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历史民国剑桥中华民国史>农村苏维埃的创建

剑桥中华民国史

作者: 费正清

农村苏维埃的创建

自第一次统一战线在1927年7 月崩溃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任务一直是在中 国农村建立避难所,在那里有可能继续进行革命,并有希望引导革命走向最后胜利。 对一个被查禁和受迫害的党来说,似乎没有其他途径可供选择。这些避难所实际上 是国中之国。它们的创建需要一支军队,这就是1927年4 月在汉口召开的中国共产 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儿戏般地提出三点意见的原因。这三点意见是:从华中向东 推进,击败蒋介石;向南进军,夺取广州;或者加强湖北和湖南的革命力量。没有 武装力量,这些目标都无法实现。后来,到1927年5 月底,共产国际执委会才指示 中国共产党为武装革命而策动兵变和组织工农武装。这一思路发展成为共产国际7 月举行起义的号召。

1927年的起义

在这一年余下的时间里,为响应共产国际的号召,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一系列的 起义:8 月1 日江西南昌起义,8 月到10月主要在湖北和湖南的秋收暴动,12月广 州公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起义都是第五次代表大会首次提出的三点意见的继 续,是根据城市必须领导农村,决战必须在城市展开以及革命高潮正在来临等设想 提出的。

为什么选择南昌?共产党人和亲共产党的军事力量(特别是在左派张发奎的军 队中)的优势,可以说明中国共产党所组织的第一次武装起义的地点选在南昌的原 因。当时宁、汉分裂,南昌地处宁、汉之间,共产党人可能希望夺取这座重要城市 以左右全局。然而,南昌并非一座很重要的工业城市,不能提供无产阶级的基础, 也没有农民参加。在周恩来的指挥下,参加起义的人大部分是受共产党影响的国民 党军队及湖北和湖南的革命青年。

尽管有人指责军队的训练和组织很差,又缺乏配合和群众支持,导致了起义的 失败,然而在叶挺、贺龙和朱德领导下从南昌撤退的这支军队,却表现出后来成为 红军特征的最初迹象。朱德的第25军由大量革命青年担任下级军官,以连和排为单 位分散开

展政治宣传和没收土地。叶挺和贺龙则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实施他们的土地纲领, 没收地主和公共的土地分配给贫苦农民,并将地租减少到不超过30% 。即使在这初 期阶段,这些军队已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军队。

南昌起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8 月7 日召开了有历史意义的紧急会议 ——这种会议形式后来在1931年1 月被“实干”派追究过。不能肯定党是否在理论 上为共产国际的代表B.罗明纳兹及其继任者H.纽曼所说服。他们认为中国社会与其 说是封建的,还不如说是以小型、分散的生产单位为主要特征的亚细亚方式的。因 此,中国的资产阶级(以国民党为代表)也是软弱和不团结的,完全没有能力领导 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此如果能得到外国无产阶级的援助,它很有可能不间断 地被直接推入社会主义阶段。紧急会议后发布的《告全党同志书》,一方面拒绝承 认土地革命是一种反封建的起义,但另一方面又断言中国革命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的性质。从现阶段向下一阶段的过渡被视为可能是不间断的。会议还强调了国家 革命与社会革命之间的相互关系;反帝和反封建的斗争互相连结,使农民的参加成 为绝对必要。按照这种观点,在没有有计划城市起义支持的情况下,1927年的秋收 起义从农村向城市发动进攻,这与一星期前的南昌起义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它还提 供了反抗国民党镇压的唯一可行的手段。

“利用当年的收获季节强化阶级斗争”的秋收起义,旨在推翻国民党左派的武 汉政府,以创建一个国中之国,使中国共产党得以生存并继续进行革命。这次起义 计划包括湘赣边界、鄂南、湘鄂边界、赣南、赣西北以及从海南到山东的其他地区。 战略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利用各种武装力量充当盾牌来保护并武装农民,夺取地方 政权,将它转变为农民协会或改建为苏维埃,分配土地。这一战略成功的关键在于 期望农民能够成为一种有效的战斗力量,使起义的成果得以保存和扩大,以夺取一 省或数省的胜利。由于这种设想被证明是无效的,起义注定要失败。

