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铜时代战争】和【骇版战国】 作者: 潇水 恐龙10章 赵氏孤儿 公元前621年前后,秦穆公死的时候,晋国的赵衰、狐偃、胥臣、栾枝、先且居(先轸之子)也死了,晋国的重臣元勋连连去世。国人大恸。晋国的流行乐是哀乐。整个一个五霸叱咤的时代,正在逐渐离开我们。晋国的国内政坛,出现真空。 当时的政治是一种大家族政治,除了国君一族,国君分封出的狐偃家族、赵衰家族等等也是大家族,诸侯国的统治核心就着这些大家族。家族之间制约弥和、彼此消长。这些家族怎么共事呢?怎么在晋国政事中参与意见呢?好办,在晋国国君下面,有两个小型班子,一个是政府班子,类似内阁,一个是军队班子,管着国家军队。两个班子其实是一套人马,体现了当时文武合一的特色。这套人马由各大家族的掌门人组成。他们在政府班子中就叫做卿或者大夫;他们在军队班子中呢,又称三军将、佐。其实是一套人马。其中地位最高的那个人,就担任中军将。中军将级别最高,俗称三军之元帅,也自动是政府班子里的最高长官,集军权政权于一身、位大权重,真是个肥缺。各大家族为了保家宜室,提高本家族在晋国的地位,当然要争这个“三军元帅兼执政长官”的位子,以保护本家族利益不受侵害,乃至求得家族持续发展。 于是,人们发现,晋国目前最有资历和实力的两个家族——前朝元老赵衰的“赵氏”家族,与革命老前辈狐偃的“狐氏”家族,两家站在了角逐场上:为人正直不苟的赵衰已死,把本家族的掌门人传给了众儿子中脾气火爆的“赵盾”;足智多谋、略带私心的狐偃也早殁,把掌门人位置传给了众儿子中一个中看不中用的角色——“狐射姑”。狐射姑与赵盾,站出来,竞选三军元帅兼执政官的美丽岗位。 当时竞选还不至于有电视演讲,但是拉选票的活动却暗中进行。两个年轻人频频活动,说服各大家族与国君。狐射姑这人虽然能力不行,但是有资历,参加过重耳的长征,而赵盾从来不曾有补于国。最后的结果是,狐射姑胜出,荣任三军元帅兼国家执政官。赵盾落为中军佐。 雄心勃勃的赵盾,被撇在第二号位置,不甘心,很懊恼,赶紧回家开会,讨论对策。这在当时固然是极伤脑筋的事情,如果当时有烟草,估计也要整宿整宿地抽烟。最后,赵盾党的大夫阳处父准备走上层路线,直接游说晋襄公。阳处父这人有脑筋,曾经解下左马诱骗黄河船上的孟明三帅回来,可见其不傻。非常难得的是,阳处父还是晋襄公的老师,这就不一样了,那时候的人对于老师估计还是迷信的,因为那时候的学问,也已相当芜杂,光是一部《诗经》就有无数生字,靠自学是不行的。 听了老师阳处父的意见,晋襄公遂在山西万荣县搞了第二次阅兵,阅兵中间调整了三军指挥序列,改命赵盾为中军元帅兼执政官,狐射姑为中军佐。俩人互换了个个儿。狐射姑跌下来了,急得要命,赶紧也回家抽烟。然而好办法没有,烟蒂倒是一大堆,只好憎恨阳处父。于是趁阳处父打猎外出,在郊外选了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把可爱的有脑筋的阳处父给刺死了。这件事情充分显示了狐射姑的无能,刺杀阳处父是得不偿失的愚蠢策略,但给狐家戴上了恐怖份子的帽子,虽然一时爽、解恨,但给政敌留下了攻击狐家的把柄。这就好比布什与戈尔竞选,布什如果派人殴打戈尔的老婆,被媒体抓住爆了光,那布什就甭想再竞选啥了。 新任执政官赵盾当然也揪住这桩“狐家杀人案”紧紧不放。他在办公室里拍案大怒,开始肃反,为国君的老师阳处父报仇,终于查证法办了杀人凶手,并且猛揪幕后元凶不放。幕后元凶狐射姑被揪急了,颤栗害怕,干脆出奔翟国。 听说狐射姑跑了,赵盾倒不计较,把狐射姑的妻子家产送到翟国,让狐射姑一辈子呆在那里享受草原清新空气,狐偃一家子的势力到了这第二代就算是完结了。当初狐偃追随先君重耳当老叫花,回国以后享福不到18年,气数就尽了。这是一个非常短命的家族,谁让他儿子狐射姑无能呢。看来,老子英雄,儿未必是好汉。同时我们看到,选对一个接班人,对家族的发展和生存真是很重要啊。当初狐偃叫狐射姑当家族接班人时,族内就有人反对。 老赵家运气就比较好,选对了人。从前赵衰跟随重耳流亡翟国,娶了性感的狄女做媳妇,生下赵盾。赵盾从小长在没有空气污染的大草原,跟马儿跑在一起,为人梗直激烈,敢动真格的,从不畏首畏尾,这是他的成功基因。他掌握军政大权之后,利用自己的杂交优势与火烈脾气,积极消除异己兼坏蛋,稳固个人地位,一天之内杀死了五个反对派大臣,震动朝野。这五人分别是先都,士谷,箕郑父,梁益耳,蒯得,他们的罪名是以私仇谋杀先轸的孙子“先克”(这帮人也够坏的),并且武装对抗赵盾为首的晋中央。 