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中医名医大全当代名医夏翔>论文
 
中医名医大全



 夏翔 >

论文

 

甲型肝炎恢复期的中医证治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年第8期,7~8页

摘要:甲型肝炎以黄疸型为多见,其急性发作期以发热、黄疸、乏力、胃呆、呕恶等症状为主。其辨证以实证为主,不外乎肝胆脾胃之湿热蕴遏,气机阻滞。通过清热利湿、疏肝利胆、理气降逆、健脾和胃等中药治疗,绝大多数病员都可过入恢复期,日趋康复。肝炎恢复期分型如下:

一、脾气虚弱型 治宜益气健脾,方用四君子合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g 党参白术枳壳大枣(各)15g 茯苓、生米仁(各)12g 升麻、淮山药、炙甘草(各)9g。肝炎恢复期重用黄芪能促使肝脏组织迅速复原。治疗肝炎之后的脾气虚弱最为合拍。

二、肝胆湿热型 治宜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方用茵陈蒿汤加减:黄芩柴胡茵陈、郁金、白术、金钱草、泽泻、生甘草(各)9g。服后退黄仍不理想,可加用莪术、片姜黄、三棱、生山栀、制大黄等药,还可加用黄芪、丹参以益气和血,这也有利于黄疸之消退、肝胆湿热之清利。

三、脾胃湿困型 治宜健脾化湿,和胃通降,方用藿香正气散合平胃散加减:藿香、佩兰、紫苏、川朴、苍术白术枳壳、郁金、茯苓甘草(各)9g 砂仁3g 姜竹茹6g 生米仁15g。本方重点在于燥湿畅中,恢复脾胃功能。若证情改善不显著,可用重川厚朴、苍术白术、藿香、佩兰用量,如腑行不畅则可加用带皮槟榔、生大黄,反之腑行溏泄则加用木香、焦山楂六曲。

四、肝郁气滞型 治宜疏肝理气解郁,方用逍遥散合金铃散:柴胡、川楝子、延胡索、枳壳当归白术、郁金、茯苓青皮陈皮(各)9g 白芍香附(各)15g。本方重点在于疏肝理气,如胁腹以闷胀为主则枳壳、川楝子、青陈皮的用量应加重,如以窜痛为主,则可重用延胡索、白芍香附等,以起到柔肝缓急畅中之功效。

对甲型肝炎恢复期,饮食宜清淡,忌油腻,除多吃水果、蔬菜之外,吃一些偏于凉性的饮食。胃呆纳减者可吃少量的醋及山楂之类酸性食品,能开胃助运,增加食欲,有利于甲型肝炎的康复。

 

32例瘀胆型肝炎疗效分析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年第1期2~4页

摘要:32例瘀胆型肝炎按中医辨证,分为肝胆湿热瘀滞型,脾虚湿阻、肝郁气滞型,选用自拟退黄一号、二号方加减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达81%;胆红素有不同程度的下降,HBV阳性12例,转阴6例。

 

HBV感染伴发口疮的临床探讨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1996年第11期508页

摘要:1 临床资料

62例中,男34岁,女28例;HBV感染最短时间2个月,最长22年。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最短2周,最长15年。

2 辨证分型

2.1 肝胆湿热型 共29例,占47%。

2.2 脾虚肝郁型 共9例,占15%。

2.3 肝阴不足型 共18例,占27%。

2.4 瘀毒内阻型 共6例,占9%。

3 HBV感染程度

62例中,11例为大三阳;17例为大三阳;15例为HBsAg阳性;10例为HBeAg阳性;9例为抗-HBe阳性。

4 治疗方法

肝胆湿热型用清肝利胆化湿法:主药有黄芩、白花蛇舌草、鸡骨草、丹皮、米仁等;脾虚肝郁型用健脾解郁法:主药有白术、太子参、生黄芪、平地木、郁金、枳壳等;肝阴不足型用养肝滋阴法:主药有生地、枸杞子、麦冬、北沙参、当归、炙鳖甲等;瘀毒内阻型用化瘀解毒法:主药有石见穿、炙鳖甲、炙鸡内金、莪术、延胡索、生牡蛎等;每人每天1帖,分2次煎,共取汁400ml,混匀后上午10时与下午4时各服200ml,15天为1疗程,4个疗程为期。溃疡局部用2.5%金霉素加地塞米松甘油涂擦。

