限性,但只是作为被扬弃了的、虽然是本质的但不是主导的因素。我们的自然科学的极限,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的宇宙,而在我们的宇宙以外的无限多的宇宙,是我们认识自然界所用不着的。的确,几百万个太阳中只有一个太阳和这个太阳系,才是我们的天文学研究的根本的立足点。就地球上的力学、物理学和化学来说,我们是或多或少地局限于这个小小的地球,而就有机体科学来说,则完全局限于这个地球。但是,这对于现象的实际上无限的多样性和对于认识自然界来说,并没有本质的损害,正如对于历史来说,同样地并且在更大的程度上局限于比较短促的时间和地球上的一小部分地区,也是没有什么本质的损害的。

    ——◎第344页◎

    1.无限的进步过程在黑格尔那里是一个空旷的荒野,因为它只表现为同一个东西的永恒的重复:1+1+1……

    2.然而在现实中它并不是重复,而是发展,前进或后退,因而成为必然的运动形式。撇开它不是无限的这一点不说,因为现在已经可以预见到地球生存时期的终结。但地球也并不就是整个宇宙。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自然界的时间上的历史是排除任何发展的,否则自然界就不是精神的自我外在了。但是在人类历史中,黑格尔承认无限的进步过程是“精神”的唯一真实的存在形式,只不过他幻想这个发展有一个终结,这就是黑格尔哲学的确立。

    3.还有无限的认识:事物在前进中所没有的无限,在循环中却有了(注:这句话引自意大利经济学家斐·加利阿尼的论文《货币论》第2册,引文稍有改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也摘了这段引文(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5页)。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用版本是彼·库斯托第编的《意大利政治经济学名家文集·现代部分》1803年米兰版第3卷第155-156页。——345。) (数量,第259页,天文学)(注:恩格斯引用了黑格尔《逻辑学》中关于数量的那一篇,其中谈到:天文学之所以值得惊奇,并不是由于它与之有关的不可计数的星星和不可度量的时间和空间的恶无限性,而是“由于理性在这些对象中认识到的并且成为与上述不合理无限相对立的合理无限的那些度量关系和规律”(黑格尔《逻辑学》第1册第2篇第2章注释:关于无限进步的最高意见)。——345。)。这样,运动形式变换的规律便是无限的,自我闭合的规律。但是这样的无限性又被有限性所纠缠,只是一段段地出现的。1除以r的平方也是如此。(注:“1除以r的平方也是如此”这句话是恩格斯补写上去的。恩格斯可能是指无理数穑囊庖迨峭耆范ǖ模墒侨床荒苡靡桓鲇邢薜男∈蚱胀ǖ姆质幢硎尽H绻≡裁婊坏ノ唬蛴晒金rr=1可得 =1/rr(r表示圆的半径)。——345。)

    [物质的运动形式和各门科学的联系]

        ——

    量到质的突变=“机械的”世界观,量变引起质变。这是绅士们从来没有嗅到的!

        ——◎第345页◎

    [各门科学的辩证内容]

    [运动的基本形式](注:《运动的基本形式》是这篇论文在《自然辩证法》第三束材料的目录中的标题。它是《1880年的计划》中预计完成的彼此相联的几章中的第一章,写于1880年。——346。)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研究运动的本性,自然曾不得不从这种运动的最低级的、最简单的形式开始,先学会理解这样的形式,然后才能在说明更高级的和复杂的形式方面作出某些成绩。所以我们看到:在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中,最先产生的是关于简单的位置变动的理论,即天体和地上的物体的力学,随后是关于分子运动的理论,即物理学,紧接着、几乎同时而且在有些方面还先于物理学而产生的,是关于原子运动的科学,即化学。只有在这些关于支配着无生命的自然界的运动形式的不同知识部门达到高度的发展以后,才能成功地阐明各种显示生命过程的运动进程。对这些运动进程的阐明,是随着力学、物理学和化学的进步而取得相应的进步的。因此,当力学较长时间以来就已经能够把动物躯体中通过肌肉收缩而引起运动的骨骼杠杆的作用充分归之于那些对无生命的自然界也有效的规律时,对其他生命现象的物理化学的论证则几乎还处于发展的最初阶段。所以,当我们在这里研究运动的本性时,我们不得不把有机体的运动形式撇在一边。我们不得不局限于——按照科学的现状——无生命的自然界的运动形式。

    一切运动都和某种位置变动相联系,不论这是天体的、地上物体的、分子的、原子的或以太粒子的位置变动。运动形式越高级,这◎第346页◎种位置变动就越微小。位置变动决不能把有关的运动的本性包括无遗,但是也不能和运动分开。所以必须首先研究位置变动。

