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历史清朝清朝人物李鸿章传>4.3节 创建北洋海军

李鸿章传

作者: 黄波

4.3节 创建北洋海军

1840 年,英国殖民者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2 年 8 月 29 日,清朝政府在英国侵略军的舰炮威逼下,接受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由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清朝军队在鸦片战争中的屡次失败和《南京条约》的严酷现实,促使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有识之士睁开双眼,开始观察外面的世界。

抗英名臣林则徐和思想家魏源大胆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要学习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抵御外来侵略,并初次提出了创建近代海军的草案。1856 至 1860 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的海军舰队在中国万里海疆如入无人之境,清政府在又一次的“创巨痛深”的危局中,开始着手兴办近代海军海防,但很快就因受到挫折而止步不前。

1874年,日本寻找借口出兵侵犯台湾。此事虽以和议告终而未开启更大战端,却在中国朝野上下引起更强烈的震动。由此,在内部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海防大讨论”。1874 年 11 月,总理衙门的文件中强调了海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办法。请沿海各省的督抚和将军进行讨论。

此时身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呈交了洋洋万言的《筹议海防折》,陈述了海军海防大业的重要战略意义,要求大举兴办近代化的海军海防。李鸿章首先分析了中国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严酷形势: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还痛切指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是在于国家之实力:“洋人论势不论理,彼以兵势相压,我等欲以笔舌胜之,此必不得之数也”。他又指出历史时机的紧迫性——“正值海防吃紧之际,不特为外人所窃笑,且机会一失,中国永无购铁甲之日,即永无自强日!”

李鸿章在奏折中还阐述了关于海防的具体实施办法。提出中国应以陆军为主,海军设立南洋、东洋、北洋三支水师。左宗棠提出不同的意见,他认为,现在大清国应该实施“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意见。他认为,如果设立三支水师,那么将导致领导的不统一,三支水师会各自为政。他建议,海军应该统一领导。

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分歧在于,李鸿章认为西北塞防可有可无,甚至可以以牺牲新疆作为代价。而左宗棠认为西北边疆十分重要,塞防不固,则西北屏障尽失。当时清政府面对的局势是沙俄侵占伊犁,阿古柏占据新疆,收复新疆迫在眉睫。1874年底,同治帝病死,光绪帝继位,慈禧再次垂帘听政。次年,海防讨论进入了廷议阶段。以奕奕为首的总理衙门既没有采纳李鸿章的意见,也没有赞同全力注重西征的主张,最后作出“海防”、“塞防”并重的方针。令李鸿章负责海防,令左宗棠去负责“塞防”问题。

左宗棠在稍后的奏折中,看似支持朝廷意见,实际是主张全力西征。在他看来,海防没有现实的危险,“窃维泰西诸国之协以谋我也,其志专在通商取利,非必别有奸媒……商贾计日求赢,知败约必碍生计也,非甚不得已,何敢辄发难端。自轮船开办,彼挟以傲我者,我亦能之;而我又博心抑志,方广求善事利器益为之备;谓彼犹狡焉思启,顾而他之,似亦非事理所有。”显然,左宗棠认为西方各国无意侵犯,而中国已有足够的准备,海防不足为虑。言外之意就是应该全力西征。

李鸿章则认为当时的主要危险来自漫长的海疆,尤其是京津和沪宁是国家的腹心所在,一定要以海防为重点。但是,李鸿章没有考虑到,西陲有事,在一个短时间内,应当集中人力物力先行解决。左宗棠的成功就在适应了这一需要,虽然他对海防形势的估计未免过于乐观。当时清政府的财政非常困难,只好把能够动用的财力主要用于西征。李鸿章在“海防大讨论”以及后来关于海军海防的竭力倡言,为近代中国海军海防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务实派高级官员们的努力倡导下,清政府建成了福建、北洋、南洋和广东四支小规模的海军舰队。然而,法国侵华远征舰队于 1884年 8 月中法马尾海战中,竟然全歼了最早组建的整个福建海军。中法战争刚一结束,光绪帝就郑重发布了大力扩充海军的上谕:“自海上有事以来,法国恃其船坚炮利,横行无忌。我之筹划备御,亦尝开立船厂,创立水师。而造船不坚,制器不备,选将不精,筹费不广。上年法人寻衅,迭次开仗,陆路各军屡获大胜,尚能张我军威;如果水师得力,互相援应,何至处处牵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随即,光绪帝下谕设立了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简称海军衙门。海军由此成为国家的正式军种,近代中国的海军海防事业开始步入正规的发展时期。光绪帝的生身父亲醇亲王奕䜣亲自出任总理海军大臣,而一直力主大举兴办海军的李鸿章出任会办海军大臣,具体掌管全国海军海防建设大业。

要建立近代海军,必须解决船舰问题。李鸿章最初主张自己制造,后来转向从英国和德国买船为主,造船为辅的方针。因为当时在中国造船,造价要远远高于从国外买船。李鸿章在买船的同时,还将闽沪两厂制造的一些轮船调入北洋海军。除了船舰之外,还须建立海军基地。李鸿章在大沽建造了船坞,在旅顺口修建了口西、口东海岸炮台、陆路炮台,还有大连湾炮台;在威海卫岸上的要隘建立炮台,在水面建筑铁码头。一时间,威海卫堪称“东海屏藩”。旅顺口和威海卫由此成为北洋海军的基地,守卫着渤海和天津。李鸿章还意识到要培养一大批海军人才。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几乎都被李鸿章所用。此外,李鸿章还雇佣了一批洋人担任技术人才。

此时,威妥玛希望英国军官能够独揽对北洋海军的教习任务,遭到了李鸿章拒绝。李鸿章一直采用英国军官和德国军官并用的原则,使得列强没有能够达到控制中国海军的目的。1888年 10 月,在李鸿章的苦心筹办下,海军衙门上奏慈禧太后并获准颁行《北洋海军章程》,标志着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这是近代中国海军海防事业发展的辉煌顶点。由于北洋海军的庞大阵容,中国海军作战舰艇的总吨位达到 4 万多吨,一度跃居海军世界大国的行列,在亚洲地区则是首屈一指。北洋军事工业的重要企业,旅顺鱼雷制造所。

《北洋海军章程》规定,每三年派大臣检阅一次海军。1891年,海军衙门派李鸿章检阅了北洋海军演练阵法,施放鱼雷和实弹打靶,视察了旅顺、大连、威海卫、胶州、烟台等地的炮台、船坞、鱼雷、水雷学堂及陆军的情况。三年之后,李鸿章再次检阅了海军,还邀请英、法、俄、日等国人士参观。虽然,北洋海军规模宏大,但是李鸿章心里却一直有深深的忧患意识。因为财力的限制,中国的海军远远无法和外国的军队抗衡。李鸿章曾经感叹道:北洋只有半支海军。不久之后,李鸿章的担忧真的变成了残酷的现实,那就是甲午海战的失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历史栏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