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谋略 作者: 萧诗美 7.5 毛说不能只准放香花,不准放毒草 1949 年革命的胜利,使毛泽东在历史上的角色地位发生了变化:由原来被统治者地位上的反抗者变成了统治者地位上的领导者。于是他面临着一个从未遇到的难题:他不可能再站在被统治者的地位上向统治者造反了,但是他又不能站在统治者的地位上去压迫被统治的人民。因此他需要考虑一种能够把统治者和反抗者两种角色综合起来的治国方针或曰领导方法。他说:“领导我们的国家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办法,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方针,这就是放和收。”① “放”,就是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人们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敢于争论;不怕错误的议论,不怕有毒素的东西;发展各种意见之间的相互争论和相互批评,既容许批评的自由,也容许批评批评者的自由;对于错误的意见,不是压服,而是说服,以理服人。 “收”,就是不许人家说不同的意见,不许人家发表错误的意见,发表了就一棍子打死。 “两种方针:放还是收呢?二者必须取其一。”毛泽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一种方针:“我们采取放的方针”。② 两个方针的问题是毛泽东1957 年3 月12 日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至于为什么要采用放的方针,毛泽东在同年7 月上海干部会议和青岛会议上作了解释: “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③“两方面都有,不只是一方面,不是只有纪律,只有集中,把人家的嘴巴都封住,不准人家讲话,本来不对的也不准批评。应当提倡讲话,应当提倡生动活泼。”站在当权者地位上,同时又允许被领导者提出批评,发表不同意见,这就是一种能够结合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方面意志的办法,毛泽东认为,用这种方法领导国家,便能形成一种理想的政治局面,既生动活泼,又能长治久安,不会走到历代统治者的老路上去。 收的方针,把人家的嘴巴封住,不准讲话,不准批评,不准发表不同意见,发表了就一棍子打死,这种方法是历代统治者采用的方法。历代统治者都不让放,不敢放,因为放意味着向自己的统治权威提问和挑战。但是他们这样作并不利于自己的统治。因为这样作不能及时发现矛盾并解决矛盾,而是把矛盾捂住,不让它出现。结果,终有一天来个总爆发,这时再也无法解决矛盾,统治也要完蛋。 毛泽东认为共产党的领导,“放”比“收”好。 放有利于科学发展,艺术繁荣,历史上凡属正确的东西。好的东西,开始总是很弱小,如哥白尼的太阳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开始都是少数派。如果下一个禁令,什么花也不让放,那么首先受害的就是这些稚嫩的新生事物,它们要么被扼杀在摇篮中,要么长期受压抑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放的方法可以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壮大开避道路。 百花齐放,在放出香花的同时,肯定也会放出一些不好的花甚至毒草,这正是一些人所担心的,毛泽东认为放出毒草也是好事。如果你不放,它就会隐匿起来,使你无法抓到它。你一放,它就冒出来了,出来了就可以把它锄掉,这比你到处打着灯笼寻找坏东西不是更好、更省事吗? 能不能作个规定,说只准放香花,不准放毒草呢?毛泽东认为不能。花还没有开出你怎么知道哪是香的哪是臭的。只有先让它开放,不管是什么花,统统放出来。放出来后,再去嗅一嗅,加以鉴别,区分出好坏来。好的加以保护发展,有毒的将它锄掉。锄掉的毒草可以用来肥田,即做反面教员教育人民。这样做既便于除去毒草,又能提高人民的辨别能力,增加政治免疫力,还可以从反面把香花衬托得更加鲜艳夺目,是一举数得的好事情。 有些花,虽然没有毒,但是有刺,很扎手。这种花放出来好不好呢?也有好处,这种花相当于毛泽东所说的“正确的批评”。因为它有刺,刺到了某些领导者的痛处,所以听起来不舒服。但这正好可以刺一下这些领导者身上的官僚主义毛病,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使他们以后少犯错误,或者不要犯大错误,不要走到人民的反面,最后等到人民起来把他打倒。这不是很有意义吗? 总之,放的办法可以及时发现矛盾,及时解决矛盾,要解决的矛盾无非是两种,一种是锄掉有毒的花,使人民免遭它的危害;一种是让有刺的花刺一下,使我们的肌体更加健全。毛认为这两种矛盾如不及时解决,都可能使共产党的领导走向反面:或者是听不进批评,压制合理意见,走上历代统治者的老路:或者是等待有朝一日毒草大泛滥,无法收拾,而被活活毒死。 归纳起来,放有三大好处:一能及时发现有用的香花,有利于它们成长壮大;二能及时暴露有害的毒草,便于锄草肥田;三可以帮助领导者改正错误,使之少犯或不犯错误。 1957 年中国政坛上先后出现的整风运动、百花运动、反右运动,就是毛泽东放的方针的具体实践。 ①②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57 年3月12 ③毛泽东:《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1957 年7 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