    我们所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而我们在这里所理解的物体,是指所有物质的存在,从星球到原子,甚至直到以太粒子,如果我们承认以太粒子存在的话。这些物体处于某种联系之中,这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而这种相互作用就是运动。由此可见,没有运动,物质是不可想象的。其次,既然我们面前的物质是某种既有的东西,是某种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东西,那么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运动也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只要认识到宇宙是一个体系,是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就不能不得出这个结论。在这种认识在自然科学中发挥实际作用以前很久,哲学就已经有了这种认识,所以不难说明,为什么哲学比自然科学整整早200 年就得出了运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结论。甚至哲学作出这个结论时所采取的形式,终究比今天的自然科学的表述要高明些。笛卡儿原理——宇宙中现存的运动的量是永远一样的——只是在形式上有缺点,即用一种有限的表达方式来表示一种无限大。与此相对应,在自然科学中这同一个定律现在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亥姆霍兹的力的守恒定律,另一种是更新的更确切的能量守恒定律。我们以后可以看到,这两种表达法中的每一个所表示的正好是另一个的对立面,而且它们当中的每一个都只表达了关系的一个方面。

    如果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结果它们当中的一个或两个发生位置变动,那么这种位置变动就只能是互相接近或互相分离。这两个物体不互相吸引,就互相排斥。或者如力学上所说的,在这两个物体之间起作用的力是有心力,即沿着它们的中心点所联结起来的直线的方向起作用的力。在宇宙中,这种事情在发生着,不断地和◎第347页◎绝无例外地发生着,而且许多运动看起来不管是多么复杂,这在今天毕竟已成为不言自明的了。如果设想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在相互作用时不受第三个物体的任何妨碍或影响,这时这种作用不是沿着最短的和最直接的路线发生,即沿着联结两个物体的中心点的直线发生,那么这在我们看来是很荒谬的(注:恩格斯在此处页边上写着:“康德在第22页上说:三维空间决定了,吸引或排斥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康德全集》1867年莱比锡版第1卷第22页上是康德的著作《关于活力的正确评价的思想》第10节。这一节的基本论点是:“空间的三维性似乎是来自下列情况,即现存世界中各主体是这样相互作用的:作用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348。)——编者注)。大家知道,亥姆霍兹(《力的守恒》1847年柏林版第1节和第2节)用数学方法也证明了:有心作用和运动的量(注:这里指的是运动的一般量,运动在量方面的一般规定性,而不是表示质量和速度的乘积(mv)的特殊意义上的动量。——348。) 的不变性是互为条件的,如果设想存在着不同于有心作用的作用,那就会导致运动可以创造或消灭的结论。所以一切运动的基本形式都是接近和分离,收缩和膨胀,——一句话,是吸引和排斥这一古老的两极对立。

    应当明确指出:吸引和排斥在这里不是被看作所谓“力”,而是被看作运动的简单形式。如康德早就把物质看作吸引和排斥的统一。至于“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到时候将会看到。

    一切运动都在于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然而运动只有在每一个吸引被另一处的相应的排斥所抵偿时,才有可能发生。否则一方会逐渐胜过另一方,运动最后就会停止。所以,宇宙中的一切吸引和一切排斥,一定是互相平衡的。于是,运动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的定律,就采取这样的表达方式:宇宙中的每一个吸引运动,都必定由一个相等的排斥运动来补充,反过来也是这样;或者如古代哲学早在自然科学中提出力的守恒或能量守恒定律以前所说的,宇宙中一切吸引的总和等于一切排斥的总和。

    但是,这里似乎还留下了一切运动总有一天会停止的两种可能性:这或者是由于排斥和吸引有一天在事实上终于互相抵消,或◎第348页◎者是由于全部排斥最终占有物质的一个部分,而全部吸引则占有另一个部分。从辩证法的观点看来,这两种可能性自始就可以不存在。原来,辩证法根据我们直到目前为止的自然科学实验的结果,已经证明了: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这样一来,无论是排斥和吸引的最终抵消,还是一种运动形式最终分配在物质的这一半上,而另一种运动形式分配在另一半上,因而无论是两极的互相渗透(注:意思是相互抵消和中和。——编者注),还是绝对的分离,这些都不成为问题了。在第一种场合下,这就好比硬要使一条磁石的北极和南极互相抵消,在第二种场合下,就好比把一条磁石从中间切断,硬要使一段只有北极而没有南极,使另一段只有南极而没有北极。不过,虽然从两极对立的辩证性质中已经可以推断这样的假设是不能容许的,可是由于在自然研究家中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占支配地位,至少第二种假设在物理学的理论中仍起着一定的作用。这一点以后在适当的地方还要谈到。

    运动在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这最好是就运动本身的各单个形式来研究。这样最终就会得出结论。

