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中医书籍中医著作《王旭高临证医案》>积聚门(附虫积)
 
中医书籍



 《王旭高临证医案》 > 卷之三

积聚门(附虫积)

厥阴寒气乘胃,直犯中州,虫动不安,腹痛如刀之刺,口吐酸水清涎。法宜辛温,佐以酸苦,泄之通之。

川楝子 延胡索 川连 青皮 吴茱萸 川椒 焦楂炭 乌药 使君子 竹二青

少腹两旁结块,渐大渐长,静则挟脐而居,动则上攻至脘,旁及两胁,已八九年矣。据云始因积经半载,疑其有孕,及产多是污水,后遂结块。想是水寒血气凝聚而成。

甘遂(面包煨,三钱) 香附(盐水炒,一两) 三棱(醋炒,一两) 蓬术(醋炒,一两) 桃仁(炒,五钱) 肉桂(另研,一钱) 川楝子(五钱,巴豆七粒合炒黄,去巴豆) 五灵脂(醋炒,五钱) 地鳖虫(酒浸,炙,二十一个)

共研为末,炼白蜜捣和为丸。每服十丸,日三服。

渊按∶水寒血气凝聚冲脉之分,果是实证,此方必效。

脐以上有块一条,直攻心下作痛,痛连两胁,此属伏梁,为心之积,乃气血寒痰凝聚而成。背脊热而眩悸,营气内亏也。法当和营化积。

当归 半夏 瓦楞子 香附 丹参 茯苓 陈皮 木香 延胡索 川楝子 砂仁

渊按∶眩悸亦寒痰为患,未必即是营虚,否则背脊之热何来。

又 投化积和营,伏梁之攻痛稍缓,背脊之热亦减,仍从前制。

前方去茯苓、瓦楞子、木香,加茯神、玫瑰花。

腹中癖块,渐大如盘,经事不来,腰酸带下。此属营虚气滞,瘀积内停。近日水泻,伤于暑湿。当先治其新病。

平胃散去甘草,加芍药、香附、吴茱萸、焦六曲。

又 腹块如复盘,上攻则痛,下伏则安。足跗浮肿,时时沃酸。从肝脾胃三经主治。

川楝子 延胡索 吴茱萸 川椒 木香 蓬莪术香附 陈皮 茯苓 川连(姜汁炒)

