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美龄大传 作者: 何虎生、于泽俊 22章 无法再起 1986年宋美龄回到台湾,发表了一篇《我将再起》的讲话。讲话的题目倒 不新鲜,因为抗战之初,宋美龄曾写过同名作品,旨在呼吁同胞抗争,挽救民族危 亡,这次讲话却是表达个人的某种愿望,颇有些令人寻味。 至于宋美龄返台原因,主要是主持参加蒋介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其次,如果 还有别的因素,就是她在纽约太寂寞了。除了在第五大道和孔令侃、孔令仪等孔家 一家人接触外,只有偶尔到得克萨斯州孔令杰的庄园里走走,每年会客不过十次。 多数在长岛别墅里,幸好宋美龄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基督耶稣可以与她做伴,否则 将何以堪? 她这次返台,多少也有以解寂寞的意思。早在1985年6月她在长岛款待台 湾各市市长夫人访问团,当来自台湾的客人一致表示欢迎老夫人回台看看时,她曾 透露,明年即1986年有些可能。1986年是蒋介石百年冥诞,蒋经国一奉请 母亲大人,她当然也就欣然接受了。 蒋经国派三子蒋孝勇前来纽约恭迎老夫人,并沿途陪侍,这是最恰当的选择。 因为蒋孝文有病在身,而蒋孝武外放新加坡,蒋纬国之子蒋孝刚远在伦敦求学,此 任务非蒋孝勇莫属。 从11月10日起到12月5日止,宋美龄在士林官邸接见台湾方面的官员, 开锣戏由俞国华唱,压台戏由李国鼎唱,这中间包括“副总统”李登辉,“省主席” 邱创焕、“五院院长”、各“部会首长”、台北市“议会议长”、台北高雄市“市 长”;在武人方面,接见了“五虎上将”。只有两人未露面,97岁的元老张群和 96岁的老将何应钦。这两将以岁龄而言,是应由宋美龄登门拜候的。 多年以来一直冷淡宋美龄的美国报纸,此时在版面上也给她以应有的位置。《 纽约时报》11月30日以“蒋的85岁的遗孀在台湾仍是一股力量”为题,刊出 美联社对她的台湾之行所作的报道。只是通篇缺乏实质性的东西,仅说她对蒋经国 的改革计划,既未表示支持,也未表示反对。而党外杂志暗示蒋夫人将联合元老反 对改革,台湾“警备总部”迅速没收了这些杂志。不过,这篇报道指出了一点:蒋 夫人的影响力被认为仅次于她的丈夫。应该补充一句,今日在台湾仅次于蒋经国。 1986年10月31日,针对宋美龄发表的那篇文章,有些神经较敏感的人 都认为她的“我将再起”和以前的“我将再起”,在意义上似乎不太一样,有着意 在言外的暗示作用。那些人士因而认为,蒋经国若是看了这篇文章,心里一定别有 一番滋味。 但是,实际的情况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在蒋经国在世的最后的这段岁月,他对 权力接班的布局虽然已作了一些安排,可是,包括宋美龄在内的人都对蒋经国未来 的权力布局充满了惶恐不安的心情。那时,大多数的“宫廷派”人士对蒋经国选定 的接班人李登辉了解的程度仍然相当有限。可是,他们对这位台湾的“副总统”实 在是不能像对以前的“副总统”严家淦那样放心,对万一在蒋经国不幸病故后,李 登辉能否当一个不恋栈权位的过渡“总统”,则充满了怀疑。这种怀疑,其实不是 对李登辉怀有任何成见和敌意,而是植基于威权时代一种家天下的潜意识惯性,植 基于国民党撤退来台湾第一代人士根深蒂固的“恐台心理”———怕台湾人掌权之 后,尾大不掉,反过来打压外省人,发生养虎反噬的悲剧。 “宫廷派”人士的忧虑,后来证明不是一种多虑。可是,在当初,当“宫廷派” 人士包围宋美龄,对蒋经国一旦亡故,在权力结构上可能的肘腋之变不断提出警告 时,宋美龄则是陷入极大无力感之中,她一再向人明白表示,“经国主政,我不便 再插手干涉!”她对宫廷人士提出的看法,尽管心存图意,但是,她有什么力量能 左右蒋经国呢? “我将再起”基本上只是一个小插曲,它没有办法改变蒋经国的权力布局,也 没有办法改变政治舞台台湾人时代的潮流。当宋美龄看完《我将再起》的讲稿,并 且在草稿签上自己的名字时,她的脚上已经长满了静脉瘤,她的健康虽然没有明显 恶化的迹象,可是,她站起来的时候,偶尔还需要护士从旁扶持,她即使还有心 “再起”,也是用颤巍巍的姿势站立在世人面前的。事实已经摆在阳光底下,宋美 龄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在政治豪赌的大轮盘中,已经没有她下注的机会了。蒋经 国病逝标志着蒋氏父子两代政治强人统治的结束。如果将蒋经国病逝时的台湾政情 同蒋介石死时的台湾政情作一比较,即可发现蒋经国病逝时台湾政情逐渐趋向复杂 与动荡。 蒋经国病逝当晚7时,国民党中常会召开紧急会议,俞国华主持会议,会议听 取“荣总”副院长、蒋经国医疗组召集人姜必宁报告蒋经国病逝经过,会上宣读了 蒋经国的遗嘱,最后会议议定三件事:全体国民党员恪遵蒋经国遗嘱;由李登辉继 任“总统”;立即展开治丧事宜。 可见,机会不会等待被动的人。“宫廷派”人士对国民党权力布局的忧虑和噩 梦,果然成为事实,一个新的台湾时代隐然成型,蒋家的威权就在宋美龄的弹指之 间溜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