    我们且拿一颗行星环绕其中心天体所作的运动来看吧。普通的天文学教科书追随牛顿把椭圆形的行星轨道解释为两种力,即中心天体的吸引和使行星沿着垂直于这种吸引的路线运动的切线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除向心的运动形式外,普通的天文学教科书还假设了与中心点的联线相垂直的另一个运动方向或所谓“力”。因此,它和前面所说的基本定律是矛盾的,依据这个定律,我◎第349页◎们的宇宙中的一切运动,只能沿着相互作用的物体的中心点的方向发生,或者如人们所说的,只能由有心作用力所引起。正因为如此,普通的天文学教科书就把下面这样一种运动因素纳入理论之中,这种运动因素,如我们也已经看到的,必然要导致运动可以创造也可以消灭的思想,由此就要假定存在着造物主。这样一来,就需要把这一神秘的切线力归结为某种朝中心发生的运动形式,而完成这个工作的,是康德和拉普拉斯的天体演化学。大家知道,按照这种看法,整个太阳系是由某种旋转着的极稀薄的气体逐渐收缩而产生的,旋转运动在这个气团的赤道线上显然最为强烈,并且使个别的气环从这个气团上分离出去,然后这些气环就收缩成行星、小行星等等,并按照原来的旋转方向围绕着中心体旋转。这一旋转本身,通常是用气体的单个质点所固有的运动来说明。这种运动朝极不相同的方向发生,但是最后总有某一多余部分朝一定的方向运动下去,这就引起旋转,这种旋转必然随着气团的收缩而不断地加强。但是,关于旋转的起源,不管提出什么样的假说,都是排除了切线力,使之化为向心运动的某种特殊的现象形式。如果行星运动的一个要素,即直接向心的要素,通过重力,即行星和中心天体之间的吸引而体现出来,那么,另一个要素,即切线要素,则表现为气团各个质点原有排斥的残余,即以衍生的或改变了的形式出现的这种残余。于是,一个太阳系的生存过程就表现为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其中由于排斥以热的形式放射到宇宙空间中去,从而对于这一体系来说逐渐消失,所以吸引越来越占优势。

    一目了然:在这里被理解为排斥的运动形式,和现代物理学所说的“能”是同一个东西。由于太阳系的收缩和由此而来的构成现在的太阳系的各个天体的分离,太阳系便失去了“能”,而这一损◎第350页◎失,按照亥姆霍兹的著名的计算现在已经达到原来以排斥的形式出现的在太阳系中的全部运动的量的453/454。

    其次,且拿我们地球上的一个物体来看吧。它是靠重力和地球联结在一起的,正像地球是靠重力和太阳联结起来一样,但是这个物体和地球不同,不能作自由的行星般的运动。它只有靠外来的推动才能运动起来,而且推动一旦终止,它的运动很快也就停止,这或者仅仅是重力的作用所致,或者是重力和该物体赖以运动的介质的阻抗的共同作用所致。这一阻抗归根到底也是重力的一种作用,没有重力,地球表面上就不会有任何具有阻抗的介质,不会有任何大气了。所以在地球表面上的纯粹的机械运动中,我们所碰到的是重力即吸引占有决定性优势的情形,因而在这里运动的产生显示出两个阶段:首先是逆重力而作用,然后是让重力起作用,一句话,上举和使之降落。

    这样一来,我们又有了以吸引为一方和随之按与之相反的方向发生的运动形式即排斥的运动形式为另一方的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在地球上的纯力学(这种力学所研究的,是处于既定的、对它来说是不变的聚集状态和凝聚状态之中的物体)的范围内,这种排斥的运动形式在自然界中是不发生的。无论是岩石从山顶上崩落下来,还是水之所以能够下泻,形成这类现象的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都是这种力学范围以外的事情。所以在地球上的纯力学中,排斥运动或上举运动一定是人工造成的,即由人力、畜力、水力、蒸汽力等等造成的。这种情形,这种用人工办法克服天然的吸引的必要性。使力学家们产生了一种看法,认为吸引、重力,或者如他们所说的重力的力,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运动形式,甚至是基本的运动形式。

    例如,如果上举一个重物然后让它直接或间接下落而把运动◎第351页◎传导给其他物体,那么按照通常的力学观点,传导这个运动的不是重物的上举,而是重力的力。例如,亥姆霍兹就让