5 结果

5.1 口腔溃疡 肝胆湿热型治愈26例,治愈率达90%;脾虚肝郁型治愈6例,治愈率达67%;肝阴不足型治愈16例,治愈率达89%;瘀毒内阻型治愈3例,治愈率达50%。其中7例不够理想,经延长疗效得到治愈。

5.2 HBV转阴率 HBsAg43项次阴转13项次占30%;HBeAg21项次阴转7项次占33%;抗一HBc28项次阴转6项次占21%;抗-HBe26项次增加到31项次,出现了3项次抗-HBs阳性。

6 讨论

口腔溃疡目前认为,口腔溃疡部分原因为免疫功能降低而导致感染。HBsAg阳性与肝癌之间有密切的关联,血清中有很强的传染性,HBV感染后伴后口腔溃疡的免疫理论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六味地黄无糖冲剂治疗肝肾阴虚证60例

摘要:1 病例选择:本组60例患者男性33例,女性27例。患者中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老慢支、更年期综合征、慢性肝脏疾病、肿瘤化疗后等疾病,中医辨证均为肝肾阴虚证。

2 观察方法:全部病人均使用六味地黄(无糖)冲剂,每日2次,每次1包,沸水冲服,连服1周。治疗前后以临床症状(头晕、耳鸣、腰痛、手足心热、盗汗、失眠、口干等症)为考核指标。

3 结果:显效33例,有效2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3%。

7项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7项中以手足心热、盗汗、腰痛、口干四项积分值下降尤为明显。

4 讨论:六味地黄无糖冲剂以滋补肝肾阴虚为主,故对阴虚内热所致五心烦热、盗汗等症状疗效尤为明显,腰为肾之府,肾精不足则腰酸耳鸣,故补肾精可治腰痛诸症。在用药过程中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

 

自拟复方龟甲汤对气阴虚证及抗自由基的临床观察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6年第4期43页

摘要:一、一般资料

男性22例,女性18例。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肝病、慢性肾炎、脑动脉硬化、高血脂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也有正常之老年体虚者。

二、治疗及观察方法

复方龟甲汤组成:龟版15g 险鳖甲10g 枸杞子12g 制首乌15g 知母12g 制黄精12g 丹参20g 泽泻9g 珍珠母(先)30g 每日1剂,煎汤分2次服用,3个月为一疗程。

三、治疗结果

显效17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

四、体会

复方龟甲汤有明显的升高SOD及降低LPO的功效,气阴两虚的各个症状用药前后积分均有明显变化,总有效率为94.09%。说明本方具有滋补肝肾、延缓衰老的作用。

 

人参口服液对改善老年人高凝血症及脑血流图的临床观察小结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8年第11期20-23页

摘要:为观察人参滋补强身、延缓衰老的功效及机理将人参口服液应用于临床具有瘀证和虚证的老年人,并选择各种血液高凝状态化验检查和脑血流图作为主要客观指标进行观察。

一、一般资料

经血化验均为高凝状态者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最高年龄81岁,最低年龄57岁。阴虚者18例,气阳虚者12例。

二、观察方法

10例作为对照组,其余20例作为治疗组。

治疗组服“人参口服液”,每日2次,每次1支,连服2个月。

对照组服外观与“人参口服液”相似,但无治疗作用的口服液,每日2次,每次1支,连服2个月。

治疗后,以中医虚证(症状变化为主)及血液高凝指标、脑血流图变化为疗效考核指标。

三、疗效标准

1、中医老年虚证的疗效考核标准:以24项常见临床症状作为考核标准。

2、对改善血液高凝指标的疗效考核标准:

3、对改善脑血流图检查的疗效考核标准:

四、治疗结果

1、对老年病的疗效:

结果:治疗组24项症状的平均总效率为73.3%,对照组24项症状的平均总有效率为43.8%,两者有显著的差别。

2、对改善血液高凝状态的疗效:

我们选择血粘度等5项实验室检查,作为高凝状态的客观指标。

3、对改善脑血液图的疗效:

