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中医书籍实用手册《中医词典》z~其他>(其他)第十二篇
 
中医书籍



 《中医词典》z~其他 > 其他

(其他)第十二篇

 

《经效产宝》

产科著作。又名《产宝》。三卷。唐·昝殷撰于852年。原书共52篇,371方。今存本为41篇,374方。卷上论妊娠期杂病及难产诸疾;卷中、下均论产后诸疾。书中虽论述病候不多,介绍具体病证治疗等却较详明。所列方药大多简易实用,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产科专着。本书后又有宋代附刻的《续论》一卷,内载唐、宋间周颋、郭嵇中等人的产科方论,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存清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宋·唐慎微撰。其初稿完成于1082年,最后定稿时间约在1098年。

《证类本草》是在掌禹锡《嘉佑本草》和苏颂《本草图经》基础上,收集民间验方,各家医药名著以及经史传记、佛书道藏中的有关本草学记载,整理编着而成的。全书共31卷。第1、2卷为序例,以后各卷,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以上又各分为上、中、下三品),有名未用、图经外草类、图经外木蔓类,凡13类,叙述药物别名、药性、主治、产地、采集、炮炙、辨析、附方等。本书内容丰富,收载药物1746种,其中增加药物660种,有药图294幅,分类较有系统,论述也较周详。书中引述了大量文献资料,据统计,共引经史方书240余家,一些重要本草著作如《开宝本草》、《日华子本草》、《嘉祐本草》等早已散佚,其内容幸赖《证类本草》保存下来,这是唐慎微的一大功绩。本书增加方论1000余条,各药之后共附古今单方3000余首。总之,《证类本草》对宋以前的本草学成就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本草纲目》问世之前流行500余年,一直是本草学研究的范本,在本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是集北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的本草学著作,代表了宋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该书虽为民间医家个人著作,但由于它的高水平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流传甫始,就引起朝野各方面的重视,宋政府后据依校刊增订为《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等作为国家药典颁行全国。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历代刊本中,有将书名“备急”改作“备用”者,但其内容并无差异。将寇宗奭《本草衍义》中的药物内容逐条邓以合编,改称《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此后各种《政和本草》刊本都是该本的复刻。明代万历年间,开始出现《大观本草》与《本草衍义》合编的刊本,称为《重刊经史证类大全本草》。

现在存《政和本草》主要版本有:蒙古定宗四年(1249)平阳张存惠晦明轩刊本,明成化四年(1468)原杰氏刊本,明万历九年(1582)富春堂刊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缩印本,196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原大线装本。

现存《大观本草》主要版本有:元大德六年(1302)崇文书院刊本,明嘉靖间刊本,明万历五年(1577)陈瑛刊本,日安永四年(1755)望草玄刻本。

现存《重刊经史证类大全本草》主要版本有:明万历五年(1577)宣郡王大献尚义堂刊本,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籍山书院重刊王大献本,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山西官刻本。

《绍兴本草》在国内早已失传,但很早就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现有若干种手抄本尚存。

 

《经脉图考》

针灸学著作。四卷。清·陈惠畴撰。刊于1878年。卷一总论人体内景、周身骨度及经脉循行要穴等;卷二-三为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经穴的部位名称和主病、图像及歌诀;卷四论奇经八脉的循行主病及诸部经络循行发明,对于全身各部的经络分布考证较详。书中的经脉、经穴插图亦较细致精确,并对一些穴位的考证提出了作者个人的看法。现有多种清刻本。

 

《经脉分图》

针灸学著作。四卷。清·吴之英撰。刊于1920年。本书收载各经脉(正经、奇经)的图像、腧穴,《内经》有关经脉的原文及考证。在腧穴考证方面,作者以《内经》、《难经》、《甲乙经》等书为根据,对历来经络文献中的俞穴名称和排列次序重予调整,其主张多与一般针灸文献不同,具有独特见解。现有《寿栎庐丛书》本。

 

《经络之研究》

经络著作。日本·长滨善夫、丸山昌朗编,承淡安译。作者根据其在临床上发现的一位眼科病人,在针刺各经络的原穴时,所表现的感传现象基本上与十二经脉的走行一致,而得出了经络确实存在的结论。本书即其总结的考察报告,书中附有若干图表。1955年由千顷堂书局出版。

 

《经络学说的理论及其运用》

针灸经络著作。上海市中医学会编。编者在其举办的经络学说专题讲座的讲稿基础上,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加工,编成这一部经络学专书。共三篇。上篇为经络学说总论,又分基本概念和经络功能和作用二章;中篇列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别、经筋、络脉和皮部;下篇为经络学说在临床各科的运用;末为总结,并附子午流注及灵龟八法。1960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经络全书》

针灸学著作。四册,分为前后两编。前编系明·沈子禄撰于1566年;后编为明·徐师鲁撰于1576年。其后又经清·尤乘重辑,刊于1689年。前编名“分野”,记述全身体表部位的名称共88条,详考《内经》等书,论述其经络之循行交会;后编名“枢要”,又分原病、阴阳、藏府、营卫、经络、常经(即十二经)、奇经、人迎气口、三部、诊脉、清浊、虚实、客感、传变等14篇。遍考《内经》以下有关经络的各家论述加以发挥,对经络学说中的术语进行了较系统的整理,书末附有音释。现存清刻本等。

 

《经络汇编》

针灸学著作。二册。不分卷。明·翟良撰。刊于1628年。本书联系脏腑的属性、生理特点对十四经脉的循行、属络、经穴部位和主病等予以论述。并附脏腑经脉图及歌诀、手足经起止图、内景图和奇经八脉论等。现有清刻本。