    “我们最熟悉的和最简单的力,即重力,作为推动力而起作用……例如在一座靠重锤推动的挂钟里。这个重锤……如果不使钟的全部机械运转起来,便不能顺应重力的牵引”。但是它不自行下落,便不能使钟的机械运转起来,而且这种下落最终一直要持续到联结它的链条完全松直为止。“到那时,钟就停了,重锤的推动能力暂时用尽了。重锤的重力既没有失去,也没有减少,它依旧被地球在同一的程度上吸引着,可是这个重力引起运动的能力已经丧失了…… 但是我们可以用手臂的力量把钟再上好,重锤就又升上去。这样一来,重锤又获得了它原先的推动能力,又能使钟走起来。”(亥姆霍兹《通俗讲演集》第2卷第144页)

    因此,按照亥姆霍兹的说法,使钟走起来的,不是运动的主动的传导,不是重锤的上举,而是重锤的被动的重力,虽然这个重力本身只是由于被上举才脱离被动状态,而在联结重锤的链条松直以后又回到被动状态。所以,照我们刚才见到的新观点看来,能仅仅是排斥的另一种说法,而照亥姆霍兹的旧观点看来,力则是排斥的对立面吸引的另一种说法。我们现在就来弄清这一点。

    这样,当地球上的力学中的变化过程终结的时候,当重物先被上举然后又下落到同一高度的时候,构成这个过程的运动将怎样呢?在纯力学看来,它是消失了。但是,我们现在知道,它决没有消灭。它有一小部分转化为空气的声波振动,而绝大部分则转化为热。这些热一部分传导给有阻抗作用的大气,一部分传导给落体本身,最后一部分传导给落体所碰到的地面。钟的重锤,也以摩擦热的形式,把自身的运动逐渐传导给钟表机械的各个齿轮。可是转化为热,即转化为排斥的一种形式的东西,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下降运动,就是说,并不是吸引。相反地,如亥姆霍兹正确地指出的,吸引,重力,现在仍然和先前一样,确切地说,甚至变得更大了。倒◎第352页◎不如说,通过下落而在力学上被消灭的,并且以热的形式重新出现的,恰好是借上举而传导给被上举物的排斥。物体的排斥变成了分子的排斥。

    如我们已经说过的,热是排斥的一种形式。它使固体的分子发生振动,从而减弱各个分子间的联系,直到最后开始向液态过渡;在液态下,如果继续加热,热便又会增强分子的运动,直到达到这样的程度:分子完全脱离物体,并以一定的速度一个一个地自由运动起来,而这个速度对每一个分子来说取决于它的化学构造。如果再继续加热,热就使这个速度更加增大,从而使分子越来越互相排斥。

    但是,热是所谓“能”的一种形式;后者在这里再次证明与排斥是同一的。

    在静电和磁的现象中,我们有吸引和排斥的两极之分。关于这两种运动形式的作用方式,无论提出什么样的假说,面对事实没有一个人会怀疑:只要吸引和排斥是由静电或磁所引起,而且能够毫无阻碍地展开,它们就会完全互相抵偿。这事实上已经是从两极划分的本性中必然得出的结论。各自的作用不能完全互相抵偿的两极,决不是极,而且到现在为止在自然界中也没有见过这样的极。流电现象我们在这里暂时撇开不谈,因为这方面的过程决定于化学过程,因而比较复杂。所以我们最好来研究化学的运动过程本身。

    当两个份重的氢和15.96个份重的氧化合成水蒸气的时候,从这个过程中散发出68.924热量单位的热量。相反地,如果要把17.96 个份重的水蒸气分解为两个份重的氢和15.96份重的氧,那么这只有在下列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要有等于68.924个热量单位的运动量传导给水蒸气,不管这是以热本身的形式还是以电运动的形式发生的。一切其他的化学过程也是一样。在大多数场◎第353页◎合下,化合时放出运动,分解时必须导入运动。在这里,排斥通常也是过程的主动方面,即取得更多的运动或要求导入运动的方面,吸引则是过程的被动方面,即造成运动过剩并放出运动的方面。因此,现代的理论也宣称:总的说来,元素化合时释放能量,化合物分解时束缚能量。所以“能”在这里又是表示排斥的。亥姆霍兹又说:

    “这个力〈化学亲和力〉,我们可以想象为吸引力…… 碳原子和氧原子间的这种吸引力所作的功,同地球以重力的形式对一个上举的重物所作的功是一样的……当碳原子和氧原子互相冲撞而化合成碳酸气的时候,新形成的碳酸气粒子一定是处在极猛烈的分子运动中,即处在热运动中…… 当碳酸气后来向四周放出自身的热的时候,碳酸气中的碳和氧仍然丝毫没有减少,而两者的亲和力也和以前一样强。但是这个亲和力现在只表现在这一点上:它把碳原子和氧原子牢固地联结在一起,不让它们分开。”(上引书,第169[-170]页)