又 腹中结块,内热微寒,四肢无力,口沃酸水。肝脾气郁,营卫两亏,劳损之象。

党参 香附 当归 丹参 川楝子 川椒 延胡索 冬术 干姜 青蒿梗 神曲 大枣

渊按∶内热微寒,乃肝脾郁结,肺金治节不行,营卫不调也。宜参逍遥、左金法。

肝之积,在左胁下,名曰肥气。日久撑痛。

川楝子 延胡索 川连 青皮 五灵脂 山楂当归须 蓬莪术三棱 茯苓 木香 砂仁

又 左胁之痛已缓。夜增咳嗽,寒痰走于肺络。宜肺肝同治。

旋复花 杏仁 川楝子 荆三棱 茯苓 款冬花 半夏 新会皮 蓬莪术 新绛 青葱管

少腹结块,渐大如盘。此属肠覃,气血凝滞而成。拟两疏气血。

香附 五灵脂 红花 当归 泽兰 桃仁 延胡索 丹参 陈皮 砂仁

大黄 虫丸,每服二十粒,开水送。

气从少腹上冲咽嗌,则心中跳,胁中痛,初起寒热而呕,此奔豚气之挟肝邪者也。半月以来,寒热虽止,气仍上逆。脉沉弦小。宜宗《金匮》法。

二陈汤去甘草,加当归白芍、吴茱萸、香附、川朴、槟榔、苏梗、沉香、姜汁、东行李根。

又 奔豚之气渐平,脘中之气未静。当从肝胃求治。

淡吴萸 半夏 香附 川楝子 延胡索 茯苓 焦六曲 陈皮 白芍 蔻仁

久患休息痢,止数日后气攻胸脘板痛,上下不通,几至发厥,须大便通始减其痛。匝月大便仅通三次。板痛者聚而成块,偏于右部,是脾之积也。脉沉紧而细,当与温通。

熟附子 淡干姜 川朴 陈皮 茯苓 香附 大腹皮 延胡索 沉香化气丸 东垣五积丸

右关尺牢弦,腰腹有块攻痛,是肝肾之积在下焦也。用缓消止痛法。

肉桂 雄黄 尖槟榔共研细末,用独头蒜捣丸。早晚服各五丸,开水送。

渊按∶雄黄散结,槟榔破滞,肉桂温散下焦沉寒痼冷,又能温脾疏肝。丸以独蒜,以浊攻浊,深得制方之妙。

经停十月,腹微满,脉沉细涩,脐上心下块长数寸,是属伏梁,因七情恚怒气郁痰凝所致。经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洁古谓∶养正积自除,不得过用克伐。今拟开郁正元散法,理气行血,和脾化痰,寓消于补之中。

二陈汤加归身、川芎、冬术、山楂炭、延胡索、香附、麦芽、苏梗、砂仁、茺蔚子。

少腹有块,痛则经来如注,气升如喘。冲脉久伤,肝木肆横。

香附(醋炒) 紫石英 当归 白芍(酒炒) 木香 三棱(醋炒) 大熟地 牛膝 小茴香(盐水炒) 青皮(醋炒)

前年秋季伏暑症中,即结 瘕,居左胁下。春来下午必发微热,晨必吐痰,食面必溏泄。此当时热邪未清,早进油腻面食,与痰热互相结聚于肺胃之络,当以攻消为主。

柴胡(三钱,酒炒) 青皮(一两,巴豆五钱同炒;去豆) 三棱(五钱,醋炒)蓬术(五钱,醋炒) 雄精(一两) 大黄(一两,皂荚子三粒,合炒去皂荚子)

上药为丸,每服一钱。下午服六君子丸三钱。

渊按∶柴胡青皮疏肝胆而升清,莪、棱破滞气而消块,大黄攻热积,巴豆逐寒积,皂子去油腻之积,雄精开结化痰也。无坚不破,无攻不利,正气不虚者可用。

病起逢食则呃,食入则胀。今脐上至心下一条胀痛,坐久则知饥,行动则饱胀,此属伏梁。

胃为心之子,故胃亦病也。仿东垣五积治例。

川连 吴茱萸 干姜 陈皮 香附 半夏 茯苓 丁香 延胡索 五灵脂

渊按∶所谓食呃也,病在肠胃。

脉微细,阴之象也。少腹有块,上攻及脘,自脘至嗌一条气塞,发作则大痛欲厥,头汗如雨。用方大法,固宜以温通为主矣。惟舌有黄腻浊苔,便泄臭秽,必兼湿热,而块痛得按稍减,中气又虚,方法极难周顾,尚祈斟酌是荷。

川楝子 乌药 肉桂 乌梅 木香 淡吴萸 泽泻 延胡索 茯苓 川连(酒炒)

又 下焦浊阴之气,上乾清阳之位。少腹胸胁有块,攻撑作痛,痛甚发厥。昨用温通,病势稍减,脉仍微细,泄仍臭秽,恶谷厌纳,中气大亏,阴气凝结,当脐硬痛。恐属脏结,攻之不可,补之亦难,诚为棘手。

肉桂 吴茱萸 炮姜 枸杞子 乌药 木香 延胡索 金铃子 白芍 茯苓 泽泻 萱花 金橘饼

小肠遗热于大肠,为伏瘕,腹中微痛。用HT 济槟榔丸。

槟榔(炒) 桃仁 当归(酒炒) 青皮(酒炒) 沉香 火麻仁 党参(元米炒) 茯苓(烘) 木香(烘) 乌药(烘) 大熟地(砂仁拌炒) 白芍(酒炒)