然而,这并不是说农民,特别是山区的农民不准备起义。如果他们没有准备, 其余的土地革命就无法解释,除非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巧合。起义失败也不是由于领 导者有意轻视农民。例如,党中央和毛泽东都把工人和农民看作起义的主要力量。 这里有许多战略错误。党设想从农村进攻城市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军队从县城开 始夺取大城市,然后推翻武汉政府只是几个月或几周的事。当党发现即使县城也在 严密防守或顽强抵抗,难以被毛泽东和其他起义领导人下面混杂的队伍攻克时,它 随即把它的目标向下调整到在井岗山这样的偏远农村地区,开展较为谨慎的和长期 的游击战争。毛泽东从失败的余烬上把他的部队整编为一个团(与鄂豫边区和湘西 的同志们所能召集的相比,这部分兵力是庞大的),并重整旗鼓。直到1928年夏天, 他才拥有包括一两座县城在内的比较稳固的根据地,但仍依托山区地形以求安全。 未来的鄂豫皖根据地直到1929年冬才夺取并保有第一座县城——商城,并且迟至李 立三推行冒险主义的前夕才正式建立根据地。贺龙在1927年底只带着8 枝枪和20个 党员返回他的故乡,直到1929年5 月才集结到足够的追随者攻克两座县城。虽然政 治局的11月会议承认这些战略错误,但它体会不到战斗在山区和丘陵的游击队领导 人的孤独感和革命低潮感。在革命的这一阶段,如毛在他的报告中指出的那样, “你们[ 指党中央] 要求我们不要管军事,可同时又想要群众武装”。这似乎表明 当时党既缺乏军事行动经验,又过于犹豫不决,证实了毛在1938年所说的话,“党 的工作重心还没有放在战争上面”。

在群众工作方面也缺乏经验。关于应当在何时以及如何建立苏维埃式政府的讨 论,似乎一直停留在下列准则上,如1927年的中国是否能与1905年的俄国(即为资 产阶级革命作准备),或1917年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相比。湖南醴陵在秋收起 义开始时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这个苏维埃以及以后的苏维埃大都是利用以士绅阶 层——例如宗社、农村学校和民团——为中心的旧的社会关系建立起来的。有时甚 至利用秘密会社。激进的受过教育的青年人从受压制的城市回到本村,他们渗透到 这些组织中去,既是为避难,也是为了进行鼓动。他们从这些组织得到了创建苏维 埃根据地所需的人、武器和钱财。他们犯错误,并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但是,到1927年底,在中国明显地出现了两股共产主义之流,即农村苏维埃和城市 领导;前者必须接受后者领导,否则整个运动就会陷入中国农民起义的传统模式。 由于农村苏维埃仍然弱小而不稳定,建立中央权威并不特别艰难。

瞿秋白和城市领导人一直认为革命高潮正在兴起,他们继续在江苏的宜兴和无 锡、湖北的武汉、河北的南口和天津等地发动起义,结果都遭到惨败。接着在1927 年12月11日出现了广州公社。这次起义的背景是斯大林——通过共产国际表达—— 面对托洛茨基的批评,想用中国的胜利来证明他在那里的政策是正确的。叶剑英回 忆说:“一个革命者必须找到前进的方向。”南昌起义失败后,广州似乎是可以证 明中国共产党不为敌人所吓倒,以及仍能在一个省取得胜利的唯一希望。发动这样 一次起义的决定实际上是在党中央的11月会议上作出的,但行动是由处于负责地位 的人指挥的,这些人再次对张发奎的合作抱有几乎无法实现的希望。广州起义失败 后,攻占主要城市的企图被搁置起来,直到1930年夏李立三采取新的行动。革命显 然处于低潮,不可能期望大的行动。

建立根据地的必要性

在接近1927年年底时,只采取了一些小规模的行动,包括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建 立根据地,如井冈山、大别山、洪湖地区、川北和广西的左右江,在这些地方造反 者可以安身和坚持斗争。但是,革命者却不得不问:有建立根据地的必要吗?他们 能得到农民的支持吗?从偏僻山区的角度看,革命的前途是什么?

