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中药材>黄蘑菇
 
中药材



黄蘑菇

目录
“黄蘑菇”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黄蘑菇”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蘑菇

【别名】 黄粉牛肝、黄牛肝、黄衣牛肝、黄色猪口茸

【来源】 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牛肝菌科黄蘑菇Pulveroboletus ravenelii (Berk. et Curt.) Murr.,以子实体入药。

【生境分布】 夏秋两季雨后生长在林内地上。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四川、云南。

【性味】 淡、温。

【功能主治】 追风,散寒,舒筋,活络。可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骨不舒,四肢抽搐。

【用法用量】 入丸散剂。

【备注】 为“舒筋丸”原料之一。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黄蘑菇

【拼音名】 Huánɡ Mó Gu

【来源】 药材基源:为牛肝菌科真菌黄粉末牛肝菌和网柄粉末牛肝菌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ulveroboletus ravenelii(Be-rk.er Curt .)Murr.[Boletus ravenlii Berk.er Curt.]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去泥土,晒干。

【原形态】 1.黄粉末牛肝菌 菌盖扁半球形,渐平展,直径4-10cm。湿润时稍粘,表面有一层柠檬黄色粉末,易脱落。菌肉白色,受伤时变浅蓝色。菌管层近柄周围凹陷,浅黄色,伤后暗褐色。管口多角形,每毫米间2个。菌柄近圆柱形,实心,长6-10cm,径1-1.5cm,近上部有珠网状菌环,易消失。孢子印青褐色;孢子平滑,椭圆形至长椭圆形,(8-14.5)μm×(6-6.2)μm。

2.网柄粉末牛肝菌 菌盖宽5-16cm。盖表干,有短绒毛,后期光滑,黄色、金黄色。菌肉淡黄色,伤后不变色。菌管弯生,近柄处微下延。管孔柠檬黄色。伤后不变色。菌柄圆柱状,长5-10cm,径1.5-2.0cm,黄色,有明显的网络,手压后不变色。柄部和盖表均有黄色粉末状物覆盖,手触摸后容易随手剥落。孢子长纺锤形、长椭圆形,几与担子等长,(18-25)μm×(10-14)μm。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黄粉末牛肝菌 生于阔叶或针阔叶混交林下。夏、秋季常见。

2.网柄粉末牛肝菌 单生或群生。见于壳斗科和桦木属(Betula)等树木的林下,也见于云杉林、杜鹃灌丛和高山草地。

资源分布:1.黄粉末牛肝菌 分布于吉林、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2.网柄粉末牛肝菌 分布于华南、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西藏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1.黄粉末牛肝菌 子实体表面覆盖有柠檬黄色粉末。菌盖半球形,或平展,直径4-10cm,潮湿时稍粘。菌肉厚,深黄色,菌管层浅黄色或暗褐色。菌柄圆柱形,长6-10cm,直径约1cm,内部黄色,中实,近上部有蛛丝状菌环。气微,味淡。

2.网柄粉末牛肝菌 与上种相似,唯柄有明显网纹,菌环不明显。

【化学成份】 黄粉末牛肝菌含狐衣酸(vulpinic acid)。

【性味】 微咸;性温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止血。主风寒湿痹;腰膝疼痛;肢体麻木;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

【附方】 该菌被黄色粉末,全菌黄色,故名。

【摘录】 《中华本草》

 

回目录
返回中药材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