 

《经络歌诀》

针灸著作。一卷。清·汪昂撰。刊于1694年。本书系将《灵枢·经脉》十二经循行与主病部分以及奇经八脉的循行与主病编成的七言歌诀,以便初学诵读。本书多与汪昂《汤头歌诀》合刊,现有清刻本等。

 

《近时十便良方》

医学著作。四十卷。又名《新编近时十便良方》、《备全古今十便良方》,简称《十便良方》。宋·郭坦撰。刊于1195年。书名“十便”,指本书对读者有十种便利。主要以选用方药少而精,配合日常习见药品组成的原则,以应随时随地之需。卷一-三记述64种药物;卷四-六介绍75种所在皆有之药;卷七-八炮炙,辨药;卷九-三十三分类叙述临床各科疾患,每类分若干病症,然后于每一病证项下列出单方、简要方及群方是为本书主体,约收方剂2000余首,并附记出处;卷三十四-四十杂方,包括脉诀、养生、丹药、服食、食治、解毒等。今存本内容已不全。

 

《金子久医案》

医案著作。清末民初金久子久撰。刊于1927年。本书将所收作者治案分门别类予以编辑,其中以温病医案居多,记述分析较详。对重症、险症多连续记载其病情变化及治法,交待比较清楚。俾读者易于理会,可以有所遵循。现存光绪刻本、石印本、铅印本和《三三医书》本。

 

《金针赋》

针灸歌赋名。始载于徐凤《针灸大全》,全名《梓岐风谷飞经走气撮要金针赋》。序言谓此赋出自“梓岐风谷飞经走气补泻之法”,经撮要写成此篇。“首论头病取足,左病取右,男女早晚之气,手足经络顺逆之理;次论补泻下针,调气、出针之法;末论治病驱运气血,通接至微之妙。”其中提出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留气、抽添、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针法,对后世影响较大。

 

《金笥玄玄》

寄生虫专着。一卷。约公元九世纪以后著作。撰人佚名。内容记载人体各种寄生虫名称、形态、图形及治疗方药,但杂有道家迷信色彩,有些图像富有想象成份。后收入《夷门广牍》中。现存明刻本、民国影印本。

 

《金兰循经》

针灸著作。一卷。一名《金兰循经取穴图解》。元·忽公泰着,其子光济诠次。刊于1303年。据《针灸聚英》称:此书“首绘脏腑前后二图,中述手足三阴三阳走属,继取十四经络流注,各为注释,列图于后”。原书已佚。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著作。六卷。《聿修堂医学丛书》之一。日本·丹波元简撰于1806年。作者采辑徐彬、程林、沈明宗、魏荔彤及《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等《金匮要略》注本,结合个人心得,发扬其考据学的功力,逐条阐析仲景原文,考核校订比较精详。方解部分,除选注诠释外,并参考古今方书增补了一些有效方剂,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1949年后有排印本。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著作。二十二卷。清·周扬俊撰于1687年。周氏于《金匮要略》历代注家中推崇赵以德《金匮方论衍义》,遂以此书为蓝本而为之补注,故曰“二注”。补注部分多采喻嘉言学说加以融会,并有所发挥。但周氏认为“事不师古,其法不立;师古而不师圣人,其理不精”。反映了一定的尊古崇圣思想。现存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金匮玉函经》

金匮著作。八卷。系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的古传本之一。1066年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与宋本《伤寒论》同时刊行。共内容与宋本基本相同,但体例编次不同。其中卷一为证治总例;卷二-四为痓、湿、暍、辨脉、六经病、厥利、呕哕、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证;卷五-六为汗、吐、下、灸刺、水等治法的“可”与“不可”及热病阴阳交并生死证;卷七-八共收载方剂115首。作为一种较早的古传本,在校勘和研究《伤寒杂病论》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存清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金匮翼》

内科专着。八卷。清·尤在泾撰。刊于1768年。作者曾注释《金匮要略》,书名《金匮心典》。为了补充该书之不足,又撰集本书以为辅翼。书中参考历代方书并内科著作,参以个人心得和经验,阐述内科杂病48门。每门首列统论,概括该门病证的大致规律和治则。其次分述各种疾病的病证、治疗和方药。后附作者按语。尤氏对内科杂病的分类较细,论述简要清楚,选方也切于实用。现存几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金匮要略直解》

金匮著作。三卷。清·程林编注。刊于1673年。本书主要征引《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脉经》、《甲乙经》等古典医籍,并参考六朝、唐、宋有关著作,对《金匮要略》加以诠解。所谓直解,即“以经证经,要在直截简明,义理详明,期于取用”(见凡例)。这种以经解经的注释方法虽避免了以往某些注家囿于主观臆测,但却反映出程氏学术思想趋于保守而很少发挥出个人创见。现存清刻本。

 

《金匮要略译释》

金匮著作。南京中医学院金匮教研组编选。本书综合历代注本之精要,对《金匮要略》原文阐论与分析均较为详备。每篇前有概说,后有结语。对篇内条文,一般有校勘、提要、词解、语译、浅释、选注、按语等部分。方药部分多能结合古今医家的实际经验予以介绍。1959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金匮要略学习参考资料》