在井冈山苏维埃建立初期,毛就告诉他的战士们:

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有了 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敌人不来,我们就在这里练兵, 发动群众,敌人来了,我们就靠这个家和敌人作战。我们以家为依托,不断向外发 展,把我们四周的敌人一点点地吃掉、赶走,我们的日子慢慢地就好过了。

事实上,从事建立根据地的红军战士和他们的党需要人和钱,这只能靠没收富 人财产并分一些给穷人来取得。贫苦农民由于害怕报复,不愿参与土地和财产的没 收和分配,除非红军的防卫强大到足以保护他们,并对新的财产制度采取永久性措 施。一旦新制度建立,红色政权就能合法地征兵并向人民征税。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像军阀的辖区,但军阀保护豪绅而不保护贫苦农民。党希望通过建立一支能维护 新财产制度和红色政权的足够强大的军队,进行社会和经济上的变革,以收到激发 穷人和被压迫者的忠诚的效果。毛泽东和其他少数像方志敏这样的人是相信这一战 略的,而张国焘却认为农民是观潮派,而且只关心自身的生存;只有当红军取得胜 利时,他们才会支持红军。按照张国焘的观点,发动农民完全

取决于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与土地政策无关。

由于重新分配了土地,农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这来自另一消息和评论来源 ——掌握华中共产党人第一手情况的传教士和外国记者。早在1931年,《教务杂志 》(一份首要传教士杂志)上一篇文章承认,这些共产党人“尽管不信神”,却得 到成百万农民和工人的支持”。像《密勒氏评论报》(一份上海出版的美国杂志) 那样的期刊曾在1933年和1934年全年报道过农民对共产党人的支持。当共产党出发 长征时,亚朋德和A.J.比林汉考察了共产党原先统治过的地区。在那里他们发现农 民们喜欢的是共产党,而不是国民党。正是这种支持使红色政权在长征前得以生存, 并使游击区在长征后得以保持。令人不解的是,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学者们普遍忽 视了来自湖南、江西、福建以及受苏维埃运动影响的其他省份的外国传教士的报告。

建立根据地的基础工作一旦就绪,革命者必须在两个长期战略之间作出选择。 第一个是放弃山区的小根据地,代之以在农村打游击,因为小根据地的经济资源难 以满足大规模作战的需要。这一战略是通过宣传和经济混乱来扩大党的政治影响, 直到游击队得以在全国范围起义中夺取政权。第二个战略是在根据地坚持下去,并 在组织和武装群众的同时,波浪式地向外扩大根据地。这一战略的目的在于有秩序 地增强红色政权的势力,同时施惠于农民,并促进革命高潮的来临。

按照类似井冈山的模式,沿中国南部和西部高原与北部和东部平原之间的丘陵 地带,出现了鄂豫皖、湘鄂西以及其他少数几个苏维埃。这些地区有苏维埃存在, 内战频繁,因此是军队的集结地,这意味着苏维埃的建立与农民的悲惨境遇之间的 关联,对此应作细致而系统的研究。1910年至1920年间,这一地区的内战和军队集 结所造成的社会和经济混乱,可能比中国的平原等地区更为严重。研究平原地区而 不研究这一地区就得出结论说农民的悲惨境遇与造反的关系不大,无异于品尝白垩 而把它当作奶酪。到1930年,13个左右苏维埃约有300 个县在共产党不同程度控制 或影响之下。那些没有建立苏维埃的游击队,如1929年7 月至10月间在四川由邝继 勋所领导的游击队,则销声匿迹,被人遗忘了。

