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中医名医大全当代名医陈之才>学术观点
 
中医名医大全



 陈之才 >

学术观点

 

一、四诊中以问诊为先

望、问、闻、切四诊,望、闻、切可以由医生本人潜心观察、仔细检查可得,但问诊必须病人的配合。一般治病用药首先识病,要识病必先获取证的信息。故诊病时首先要细问病情,知病之来、病之演变、病之现状,方可知病之起始。疾病过程,病之深浅。以及病人之何苦。希望医生解除何种主要病痛。然后结合望、闻、切所得,综合分析。进行辨证论治。如果有些老年病人,叙述病情只顾任情倾诉,主次不分,前后颠倒。医生还须抓住重点,提出问题追问,才可在错综复杂的病情中,辨出主次,结合其他三诊进行分析。问诊还须问及过去检查情况、治疗经过、服药情况,所服药物何者有效?何者无效?何者有反应等等?对有效疗法可以借鉴,对无效或有某种不良反应,必须引以为戒,可以少走弯路。因此,四诊中必须以问诊为先,病人的过去情况,自觉症状,治疗经过必须由病人详细自述,方可获得疾病的全面资料。不主张“病人不开口,即可处药方”的做法。

 

二、治疗要重视“气血”“津液”“脾胃”:

人体中器官、组织等活动正常,形之于外的必须是精力充沛、面色红润、毛发光泽、肌肤滋润、耳聪目明,而饮食有味,消化力强,夜寐安稳。二便自调中必须视察舌上润,口有津......这是健康的标志,说明气血调和,津液充沛、脾胃运化健旺,这样人体中五脏六腑亦安然无恙。一是有病,外邪之入侵,必存内在之虚,故在治病时,必先抓住这三个要点,辨别其主要损在何处?再推其形成于损的原因何在?方可有的放矢,尤其是慢性病,病久元虚,元虚是总称,先抓住三者,是提纲挈领之法。

 

三、要在“松”“通”字上下功夫:

人体有些疾病,是由于挛急、阻滞、阻塞、血瘀、痰蒙原因造成,尤其是老年人血管硬化,引起心脑供血不足,或心绞痛频频发作,或者头目皆眩、头痛如啄,甚至跌仆中风;有些老年人冬咳嗽气急,痰涕粘稠,更甚者老年痴呆、行动迟缓,神情呆木,智力衰退......因此医生必须结合具体情况,予以松解、疏通的方法,使气通血和,痰去瘀散,这样可以使病情缓解,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绝不可认为老人病即虚、虚即补,而是要在“松”“通”字上下功夫。当然,为此补为推进“松”“通”之力,则亦是必须的。

 

四、医心医病相结合:

疾病可分两大类,即身病与“心”病,身病是在身体上某一部分有病,而“心”病则病在指精神,思想等方面,旁人很难看出,而病人非常痛苦。如有些病人受到某次严重打击之后,食不知味,夜不成寐,精神恍惚;有的因事长期抑郁;有的对自己疾病缺乏正确认识,时时怕恶变;有的病后长期久治不愈,心灰意懒,认为此生休矣!......这些情况,医生必须耐心解释,针对现实,进行宽慰,引导,甚至提供帮助,使病人能正确对待周围事物,正确对待疾病,医生态度必须诚恳,必须为病人设身处地着想,而且注意病人的隐私权,使病人感到宽慰、对医治有信心,消除顾虑,增强生活信心,因此我认为“治病先治心,心定病自轻”。

 

五、学习西知,为我中用:

中西医各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主要是利于病人,有利于医学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前进,中西医之问,门户之见日少,尤其是西学中之后,更是发展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成就,令人欣喜。

本人于50年代起即学习西医基础知识,70年代以后与西医在一起工作,在治疗脉管炎、胃癌、类风关等疾病中,获得了许多过去在中医领域以外的知识,充实了中医用药的思路与方法,取得了进一步的疗效。

双重诊断是中西医结合明显之处,在当前医学和知识日益提高,病人对西医疾病有了更多的了解,因此中医亦必须从西医的疾病中分析出中医的辨证与用药,这样对治疗更有帮助,但必须记住,西医的疾病不能固定中医的用药,中医还是以立足于辨证论治。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