    同上面刚刚说过的完全一样,亥姆霍兹坚持认为,在化学中和在力学中一样,力只存在于吸引之中,因而它是和其他物理学家称作能并与排斥完全等同的东西正好相反的东西。

    因此,我们现在不再只有吸引和排斥这两种简单的基本形式,而有一大串从属形式,那种在吸引和排斥的对立中展开和收缩的包罗万象的运动的过程,就是在这些从属形式中进行的。但是,把这形形色色的现象形式归纳到运动这一总的名称之下,这决不仅仅是我们的理解的问题。相反地,这些形式本身通过实际过程就证明它们是同一运动的不同形式,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会互相转化。物体的机械运动可转化为热,转化为电,转化为磁;热和电可以转化为化学分解;化学化合反过来又可以产生热和电,而以电为中介又产生磁;最后,热和电又可以产生物体的机械运动。而且这种转化是这样进行的:一种形式的一定运动量,总是有另一形式的精◎第354页◎确规定的一定运动量与之相适应,而且,用来量度这个运动量的量度单位,不管是从哪一种运动形式中借用来的都无所谓,就是说,不管是用来量度物体的运动,量度热,量度所谓的电动力,还是量度化学过程中转化的运动,都是无所谓的。在这里,我们是立足在“能量守恒”理论的基础上,这个理论是尤·罗·迈尔在1842年建立的(注:亥姆霍兹在他的《通俗讲演集》第2卷第113页上表示,在自然科学证明笛卡儿关于运动在量上不变的原理方面,除迈尔、焦耳和柯尔丁外,似乎他自己也有一份功劳。“我自己对迈尔和柯尔丁毫无所知,而且只是在我自己的研究完成时才知道焦耳的实验,但走的是同一条道路;我竭力探究从上述考察方法中可以得出的自然界中各种过程间的一切联系,并且1847年在以《论力的守恒》为名的小册子中公布了我自己的研究。”(引文中的着重号是恩格斯加的。——355。)——但是在这部著作中,从1847年的水平来看,并没有提供什么新东西,只有下面这两点是例外:一点是上面已经提到的那个很有些价值的数学上的推导,即断定“力的守恒”和在某一体系中各个不同物体之间发生作用的各个力的有心作用,只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说法;另一点是他较为准确地表述了下面这个定律:某一既定的力学体系中的活力和张力的总和是不变的。在其他各个方面,自1845年迈尔的第二篇论文发表后,就早已超出亥姆霍兹的这部著作。迈尔在1842年就已经肯定了“力的不灭”,并且在1845年又根据自己的新观点,围绕“自然界中各种过程间的联系”说出了比1847年的亥姆霍兹高明得多的东西。(恩格斯指的是迈尔的文章《关于非生物界的各种力的意见》(1842年发表)和《与新陈代谢联系着的有机运动》(1845年发表)。这两篇文章收入尤·罗·迈尔《热力学论文集》1874年斯图加特第2版。恩格斯在写《自然辩证法》时使用的是这个版本。——355。)),并且从那时以来国际上对它的研究已获得了十分光辉的成就。现在,我们应当研究一下这个理论目前所使用的基本概念。这就是关于“力”或“能”以及关于“功”的概念。

    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根据较新的、现在几乎已经被公认的观点,“能”被理解为排斥,可是亥姆霍兹却主要是用“力”这个词来表示吸引。人们会以为这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形式上的差别,因为在宇◎第355页◎宙中吸引和排斥是互相补偿的,因此把这个关系中的哪一方当作正或当作负,似乎都无所谓,这就好像正的横座标是从某一直线上的某一点向右边算起或向左边算起都是无所谓的一样。但是事情绝对不是这样的。

    目前我们在这里考察的并不是宇宙,而是地球上发生的一些现象,它们被地球在太阳系中和太阳系在宇宙中的十分确定的位置所制约。我们的太阳系每一瞬间都向宇宙空间放出极大量的运动,而且是十分确定的质的运动,即太阳热,亦即排斥。而我们的地球本身只是由于有太阳热才有生气,而且它本身在把这种太阳热的一部分转化为其他运动形式以后,最终也把所获得的太阳热放射到宇宙空间中去。因此,在太阳系中,特别是在地球上,吸引正在大大胜过排斥。如果没有太阳放射到我们这里的排斥运动,地球上的一切运动都一定会停止。倘若太阳明天就冷却,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地球上的吸引还会和现在一样。100公斤重的石头,只要还在原来的地方,就和原先一样还是重100公斤。可是运动,无论是物体的还是分子和原子的运动,都会进入我们所想象的绝对静止状态。所以很清楚,对于在今天的地球上所发生的过程来说,是把吸引还是把排斥看作运动的主动的方面,即看作“力”或“能”,这决不是无关紧要的。相反地,在今天的地球上,吸引由于明显地胜过排斥而变成完全被动的了;一切主动的运动都应归功于来自太阳的排斥的供给。因此,最新的学派——虽然它对运动关系的本性还不清楚——把“能”理解为排斥,这从事物本身来看,以及从地球上的过程来看,甚至从整个太阳系来看,都是完全正确的。