富农问题

苏维埃着手没收土地并动员贫苦农民,这项任务通常由革命委员会或村和区苏 维埃承担,这些组织最初都为来自城镇的知识分子所支配。这一事实意味着缺乏政 治经验的农民只起被动的作用,而党的基层组织有超越行政机构的倾向。要农民打 消他们的被动和怀疑态度,在正常情况下需要6 个月的时间,首先他们涉足缺粮和 征税等经济问题,然后才涉足诸如阶级斗争等政治活动。一旦被动的障碍消除,土 地革命就会帮助穷人把长期深藏的对富人的仇恨发泄出来,并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参 加军事和政治活动。调动农民的这种积极性是土地革命的实质所在。当时中共的理 性思考对贫农的政治化和行动化重视不够,这不能不说是个嘲弄。党始终把它的注 意力和热情贯注于城市无产阶级,但无产阶级却陷入经济斗争的泥沼,要求更多的 工资和更好的工作条件,而这两种利益的政治意义都很有限。

中共的土地政策成为斯大林和布哈林之间权力之争的牺牲品。根据列宁对待富 农的态度,根据俄国的经验,即富农对群众的剥削甚至比地主更加残酷和野蛮,共 产国际于1929年6 月20日指示中共对富农采取更为激烈的政策。因此,江西苏维 埃于1930年2 月通过了一部《土地法》,规定没收全部公共的、地主的和富农的土 地;而1930年5 月召开的苏区代表大会(毛泽东未参加)提出没收富农出租给他人 耕种的那部分土地。

下到苏维埃一级,富农问题成为一个棘手的实际问题。当富农的至关重要的利 益受到威胁时,他们便阻挠分配土地的工作。根据地与邻近城镇之间的贸易在他们 手中,他们可能停业,给共产党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方面的经验在1928年12月 井岗山《土地法》中有所反映。后来在1929年4 月兴国《土地法》中,对富农采取 了较为温和的态度。可能出于同样的考虑,鄂豫皖苏区的富农直到1931年,仍保有 他们的土地。不论湘鄂西或湘赣苏维埃都没有对富农实行严厉的政策。

当28个布尔什维克取得党中央的权力时,富农问题变得尖锐起来。毛泽东所采 取的遏制富农权势的方法,是在第一次分配土地时拿走富农的“剩余土地”(抽多 补少),然后在第二次分配土地时再拿走富农的“好地”(抽肥补瘦),而不违背 平等的原则。但这一做法在1931年1 月的四中全会上受到严厉的批评。1931年9 月 1日党中央的信指示他改变政策。诚然,富农问题在中央的阶级路线中构成了重要的 一环。这条路线对动员贫苦大众是重要的。中央想做的是只给富农分坏地,而不考 虑给地主以补偿。从理论上讲,毛并不认为所有的富农都是剥削者。他们可能是半 个地主或半个资本家,但他们也可能仅仅是潜在的剥削者。在另一方面,28个布尔 什维克把富农定义为“在革命前出租部分土地,放高利贷和经常雇工”者。因此, 很清楚他们是剥削者。如果宽厚地对待他们,就模糊了阶级路线,或完全放弃了阶 级斗争。

拿走富农的部分“好地”与只给富农“坏地”之间的差别似乎微不足道。然而, 有些事实却应引起注意。首先,苏区已扩大到包括市镇,苏维埃政府下的或合作社 形式的贸易体制的成长,使富农在贸易中的作用急剧下降,他们的利益可能因动员 群众而受到损害。第二,富农利用宗族关系来掩盖他们实际拥有的土地量,以阻止 土地革命彻底实施。这在1933年查田运动期间很明显。第三,他们从孤儿、寡妇、 老年人或年幼的人那里租到土地,因为他们家中有较多的强劳力,较多的耕畜、农 具和流动资金。第四,通过谎报阶级成分,他们可能混入并控制贫农团、合作社和 其他群众组织,使土地革命和动员群众在某些地方成为闹剧。因此从1931年起新建 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接受了28个布尔什维克的阶级路线,只给富农分坏 地,而没收他们多余的农具、牲畜和房屋。这一新的反富农路线贯彻到何种程度无 从查考。在鄂豫皖,张国焘接受了这一路线,并似乎大力推行了苏维埃共和国第一 次代表大会(在1931年11月举行)的政策。在他的苏维埃于1933年转移到四川北部 以后,他和他的同志们加强了反对富农的运动。在其他地方,这条新的路线只是半 心半意地执行。正是为了加速反对富农的斗争,发动了查田运动。