治疗组20例中,脑血流图检查结果,有效率为68.4%。对照组10例。治疗后均无好转两者对照,有显著差异。

五、讨论

1、“人参口服液”具有大补元气、养血生津、滋养五脏、延年益寿的功效,对中医常见证改善情况进行了临床观察,从而证实人参的补益作用是多方面的,对五脏因气、血、阴、阳虚损所造成的虚证都有疗效。

2、通过临床观察,证实人参也具有改善“瘀证”的功效。现代药理学也证实人参对高血压病、心肌营养不良、冠心病、心肌炎等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临床实验都证实人参具有改善老年高凝状态、改善心脑血管功能、防治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功效。

3、老年“瘀证”的产生是与老年的各种虚损有密切的关系,“虚证”是“本”,“瘀证”是标,因虚而致瘀;老年“瘀证”都是由于“气虚”、“阳虚”、“血虚”、“阴虚”发展而来的。这一观点与现代医学认为老年的“高凝状态”与老年人各种器官、组织功能的衰退有关的理论是吻合的。人参对老年虚证的改善与高凝状态及脑血流图的改善是同步实现的,人参的“和血通络”作用是通过补气后实现的。

 

中医治疗小儿乙型脑炎78例临床分析

出处:中医杂志 1987年第4期274-275页

摘要:“乙型脑炎”在中医属于温病范畴。其传变规律、舌象、脉象均有一定的特点。

一、中医治疗疗法

1.初期:相当于卫分之邪入卫、气阶段,与西医轻型所表现的症状相似。治法:清热解表。予乙脑一方:石膏60g 寒水石60g 蝉衣9g 大青叶9g 芦根60g 炙甘草6g等。

2.中期:相当于气分邪入气、营阶段,与西医普通型所表现的症状相似。治法:清营透气。予乙脑二方:鲜生地60g 石膏60g 丹皮9g 赤芍9g 银花12g 连翘12g 知母9g 黄连3g 黄芩9g 龙胆草9g 大青叶12g 蝉衣9g 芦根、茅根(各)30g 益元散15g 玉枢丹3g。

3.极期:相当于邪入营分逆传心包的证候,与西医重型和重暴型之症状相似。治法:清营泄热,豁痰开窍。予乙脑三方:水牛角60g 鲜生地60g 丹皮9g 赤芍9g 石膏60g 知母12g 黄连3g 龙胆草9g 大青叶12g 蝉衣9g 石菖蒲12g 淡竹叶9g 竹沥30g。

若证见壮热虽减,昏迷如故,惊厥时作,或躁动不安,气息鼻煽或痰声漉漉,舌质红,苔垢腻,脉滑数,或细数,或濡数。治法:清心开窍,豁痰辟秽。予乙脑四方:川黄9g 丹皮9g 赤芍9g 石膏60g 知母9g 天麻9g 蝉衣9g 象贝9g 天竺黄9g 鲜石菖蒲15g 陈胆星9g 远志9g 竹沥30g 牛黄抱龙丸一粒。在极期根据需要选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神犀丹、至宝丹等。

4.后期症或后遗症:治法:补气益元佐以养血通络。予乙脑五方:炙黄芪60g 当归15g 红花12g 桃仁12g 赤芍9g 地龙9g 党参9g 玄参15g。

三、体会与讨论

1.传变规律的特点:一般是按照卫、气、营、血来传变的,但也有其特点:1)传变迅速;2)逆传心包病例较多;3)血分证的病例很少。

2.对舌诊、脉象的体会:1)舌象表现往往出现在症状之后;2)在恢复期,较多的病例舌质偏淡,而少见红绛、光剥等阴虚津亏的现象;3)从舌苔来看,似乎在病程的前阶段(指初期至极期)腻苔较少,相反,病程的后阶段(指后期证及恢复期)腻苔较多。

暑温所应表现的洪大脉少见,相反,在初期多见浮数、滑数脉,在中期、极期多见细数脉,在后期的脉象则以濡数、沉数为多见。

3.对发汗、泻下及利小便的看法:在病程的初期和中期,根据辨证此三法都可应用,到极期不宜再用汗法,泻下法也应慎重,而利小便法则有益无妨(能降低颅内压力)。

4.对“用药过早,引邪入深”的看法:乙型脑炎来势凶猛,传变迅速,用药须用得早。如卫分证时可用气分药,气分证时可用部分营分药以阻止病情发展,而不拘泥于用药过早,引邪入深之弊。