    “能”这个词确实没有把整个运动关系准确地表达出来,因为它只包括这种关系的一个方面,即作用,但没有包括反作用。而且它还会造成这样一种假象:“能”是物质以外的某种东西,是植入物◎第356页◎质中的某种东西。但是和“力”这个词比起来,无论如何还是宁可选择“能”这个词。

    力的观念,如各方面所承认的(从黑格尔起直到亥姆霍兹止),是从人的机体在其周围环境中的活动中借用来的。我们说肌肉力、双臂上举力、腿的弹跳力、肠胃的消化力、神经的感觉力、腺的分泌力等等。换句话说,为了不必对我们机体的某种机能所引起某种变化的真实原因作出说明,我们就塞进某种虚构的原因,某种和这个变化相当的所谓力。然后我们又把这种偷懒的办法搬到外在世界中去,这样,有多少种不同的现象,便虚构出多少种力。

    自然科学(天体的和地球上的力学或许是例外)还在黑格尔的时代已经处于这种质朴的发展阶段,而黑格尔已经完全正当地攻击当时流行的把什么都命名为力的手法(引证一段话)(注:恩格斯指的很可能是黑格尔《逻辑学》第2册关于《形式的根据》这一节的注释。在这个注释中,黑格尔嘲笑了“以同语反复的根据进行说明的这种形式主义的方式”。黑格尔写道:“这种说明方式所喜欢的正是自己的巨大的明显性和明白性,因为,例如再没有比指出植物的根据是某种植物力即产生植物的力来更明显和更明白了。”“如果对于某人为什么到城里去的问题,指出下列根据:城里有吸引他到那里去的吸引力”,那么,这种回答的荒谬程度并不下于借“植物力”来作说明。同时,黑格尔指出:“科学,特别是物理科学,是充满这种似乎构成科学特权的同语反复的。”——357。)。他在另一个地方也指出:

    “说磁石有灵魂〈如泰勒斯所说的〉,比说它有吸引力更好些;力是一种属性,它可以和物质分离开来,可以认为是一个宾词;而灵魂则是这种运动本身,同物质的本性是一回事。”(注:着重号是恩格斯加的。——编者注)(《哲学史》第1卷第208页)

    现在我们已经不像当初那样可以轻易地谈论各种力了。且听听亥姆霍兹的说法:

    “当我们完全认识某一自然规律的时候,我们也一定要求它在毫无例外的一切场合下起作用…… 这样,规律在我们面前就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力量,因此,我们把它叫作力。例如,我们把光的折射定律客观化,把它看作透明物体的一种折射力;把化学亲和定律客观化,把它看作各种不同物质间的亲和力。我们同样地说金属的电接触力,说粘合力、毛细作用力等等。这些名称把一些规律客观化了,这些规律起初只包括了一小批条件还相当复杂的(注:着重号是恩格斯加的。——编者注)自◎第357页◎然过程…… 力只是作用的客观化了的规律…… 我们所引进的力的抽象概念,只补充了这样一层意思:我们不是任意编造这个规律,它是现象的无法反驳的规律。这样,我们的旨在把握自然现象即发现其规律的要求,就采取了另外的形式,这就是:我们应当去探究构成现象的原因的力。”(上引书,第190页。1869年在因斯布鲁克的报告)

    首先,把关于力的纯主观的概念,塞到一个已认定为不以我们的主观为转移的、从而是完全客观的自然规律中去,这无论如何是一种奇特的“客观化”方法。干这种事情的充其量只是一个最遵守教规的老年黑格尔派,而不应当是亥姆霍兹这样的新康德主义者。当我们把某种力硬塞进业经确定的规律中去的时候,我们既没有给这个规律,也没有给它的客观性或它的作用的客观性添加哪怕一点点新的客观性;所添加的只是我们的主观的论断:这个规律靠着某种暂时还完全未被认识的力而起作用。但是,当亥姆霍兹给我们举出光的折射、化学亲和性、接触电、附着、毛细现象这些例子,并把支配这些现象的规律提高到力这个“客观的”显贵等级上去的时候,这种在规律中塞进某种力的做法的隐秘含义立刻就显露出来了。

    “这些名称把一些规律客观化了,这些规律起初只包括了一小批条件还相当复杂的自然过程。”