上药为末,用神曲三两,煮糊为丸。每朝三钱,开水送。

胸脘有块,大如碗,每午后则痛,甚于黄昏,连及背胀,时沃清水,诸药无效。

枳壳(九枚,纳入阿魏三钱,炙焦) 牡蛎(二两) 肉桂(三钱) 白蛳螺壳(二两)

共炙为末。每痛发时服一钱,开水送。

渊按∶枳壳破气。阿魏肉桂散寒,以浊攻浊。牡蛎软坚。白蛳螺壳始用于丹溪,云化伏痰,消宿水。

食填太阴,肝气欲升而不得,胃气欲降而不能,气塞于中,与食相并,脘胁疼痛,气攻有块,汤饮辄呕,上不得纳,下不得出,法当疏运其中。

半夏 橘红 青皮 莱菔子 川朴(姜汁炒) 吴茱萸 赤苓 白蔻仁(研冲)

另∶苏梗、枳壳、槟榔,三味摩冲。

脉迟细,脘中有块,纳食撑胀,腹中漉漉作声,嗳腐吞酸,大便坚结。此脾胃有寒积也。

当以温药下之,仿温脾法。

附子(制) 干姜 枳实 大黄 桂木 陈皮 半夏

结癖累累,久踞腹中。年逾六旬,元气下虚,中气已弱,肝气肆横,腹渐胀满。脉沉弦细,细而沉为虚为寒,沉而弦为气为郁。病关情志,非湿热积滞可比,攻消克伐难施。拟商通补。补者补其虚,通者通其气。

六君子汤加、苏梗、肉桂香附、川朴(姜汁炒)、白芍生姜

脉右关滑动,舌苔黄白而腻,是痰积在中焦也。左关弦搏,肝木气旺,故左肋斜至脐下有梗一条,按之觉硬,乃肝气入络所结。尺寸脉俱微缓,泄痢一载,气血两亏。补之无益,攻之不可,而病根终莫能拔。根者何?痰积,湿热,肝气也。夫湿热、痰积,须借元气以营运。洁古所谓养正积自除,脾胃健则湿热自化,原指久病而言。此病不谓不久,然则攻消克伐何敢妄施。兹择性味不猛而能通能化者用之。

人参 茯苓 于术 青陈皮甘草 泽泻 枳壳 神曲 茅术 当归(土炒) 黄 白芍(吴萸三分,煎汁炒) 防风

又 丸方∶制半夏三两,分六分。一分木香(二钱,煎汁拌炒);一分白芥子(二钱,煎汁拌炒);一分乌药(三钱,煎汁拌炒);一分金铃子(三钱,煎汁拌炒);一分猪苓(二钱,煎汁拌炒);一分醋拌炒。炒毕,去诸药,仅以半夏为末,入雄精三钱,研末,射香一分,独头蒜三个,打烂,用醋一茶杯,打和为丸。每晨服一钱五分,开水送。

渊按∶制法极佳,通化肺脾之痰,疏理肝胆之结,丸法亦有巧思。诸凡与此证相类者,皆可用之。

寒饮痰涎气血凝结成癖,踞于脘肋,下及腰间,久必成囊而为窠臼。如贼伏于隐僻之处,一时难以攻捣。昔许学士有此论,法当内和脾胃,外用攻消,今仿其意。

半夏 茯苓 乌药 白芥子 当归 青皮 泽泻 吴茱萸 延胡索 桂枝 杜仲(姜汁炒) 生木香 生熟谷芽

脾虚胃弱,则湿热不运而生痰。痰停中脘,则食不化而成积。胃脘结块,按之则痛,面色青黄,木乘中土。饮食少纳,虑延胀满。

党参(姜汁炒) 半夏 陈皮 川朴 茯苓芥子 山楂砂仁 六曲 鸡内金

血虚木横,两胁气撑痛,腹中有块,心荡而寒热。病根日久,损及奇经。经云∶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任脉为病,男疝女瘕。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合而参之,谓非奇经之病乎?调之不易。