金匮著作。南京中医学院编。本书参考历代《金匮要略》注本等多种资料,结合临床对《金匮要略》原文各篇作了比较深入的阐析。卷首列概论,简要介绍各篇内容要点。各篇则载原文、原文分析、参考资料、按语等项,着重讲解各种病证的病机、证候和方治;并附按语,提出编者对有关问题的一些见解。196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著作。三卷。简称《金匮心典》,清·尤怡纂注。书成于1729年。尤氏研究仲景学说多年,颇有心得,纂注时力求得《金匮》之妙谛,发仲景之心声,故名“心典”。作者删去原书的最后三篇,阐述仲景原文的精义。文笔简炼,条理清晰、注释能与临床相契合,对原文中难以解释的深奥文义,宁可缺略,不强予衍释。并改正原文传写之误,删略后人增添的内容,可称《金匮要略》注本中较好的一种。本书有多种刊本,上海中医学院基础理论教研组曾对此书进行校注,现存十余种清刻本,197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金匮要略五十家注》

金匮著作。二十四卷。吴考盘编。刊于1931年。吴氏集古今《金匮要略》注本53种,择其精要对《金匮要略》一书逐篇逐条加以诠释。间附编者个人见解。末附《素灵药义》一卷。

 

《金匮要略述义》

金匮著作。三卷。又名《金匮玉函要略述义》简称《金匮述义》,《聿修堂医学丛书》之一。日本·丹波元坚撰于1842年。作者鉴于其父丹波元简所撰《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在采辑各家学说及阐述精义方面犹有缺漏,或有一定的局限性,遂将《金匮要略》原文,逐段进行注释。补充了赵以德、周杨俊、朱光被等诸家学说,结合个人的心得体会予以发挥。现有《皇汉医学丛书》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金匮要略释义》

金匮著作。

①湖北中医学院主编。此书以词解、释义的形式诠释《金匮要略》原文,每篇以概说敷陈该篇大意,用结语总结该篇之要点。为切于临床实用,删去原本最后三篇。本书1963年初版,1973年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刊印,并将其列为《中医临床参考丛书》之一。

②黄树曾撰。作者认为《金匮要略》文字深奥,初学者不易理解,历代诸家之注释又未能尽善,遂着重以中医传统理论结合个人学术经验予以诠解,并能联系所论的因、证、治疗等加以阐论和分析。在编次方面删去原本中最后三篇,并将《金匮要略》诸篇方剂附列于后。1956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金匮著作。九卷。《中医汇通医书五种》之一。清·唐宗海撰。唐氏推崇陈念祖《金匮要略浅注》,但对陈氏注解尚有缺误深以为憾,遂对陈书予以补缺正误,并加以发挥。作者试图用中西汇通的观点诠释补正,其中不免有附会的见解。现有多种清刻本。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著作。十卷。清·陈念祖撰。刊于1803年。本书的体例和编法特点,与《伤寒论浅注》略同。作者选集前人《金匮要略》注本中的精采注文,结合个人见解予以阐发,以求辨明要旨,书中删去林忆整理本(共25篇)的最后三篇,并于第22篇(妇人杂病脉症)中增补妇人阴挺论等内容。现存二十余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金匮要略论注》

金匮著作。二十五卷。清·徐彬撰于1671年。作者根据徐镕本《金匮要略》的条文次序予以诠释,注文浅显易晓,简捷明快。注后或补以论述,旨在进一步阐发原书蕴奥,书中发表个人见解较多,颇为后世医家所重。现存多种清刻本、《四库全书》本等。

 

《金匮要略今释》

金匮著作。八卷。陆渊雷撰于1934年。陆氏综合《金匮要略》的历代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金匮要略》原文予以分析归纳和诠注,并试图融会中西医学说。1949年后有排印本。

 

《金匮要略简释》

金匮著作。秦伯末编着。作者认为:“钻研仲景著作。主要是学习他的辨证和治法”(见本书虚劳病),遂打乱旧制,按病分为痉病、湿病、暍病、疟疾、虚劳病、消渴病、黄疸病、妇科病等37类、分列《金匮要略》原文,列举证治予以简释。原系《中医杂志》连载稿,195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金匮要略方论集注》

金匮著作。黄竹斋撰于1925年。编者选辑前人有关《金匮要略》的注文,整理归纳为集注本,并逐条加以论述。故本书具有资料汇编性质。编者对前人一些论点不当的注文亦不加批判地予以录引,缺乏个人见解。1949年后有排印本。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金匮著作。二十二卷。清·魏荔彤释义。成书于1720年。魏氏注解《金匮要略》,在广泛汲取前人精义的同时,能结合临床实际并学习心得进行推敲,颇多个人发挥。尤其对所论病证的病机和治法,分析较详。但在释义中,间或杂有附会之论。现存清刻本。

 

《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著作简称《金匮要略》。三卷。东汉·张机撰。约成书于三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魏晋时经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1065年北宋校正医书局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整理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略去伤寒部分,仍厘定为三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所述病证包括内伤杂病方面有:痉湿暍、百合、狐惑、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等40多种病证;外科方面有痈肿、肠痈、刀斧伤、浸淫疮等病证;女科方面有经、带、杂病、妊娠及产后等病证。此外还记述了急救卒死、脏腑经络病脉及饮食禁忌等。书中总结了汉代以前的丰富临床经验,提供了辨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本书提供很多实用有效的方剂,直到现在仍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书中也有个别封建迷信或不切合实际的内容。自北宋刊行本书以后,历代注释及研究《金匮要略》的著作颇多,故有多种刊本和注本。现存元、明、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金匮要略编注》