    正是在这里,“客观化”(不如说是主观化)有了某种意义:并不是因为我们完全认识了规律,而恰好是因为我们不认识它,因为我们还弄不清这些现象的“相当复杂的条件”,所以我们在这里有时求助于“力”这个避难所。可见,我们由此就表明,我们对规律的本性及其作用方式不是有知识,而是缺少知识。从这种意义上说,“力”这个词作为尚未被探明的因果关系的略语,作为语言上的权宜之计,日常还是可以使用的。但是超过了这一点,那就糟了。如◎第358页◎果亥姆霍兹有权利用所谓光的折射力、电接触力等等来解释物理现象,那么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就同样有权利用热力和冷力来解释温度的变化,从而就用不着对热这个现象作任何进一步的研究了。

    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力”这个词也是不确切的。它片面地表现一切。一切自然过程都有两个方面,它们建立在至少两个发生作用的部分的关系上,建立在作用和反作用上。可是,由于力这个概念来源于人的机体对外界的作用,再者也来源于地球上的力学,所以它包含的意思是:只有一个部分是主动的、发生作用的,而其他那部分是被动的、接受作用的;这样一来,就把两性的差异推广到无生命的存在物上去,而对此直到现在却不能作出证明。力作用于其上的这另一个部分的反作用,最多只表现为一种被动的反作用,表现为一种阻抗。这种看问题方法甚至在纯力学以外的许多领域里也是行得通的,因为在这些领域里涉及的只是运动的简单的转移及其量的计算。但是在比较复杂的物理过程中这就不够了,亥姆霍兹自己的例子就证明了这一点。光的折射力在光本身中和在透明物体中一样多。在附着和毛细作用中,“力”在固体表面上和在液体中肯定一样多。关于接触电,有一点无论如何是没有问题的;在这里有两块金属各自起着作用;而“化学亲和力”如果包含在什么地方的话,那无论如何应包含在起着化合作用的两个部分中,但是,由两个分开的力所构成的一个力,一个不引起自身的反作用、却在自身中包含和承载着这种作用的作用,决不是地球上的力学所理解的力,而这门科学却恰巧是真正知道力的含义的唯一科学。要知道,地球上的力学的基本条件,首先是不去研究碰撞的原因,即每一种情况下的力的本性,其次是持有力的片面性的观点,认为同这个力相对抗的是一种在任何地方都总是和自身相等的重力,◎第359页◎这也就是说,同地球上的任何下落空间比起来,地球半径总是等于无限大。

    我们现在进一步看看亥姆霍兹怎样把他的“力”“客观化”,使之成为自然规律。

    在1854年的一篇讲演(上引书,第119页)中,他研究了最初形成我们的太阳系的星云球体原来所包含的“能作功的力的蕴藏量”。

    “事实上,它不过是以它的各个部分彼此间的万有引力的形式获得这方面的一笔极为巨大的妆奁。”

    这是无可怀疑的,但是,同样无可怀疑的是,这全部重力或引力妆奁依然丝毫未减地保存在现在的太阳系中,也许要除去一个微不足道的量,这个量是同可能一去不复返地抛到宇宙空间中去的物质一道丧失的。其次,

    “各种化学力必定也是既有的,已准备好起作用的;但是,各种物质只有发生最紧密的接触,这些力才能起作用,所以在它们开始起作用以前,一定要发生浓缩现象”[第120页]。

    如果我们像亥姆霍兹在前面所说的那样,把这些化学力看作亲和力,即看作吸引,那我们在这里也不得不说,这些化学吸引力的总和依然丝毫未减地继续存在于太阳系中。

    但是在同一页上,亥姆霍兹还叙述了他的计算的结果:

    在太阳系中“最初的机械力现在大约只有1/454还原样存在着”。

    这怎么能和上面所说的相一致呢?引力,无论是万有引力或是化学吸引力,都依然完好地存在于太阳系中。亥姆霍兹并没有给出力的某个其他的确实来源。当然,按照亥姆霍兹的说法,这些力已◎第360页◎经作了巨大的功。但是这些力并没有因此而增加或减少。太阳系中的每一个分子乃至整个太阳系本身的状况,都和前面的例子中的钟锤的情形相同。“重锤的重量既没有失去,也没有减少。”一切化学元素的状况都和前面说过的碳和氧的情形一样:每种元素既有的总量依然原样保存着,而“全部亲和力也仍然和以前一样强”。那么我们失去了什么呢?是什么样的“力”作了据他计算比太阳系现在能作的功还要大453倍的巨大的功呢? 到目前为止,亥姆霍兹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答案。不过他进一步又说:

    “我们不知道,[原始星云球体中]是否另外还有以热的形态存在的力的蕴藏(注:着重号是恩格斯加的。——编者注)。”[第120页]