党参 茯神 白薇 枸杞子 沙苑子 白芍 当归 陈皮 香附 紫石英。

又 和营卫而调摄奇经,病势皆减。惟腹中之块未平。仍从前法增损。

前方去枸杞子,加砂仁、冬术。

病由肝气横逆,营血不调,腹中结瘕,脘胁攻痛,渐致食减内热,咳嗽痰多,当脐动跳,心悸少寐,口干肠燥,而显虚劳血痹之象。极难医治,姑仿仲景法。

党参 茯苓 枣仁 乳香 没药 桃仁 当归 川贝 香附 白蜜 地鳖虫(酒炙)

又 前方养营化瘀,下得血块两枚。腹满稍软,内热咳嗽未减。今且和营启胃,退热止咳,再望转机。

西党参 茯苓 丹参 广皮 血余炭 川贝母 杏仁 当归 阿胶 地鳖虫

又 气滞血瘀,腹满有块攻痛,内热已减,咳嗽未平。拟两和气血方法。

党参 香附 郁金 茯苓 山楂肉 延胡索 当归 杏仁 阿胶 桃仁 沉香 血余炭

又 咳嗽不止,腹仍满痛。肝肺同病,久延不已,终成劳损。

桃杏仁 车前子 川贝 当归 丹皮 阿胶(蒲黄炒) 旋复花 苏子 茯苓 新绛

腹痛,大便泄出细虫,延来日久,中气渐虚,此胃中寒积也。法当温中补中。

川连(盐水炒) 炮姜 木香 白芍 白术 使君子 吴茱萸 乌药 川椒 伏龙肝(煎汤代水)

阅病源是属虫病无疑。虫由湿热所化,脾土不运而生。其发于月底之夜,原有脾胃虚寒。寒属阴,故夜发也。寒久化热,土虚木强,其发移于月初,必呕吐胸热,两乳下跳,虫随酸苦痰涎而出,多寡不一,或大便亦有,腹中微痛,虽口渴甚,不能咽水,水下复呕,呕尽乃平,至中旬则康泰无恙矣。所以然者,月初虫头向上,且病久呕多,胃阴亏,虚火上炎,故胸中觉热。虚里跳动,中气虚也。中气者,胸中大气,脾胃冲和之气,皆归所统。脾胃中气虚甚,故跳跃也。病延一载有余,虫属盘踞,未易一扫而除。图治之法,和中调脾,杜生虫之源;生津平肝,治胸热口渴;化湿热,降逆气,以治呕吐。久服勿懈,自可见功;欲求速效,恐不能耳。

川楝子 芜荑 党参(元米炒) 白术 青皮 制半夏 白芍 茯苓 焦六曲 干姜 陈皮 榧子 蔻仁 使君子肉

渊按∶病从脾胃寒湿而来,湿郁生热,热郁生虫,变成本寒标热。本寒则藏真伤而气结生积,标热则湿热阻而虫属内踞。

喜食生米,积聚生虫。腹痛面黄,口流涎沫,虫之见症无疑。先拟健脾化虫。

茅术(米泔水浸) 青皮 鹤虱 榧子(炒打) 芜荑 尖槟榔 陈米(炒黄)

共研为末,每朝调服三钱,略用砂糖少许。

心之积,名曰伏梁。得之忧思而气结也。居于心下胃脘之间,其形竖直而长。痛发则呕吐酸水,兼夹肝气、痰饮为患也。开发心阳以化浊阴之凝结,兼平肝气而化胃之痰饮。

桂枝 石菖蒲 延胡索 半夏 川连 吴萸(炒) 茯苓 川楝子 陈皮 蔻仁 郁金 瓦楞子

久有伏梁痞痛呕酸之患,是气血寒痰凝结也。自遭惊恐奔波,遂至脘腹气撑,旁攻胁肋,上至咽嗌,血随气而上溢,甚至盈碗盈盆。两载以来,屡发屡止,血虽时止,而气之撑胀终未全平。近来发作,不吐酸水而但吐血,想久伏之寒化而为热矣。立方当从气血凝积二字推求,备候商用。