出现高热、昏迷、痉厥时,如以高热为主,用紫雪丹效果较好:而以昏迷、痉厥为主时,采用安宫牛黄丸效果较佳。

5.补阳还五汤的应用:补阳还五汤对本病后遗症中表现元气亏损,正气不足之病例效果最为显著。

 

老年缺齿与肾虚--附1210例老年人调查分析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1985年第2期,22-23,29页

摘要:为证实中医理论中“肾”与“齿”的密切联系,探讨老年缺齿与老年肾虚关系,老年人1210例进行缺齿情况的检查,结合中医虚证辨证加以分析。

一般资料

(一)年龄与性别:

(二)牙齿缺失情况:

(三)虚证情况:

1.脏腑虚证:以五脏虚证为主

2.气血阴阳虚证:

(一)虚证的标准

1.五脏虚证的辨证标准是:(1)心虚证;(2)脾虚证;(3)肺虚证;(4)肝虚证;(5)肾虚证。

2.气血阴阳虚的辨证标准是:(1)气虚证;(2)血虚证;(3)阴虚证;(4)阳虚证。

以上虚证辨证标准,基本上与“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研究与防治老年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相同。但有些老人同时存在多脏虚证,则以最明显的一脏虚证为主来统计。

(二)牙齿缺失的分组原则:牙齿缺失与虚证的关系

老年人在气血阴阳虚证中阳虚最高,故证实老中年阳虚者缺齿情况也较严重。

讨论与分析

(一)老年肾虚与牙齿缺失的关系:肾衰则齿豁,精盛则齿坚。说明牙齿的坚实、松动、缺损脱落和肾气的盛衰有关。老年肾虚者牙齿缺失的情况,较老年人其它虚证为严重,从而证实了中医的“齿统属于肾”,“肾之标寄于齿”的理论正确性。可以从老年人牙齿缺失的望诊来推测老年肾气盛衰的情况,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

(二)老年阳虚与牙齿缺失之关系:中医认为阳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阳气的虚衰是造成衰老的主要因素。而人体阳气之根本在于肾阳,肾阳的盛衰代表着全身阳气的盛衰。老年人的阳气主要是以肾阳虚为主,因而阳虚中缺齿率最高,也说明老年人维护肾阳是延年益寿的重要一环。

(三)关于老年缺齿的分析和探讨:我们认为当代的老年人60岁开始“肾气衰,发堕齿槁”,80岁老“齿发去”。

 

1100例老年的“四诊”调查分析

出处:中医药学报 1985年第1期,24~28页

摘要:一、一般资料

第一组:本组对象为街首中的一般老年居民,共525例,其中男性253例占48.2%,女性272例占51.8%。

第二组:本组对象为长期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共575例,其中男性434例占75.5%,女性141例占24.5%。

二、“四诊”观察、调查资料

(一)望诊:面色:神态:步履:体型:头发:牙齿:舌象:(1)舌色:(2)舌体:(3)苔色:(4)苔型:(5)舌苔湿润度:

(二)问诊与闻诊:

主要症状

视力:听力:口语:体力:

(三)切诊:(以脉诊为主)

三、“四诊”资料与辨证分析

根据对1100例老年人“四诊”观察调查,认为老年人存在虚证的情况很普遍,有气、血,其中有些虚证与实证相互挟杂,如挟痰、挟淤、挟风、挟湿、挟热等。但仍是属于虚中夹实,本虚标实,以虚证为主。

(一)气、血、阴、阳虚:

(二)五脏虚证:

四、体会与讨论

1、老年人舌诊的特点 老年人舌诊的特点(除正常的舌、苔之外)以质淡胖、苔白腻的为最多,这与老年人气、阳虚较多的情况相符。

2、老年人脉诊特点 老年人虽然多虚证,但是脉诊却以“实脉”(弦、紧等)为多,这可能与老年人的动脉硬化现象较为普遍有关。

3、对老年人辨证时“脉诊从舍”的探讨 “脉”、“证”调查分析,体会到,就老年人的“证”来说,虚证较多,而从老年人“脉”来说,实脉(弦、紧等)较弱脉(沉细等)为多,有许多可能是假象,所以老年人辨证时一般说应以证象为主,当脉及证不符时,应多考虑,“舍脉从证”这也是老年人四诊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4、望诊中“体胖”与“气虚”的关系 证实了“肥人多气虚”的观点的正确性。