金匮著作。二十四卷。清·沈明宗编注。刊于1692年。初名《张仲景金匮要略》,1693年重刊时改题本名。沈氏以世传的《金匮要略》刊本“编次失序”,已非原貌,并认为“从来着书立言,必先纲领,次及条目”,因将《金匮要略》重予编排,以序例冠于首,将以下的方论部分略串整理,使之趋于条理。其所加释文却无太多新意。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曹炳章将其改名为《沈注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系讨论内伤杂病的专着。全书3卷,25篇。系统论述了急性热病之外的各科、各类疾病、病症的理、法、方、药等。第一篇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是全书立论基础,主要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阐明各类证候的发生变化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第二至第二十二篇分别论述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以及妊娠病、产后病、妇人杂病等20余种、类病症。所述病症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病症各有专篇。在病因方面,《金匮要略》明确地划分为三娄,认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对后世病因学说有直接启示。

《金匮要略》现存最早版本为元刻,注本颇多,以元代赵以德的《金匮方论衍义》较早,而以清·尤怡的《金匮要略心典》最为著名。据统计,历代注释、发挥、方论及歌括也有百余家之多。

《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但在国内历代注家、研究著作有数百家之多,为历代研究、治疗急性热病的医学家所遵循,成为他们发展、发挥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的基础、依据和教育后学的课本。在国外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例如日本,不但收藏和刻刊许多《伤寒论》之珍本,并由日本再传中国而发挥了巨在的影响,而且日本学者研究、注释《伤寒论》的著作,仅就先后传到中国而现存者也有60多家。再如《金匮要略》较好版本也有收藏于日本者,日刻本也不少,日本医学家之研究《金匮要略》而有专著流传至中国者,有10余种之多。关于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并作重编、方论者,日本名家之专著流传中国者有近20种,由此可见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日本的影响之广泛和深远。在日本现代医学昌盛的今天,日本学者仍给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以特殊的重视,许多医学家在临床医疗中,仍然十分重视该书原方之应用,并取得很好效果,运用该书中成方制造的成药,也为日本医界所依赖。

 

《金匮悬解》

金匮著作。二十二卷。清·黄元御编撰。刊于1754年。作者学验俱半,能发《内经》《难经》之理,兼采诸家学说逐篇诠释《金匮要略》原文,并详述四诊九候之法。黄氏认为《金匮要略》治内伤杂病,大旨以扶阳气、运化脏腑气血功能为主,而后世又有滋阴之说,遂推阐“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颇有见地;但在论治方面多从温燥立法,有其片面性。现有多种清刻本《黄氏医书八种》本等。

 

《金匮教学参考资料》

金匮著作。南京中医学院金匮教研组编着。全书分22篇,每篇按因、症、脉、治等,将《金匮要略》原文重新编排使其条理化。为了便于讲解原文,故用提示、讨论以及附列参考资料等形式进行分析、综合和对比。选用历代医家注释亦较有一定的代表性。其编写体裁除每篇篇首有概说,末附结语外,论述各病均有小结。本书主要用于教学参考,1961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金匮钩玄》

综合性医书,三卷。元·朱震亨撰。明·戴元礼校补。卷一-二以内科杂病为主,兼述喉症及外科一些病证;卷三为妇人、小儿病证。分证论治,条理赅括,词旨简明。朱氏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治法以补阴为宗,复长于治郁,书中较充分地反映了朱氏这方面的学术经验。戴氏所补订的内容,亦颇精当可取。因避康熙讳,将“钩玄”改为“钩元”。又《薛氏医案》收入本书,改名《平治荟萃》。现存明清多种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金匮方论衍义》

金匮著作。三卷。元·赵以德撰。撰年不详。清·周扬俊评介赵氏注本“理明学博,意周虑审”(见《金匮玉函经二注序》)。后世注释《金匮要略》的医家,颇多引录赵氏的见解。原编删去林忆整理本25篇中最后三篇,是现存《金匮要略》较早的全注本。但刊本甚少流传。现存清抄本。

 

《金匮方歌括》

医方著作。六卷。清·陈元犀撰于1811年。本书将《金匮要略》一书之方剂、主治、药用剂量和煮服法等、用诗歌的形式加以概括,言简意赅,便于记诵。并附方解。现存二十余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金匮发微》

金匮著作。曹家达注。刊于1936年。作者注解《金匮要略》,结合个人临床心得,注文力求提要钩玄,分析精义,并部分地校订了原文,纠正了前人一些错误或不当的注解。本书与《伤寒发微》于1956年由上海千顷堂书局出版合刊本,题名《曹氏伤寒金匮发微合刊》。

 

《金镜内台方议》

医方专着。十二卷。明·许宏撰集。原书约成于1422年,1794年复经程永培校订,是一部研究《伤寒论》方的专着。许氏称《伤寒论》方为“内台方”,将原书113方归纳为汤、散、丸三类。每方皆分析方剂配伍之法以明仲景制于义,兼述辨证论治的准则及临床灵活加减法。全书议论平实,条理明晰,其问答部分颇有启发性。现存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金创瘈疭方》

外科著作。见《汉书艺文志》。三十卷。已佚。

 

《解围元薮》

麻风专着。四卷。明·沈之问辑于1550年。内容有麻风病的病因、三十六风、十四癫及其与经络的关系、治疗方剂等。书中较详细地叙述了麻风的辨证和治疗,载方249首。现存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洁古老人珍珠囊》

药学著作。一名《珍珠囊》。金·张元素撰。成书于12世纪左右。原书已佚。今仅存辑入《济生拔萃》一书的节录本。首载113种药物的阴阳、寒热、归经、性能、主治、及宜忌。次记君、臣、佐、使、通经等项。再述主要病候所用药以及药物的气味、炮炙等。内容较简略,是一部指导临床药法的专着。

 

《洁古家珍》

综合性医书。一卷。金·刘完素撰。撰年不详。此书分述风、破伤风、疠风、伤寒、咳嗽、吐、热疟、眼、衄血、消渴、疮疡诸病证。论证简要,选方大多讲求临床实效而不泥于古,自拟效方也属平正取可取。现有《济生拔萃》本。

