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世元 >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无药养生 健康一生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无药养生 健康一生
大补让他吃了苦头
金世元出生于北京郊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4岁那年,父母为了让他掌握一门儿谋生的手艺,把他送到北京复有药庄,他在那儿当起了学徒。两年的学徒干下来,他不仅掌握了制药的基本流程,而且还对药材的性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天在生产制作参茸卫生丸时,金世元听说这药很补,就掰一块吃了。十六七岁的他,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点儿补药,无非是好奇,想让身体更健壮些。可没想到3个小时后,他就觉得不对劲儿了:头涨得像要裂开。大概有一天的时间,那种不舒服劲儿才过去。
这次进补的经历,给了年少的金世元一个很大的教训。此后好多年他再也没有碰过那些被人们大肆追捧的补药。
1940年,金世元参加了“北京中药讲习所”,当时任教的是北京城有名的汪逢春、赵树屏等中医大家。他们对于中药方剂学的理解,把金世元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到了二十六七岁时,金世元就已经与北京的各大药行来往密切了。有一次,同济堂宰鹿,大家围在一起热气腾腾地涮起了鲜鹿肉,金世元也美美地饱餐了一顿。当他回到家时感到不仅头涨,身上也涨了,鼻子还开始流血……
相隔10年的这两次经历,把一个观念深深地留在了金世元的脑海中——那就是无论是大补的药,还是大补的食品,东西再好,也不能随便吃。金老虽然注重养生,但无论是年轻时吃过的参茸卫生丸,还是目前人们常提起的人参、鹿茸,在他的家里从来找不到。
粗茶淡饭健康一生
金世元的“无药养生”观点是他几十年来的学习心得,也是他的生活感悟,可以用三句话来总结:粗茶淡饭,保护好脾胃和肾脏,合理运动。
一辈子与药打交道的金世元经常翻山越岭找药、认药、研究药,因此常常和山民打交道,与他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一辈子反对盲目进补的金世元最推崇的是山村农民的粗茶淡饭。他说,他的“无药养生”靠的就是粗茶淡饭。
金世元认为,粗茶淡饭最符合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的法则,这是人类饮食文化中最适合健康的饮食原则。“五谷为养,说的是谷物有营养,可以长期吃;五菜为充的意思是,光吃粮食不行,还要有蔬菜,这个‘充’字是‘充饥’的‘充’,就是一定要吃的意思;五果为助是说不能以水果代饭,水果是助消化的;五畜为益是说五畜是补益的。”金世元说,正是中华文化中的这些精华使他能远离药品,健康长寿。
养生要保护脾胃肾
在养生之道方面,金世元除了强调“食补”的重要性外,他还从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出发,告诫人们一定要注意保护脾胃和肾。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在金世元看来生命就像一棵树,脾就像土壤,好的土壤能帮助树来吸收营养。而肾则是树的根,根扎得深,分布得广,树才能长得壮实。脾胃坏了,消化不好,人的营养就差;有病了要吃药,药到了胃里无法分解,药性无法起作用,吃了也等于白吃。肾功能不好,体内的废物无法排出,这就是把一个人的根本破坏了。
“看病的时候,大夫首先要望、闻、问、切。问的时候一般都先要问问患者,饮食怎么样,吃东西香不香,大便怎么样,检查患者的消化功能。如果病人说,我吃东西都挺好的。大夫心里就踏实了,不管有什么病都好调理。中医理论说,肾主骨生髓,通于脑。你看,人的聪明伶俐和肾功能强健也有关。”他强调,要养生,就要把脾胃养好,把肾护好。
干洗脸,深呼吸,吐故纳新
年过八旬,依然精神矍铄。这既和金世元的保养有关,更是他长期不懈锻炼的结果。他说:“我起床讲求三个半分钟,即醒半分钟,坐半分钟,站半分钟。然后在床上进行简单的锻炼。第一步,搓脸,俗话叫干洗脸,每次30遍;第二步,搓耳朵,还得搓30遍,耳朵的穴位很多,能够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第三步,搓脚,两脚对着,两只手专门搓脚心……每天一个小时,从周身的主要穴位,循序渐进到全身的简单运动,一项一项地进行锻炼,就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
床上锻炼之后,金世元就会来到楼下的公园里,找一个人少的地方,做几次深呼吸。这就是他坚持了18年的深呼吸锻炼,并因此受益匪浅。
经过一番吐故纳新之后,金世元还要再花上15分钟做一套保健操。吐故纳新再加上做操,每天不到20分钟的时间,十几年来,无论多忙,金世元从没有间断过。而每次金世元还有一个雷打不动的规矩:日出之后再锻炼。他认为只有太阳出来了,空气才能新鲜,浊气吹散了,清气才能来。
搓脚、搓手、深呼吸、做操,一项一项地进行锻炼。这些看上去没有系统、招式的揉揉搓搓,吸吸动动,几十年坚持下来,成就了一位健康老人。(肖学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