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历史唐朝安史之乱>第九章

安史之乱

作者: 莺歌

第九章

九门之战胜利后,五月,郭子仪、李光弼等带领部队撤还常山。史思明又收集了数万兵马追赶郭子仪、李光弼的军队。郭子仪在撤离途中,挑选了英勇善战的骑兵五百人,让他们一边撤离一边轮番与敌人作战。经过了三天的行军,唐军到达了行唐。这时,叛军们在唐军小股部队的不停袭击下,已经十分疲劳,无力作战,只好开始向后撤退。郭子仪乘机带领部队进行反击,在沙河一带将史思明打得大败。蔡希德逃到洛阳向安禄山汇报河北的战况。安禄山听了河北又失败的消息,十分震惊。为确保河北老巢,安禄山就命令蔡希德再率领二万士兵,返回河北援救史思明。又命令范阳守将牛廷玠,调动范阳等郡县的叛军一万多人南下,配合史思明进行作战。史思明重新收集起了一些散逃的叛军士卒,与两处赶来增援的部队和在一起,总共又有五万多人。而其中,有同罗、曳落河的精锐骑兵一万多人。

面对强大的叛军,郭子仪、李光弼又开始了战略转移,带兵来到了恒阳。很快,史思明也带领叛军到了恒阳,要找郭子仪、李光弼报仇雪耻。面对强大的叛军,郭子仪命令深挖壕沟,高垒城墙,采取疲劳战术,与叛军进行作战。叛军前来进攻,唐军就在城中坚守。叛军已开始撤离,唐军开始就追击。叛军想休息,不发动进攻了,郭子仪就不断派出一股股部队,到叛军营寨前进行挑战示威,夜晚就派出部队对叛军的营寨进行偷袭,使叛军不能得到片刻的休息。几天之后,叛军人困马乏,无心作战了。郭子仪就和李光弼商量说:“叛军已经疲惫不堪了,我们可以出城作战了。”于是,郭子仪、李光弼分别率领军队出城,叛军仓皇逃离,在嘉山,唐军和史思明进行了一场大战。唐军和叛军你来我望,杀得天昏地暗。疲备不堪的叛军经不住唐军的进攻,败下阵去。唐军大获全胜,杀死了叛军四万多人,俘虏了一千多人,缴获战马五千多匹。史思明在战斗中跌下马来,枪也断了。他披头散发,光着脚丫子狼狈逃窜。直到天黑,才拖着断枪,逃回了军营,随即又逃往博陵。李光弼乘胜追击,包围了博陵,郭子仪则准备向北攻打范阳。唐军的声威大振,河北的十多个郡县的官吏和军民,纷纷起来杀死叛军守将,归顺唐军。

叛军由范阳至洛阳的通道再次被切断,叛军往来的人,只能在夜间轻装偷偷过境,但也多数被唐军俘虏。家在范阳的叛军将士们,无不人心惶惶,叛军的军心已经开始动摇了。

,安禄山也开始害怕了,一天,他召来高尚、严庄等怒骂道:“你们多年来一直劝我造反,说什么唐军经不起打击,造反绝对万无一失。现在,我们攻潼关几个月都攻不下来,而向北的退路已经断绝。唐军正从四面八方向我围来。我现在仅有汴州、郑州几个州而已,你们所说的万无一失在什么地方?你们从现在起,不要再来见我!”高尚、严庄十分害怕,好几天不敢面见安禄山。安禄山见形势紧迫,打算放弃洛阳,回归范阳。这时,从潼关前线回来的大将田乾真受高尚、庄严的拜托,来劝安禄山,他说:“自古帝王完成大业,都要经历一番挫折,都会有胜有败,那有一下子就成功的。现在,我们周围的唐军虽然很多,但都是一些乌合之众,没有多少战斗力,哪能比得上我们河北的精锐部队,对此,根本用不着担心。皇上如果放弃洛阳而返回范阳,那势必导致军心涣散,士无斗志,这是自寻死路,我很为陛下担心。”安禄山听了十分高兴,对田乾真大加赞赏,放弃了返回范阳的计划,继续留在洛阳。同高尚、严庄的关系也同以前一样了。形势正向着有利于唐朝的局面发展,但就在这时,朝廷的内部又发生了一场内斗。

因为安禄山起兵叛乱,打的是诛杀杨国忠的旗号,朝廷上下都认为这是杨国忠骄纵所招致的,无不对他恨之人骨。这使得杨国忠很惧怕。

而李隆基加哥舒翰左仆射、同平章事两职,本来是为笼络哥舒翰,让他更好地坚守潼关,保证京师长安的安全。但杨国忠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哥舒翰当了宰相,对自己的权势、地位是一个威胁。

而哥舒翰因为和安思顺一直有矛盾,想除掉安思顺,于是,故意叫人伪造了安禄山给安思顺的书信,向李隆基奏报,说在潼关抓住了安禄山的一个奸细,从他身上搜出安禄山给安思顺的密信。哥舒翰指控安思顺勾结叛军,并历数其七大罪状。此时,李隆基希望哥舒翰能够早日打败叛军,对他宠信有加,听了哥舒翰的指控,不加思索就杀掉了安思顺,将其家属迁到岭南。杨国忠想了不少办法,去救安思顺,但李隆基不听他的,没有救下。从此,杨国忠开始对哥舒翰心存畏惧了。

哥舒翰的部下王思礼,多次秘密对哥舒翰提议,请求他上书请求李隆基,杀掉杨国忠,哥舒翰不答应。王思礼又建议说,让他带领三十名骑兵,到京城将杨国忠劫持来,在潼关将他杀死。哥舒翰还是不同意,他说:“这样一来,就是哥舒翰造反,而不是安禄山造反了。”

也有人对杨国忠说:“现在朝廷的重兵都在哥舒翰的手中,你同哥舒翰又有矛盾。如果有一天,哥舒翰倒戈,带领军队进入京城,你可就有危险了。”杨国忠听了胆战心惊,问应该怎么办。那人给他出了个主意。杨国忠立即去见李隆基说:“潼关大军虽然十分强大,但后面没有其他的部队。万一潼关失手,京城就十分危险了。请陛下选派三千名年轻的太监,在皇宫中训练,以备不测。”李隆基答应了,命令剑南将军杨国忠的亲信李福德指挥这支部队。但杨国忠还是不放心,又招募了一万多士卒,驻扎在灞上,让自己的亲信杜乾运指挥,名义上是防备叛军,实际上是防备哥舒翰。哥舒翰看到这种情况,也害怕被杨国忠暗算,于是就上表给李隆基,要求将灞上的军队归他指挥。李隆基同意了。六月,哥舒翰下令杜乾运到潼关,借故将他杀掉了。杨国忠知道后更害怕了,他挖苦心思地想着如何除掉哥舒翰这个心腹大患,他开始一次次劝说李隆基下令,让哥舒翰出潼关作战。




历史栏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