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历史民国宋氏家族全传>2.“好学生应当这样”

宋氏家族全传

作者: 程广、叶思

2.“好学生应当这样”

一路上的经历使宋蔼龄成熟了许多,还没有正式开课她就学到了不少东西。金 秋的9月,宋蔼龄进入了预科班,进一步学习美国英语和一些基础知识,为以后的正 式课程作准备。

宋蔼龄的性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最主要的是像她这个年龄的女孩子常有的银 铃般的笑声很少听到了,她不过分热情地主动去接近和讨好谁。她总显出一副不苟 言笑、落落寡合的样子。但在那些从前没有接触过她的人看来,并不会感觉到这种 变化,他们会认为她从来就是这种性格,认为这是由于东方女孩的羞怯。

宋蔼龄性格上的变化给她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她自己很少笑,结果却使围 绕她的友善的笑声多了起来,她没有表现出硬拉谁作朋友的企图,反而使她赢得了 不少真诚的朋友。

仅仅过了几个星期,那些曾被明确告诫不勉强她们跟中国小姐交朋友的美国同 学就发现,这个矮胖的中国姑娘并没有什么丑陋和野蛮的地方,完全不对她们构成 威胁。相反,她含蓄持重,富有教养,善解人意,心性率直,是一位很值得信赖。 遇事很有办法的可爱的同学和伙伴。

在宋家所有的孩子中,父亲宋耀如与宋蔼龄一起相处的时间最多。因为那时宋 耀如虽然事业上很有发展,但毕竟还不是太忙,到其他孩子一个个成长起来的时候, 宋耀如已经拥有了很大的企业需要照料。再后来他又担任了革命党的执行秘书,闲 暇时间就很少了。宋蔼龄小的时候,宋耀如经常与她一起坐黄包车到上海的大街小 巷转悠,他们一边观看建筑和行人,宋耀如一边给宋蔼龄讲解城市的秘密。各种人 怎样赚钱,怎样生活。怎样判断那些匆匆而过的人是什么职业,在社会上有什么地 位。那些房子为什么那样盖,它的主人有多少财产,这样建筑表明了主人什么样的 心态等等。这是宋蔼龄显得早熟和富有社会经验的原因。现在当宋蔼龄独处异国的 时候,这些知识和经验帮了她很大忙。她不爱慕虚荣,不像与她同年龄的女孩那样 过分追求华丽的服饰。她知道矫揉造作市价的高低,她能够确切地判断出每位同学 的父亲真正拥有多少财产,她们真正属于社会的哪个阶层。

开始,还有些同学想看宋蔼龄的笑话。她们利用英语中一些词尾相同而词意不 相干的词来打岔,想陷宋蔼龄于两难之中。一次同学们上山采果子,一个同学问: “坚果是从哪里来的?” 宋蔼龄用流利的语言说:“当然是从树上来的!” 接着 同学又问:“那么炸面包圈是从哪儿长出来的?” 宋蔼龄立刻知道这是利用炸面包 围词尾与棒子相同的双关用语,她略一思索,大声说:“是从厨房上长出来的!” 同学们都笑起来。宋蔼龄的回答太巧妙了,厨房的词尾与树偕音,如果问的是炸面 包圈,那她对的是厨房,如果意在词尾的棒子,那么这里的词尾则是树,真是天衣 无缝。宋蔼龄从小跟父亲学,在马克谛耶学校跟理查森小姐学,她的英语水平一点 不比其他同学差。斗嘴是斗不过她的。

后来有的同学又开始精心设计一些小把戏。比如,在半开的门头上面放上一把 扫帚之类,然后装出煞有介事的样子,去喊外面的宋蔼龄快进教室,其他人则等着 看她推门进屋时被摔下来的扫帚砸一下子的狼狈相。然而,宋蔼龄往往能从别人的 眼神中判断出事有蹊跷,她会以守为攻,乘机转移话题,使别人被她牵了鼻子。结 果反而使设计这个陷饼的同学忘记了自己的把戏,进屋时被自己放上去的东西砸了 头。她邻座的一位同学几次在一上课全体起立向老师致意时,悄悄抽掉她的凳子, 想叫她贸然坐下时墩在地上。但宋蔼龄从来没有那么匆忙,坐下前总是回头看一下 凳子,或者用手扶住后才坐。宋蔼龄的稳重使她极少上当,但如果偶有一次她上了 别人的当,她定会查出谁的主意,谁干的,然后寻找机会给予加倍的报复,让她出 更大的洋相。几次下来,这些同学说,让这个中国姑娘上当不容易,让她上了当可 了不得。当然这时还是孩子之间玩闹,但宋蔼龄的这种性格却逐渐成型并贯穿了她 的一生。几十年后,她瞻前顾后,虑事周全,几乎没有人能够愚弄她。而她的报复 心却是越来越重,令许多和她打交道的人提心吊胆。