 

《脚气治法总要》

脚气病专着。二卷。宋·董汲约撰于11世纪末。原书一卷,已佚。今存者为编《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的辑佚本。析为二卷。书中对于脚气病(也包括下肢关节炎一类的病)的病因及治法作了重点记述,收载有效的内服及外用方46首,并附若干医案。现存《四库全书》本和《三三医书》本、又收入1958年商务印书馆排印的《董汲医学论着三种》中。

 

《焦氏喉科枕秘》

喉科著作。又名《喉科枕秘》。二卷。清·焦氏(佚名)原撰,金德鉴编。刊于1868年。卷一为治喉秘法、治喉要诀、临症二十法、喉症图形(72种喉病的图形及针刺、外吹、内服等方药疗法)。卷二收载应用良方、秘方吹药。末附针刺各法、要穴图及附方等。全书编次较有条理,所论治喉秘法、要诀等很有特色。选用成方大多切于实用。1949年后有排印本。

 

《绛雪园古方选注》

医方著作。又名《十三科古方选注》,三卷(又有十六卷本,内容相同)。清·王子接撰。刊于1732年。书中选录古代医家方剂予以分类整理。其内容主要有伤寒方、伤寒科、内科、内科丸方、女科、女科丸方、外科、幼科、痘疹科、眼科、咽喉科、折伤科、金镞科、祝由科、符禁科和《得宜本草》。作者除将古书方剂进行分类整理外,并对各方方义、药味、配伍等予以注释。

 

《绛囊撮要》

验方著作。五卷。清·云川道人辑。刊于1744年。卷一内科;卷二外科;卷三妇科;卷四幼科;卷五通治。每卷主要辑录多种民间验方及成方,虽未能加以分类,但可作为临床治疗的参考。

 

《简易医诀》

综合性医书。四卷。清·周云章撰于1909年。本书以三言歌诀形式,分别介绍伤寒、温病、杂病、妇、儿、外科等类病证的证治和方药。歌诀后有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主的详细注释。引用各家医论及方剂,是一部学医入门读物。现存初刻本等。

 

《简易普济良方》

医方著作。六卷。明·彭用光撰。刊于1561年。书中列述一些临床实践中卓有疗效的有关中风、伤寒等常见病证的单方验方,并介绍了有关食疗、食物宜忌、食物制造、养生等内容。卷六为彭氏注释的《痈疽神妙灸经》,其中绘有人体穴位图17幅,并有说明文字,现存明刻本。

 

《简易备验方》

医方著作。即《订补得易备验方》,又名《万病验方》。十六卷。明·胡正心等撰。刊于1641年。书中集录治疗中风、伤寒、瘟疫、暑证等59类包括各种病证的单方验方。现存明刊本。

 

《简明中医学》

综合性医书。

①河北新医大学医教部编。内容包括中医基本知识,常用中草药简介、常见病的治疗等三部分。书中对病证的分型比较简括,治疗选方切于实用,并收集了各地的一些医疗经验和单方验方。本书虽易于普及,但似觉过于简要。1971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部队后勤部卫生部编。此书分述祖国医学基础理论,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疾病。不少篇章有中西医结合的内容。方药治疗部分注意选收单方验方及针灸、外治法等。1972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简明中医内科学》

内科著作。南京中医学院内科教研组编。本书分总论与各论两部分。总论包括病因、诊法、治疗法则等内容。各论介绍73种内科病证的诊治,采用中医病名,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颇为规范。论述简明,文字浅显,每病之后附有医案选录,可供临床参考。1959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简明中医妇科学》

妇科著作。南京中医学院妇科教研组编。本书分总论、各论两篇,总论介绍妇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发展简史。各论阐述调经、带下、孕育、胎前、临产、产后、乳病及杂病等内容的若干病证。论析辨证和治疗较为简要。1959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简明中医儿科学》

儿科著作。南京中医学院儿科教研组编。本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儿科学的发展概况,及诊治、护理等基础知识。各论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对于临床常见的儿科疾病予以简明扼要的论述。其内容有初生疾病、四大要症(麻疹、天花、惊风、疳症)、弱症、杂症四部分,并附小儿推拿术。1960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简明医彀》

综合性医书。八卷。明·孙志宏撰。刊于1629年。本书以介绍临床各科疾病证治为主,附有成方、验方并医论等。卷首有要言一十六则(多为医论)和制药、煎药、服药法等,颇多经验之谈。卷一-五,内科杂病,兼及五官、口齿病证;卷六-八分述幼科、妇科、外科病证,述证简要而方治详备,主方后附有成方及简效方。孙氏于本书自序中称:“其书备而不冗,约而不漏,义类浅显,人人可解,若射必有彀,故命曰《简明医彀》”。现存多种明刻本、198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铅印本。

 

《家传医秘》

综合性医书。二卷。清·齐有堂撰于1806年。本书记述了齐氏临证经验。上卷以八纲论病证,分经治病;下卷杂证诸法及药性。其中有效经验方及单方可供借鉴。现存清刻本。本书又收入《齐氏医书四种》中。

 

《继志堂医案》

医案著作。二卷。清·曹仁伯约撰于19世纪中期。本书是作者平生医疗实践的系统总结。治案分门辑录,以内科杂证居多,善于剖析病情,阐述医理,推论病原,审病较细致。能使读者体会到曹氏辨证施治特点和学术思想。曹氏治疗湿热夹阴虚等复杂病证颇有心得,处方灵变周密,切于病情。本书收入《柳选四家医案》,柳氏复加注按。曹氏医案还有《曹仁伯医案论》、《过庭录存》、《延陵弟子纪要》等,均收入《三三医书》中。现存光绪刻本,《柳选四家医案》本。

