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历史现代史领袖风采毛泽东专辑毛泽东与贺子珍>第2.2 初见贺子珍

毛泽东与贺子珍

作者: 孔东梅

第2.2 初见贺子珍

贺子珍告诉他,井冈山附近几个县在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党的组织,群众发动比较深入广泛。

毛泽东听了贺子珍的介绍,满意地说:

“井冈山这几个县都是好的,你们永新更好。永新的地理条件很重要,党的组织和群众

基础也比较好。你们永新的同志应该回永新去,重新建立党的组织,开展群众工作。”

贺子珍还同毛泽东谈起了袁文才和王佐,毛泽东兴奋而肯定地说:“袁文才是个好同志,是要革命的;他领导的队伍,是革命的队伍。王佐也是好的,要革命的;他领导的队伍,也是革命的队伍嘛!”

的确,毛泽东上山以后,王佐参加革命的思想稳定了,一条心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半年后,1928年上半年,红军第二次去湘南作战前,王佐在茅坪的一个庙里入了党。他入党后,非常高兴,逢人就爱说:“我现在也成了挂牌子。”意思是自己也是党员了。

对王佐的入党,毛泽东也很高兴。有一次他对王佐说:“我们现在更加是同志了。”

以后,毛泽东把袁文才、王佐的队伍改编为红二团,团长是袁文才,副团长是王佐,团党委书记是贺敏学,党代表是何长工。党代表与后来的政委一样,要服从党委集体领导,但行政上团党委书记要服从党代表领导。当时为了搞好团结,多安排几个职务。

几十年后,贺子珍回忆起袁文才、王佐的死,还是那样愤愤不平:

“1930年,袁文才被错杀,王佐不幸牺牲。事后,毛泽东听到这消息,心里很难过,多次批评这种错误的做法。他说:‘不应该把他们当土匪对待,不应该这样对待这两位同志,他们都是要革命的。”

贺子珍还说:“有的人把袁文才这种深沉寡言的性格描绘成奸诈、诡秘,这是不对的。我同他们的接触较多,了解他的为人。他自己一生的行动都表明,他是热爱革命、忠于党的。他对毛委员和他率领的革命军上井冈山是真心欢迎的,对党的领导真心拥护,对革命没有两条心。袁文才很听毛泽东的话,他公开对很多人说过:‘我就听毛委员的。’

“当然,袁文才和王佐的队伍,主要的成员都是农民。他们身上带有浓厚的农民意识和散漫作风。特别是在大革命以前,他们还没有改编为农民自卫军,确实都是绿林好汉。因此,在他们身上,保留了较多的不讲原则、只重个人义气的侠客思想,这都是需要进行教育和帮助的。”

1927年10月3日,起义部队到达江西宁冈县古城。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讨论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问题,图为会议旧址:联奎书院。1927年10月,革命军到达江西宁冈县古城。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讨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问题。11月,革命军第一团上了井冈山。上山的那天,革命军以一面红旗为前导,列队来到步云山。事前,革命军送给自卫军的枪支,袁文才和王佐都分给士兵了,还转送了一部分给山上的老百姓。山上的群众为了自卫,许多人家里都有枪,也会打枪。战士和群众拿到了新枪,那个高兴劲没法说了。

所以,工农革命军上山,袁文才、王佐的队伍都出来迎接,老百姓也自动出来欢迎,情绪异常热烈,这是井冈山上从来没有过的新气象。

大部队上山以后,在毛泽东的安排下,一团的政治工作人员开始对袁文才、王佐的队伍进行政治思想工作。他们在老百姓的家里,办起了训练班,把袁文才、王佐这两支队伍中带兵的人请了来,轮流进行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

当时每个训练班二三十人,一个月学习几次,每次一两个钟头。一团的政工干部轮流给训练班讲课,毛泽东有时也亲自去讲课。一团的军事干部还帮助袁文才、王佐的队伍练兵,地点就在步云山。毛泽东曾派出政工干部到这两支队伍中去做政治工作,加强队伍中的政治思想指导。

毛泽东最早亲自制定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就是在井冈山时期,针对部分战士中的一些不良思想倾向,从正面进行教育而提出来的。

革命军党组织对袁文才、王佐队伍进行的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提高全体官兵的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袁文才对党的革命原则的认识,有了提高。他手下有两个下级军官,对红军的做法有抵触,还留恋过去自由散漫的一套,经常违反纪律,打着袁文才的旗号,下山“吊洋”搞钱。

袁文才起先想用感情打动他们,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劝说,没有效果。最后,他看到不对这件事作出处理,会影响革命军队的威望,毅然抛开私人感情,把他们逮捕,交给红军党组织处理。这件事说明,袁文才的思想觉悟有了提高。

党的领导的加强,革命军队伍的扩大,给井冈山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不仅是袁文才、王佐感到生活变了,充实了,所有在井冈山上的共产党员、战士以至老百姓,都感到有了希望,有了奔头。