随着同学们对宋蔼龄戒心的消失和逐渐熟捻,她慢慢使出了一套笼络人心的手 段。她用家里寄来的多余的钱,经常花几个美分买一些棒棒糖啊、爆米花之类,和 同学分享。她极善于发挥这几个小钱的作用。她不是买上一堆,平均分给大家。她 知道那样徒惹招摇,大家会以为她有意摆阔,结果是没人领情。她也不是只给关系 亲近的少数几个人,而经常变换对象,每次往往只给一两人。她们总是先在一起玩 耍,到适当的时候,她显出随便的样子,再做出蓄谋已久的事来,使这些人都以为 自己是宋蔼龄的朋友呢。

当时,最令那些美国同学眼馋的,还是宋蔼龄拥有的那些中国货,漂亮的衣服 是最令女孩子们神往的圣物。在一些集会或是出外游玩的时候,宋蔼龄会穿上中国 的丝绸旗袍,在辫子上扎一条艳丽的缎带。这些江浙出产的绸缎,本来就属于世界 奇珍,加上精心剪裁缝制,穿在一个中国姑娘身上,会令周围那些身着棉布或亚麻 布的即使是最美丽的美国小姐也黯然失色。美国小姐们对宋蔼龄衣服那细密的质地、 艳丽的色彩、典雅的图案惊羡不已,她们极力讨宋蔼龄的喜欢,想从她手上得到一 件。这一点又被宋蔼龄巧妙地利用。她给父亲写信,请她经常寄一些最新花色的绸 缎。宋耀如深知这些丝织品对宋蔼龄的作用,他毫不吝啬,第一次就给宋蔼龄寄来 40码。以后每隔一段时间,他就挑选一批,扯成合适的衣服料子,给宋蔼龄寄来。 宋蔼龄则会根据平时的留心观察,在恰当的时候,给人送上一块颜色合适的衣料, 或桃红浅红粉红紫红玫瑰红,或淡绿翠绿墨绿翡翠绿,或鹅黄海蓝藕荷色。当时那 些同学得到绸料的时候,不仅为它的质地、更为宋蔼龄拿出的是自己最喜爱的颜色 而激动不已,活泼开朗的美国姑娘会发疯般地和宋蔼龄拥抱,在她额上脸上脖颈上 狂热地亲吻。宋蔼龄成了学校里最有人缘的学生。放假的时候,一些同学宁肯不回 去和家人团聚,也要陪着宋蔼龄到外地旅游。留学期间,宋蔼龄周游了美国很多有 名的地方。她旁听了不少大学的讲座,参加了各式各样的在美华人聚会,不仅开阔 了眼界,还结识了一大批朋友。当年,在一次纽约华人社团的募捐活动中,她和未 来的丈夫孔祥熙已经见过一面,只是未及熟悉便又失之交臂了。

赴美留学的第二年,美国生活方式的影响已越来越深地侵人宋蔼龄的心底。她 剪掉了辫子,梳起了美国流行的高发式。她的大部分衣服换成了美国式的,深色的 西式裙子,领口低得露出乳房边缘的大开领上衣。她还学会了五花八门的美国俚语, 如果不仔细观察她的鼻子,你会把她当成一个地道的美国洋妮。

宋耀如当时在国内已想到了这一层。他不断地给宋蔼龄寄来中国的书籍,要求 她仔细阅读;并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体会特别提醒她,根还在中国,不论在美国待 多久,最终还得回到中国。只有在中国,才能因为受过洋教育而突出出来,受到重 视,获得远大前程。而如果在美国,终会因为是外族移民,在政治上发展受到限制, 顶多经商赚几个小钱,生活得舒服一些。那样于国无益,也违背了他送她留学的初 衷。父亲的教诲如警钟在宋蔼龄耳边常鸣,她一边尽情地享受着美国的物质文明, 吸收着大量知识,一边顽强地在内心深处保留着炎黄子孙的自尊。