查田运动

确切地讲,很难说谁应对发动这场运动负责。对于这么一件重大的工作,说党 中央未参与决策是不可思议的,而没有整个苏维埃政府机构的卷入,也难以相信这 项决议能够执行。1933年党中央牢牢地掌握在28个布尔什维克手中,但没有人能肯 定中央对基层的影响达到何种程度。另一方面,在1934年以前,毛泽东在政府中仍 居支配地位,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很可能,这场运动的开始是党的权力和毛 泽东的威信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阶级路线与群众路线的结合。在1933年6 月至9 月 间运动的第一阶段,显然毛泽东在负责。接着,在10月,党中央插手,宣布了新政 策,使运动中断并搁置了一段时间,直到1934年1 至2 月召开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 代表大会。此后,张闻天作为人民委员会主席,接管了这一运动。

这一运动开始时,正值国民党第四次围剿末期,军事形势对中国共产党有利, 尽管缺粮已成为严重问题。自从1933年3 月以来,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打破国 民党的封锁,例如建立粮食调剂处,调查各县的粮食供应情况和禁止商人囤积谷物。 由于官员和干部的主要精力放在其他方面,苏维埃政府还鼓励群众帮助他们耕种他 们的那份土地。最后,政府发布了开展查田运动的命令。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并不 是再次分配土地,除非群众要求这样做;更确切地说,它是为了在不影响生产的情 况下查清尽可能多的人的阶级出身。政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查出暗藏的反革命分子 和封建分子,同时提高群众的热情以加强苏区对即将来临的第五次围剿的防御能力。 以贫农团为例,在某些地区贫农团徒有其名,而在其他地区,在开展这一运动前, 甚至未组织过贫农团。

阶级成分的划分显然是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特别在确定谁是富农,谁是富 裕中农的时候。按照毛泽东在1933年6 月29日所下的定义,

富农一般占有土地,但也有自己占有一部分土地,另租入一部分土地的。也有 自己全无土地,全部土地都是租入的。富农一般都占有比较优裕的生产工具和活动 资本,自己参加劳动,但经常地依靠剥削为其生活来源的一部或大部。富农的剥削 方式,主要是剥削雇佣劳动(请长工)。此外,或兼以一部土地出租剥削地租,或 兼放债,或兼营工商业。富农多半还管公堂。有的占有相当多的优良土地,除自己 劳动之外并不雇工,而另以地租债利等方式剥削农民,此种情况也应以富农看待。 富农的剥削是经常的,许多富农的剥削收入在其全部收入中并且是主要的。

人们可以想象,如此复杂的定义是难以运用的。事实上1933年8 月8 日党中央 的第二个决议指出了该定义造成的混乱。随后,人民委员部承担责任讨论土地斗争 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富农被重新定为其剥削收入超过总收入的15% 。依据这一新定 义,有必要重新调查和重新划分阶级。仅胜利一县,3125户中就有1512户从地主或 富农改为中农或贫农;这样,调查阶级出身蜕化为计算阶级出身。形势极为混乱。

如果毛泽东的统计是可信的,这一运动到1933年9 月已成功地收回能生产307539 担粮食的土地(在江西的某些地方是通过粮食产量来计量土地的),并没收价值606916 元的财产。他还报告说,某些县1932年到1933年的粮食产量增加了15—20% 。为了 对这些数字有适当的认识,请注意苏维埃政府在1933年7 月发行了300 万元公债, 在1933—1934年间发行了1000万元货币,并在1933年7 月向人民借谷60万担。查田 运动作为一种经济措施,不能被描绘成一项新的成功。

1934年1 月重新开始查田运动时,目的已不再以经济为主了,甚至也不是为了 红军的粮食供应,而是政治性的。它成为一场反对反革命分子的运动,一场反对地 主和富农的红色恐怖。直到中央苏区崩溃,运动就是这样进行的。