5、望诊中“白发”与衰的关系 头发的色泽反映着内脏精血的盛衰,老年“白发”出现的迟早多少,也标志着内脏精血衰退的程度,通过调查发现老年人白发占很大比例。

6、望诊中“牙齿脱落”与老年人肾虚的关系 故牙齿的坚固与脱落可反映肾气的盛衰。

7、听力视力下降与衰老的关系 老年因五脏精气的衰竭,故出现听力、视力下降,七窍失常。

8、四诊合参辨证与老年虚证的分析中医认为人体进入老年期后,体力的五脏、阴阳气也随之而出现不足和虚亏,从而产生一系列衰老的证象。

(1)以气、血、阴、阳虚来看,则阳虚与气虚为多数。

(2)以五脏虚证来看,老年人的肾虚为较多,肾的盛衰与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有极大的关系,肾气盛则长寿、肾气虚则衰老提早出现。同时为老年人维护肾元的重要性提供了客观依据。

9、体育活动与老年虚证的关系 我国古代对老年病的防治历来非常重视,在历代有关老年医学的论著中都认为体育活动与延年益寿具有极大的关系。四诊调查分析,证实了经常体育活动的老年人虚证大为减少,从而证明体育活动是抗衰老、延年益寿的最好方法之一。

 

老年痴呆中医研究近十年进展

出处:安徽中医杂志 1996年第3期137~140页

摘要:本文对近十年来中医研究老年痴呆的病因、病机、诊断、疗效评价和辨证论治、专方治疗、单味药及提取物治疗、针灸治疗、食疗与气功治疗、动物实验、预防与护理等方面的进展作了回顾,对其取得的成绩、所具有的优势进行了探析,并指出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对今后的探索方向提出了展望。

 

中医口腔医学源流简述

出处:上海中医杂志1986年第9期40~41页

摘要:一、秦汉以前 这是中国口腔医学的起源时期,对牙齿的发育、生理、病理、症状、病名、病因、治疗方法、方剂药理,以及口腔疾病的预防等方面,都有极为丰富的记载。

我国古代对于口腔疾病的认识和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十三世纪殷王武丁时代。据甲骨文记载,当时口腔疾病大致分为疾口、疾齿、龋齿、疾舌、疾音等项。在世界上是相当早的。

关于牙齿发育规律以及牙齿与内脏相关的认识,我国二千多年的医学典籍《内经》中已有较详细的论述。明确地指出了牙齿的生长、发育、生理功能、病理现象与“肾”有密切的关系。口腔的生理、病理与肾、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些都是中医口腔医学的理论基础。

更重要的是我国在汉代已经采用砷剂来治疗龋齿。此法比欧美用砷剂治疗龋齿(公元1836年)要早一千多年。

二、魏晋隋唐时期 这是中国口腔医学的发展时期,突出是我国已有口腔外科手术,用汞合金补牙以及发明了牙刷、牙签等先进的口腔医学技术和保健器具。从现存当时几本主要医著中可以体会到对口腔科疾病分类已很详细,如口腔疾病分为口病、舌病、唇病、齿病;对某些症病也有生动的描述,治法丰富,除了内服药、针灸、手术之外,尚有含漱法、咬法、敷药法、薰法、熨法、充填法、揩齿法等。

根据唐代的医事制度,“耳目口齿”科(五官科)已列为专科。

三、宋金元明时期 这是中国口腔医学的成熟时期,口腔科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科目(元代),已有口腔医学的专著,发明了植毛刷和比较熟练的镶牙术。