 

《济婴撮要》

儿科著作。十七卷。清·吴灿撰。刊于1796年。本书系作者搜集多种儿科著作撮其精要而成。书中对小儿病的诊治、推拿法及辨证治疗等作了概括的归纳整理。现存多种清刻本。

 

《济阴近编》

妇科著作。五卷。本书为《证治大还》之一种。清·陈治撰。17世纪末刊行。前四卷论妇女经、带、胎、产诸病证治;卷一卷辑李士材《女科纂》,论述女科各病的简要治法,并附录杨子建的《十产论》。全书内容简要,辨证明晰,方药实用。现存《证治大还》本。

 

《济阴纲目》

妇科著作。五卷。明·武之望撰。刊于1620年。本书是在《证治准绳·女科》一书基础上加以整理改编而成。1665年汪淇氏重订为十四卷,内容未变,仅加评注,为今之通行本。书中分为调经、经闭、血崩、赤白带下、虚劳、积聚症瘕、求子、浮肿、前阴诸病、胎前、临产、产后及乳病等13门,每门又分列多种病证,有论有方。其所论述独具卓见。所述方药,亦多有验。本书引录资料丰富,分类详细,选方较实用,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现存初刻本等明刻本,几十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济阳纲目》

综合性医书。一百零八卷。明·武之望撰于1626年。武氏编完妇科专着《济阴纲目》后,认为还应编一部利济于男性患者的医书以成双璧。遂广参搏搜,“汇集众编,别异比类,总以议论特出,独具卓识者择而录之。……分门别类,或采其论证,而论必悉证之原;或摘其治方,而方必尽治之变”(见自序)。编辑体例一同《济阴纲目》。是一部具有精辟医学理论和独特临床实践的医学著作。全书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外科、伤科、五官、口齿等病证。道光年间张楠曾予校注。1856年由姚锡三重刊印行。

 

《济世养生集》

医方著作。又名《济世养生集医方》。清·毛世洪辑。刊于1791年。本书集录作者长期临床实践中试用有效方剂50首,予以简要介绍,可资临证参考,有的方剂后附以作者治验。现有《汇刊经验方》本。

 

《济世续方》

医方著作。八卷。又名《严氏济世续方》。宋·严用和撰于1267年。本书为《济生方》的续集,内容为风评治、痫评治、头评治等以内科杂病为主的方论24篇,不仅对若干方剂的配伍规律和特点加以阐述,同时也对所涉若干病证进行了剖析。本书还介绍作者临床应用效方90首。现存1822年的日本复刻本,复刻时因而部分残缺,丹波元简又据《医方类聚》增入补遗一卷。

 

《济世新编》

综合性医书。八卷。朝鲜·康命吉撰。刊于1799年。康氏参阅《内经》、《难经》及历代方书二十余种,删繁取要,分类归纳,编成此书。其中也包含了作者的学术见解和临床心得体会。卷一-七分述临床各科多种病症,首脉法、次证治;卷八药性歌,辑录《万病回春》、《寿世保元》所载药性歌括,并新增药物83种。现有朝鲜内阁刻本,清刻本。1983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济世良方合编》

医方著作。七卷(包括卷首一卷)。清·周其芬辑,莹轩补辑。刊于1845年。本书选辑多种医书中的验方和成药,故称“合编”。选方颇多,涉及的病证范围亦广,有较高临床参考价值。但其中杂有某些涉及宗教迷信的论述。作者另有《济世良方补遗》四卷,除补辑验方外,并录有《慈幼篇》、《达生篇》、《竹林寺产科》等。现存几种清刻本。

 

《济世良方》

医方著作。八卷。朱静一编。本书为验方汇编的一种。卷一为本草便读及伤寒温病方;卷二-八为真中风、类中风、感冒等90余种各科疾病的验方。本书记述各种疾病的病证比较简明扼要,而所辑验方却大多切于实用。1919年有铅印本。

 

《济世方》

医方著作。十卷,又名《严氏济世方》。宋·严用和撰于1253年。内容包括中风、中寒、中暑等内、外、妇科疾病79篇。每篇先述病候,后记方剂,总收医方450余首。选方多经作者试用有效,因此切于实用。现存有1734年日本的复刻本和1782年《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的辑佚本二种。1949年后有辑本的影印本。

 

《济生拔萃》

医学丛书。元·杜思敬辑。刊于1308年。择要辑录金元时期医着十九种,包括:《针经节要》、《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窦太师流注指要赋》、《针经摘英集》、《云岐子七表八里九道脉诀论并治法》、《珍珠囊》、《医学发明》、《脾胃论》、《洁古家珍》、《此事难知》、《医垒元戎》、《阴证略例》、《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癍论萃英》、《田氏保婴集》、《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卫生宝鉴》和《杂类名方》。其中《杂类名方》为杜氏所撰集。现有元刻本和1938年上海涵芬楼影印本。

 

《几希录良方合璧》

书名。清·张惟善辑。刊于1821年。卷首以歌赋体裁论述旧的伦理道德,与医学无涉。卷1-2为验方选,收载治疗头、眼、耳、鼻、口、舌、牙齿、咽喉等各科病证方剂约800余首。末附庄一夔《遂生编》。现存多种清刻本。

 