红军

如毛泽东所说,边区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但自秋收起义失败,随后 于赴井冈山途中在三湾改编了他的部队后,毛泽东同其他的边区创建者一样,统率 着由激进的知识分子担任政治军官的前国民党官兵。在井冈山,这些雇佣兵中又混 进了地痞流氓(或游民分子),他们都是出色的战士,但完全不守纪律,也不知道 革命的政治目的。贫苦农民则持观望态度,不愿参与他们正在做的事。

1928年4 月,朱德和他的追随者来到;他们也是以前国民党的部队。事实上, 在1928年和1929年,国民党军队的叛兵似乎成了红军补充新兵的一个重要来源。首 先,国民党军队薪饷少并受到军官的虐待;其次,国民党军官间的妒忌和倾轧常常 被共产党人利用。1928年7 月,两个国民党军官,彭德怀和黄公略,带着他们的部 队投奔毛泽东。一年后,罗炳辉的部队在吉安,邝继勋的部队在四川,相继发动兵 变。然而到1930年,农民们表现出愿意参军,其中有些甚至被提升为军官。可能这 是第四方面军中级军官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读书写字的原因。1934年春第一方面军 的阶级成分表明,30% 是工人,而68% 是农民,后者的大多数(不少于77% )来自 中央苏区本身,而国民党的逃兵和叛兵不超过4%。

红军与军阀和国民党军队的不同之处在于优先考虑政治训练。由毛泽东起草的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中列举的许多错误倾向能被概括为:缺乏纪律,不了解革 命的政治目的以及不知道红军的任务——作战、筹款和动员群众。政治训练要求红 军建立一种双重的组织体制,分别负责战略指挥和政治工作。就在红军提出成立士 兵委员会的同时,蒋介石废除了他军队中的政治代表,这真是一种巧合。士兵委员 会在红军中是保证实行民主的一项措施,使士兵不致受到上级像牲口一般地对待。 红军也有政治军官,但他们的职责没有明确规定过,因此直到古田会议时他们的职 责还没有得到确切的叙述。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帮助红军发动群众和建立新政权。除 此之外,党代表还在每个班建立党小组并在每个连建立党支部,因为毛坚持在军队 中党员和非党员的最佳比率必须是1 :3 。事实上,这一比率在1934年是28% 对70%。 指挥系统和政治系统是分开的,有独立的经费和相似的等级制度;他们之间有完善 的联络渠道。在政治系统内部,1931年2 月建立的总政治部既控制各级政治军官, 也控制各级党代表(当时称为政治委员),但政治委员地位常在同级政治军官之上。 在两个系统中,规定的薪水并没有区别。军队中的每一个人,不论其级别如何,都 领取相同的薪金,并过着相同的生活。在战斗和维持治安时,军队得到赤卫队和农 民自卫军的支援。经过如此训练的军队自然与同时期内其他中国军队大不相同。除 1930年12月的富田事件——在那次事件中一支红军哗变并受到镇压,几百人被处死 ——外,红军从未自相残杀;也极少感到需要平息农民对它的敌意。由于党掌握一 切意识形态上的职权,而政治军官掌握财权,红军常常受党的控制。它是一支得到 群众支持的政治化的军队。

群众路线渗透于红军之中,这支军队被反复提醒要遵守毛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制 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因此士兵们不会背离他们为之战斗的群众。他们对人民进 行宣传并保护人民,还帮助生产性劳动。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巩固了同人民的关系, 因此他们能得到敌人活动的可靠情报;而在战败时他们能依靠群众安全地隐蔽起来。 1934年10月第一方面军出发长征后,这种相互依存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当时只有小 规模游击队被留下来骚扰国民党军队。

根据各种估计,红军在李立三领导下组织得比原先好,在1930年约有5 万人。 1931年增加到10万人以上,1932年增至20万人,1933年增至50万人。在1930年李立 三冒险路线前后,红军曾进行两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整编。那年夏天前,军队被改编 为军团;此后,又建立了方面军。虽然在1935年7 —8 月重新整编,方面军一直延 续到改编为1937年辖3 个师的八路军以及1938年的新四军。




历史栏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