当时学院里有一座蓄水池,一股清凉的河水穿过围墙被引进来,流过几级低矮 的水泥阶梯形成宽宽的白色瀑布。蓄水池却是斜斜的土岸,草色青青。池里游着五 颜六色的金鱼,岸边有高大的树,树下摆放着一些石桌石凳。宋蔼龄非常喜欢这儿 的景色和幽静的环境。下午上完课后,她喜欢独自一人来到临水的石桌旁,捧一本 父亲寄来的中国书,背向夕阳,靠在石凳上,乘着习习凉风,专心致志地阅读。父 亲宋耀如寄给她的书,有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经典著作,更多的则是反清 志士们新写的关于国家形势和中国前途的言词激烈的小册子。当时来蔼龄通过这些 书,和中国的传统保持着割不断的瓜葛,和国内革命者保持着同步的思想和情感。

一次历史课上,马克涅教授在听完宋蔼龄回答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一个问题后, 非常满意。他用教鞭在全班同学头上划着说:“哦!好学生应该是这样回答问题的!” 接着他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你描述谢尔曼进军佐治亚州的情景。”这等于是要 宋蔼龄当模特,再给其他人作示范。宋蔼龄为了避免其他同学对她刚才受到表扬的 嫉妒,轻声说:“哦,这个问题我不能回答。” 说完就自己坐了下来。教授立即借 题发挥说:“我想宋蔼龄同学决不是回答不出,而是出于和我们大多数南方人同样 的情感。不管美国南北战争的性质如何,谢尔曼是北军将领,他率兵进攻我们南方, 对我们南方人都是一种感情上的伤害。宋蔼龄同学不愿回答这个问题,说明她已经 把自己当成一个美国南方人了。”对马克涅教授的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牵强附会, 宋蔼龄感到好笑,认为这是强加于人,但她不愿引起不快,就默不作声。谁知那教 授意犹未尽,顿了一下又说:“我认为,现在可以说,宋蔼龄小姐已经是一位优秀 的美国公民了。” 这下宋蔼龄可不愿再沉默了。她忽地站起来说:“马克涅教授, 我想我应该提醒一句。我不是美国公民,更谈不上优秀的美国公民。我是中国人,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中国人,而且永远是中国人。我为我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课堂上响起了吃吃的笑声。马克涅教授感到自己的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有些 下不来台,便说:“嗯,是的是的。当然谈不上优秀。对,谈不上,谈不上。” 女 学生们想到教授平时在课堂上目空一切侃侃而谈的神气劲儿,再看眼下的尴尬相, 吃吃的笑声终于转变成格格的肆无忌惮的笑。教授为了摆脱窘境就大声说:“有什 么好笑,有什么好笑!我感到一点也不好笑。你们这是不尊敬师长,课没法上了。 下课!” 说完他真的夹起讲义包,愤愤地离开了教室。

宋蔼龄没想到搞成这种结局,她感到对不起马克涅教授,本想去作解释,但想 了又想,自己实在也没有做错了什么,只好由他去。其他同学却因此知道,宋蔼龄 对她的祖国是不容亵渎的,反而对她生出了敬意。

宋蔼龄出国两年以后的一天,她的父亲宋耀如先生也来到了美国。他是为了扩 大自己的生意,以便为革命党筹措更多经费而来的。宋耀如先生在美国会见了许多 过去的朋友,为生意上的事忙得不可开交。一次他在饭店进餐时,恰巧遇上了好友 加姐夫的温秉忠。当时温秉忠是受慈禧太后派遣,率一个代表团到美国考察教育的。 谈话中,当温秉忠知道宋耀如因为忙于生意,抵美两个月还没顾上见女儿来蔼龄一 面时,立即批评:“你这个狠心的父亲!那些美国朋友能帮你赚多少钱,使你连女 儿都顾不上见了!”宋耀如辩解说:“你又不是不知道,国内几次举事都失败了, 最大原因是缺钱,组织不起更多的人,没有充足的枪械……”

温秉忠更为不满:“革命固然重要,但我们革命为的什么?还不是为了孩子们。 再说我们革命也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你马上叫她来,你顾不上见她,我还想她呢!”

很快小蔼龄接到父亲宋耀如的信,知道父亲和姨夫都到了美国,欣喜万分。她 获得校方特别批准,乘火车来到华盛顿。但她兴冲冲走出站台时,却没见父亲的身 影。宋耀如因为生意上的事,又去找美国朋友了。当时来迎接她的,是笑容满面的 温秉忠姨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历史栏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