    但是,请让我说几句。热是一种排斥的“力”,因而是逆着重力和化学吸引的方向起作用的,假设重力和化学吸引为正,它就是负。因此,既然亥姆霍兹从万有吸引和化学吸引来构成他的力的原始蕴藏,那就不应当把此外还存在着热的蕴藏算到这个力的蕴藏中去,而应当从中减掉。否则,当太阳热正好逆着地球的引力把水变成水蒸气并使水蒸气上升的时候,太阳热就必然会增强地球的引力;或者用来输送水蒸气的发烫的铁管所具有的热,就必然会增强氧和氢的化学吸引,可是它本来恰好会使这种吸引不起作用。所以,当亥姆霍兹设想一定量的排斥运动可以以热的形式加到吸引形式的运动上去,并增加后者的总量时,他犯了一个明显的计算错误。

    或者,以另外的形式来说明这同一个问题。假设星云球体半径为r,因而体积为4/3乘以π乘以r的三次方,其温度为t。再假设另一质量相同的星云球◎第361页◎体在较高的温度T之下有较大的半径R和体积4/3乘以π乘以R的三次方。显然,在第二个星云球体中,只有当它的半径从R缩小到r,即把相当于温度差T-t的热放射到宇宙空间中去的时候,吸引,无论是力学的吸引或是物理的和化学的吸引,才能和第一个星云球体中的吸引以同样的强度发生作用。所以较热的星云比较冷的星云要凝缩得晚一些,因而从亥姆霍兹的观点看来,热作为凝缩的障碍,就不是“力的蕴藏”的正量,而是负量。

    这所有的“力的蕴藏”,不管是可能存在的,还是可能加以证实的,我们都冠以同样的符号,使它们可以相加。因为我们暂时还不能使热转换,不能用等量的吸引来代替热的排斥,所以我们不得不在两种吸引的形式下来实现这种转换。于是我们就干脆用气团自身独立化的那一时刻存在于其中的排斥运动或所谓的能的总和,来代替万有引力,代替化学亲和力,代替那些自始可能就在这些力之外存在着的热。这样,亥姆霍兹的下述计算就理顺了,在这里他要计算的是

    “由于太阳系各天体从弥漫的星云物质发生假设的最初的凝缩而必然出现的变热现象”[第134页]。

    他就这样把全部“力的蕴藏”都归结为热,归结为排斥,从而就可以把想象的“热这样一种力的蕴藏”加到“力的蕴藏”上去。于是他的计算表明:最初存在于气团中的全部能量(即排斥)的453/454,已经以热的形态放射到宇宙空间中去,或者确切地说,现在的太阳系中的一切吸引的总和,与太阳系中还存在着的一切排斥的总和之比,是454∶1。但是这样一来,这些计算就和拿这些计算来作例证的讲演的本文发生矛盾了。

    力这个概念甚至在亥姆霍兹这样的物理学家身上都引起了这◎第362页◎样的思想混乱,这就最好不过地证明,它在从事计算的力学范围以外的任何研究部门中,在科学上都是不适用的。在力学中,运动的原因被当作已知的,人们关心的不是运动的起源,而只是运动的作用。因此,如果有人把某种运动的原因称作某种力,这丝毫无损于力学本身;但是人们习惯于把这个名称也搬到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中去,这样一来混乱就不可避免了。这一点我们已经看到而且还会常常看到。

    关于功的概念,我们在下一章中再谈。

    (应当阐明功这种运动的传递及其形式的概括。)

    [札记和片断]

    运动和平衡。平衡和运动是分不开的。(注:恩格斯在此处页边上写着:“平衡=吸引胜过排斥”。——编者注)在天体的运动中,运动处于平衡中和平衡处于运动中(相对的)。但是,任何特殊的相对的运动,即这里的一个运动着的天体上的个别物体的全部个别运动,都是旨在确立相对静止即平衡的一种追求。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本质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本质条件。在太阳上没有单个物体的平衡,而只有整个质量的平衡,或者说只有一种极微不足道的、由密度的显著差异所制约的平衡,在表面上是永恒的运动和骚动,离解。在月球上似乎只有平衡占统治地位,没有任何相对的运动——死亡(月球=否定性)。在地球上,运动分化为运动和平衡的变换:个别运动趋向平衡,而总体运动又破坏个别的平衡。岩石进入静止状态,但是剥蚀、海浪、河流、冰川的作用不断地破坏这个平衡。蒸发和雨、风、热、电◎第363页◎和磁的现象也造成同样的景象。最后,在活的有机体中我们看到一切最小的单位和较大的器官的持续不断的运动,这种运动在正常的生活时期是以整个有机体的持续平衡为其结果,并且始终处在运动之中,这是运动和平衡的活的统一。

    一切平衡都只是相对的和暂时的。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