在这种形势下,贺子珍也开始了一种新的战斗的生活。

她是永新县临时县委委员,出席了党所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参与了当时党的许多重要决策。她斗争经验虽然不多,但总还是经历过一些斗争;加上年轻,心里有什么想法,总想往外说,常常在一些会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参加会议的同志,包括毛泽东在内,总是仔细地倾听她的意见,有时还赞许地点点头,或者补充,完善她的看法。这使贺子珍受到很大的鼓舞。

从此之后,她更努力思索问题,研究问题,力求提出一些有见地的意见来。

接着,毛泽东在宁冈的象山庵召开了永新、宁冈、莲花三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贺子珍

也参加了。

会上,毛泽东要求永新的共产党员回永新去,恢复那里的党组织,创建革命根据地。毛泽东还指定刘珍为永新县委书记。

中共第一任永新县委书记刘珍会后,刘珍、王怀、刘作述等人,到三湾组织新的县委,贺敏学等人,在打开宁冈的新城后,接受毛泽东赠给的七枝枪,回永新重新组织工农赤卫队。

他们把先前埋在地下的枪支挖出来,发现其中一部分已经锈坏,便带上还能使用的枪支,上了九陇山。他们找到遣散回去的自卫军战士和隐藏起来的共产党员,恢复了党组织的活动。然后通过他们,吸收新的自卫军战士,逐步建立起革命的武装。从此,九陇山成为永新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贺子珍由于疟疾不时发作,没有随永新的共产党员一起回去,她被留了下来。在这一段时期,她没有实际的职务,有什么工作需要去做,她就主动去做,从不挑肥拣瘦。

当时,在革命队伍里做工作,无所谓任命,也没有那么多等级,有什么工作需要干,大家就去干。再大的干部,工作需要,也可以去做普通战士的工作。红军上山时,带来一部分伤病员,贺子珍一有空就去帮助部队的卫生员照顾他们;部队经常要下山打土豪,筹粮筹款,贺子珍每次都随着袁文才的队伍下山执行任务。她一天到晚也很忙碌。

过了一段时间,她受党组织的委托去九陇山,实地了解那里建立根据地的情况。

她只身从茅坪到茨坪,然后翻过一座山,来到九陇山区的万源山。贺子珍的老家在万源的黄竹岭。

她直奔黄竹岭而去。她8岁那年,曾经随同母亲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

大革命时,她同贺敏学、贺怡也先后回到家乡宣传革命,建立农会,点燃革命火种。大革命失败后,许多亲友和同乡遭到杀害。此时,贺子珍想的是赶快回去,看看重新回到人民手中的黄竹岭,变成了一个什么样子。

还没有走进村,她就远远听到儿童团员查路条的吆喝声。她禁不住高兴地自言自语:“真有点革命的气派了!”

一进村子,贺子珍就看到,这个只有四十多户人家的小山庄,男女老少都已经组织起来。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参加了儿童团,负责站岗放哨。16岁到30岁的青年组成赤卫队;30岁以上的壮年组成暴动队,他们平时把枪支梭镖放在地头,干庄稼活,有了敌情,马上投入战斗。妇女则组织了洗衣队,帮助赤卫队员、暴动队员洗衣服。在永新的共产党员重新回到这里进行战斗后,地主和他们的武装逃跑了,万源山成了党的东南特区的大本营。特区的区委就设在她家的祖屋里。

特区的领导告诉她,他们在井冈山上对付敌人的一套办法,也搬到这里来了。小山庄的保安队来,他们估计能打胜,就打一仗,缴获一些枪支弹药武装自己。如果来的敌人比较多,他们就立即转移,不同敌人硬拼,以保存力量。刚来时,他们只有几条枪,现住已经扩大到十几条了。

听到这些情况,贺子珍十分高兴。革命形势发展得那么快,都是因为有党、有毛委员的坚强领导啊! 东南特区的同志还陪她到九陇山附近几个村落看了看,工作都做得很好。她留了下来,同这里的同志一起,巩固和发展大好的革命形势。

有一天,毛泽东骑着马,带着警卫班,也到九陇山来检查工作。当他看到这里的工作进展很快,也很高兴,夸奖说:“你们工作做得很好。”

那天晚上,毛泽东在黄竹岭住下来,同东南特委的同志一道,总结了前一段的工作,并安排了今后的工作。

毛泽东在这里住了一个星期。在东南特区和黄竹岭的党组织和群众中,他做了许多调查研究和宣传工作。虽然以后黄竹岭几经浩劫,昔日在那里见到过毛泽东的乡亲大都已不在人世了,但是,他们的子孙们,至今还有人能讲述当年毛委员到这里工作、生活的情景。

毛泽东回茅坪时,贺子珍也一起走了。从万源山翻过一座山就是茨坪,他们从茨坪回到了茅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历史栏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