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作者:王好古 朝代:元 年份:公元1298年
《汤液本草》序一
《汤液本草》序二
《汤液本草》后序
卷之一
五脏苦欲补泻药味
脏腑泻火药
东垣先生药类法象
• 用药法象
• 药性要旨
• 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图(缺)
• 升降者天地之气交
•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 五味所用
• 药类法象
• 标本阴阳论
• 五方之正气味
卷之二
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 随证治病药品
• 用药凡例
• 东垣报使
• 诸经向导(缺)
• 制方之法
• 用药各定分两
• 用药酒洗曝干
• 用药根梢身例
• 用丸散药例
• 升合分两
• 君臣佐使法
• 治法纲要
• 药味专精
• 汤液煎造
• 古人服药活法
• 古人服药有法
• 察病轻重
• 五宜
• 五伤
• 五走
• 服药可慎
• 论药所主
• 天地生物有浓薄堪用不堪用
• 气味生成流布
• 七方
• 十剂
• 防风
卷之三
草部
• 升麻
• 羌活
• 独活
• 柴胡
• 葛根
• 威灵仙
• 细辛
• 白芷
• 川芎
• 麻黄
• 本
• 桔梗
• 鼠粘子
• 秦艽
• 天麻
• 黑附子
• 乌头
• 缩砂
• 荜澄茄
• 荜拨
• 香附子
• 草豆蔻
• 白豆蔻
• 延胡索
• 茴香
• 红蓝花
• 良姜
• 黄
• 苍术
• 白术
• 当归
• 芍药
• 熟地黄
• 生地黄
• 山药
• 麻仁
• 薏苡仁
• 甘草
• 白前
• 白薇
• 前胡
卷之四
• 木香
• 知母
• 贝母
• 黄芩
• 黄连
• 大黄
• 连翘
• 连轺
• 人参
• 沙参
• 半夏
• 五味子
• 甘遂
• 大戟
• 荛花
• 海藻
• 商陆根
• 旋复花
• 泽泻
• 红豆蔻
• 肉豆蔻
• 甘松
• 蜀漆
• 蒲黄
• 天门冬
• 麦门冬
• 葳蕤
• 茵陈蒿
• 艾叶
• 白头翁
• 百合
• 苁蓉
• 玄参
• 款冬花
• 紫参
• 苦参
• 芦根
• 射干
• 败酱
• 败蒲
• 苇叶
• 防己
• 牵牛
• 三棱
• 蓬莪术
• 草龙胆
• 栝蒌根
• 地榆
• 紫草
• 茜根
• 菊花
• 葶苈
• 王不留行
• 通草
• 木通
• 瞿麦
• 车前子
• 石苇
• 白附子
• 葫芦巴
• 马兜铃
• 白芨
• 天南星
• 郁金
• 佛耳草
• 蛇床
卷之五
木部
• 桂
• 柏子仁
• 侧柏叶
• 柏皮
• 槐实
• 槐花
• 蔓荆子
• 大腹子
• 酸枣
• 胡椒
• 川椒
• 吴茱萸
• 山茱萸
• 益智
• 浓朴
• 丁香
• 沉香
• 乳香
• 藿香
• 檀香
• 苏合香
• 槟榔
• 栀子
• 黄柏
• 枳实
• 枳壳
• 牡丹皮
• 地骨皮
• 猪苓
• 茯苓
• 茯神
• 乌药
• 干漆
• 皂荚
• 竹叶
• 竹茹
• 淡竹叶
• 茗苦茶
• 秦皮
• 桑白皮
• 梓白皮
• 紫葳
• 诃黎勒
• 杜仲
• 琥珀
• 郁李仁
• 巴豆
• 芫花
• 苏木
• 川楝子
• 金铃子
• 没药
• 梧桐泪
• 桑东南根
果部
• 大枣
• 生枣
• 陈皮
• 青皮
• 桃仁
• 杏仁
• 乌梅
• 木瓜
• 甘李根白皮
卷之六
菜部
• 荆芥穗
• 生姜
• 干姜
• 薄荷
• 葱白
• 韭白
• 薤白
• 瓜蒂
• 冬葵子
• 蜀葵花
• 香薷
• 炊单布
米谷部
• 粳米
• 赤小豆
• 黑大豆
• 大麦
• 小麦
• 神曲
• 酒
• 苦酒
• 饴
• 香豉
玉石部
• 石膏
• 滑石
• 朴硝
• 盆硝
• 硝石
• 玄明粉
• 硫黄
• 雄黄
• 禹余粮
• 代赭石
• 铅丹
• 白粉
• 紫石英
• 伏龙肝
• 白矾
• 朱砂
• 砂
• 东流水
• 甘澜水
禽部
• 鸡子黄
兽部
• 龙骨
• 麝香
• 牛黄
• 犀角
• 阿胶
• 猪肤
• 猪胆汁
• 獭肝
• 鼠粪
• 人尿
虫部
• 牡蛎
• 文蛤
• 虻虫
• 水蛭
• 虫
• 鼠妇
• 蜘蛛
• 蛴螬
• 蜜
• 蜣螂
• 鳖甲
• 蛇蜕
• 蝉蜕
• 白僵蚕
• 斑蝥
• 乌蛇
• 五灵脂
• 绯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