对口腔疾病的病因和症状学方面的探讨有所深化。张介宾总结齿病有三因,即火、风和肾虚。明代对病例医案的记载描述日趋周详。

在宋代我国已有了“镶牙术”和“牙刷”。欧州在公元1722年才记载有植毛牙刷,可知当时中国口腔医学在口腔矫形术和口腔卫生方面处于世界口腔医学的领先地位。

元代将医学分为十三科,更把五官科再分为“眼科”、“咽喉科”和“口齿科”。

这一时期对口腔医学有较大贡献的是医药家李时珍,李时珍对口腔科疾病除了用内服汤剂之外,还总结了揩、煎嗽、咬含、塞孔等20余种治疗方法。第二,对口腔疾病在病名、病因、病机、辨证等方面的认识较前人有所提高。他把口腔疾病分为“唇”、“口舌”、“牙齿”三大类,三十余种。指出龋齿者都有嗜好甜食的习惯,甜食损伤牙齿。

 

黄芪合剂对老年瘀证(高凝状)的治疗和观察中医药研究。

出处:1991年第5期50~52页

摘要:自拟中药“黄芪合剂”汤对老年多发病、常见病的心脑血管方面的共有症--“老年瘀症”的治疗,以探讨中医老年瘀症与高凝状态的内在联系,寻求老年瘀症的本质和客观指标,并就中药的治疗作用展开讨论。

材料与方法

一、观察对象:

(一)病例选择:以全国活血化瘀会议拟订的瘀血诊断标准选择病例,男性38例,女性12例。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临床分型为:气虚型19例,阴虚型17例,血虚型5例,阳虚型5例,痰湿型2例和气滞型2例。

(二)自拟“黄芪合剂”由中药黄芪30g 首乌15g 黄精15g 益母草20g 葛根20g 白芍15g 炙甘草10g等组成。由我院药剂科煎剂,500ml/瓶,含生药7帖。

治疗组口服“黄芪合剂”,每日3剂,每次25ml,一周一瓶。对照组口服安慰剂,每日3次,每次25ml,1周1瓶。3个月为一疗程。

二、观察指标

(一)临床指标:以临床上老年人“虚证”、“瘀证”所多见的神疲乏力、眩晕、胸闷、心悸、失眠、腰酸、多尿、气短、胃呆等10项症状作为考核指标。

(二)实验指标: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以烙铁头蛇毒血小板聚集素(TMVA)0.01ug/ml为诱导剂,血栓素B2(TXB2)放射免疫分析法(RIA);6-酮-PGF12(RIA);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Ⅷ:G9一期法)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相关抗原(VWF:Ag);抗凝血酶 Ⅲ活性(AⅠⅢ:A)及其抗原含量(ATⅢ:Ag);蛋白C(PC)抗原含量(PC:Ag)、(RIA),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等。

结果

一、治疗结果:治疗组中显效12例,有效7例,对照组中,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17例,二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

二、临床症状: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4.09%,无效率为25.31%;对照组的有 效率为33.31%,无效率为66.69%。二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

三、实验指标:

1.血液流变性:治疗组的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均有较大幅度下降作用。全血粘度中尤以低切和高切下降明显。

2.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治疗组6-酮-PGF1a水平升高。

3.凝血系统:黄芪合剂能较大幅度地降低Ⅷ:

4.抗凝血系统:治疗组经黄芪合剂治疗后ATⅢ:A与ATⅢ:Ag均有程度不同的增高趋势,对PC有双向调整作用。

讨论

我们以“补气行瘀,补肾治虚”从本调治的观点拟定了“黄芪合剂”。本方重用黄芪,因其甘温大补元气为长。气与人体息息相关。黄芪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防病、治病,与人体的健康和长寿关系极大。配伍首乌,养血补肾填精、延年益寿。有极好的降低和保护动脉的作用,对于老年人代谢功能下降、脂质紊乱、动脉硬化不失为一味良药。白芍葛根分别具有扩张心、脑血管,增加血流量的作用,对于老年人因心脑血管痉挛而致的心脑缺血、缺氧有极好的治疗作用。益母草活血化瘀与黄芪配伍以补气活血、祛瘀生新,能促进老年人新陈代谢。具有抗血栓,保护心肌缺血和抗心律失常,调节血流变性,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黄精补气血健脾,顾护脾胃,以资生化。炙甘草亦以补心气长。全方补气活血、益肾填精,寄补于攻,寓攻于补,使气血充沛流通,对老年人,尤其是具有“虚证”、“瘀证”者无疑是一剂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延缓衰老的良药。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