郁金 香附(醋炒) 丹参 茯苓 炒黑丹皮 苏梗 延胡索(醋炒)韭菜根汁(一酒杯,冲) 童便(冲) 鲜藕

另∶用云南黑白棋子二枚,研细末。用白蜜调,徐徐咽下。

渊按∶血从惊恐而来,所谓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乱血逆,必然之理,棋子治何病未详。

又 肝郁化火,胃寒化热,气满于腹,上攻脘胁,则血亦上出。前方疏理气血之壅,病情稍效。今以化肝煎加减。盖肝胃之气,必以下降为顺,而瘀凝之血,亦以下行为安。气降而血不复升,是知气降而火降,瘀化而血安,必相须为用也。

郁金 三棱(醋炒) 延胡索 川贝 青皮 桃仁 泽泻 焦山栀 茯苓 苏梗 丝瓜络 鲜藕 鲜苎麻(连根叶)

素有肝胃气痛,兼挟寒积。脘腹胀满,痛及于腰,咳不可忍,舌苔白腻,渴不欲饮,大便似利不利,脉沉弦而紧。恐属脏结,颇为险候。非温不能通其阳,非下不能破其结,仿许学士温脾法。

制附子 干姜 肉桂 川朴(姜汁炒) 生大黄 枳实

渊按∶咳不可忍,上焦之气亦闭矣。所谓五实证非耶?

又 脘腹胀满,上至心下,下连少腹,中横一纹,如亚腰葫芦之状。中宫痞塞,阴阳结绝,上下不通,势濒于危。勉进附子泻心一法,温阳以泄浊阴,冀其大便得通。否则恐致喘汗厥脱,难以挽回。

制附子 川连(姜汁炒) 川朴(姜汁炒) 生大黄(酒浸)

长流水煎。再服备急丸七粒,砂仁汤送下。

又 两投温下,大便仍然不通。胸腹高突,汤水下咽辄吐,肢渐冷,脉渐细,鼻煽额汗,厥脱可忧。按结胸、脏结之分,在乎有寒热、无寒热为别。下之不通,胀满愈甚,乃太阴脾脏受戕,清阳失于转运。崔行功有枳实理中一法,取其转运中阳,通便在是,挽回厥脱亦在是,惟高明裁酌之。

此证死。

仁渊曰∶五积六聚,积属脏而不移,聚属腑而无定。又曰 瘕, 者,真也,其块不散;瘕者,假也,聚散不常。夫五积虽分属五脏,不过分其部位病形,使学人有所遵循耳。究在脏腑之外,乃寒痰汁沫瘀血凝结于膜壑曲折之处,因脏气不能运化,积年累月,受病非一途。先宜观其虚实,即形气实者,亦不可专于攻伐,况夫虚多实少!且痞气、肥气、多于奔豚、伏梁。即今之癖块居脘胁之下,因久疟而生者十七八,又名疟母。由服药不当,或早用堵截,或饮食不节,致湿热痰浊漫无出路,郁于膜原之分,中气不化,日久成积。初宜开化其邪,兼调营卫。中虚者,先调其中,湿热化而块自消,中气和而块亦消,养正逐邪,各有分寸。六聚较积轻浅,病在气分,营卫不和,气聚有形,必挟肝邪,疏肝和脾以调气机,自效。积聚之证,大抵寒多热少,虚多实少,桂枝肉桂、吴茱萸为积聚之要药,能温脾疏肝,使气机通畅故也。盖气温则行,血寒则凝,营运其气,流通其血,为治积第一法。有热再佐连、柏之类,参以活变。若虫积乃由湿热食滞而生,或寒邪郁其湿热,肠胃之气不化,而九虫生焉。《千金方》分属五脏,不过分病形以定治法耳,未免凿空。盖无论何虫,不过伏在肠胃曲折之处。如果伏于五脏,必然五脏被咬,其人尚能生乎!虫积既从湿热食滞而生,固多实证,治无补法。即久虚亦必先去其虫而后调补之,不可泥养正积除之说也。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