《集验良方拔萃》

医方著作。又名《集验良方》、《拔萃良方》。二卷。清·恬素辑。刊于1841年。本书选收以外科疾病为主的验方近200首,分别介绍其主治、配方及用法。内容简要实用。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又有石印本和铅印本。

 

《集验简易良方》

综合性医书。四卷。清·德丰辑。刊于1827年。卷一——二为内、妇、儿科及针治、膏药等验方汇录;卷三为草药图说,收载地方草药60种,详其主治并绘制药图;卷四为外科良方。本书新收草药多不见于一般本草著作。对于本草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存多种清刻本。

 

《集验背疽方》

外科专着。一卷。宋·李迅撰于1196年。原书已佚,现存本为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者。书中介绍了背疽的主证兼证及其鉴别、诊治。并收多种经验药方。现有《三三医书》本。

 

《急救异痧奇方》

医方著作。又名《急救奇痧方》、《异痧杂证经验良方》。一卷。撰人不详(书前简介有“觉因道人识”字样),陈念祖原评。此书分述49种病状奇异的痧症症治,并介绍疟、痢、伤寒、瘟疫、中暑、霍乱、喉症、外科、伤科、皮肤科等病证的治疗与方药。内容简要,治法大多切于实用。其中疟、痢部分、辑自《倪涵初疟痢三方》。本书流行颇广,现有多种刊本。

 

《急救仙方》

方书。又名《救急仙方》。北宋时作品。撰年撰人均无考。本书原是道教徒抄录的若干种方书的汇编,现有《四库全书》本和《道藏》本二种。《四库》本系自《永乐大典》辑出和辑佚本,共六卷。内容有发背、疔疮、眼科、痔证、杂疮和杂证(包括内、妇、儿科)的一些治疗方剂。《道藏》本共十一卷,卷一-五为妇产科药方;卷六-七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卷八疔疮;卷九痔疮;卷十-十一为《上清紫(疒廷)追痨仙方论》;卷八、卷九与《四库》本略同。

 

《急救良方》

医方著作。二卷。明·张时彻辑。刊于1550年。本书系作者据佚名氏《急救方》书中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加以增删订正而成。内容以急救为主。全书共分五绝死、虚劳诸风、伤寒时疫,中诸毒等39篇。与《摄生众妙方》合刻问世。

 

《跻寿馆医籍备考》

医学目录著作。七卷。日本·高岛久也、罔田元矩合撰。刊于1877年。本书将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医学校“跻寿馆”中收载大量的中国古医书,共1390部,分为二十余类,部次甲乙、条别异同、敷陈大义、介绍版本,是一部有关医书的目录学著作。现存日刻本。

 

《鸡峰普济方》

医方著作。三十卷。宋代医方,撰人待考,原题宋·张锐撰。据陆心源《仪顾堂成》卷十九考证疑为北宋·孙兆撰)。今存者为清代翻刻宋本,已缺二、三、六、八四卷。卷一为医论及炮炙法;卷四-二十七选录多种病证的治疗方剂,大致综括了宋代医家的一些临床成就,卷二十八-二十九列述丹药的制法;卷三十记录了民间常用的备急单方,(此卷又有单行本,名《鸡峰备急方》)。现存清刻本。

 

《霍乱新论》

霍乱专着。

①清·姚训恭撰。不分卷。刊于1902年。作者论述霍乱病的脉、舌、证、治,分析其死候;并重点介绍其先辈所传的霍乱效方,末附作者医案。

②恽铁樵撰。一卷。作者以中西汇通的观点,列述霍乱的病因、病状、病理、病机、用药以及干霍乱、妊娠霍乱、产后霍乱等不同的证候表现和治法。并介绍了霍乱效方辟瘟丹。现存清刻本、民国铅印本。又辑入《药盦医学丛书》中。

 

《霍乱审证举要》

霍乱专着。一卷。清·连文仲撰。刊于1899年。书中论述霍乱阴证、阳证,参考西说以阐发各地不同的水土气候对霍乱发病的影响,列表辨析霍乱诸证的脉证特点。末附王孟英《霍乱论》中一些方剂、连氏经验方及外治、针灸各法,曹炳章又增补霍乱寒热辨证等内容。现存清刻本,后编入《中国医学大成》本。

 

《霍乱论》

霍乱专着。二卷。清·王士雄撰于1838年。1862年作者予以重订,改名为《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上卷论霍乱病情及防治法;下卷引述古代名医及王氏个人有关霍乱的临床医案。对霍乱常用药物的药性和若干治疗方剂的适应症等也做了明确的分析和介绍。是一部较有影响的专着。现存清刻本和几十种近代刊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活幼珠玑》

儿科著作。二卷,补编一卷。清·许佐廷撰。刊于1873年。本书前编一卷。为儿科诸病的证治歌赋;后编一卷,将儿科病证分为胎毒、变蒸、惊风等32门,详论儿科病的诊断及其辨证用药治法。补编一卷,集录前二卷中所用的方剂。全书有证有方,有论有辨,内容比较简要。现存初刻本等。

 

《活幼心书》

儿科著作。三卷。元·曾世荣撰。刊于1294年。卷上将儿科疾病编成歌赋75首,便于习诵。卷中本论,将儿科病证分别立论43篇(附补遗8篇),对小儿诸病的特点,发病规律、治疗原则等论述颇详,并介绍了作者的临床心得;卷下信效方,选录切于实用的儿科验方。现有清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及其他近代刊本。

 

《活幼心法》

儿科著作。又名《活幼心法大全》。九卷。明·聂尚恒撰。刊于1616年。卷一-六为痘科,为本书之主体,对痘疹的病原及其不同阶段的发病特点,症状及治法,作了较详细的辨析。其中不乏作者独到的学术见解;卷七是作者治痘疹的医案;卷八论痧疹;卷九论儿科惊风、吐泻等六种杂症。本书为后世儿科学者所重视,尤其在痘疹专着中影响较大。现有多种近代刊本。

