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医名医大全
蔡淦 > 学术观点
一、继承是前提,创新为目的
中医内科学,内容浩瀚,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内科著作汗牛充栋,各具特色,已展现了各个时代医家的学术风貌。对精深的理论和不同流派的学术经验,要系统学习,全面了解,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去芜存精,也就是有批判的继承。继承是前提,继承是基础,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以研究提高,其目的在于创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整个中医内科学的水平。
二、中医内科学既要辨证,更须辨病
中医内科既有病,又有证。病是由一组具有临床特征的症状构成的并各自有其不同的演变规律,包括发生、发展结局的全过程。证是指证候,是从若干复杂症状(包括脉象、舌苔等体征)中经过分析、综合、归纳而得出的证据。病有相似,证有不同,疑似之处,应当详审。中医内科既要辨证,更须辨病。辨病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纵向认识,有助于抓住贯穿于整个疾病过程中的基本病理变化;辨证是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横截面认识,便于找出发生于特定个体的某一疾病有在其一定条件下的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在辨病的范围内辨证,在辨证的基础上辨病。临证若能交叉运用这种病证并辨的方法,无疑可以从不同侧面更好地揭示疾病的本质。
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化中医的识病辨证
过去因限于历史条件,构成中医病与证的症状和体征,全凭病人的主观感觉及医者用感官(不用在仪器设备)直接获得,即所谓的“望、闻、问、切”,因此识病与辨证仅停留在宏观的唯象辨识之中,即所谓的“因发知受”。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医诊查疾病已逐渐改变“一个枕头、三个指头”的单一传统方式,采用实验室检查、放射线检查、超声波检查等现代科技手段,从而使中医深化了对疾病的认识。如对石淋病的诊断,过去须见到排出砂石的症状,才可确定。而现今即使临床无排出砂石的症状,只要X线腹部平片有结石的征象,也可确定石淋的诊断。不仅如此,由于采取以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多途径的综合探索,传统的中医辨证也在不断地深化,从宏观的唯象辨证向微观、微量的方向发展,为阐明“证”的实质提供了许多新的物质基础和客观定量化指标,如沈自尹院士有关肾阳虚证的研究,蔡淦教授有关慢性胃炎中医“证”实质的研究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