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有个李鸿章 作者: 赵焰 第三章 曾门弟子(8) 曾国藩是一个读书人,他身上携带的宽厚、聪明、老实的人格特征,是“仁”的集中体现,曾国藩可以说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一个集大成者,一个谦谦君子。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儒家的王道,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孜孜追求。于儒学来说,曾国藩是几近完美的——于家庭,于同僚,于君主,在立德、立行、立言上,曾国藩都臻于极致。于家庭,曾国藩出身寒门,即使后来官位显赫,但他一直简单务实,保留了耕读之家的本色。曾国藩一生身体力行,严以律己。在对子女和亲属的教育上,曾国藩虽然戎马倥偬,西征北讨,但他一直不放松对子女的教育,坚持言传身教。优良的家风,良好的教育,使得曾氏一门人才辈出:其长子纪泽精通诗文书画,是晚清出色的外交官;其次子纪鸿喜爱自然科学,在数学研究上造诣较深,可惜英年早逝;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后来都成为闻名的教育家和学者。 于同僚,曾国藩一直宽厚为上,以仁待人。比如说,对于左宗棠,曾国藩有着知遇之恩,但左宗棠一直恃才自傲,出语尖刻。每到此时,曾国藩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淡化处理,在把握住大局的基础上,有时也做必要的妥协。曾国藩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僚中,许多都是原先科场和官场不得志者,经他的发现、调教、保举,不少人都出将入相,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等。他的手下涌现出一批经天纬地之才干,比如说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沈葆桢、丁日昌、曾国荃、彭玉麟、杨岳斌、刘蓉、李瀚章、李续宾、刘坤一、李宗羲、钱应溥、梅启照、倪文蔚等。此外,在曾国藩的幕府中,还有一批才高八斗的学人,比如薛福成、吴汝纶、李善兰、徐寿、华蘅芳、黎庶昌、俞樾、赵烈文、容闳、陈兰彬等。这些人才的和睦相处,与曾国藩妥善处理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有关。有容乃大,这是湘军集团在军事、政治上获得成功至关重要的原因。 于君主,曾国藩一直很忠诚。曾国藩从京城回湖南组织湘军,正是为了响应《论语》中的一句话:礼失而求诸野。曾国藩含辛茹苦十数载,出生入死,终于完成了替朝廷分忧的初衷。镇压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手握重兵,权力巨大。但曾国藩一直很清醒,他深知“功高盖主”的隐患,主动急流勇退,不仅解散了湘军,而且多次陈明心迹,倾心于老庄。曾国藩正是以他过人的聪明和洞察力,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自己的名节。 曾国藩的确算是中国 传统文化冶炼出的典型人物。无论从哪方面说,曾国藩都可谓是晚清第一人。曾国藩巨大的内心力量支撑着他的人格和境界,在这种浩然之气的支撑下,曾国藩对于人生有大彻大悟的看法: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万事万物不勉强为之,但自己又必须在人生中尽最大的努力。在曾国藩的晚年,虽然他目睹了太多的丑恶,也被迫做过许多妥协来获取来之不易的胜利,但曾国藩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即不道德的社会归根到底一定要由有道德之士来纠正,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和态度必须成为首要的目标,经世致用之术不管多么重要,必须处于从属地位。曾国藩是专心良苦的,也是值得赞颂的,但曾国藩的完美旧人格在清末的乱世中,不免“虎落平川”了。老实变成了迂腐,信用招致欺凌,一切都是阴差阳错。以曾国藩的知识结构,当他面对欧洲宽广、生疏、富有侵略性的强势文化时,便有点力不从心了。正因如此,在晚清的乱世之中,曾国藩显得“缓慢呆板”,一点也不如李鸿章“如鱼得水”。 与曾国藩相比,李鸿章明显地更适应晚清那个乱世。他既有士大夫的高贵,也带有草根的刁滑,那是一种弱者的聪明,务劳务实,精明狡诈。李鸿章借此以应付乱世,要比曾国藩那种一成不变的正统有效得多。李鸿章是从底层上来的一个农村小知识分子,这样的草根经验,使得他对于一些非正常的手腕和方式非常熟悉,在实践中也能亲身感受到这种方法所带来的好处。从李鸿章与淮军的关系中就可以看出,李鸿章才不像曾国藩那样无限忠诚地主动解散淮军呢,他一直把淮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上,让这支部队有着极强的私人性和专属性。淮军一直忠于李鸿章,虽经中法、中日战争,一再受创。一直到1900年庚子事变,聂士成壮烈战死,淮军彻底覆灭,李鸿章算是输得精光。一个人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拥有一支强大的部队,这一点,足见李鸿章功力之深。不仅如此,李鸿章还自觉不自觉地在政治、外交以及很多方面运用这种手段,这种手段让李鸿章屡试不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