 

《活幼口议》

儿科著作。二十卷。元·曾世荣撰。刊于1294年。本书对儿科理论和临床证治予以广泛的阐述和评议,充分发挥了作者本人的见解。卷一-三议明至理25篇,总论儿科的生理、病理特点,并对几家主要的儿科著作稍加评论。卷四-五议初生牙儿证候26篇;卷六论指纹脉;卷七论面部气色;卷八病证疑难18篇;卷九议胎中受病诸证15篇;卷十-二十议小儿各种病证的证治。现有明刻本及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活人心法》

①养生学著作。又名《新刊京本活人心法》、《臞仙活人心方》。二卷。明·朱权(臞仙)撰。刊于14世纪末。卷上为养生法,内容包括治心、导引法、祛病延年六字法、保养精神及补养饮食等。卷下辑录玉笈二十六方及加减灵秘十八方。

②综合性医书。四卷。清·刘以仁撰,王文选辑。成书于1838年。全书对所选辑的各家医论、临证辨治和药性方剂等分门别类予以整理。内容以伤寒病证治为主,对伤寒病证的辨析,察舌及伤寒方的介绍均较详尽。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

 

《活人事证药方》

综合性医书。二十卷。宋·刘信甫编。刊于1216年。本书主要论述诸风、诸气、伤寒、虚劳、妇人、疮疡、小儿等共20门的各种病证,叙述其辨证和治疗,并验之以临证案例。作者自称每门病证所述诸方“各有事件引证,皆可取信于人。”全书选方颇多,其中有一些较有价值的方药,如取痔用砒、矾、草乌、蝎梢等外治,是历史上较早的枯痔疗法。现仅存日本抄本。

 

《活法机要》

综合性医书。一卷。不着撰人《或题元·朱震亨撰》。本书介绍以泄痢、头风、消渴等内科杂病为主,兼及胎产、疮疡、眼证等临床较常见的多科病证的病因、证候及治疗方药。论述简要,治法能根据不同的病证随机应变,灵活而有法度。除选收前人常用方剂外,自拟方亦颇多,较切临床实用,亦有研究价值。本书或认为系朱氏门人所编述,现存较早的刊本有明吴中衍校刻本,《济生拔萃》本、《医统正脉》本等。

 

《混俗颐生录》

养生专着。宋·刘词撰。二卷,凡10篇。作者本着普及养生知识的宗旨,选录“历试有验之言”编撰成书。全书分述了饮食、饮酒、患劳、患风、户内、禁忌及春夏秋冬四时等方面的养生原则与方法。内容简明实用,有一定参考价值。收入《道藏·洞神部》573册。

 

《惠直堂经验方》

医方著作。四卷。清·陶承熹、王承勋辑。刊于1759年。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本书资料丰富,所收方剂范围较广、而且切合临床实用。现存多种清刻本和《珍本医书集成》本。

 

《会元针灸学》

针灸著作。又名《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焦会元编。书中除引录古代多种有关针灸文献外,还对于每个腧穴名称作了解释。并在治疗方面结合临床实际,提供了作者的经验,对读者颇多启发。现有1937年铅印本。

 

《汇刊经验方》

医方丛书。清·毛世洪等辑。由书商汇刻刊行。又有《汇刻经验良方》、《经验良方汇编》等名。主要包括《便易经验集》、《续刊经验集》、《叶氏(天士)经验方》、《张卿子经验方》、《几希录附方》、《敬信录经验方》、《良方拣要》、《济世养生集》等多种以验方为主的著作。因属汇粹群书,亦切实用,故书商争相汇刻;同一书名,选刻的种类可以数种至十余种不等。现存两种清刻本。

 

《回澜社医书四种》

医学丛书。汪绍达辑。刊于1929年。包括《叶天士家传秘诀》、《慎疾刍言》、《李翁医记》及(日)今村亮《医事启源》四种。现存1929年上海回澜社影印本。

 

《洄溪医案》

医案著作。清·徐大椿撰。初未刻印,1855年由王士雄根据抄本编辑并加按语刊行。所收医案以内科杂证为主,治法灵活多变,随证而施,并有不少独到的临床见解,对读者颇多启发。现存多种清刻本。

 

《洄溪脉学》

脉学著作。一卷。原题清·徐灵胎撰。本书阐析脉位、审象、因形气以定诊等总论内容,分述大、小、清浊诸脉,冲阳、太溪脉、真脉、孕脉、五脏脉,新病久病、高、章、纲、煠卑、损、太素脉等。内容较之传统脉学有一些差异,又非系统之作,但论述简要,颇能发挥己见。后编入《徐灵胎医学全书》中。

 

《回生集》

医方著作。二卷。清·陈杰辑。刊于1807年。作者在自序中曾有“请乩”之语,盖以自神其说,实际上本书选方以民间验方为主。卷上为内科诸病验方;卷下为外症、女科、小儿等病,共400余方。现有初刻本等十余种清刻本,1917年石印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黄氏医书三种》

医学丛书。清·黄元御撰。刊于1872-1880年。包括作者晚年三部医着,即《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和《难经悬解》。现存多种清刻本。

 

《黄氏医书八种》

医学丛书。清·黄元御撰。最早刊于乾隆年间。包括《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伤寒悬解》、《伤寒说意》、《金匮悬解》、《长沙药解》、《玉楸药解》。现存多种清刻本。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