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谋略 作者: 萧诗美 3.3 毛把仁政分为大、小两种 1956 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毛泽东便开始着手于探索中国式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最初,毛泽东以为只要以苏联为榜样,走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就可以赶上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但经过一段艰辛的探索之后,毛泽东发现,苏联工业化道路并非是理想的模式,“总觉不满意,心情不舒畅”,特别是苏共二十大揭露出许多问题和我们照抄苏联经验暴露出问题之后,毛被迫去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毛运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来探索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道路。他主持制定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以及为《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写的按语,都体现了他关于发展道路的思考。 当毛继续探索农业发展的出路时,便不得不把农业发展同工业化道路结合起来。 毛说,“工业化道路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社设是以重工业为重点,但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① 这一思想表明,毛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生产的原理同我国实际国情相结合,提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要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这一思想具体概括为“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 毛从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角度,来说明工业和农业互为依赖的关系。发展工业不能脱离农业的发展,反之亦然,必须同时并举,用两条腿走路。因为只有农业的发展才能为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提供市场和原材料,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同时,农业也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市场,农业发展在促进轻工业的发展中同轻工业一起来推动重工业的发展。 以工业为主导,即以重工业为中心,用重工业来改造农业,使农业工业化、机械化、现代化。所以毛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根据总方针,毛在经济建设的程序上着眼于农业、轻工业,提出以“农、轻、重”为序。 毛批评斯大林在优先发展重工业时,忽视了农业,结果把农民丢了。 毛在会见保加利亚驻华大使时说:建设社会主义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建设社会主义不能丢了农民;建设重工业,丢了农民,这是不成的。 毛在总结1958 年以大办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使农业和轻工业受到严重影响的教训时,从以农业为基础出发,提出安排国民经济要以“农、轻、重”为序。他认为,这样做并不违反马克思主义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原理。因为在农业中也有生产资料,在一定意义上,发展了农业,也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他强调“农、轻、重”问题,把重工业放到第三位,放它四年不提,不作宣传。由此可见,在这里毛并未把“农、轻、重”的程序绝对化,而只是为了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一种策略。 从利益关系看,毛着眼于重工业,着眼于长远利益,把长远利益同眼前利益结合起来。毛虽然注意把农业、轻工业放在重工业的前面,但他最后还是着眼于重工业,着眼于长远利益。他曾以“施仁政”为例来说明这一向题,他把”施仁政”分为两类:一是“小仁政”,二是“大仁政”。他把党内外某些人由于看不到发展重工业的重要性,片面强调改善人民生活、多搞些轻工业,视为“小仁政”;而把为了长远利益而搞重工业叫“大仁政”。毛认为,为了长远利益,眼前利益不可不改善,不可多改善,不可不照顾,不可多照顾。总之,以不影响长远利益为宜。 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 年2 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