看到国内流血如此残酷,跑到翟国避难的狐射姑先生非常庆幸自己保住了脑袋。当别人问起赵盾的为人,他回答说:“赵盾的爸爸赵衰,三次辞让元帅职位,前后分别让给郤谷、先轸、先且居,淡泊名位,是真正社稷重臣。道德风尚,千古独步,阳光煦暖,心性纯厚。堪称冬日之日,冬日赖其煦暖。赵盾嘛,则是夏日之日,夏日畏其炎烈。”狄人听了,笑道:“想不到堂堂的狐偃之子,惧怕赵盾也到了这个地步。” 这段精辟的话,后来还成为典故,被引用在古人编的小学课本《幼学琼林》里:“如夏日之可畏,是谓赵盾;如冬日之可爱,是谓赵衰。”狐射姑也算是善于描刻人物啊。 赵盾刚一上台,雷厉风行,却遇上了一件麻烦事——重耳的儿子、执政刚刚七年的晋襄公,死了。晋襄公死了到没关系,我们书中的主要人物眼下都忙着在死。这些春秋初期老一辈的风流人物,仿佛星星曳着流光四下陨落。但晋襄公死前给赵盾出了个难题,他说:“赵盾啊,我临死前的愿望,就是要你认真辅佐我的嫡长子成为国家合格的接班人。” 赵盾接受托孤,一看这位小爷,呵,岁数也太小了,还在呀呀地努力学习晋国话。 赵盾担心强敌环伺的诸侯会欺负自己的娃娃主子,于是想换个岁数大的。这个想法虽然有负于死去的老国君,但完全是为了国家安全着想。倘使图个人方便,赵盾是应该立这孩子为君的,孩子便于控制啊——慈禧太后不就是喜欢立妙不可言的娃娃当皇帝吗? 赵盾挑了半天,觉得留学秦国的公子雍(晋襄公的庶弟,所谓留学,就是派到他国为“质”)比较学好,而且岁数大,还跟秦国关系铁,可以修复秦、晋邦交。于是他派出俩大夫——先蔑、士会,赴秦国接公子雍回来报效祖国,主持政府。 晋襄公的遗孀却急眼了,天天抱着嫡长子娃娃堵在朝堂门口,大哭道:“先君指定的继承人,嫡生的长子,就在这里,奈何你就不要了哇。偏去外国找什么国君,现成的国君就在这里,先君的遗言,还在我的耳边,我……哇……”下朝以后,她又抱着太子追到赵盾家里,向赵盾哀哭叩首(像讨欠款的)。孤儿寡母这么一哭,国人闻之,无不哀怜嫡长子而归咎于赵盾。赵盾顶不住了,只好向“先君之余威”屈服,按照“立子立嫡”的传统,把这个小孩奉为国君,是为晋灵公。 小孩儿晋灵公即位,先蔑、士会还不知道呢,还在秦国迎接留学生“公子雍”回来当国君呢。秦康公(秦穆公的儿子)很配合也很重视这件事,专门派出军队护送。公子雍回晋被秦军像一尊泥菩萨那样送过了黄河,准备回来当主子。队伍走到山西令狐地区,发现赵盾的军众在那里列阵以待,怒目而视。赵盾说:“秦军止住——!鄙国已有国君啦,请回吧。” 先蔑、士会是此次“赴秦请菩萨回国代表团”团长,一看被拦,分外诧异,急赤白脸地对赵盾喊:“赵盾,是你叫我俩去秦国请菩萨,菩萨就在眼前,你又不要了!?你耍赖!” 赵盾说:“这个菩萨不好!退货!”(是够炎烈的!) “你这是开什么国际玩笑!没那么容易,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士会说。 赵盾跟下面人一商量,请神容易送神难,必须动武,于是连夜进兵,偷袭秦军。秦军数量少,被晋军咬着屁股追,直蹿过了黄河才遁去。此次战役——“令狐之役”,是史载的最早一次夜半偷袭,以前打仗都是公开行军到指定地点正面会战,现在开始偷着来了。 “请菩萨代表团”的团长先蔑和士会,想了想,回晋国也没面子了,就带着菩萨公子雍,被败军裹着,回秦国呆下。 打跑了秦国人,赵盾安心辅佐晋襄公指定的嫡长子——小孩儿晋灵公执政。赵盾这人有才干,大修政令,他治理刑狱,追捕逃亡,推行契券,削除积弊,整肃礼仪,修治废官,提拔贤能,总之,是个国家栋梁,国人大悦。 公元前615年,秦康公为了报复上次好心好意送“菩萨”却挨揍的怨恨,派西乞术发出战书,向晋国挑战。晋人随即响应,组成三军六卿迎敌作战序列如下: 中军将——赵盾;中军佐——荀林父。 上军将——郤缺;上军佐——骈臾。 下军将——栾盾;下军佐——胥甲。 这些新一代的将领,名字多带“盾”啊、“克”啊什么的,跟现在的“军”啊、“振”啊一样,是当时的时髦字眼。(“克”的意思是战胜,说明当时人爱打仗)。 新一代的将领们作为晋文公的儿子辈人,雄姿英发,横戈跃马,继承老一辈的革命传统,开赴河曲前线去阻击秦国入侵军,与秦穆公的儿子辈一见高下。队伍来到永济县黄河曲折大拐弯的地方(北向南流动,再向东拐去),“河曲之战”打响了。赵盾听从上军佐“骈臾”提出的意见,深沟高垒,拒不出战,想把跨河来犯、给养线漫长、难以持久的秦军耗垮。 “请菩萨代表团”的士会深明此理,提议秦康公速战速决。士会说:“运输问题是大问题,弄不好就会人民劳顿,赋税加增,辎重损坏,战马也累得够戗,闹病拉肚子,将士们头疼肚饿,最后溃散了事。所以我们不能拖延,必须与晋人尽快交兵。晋人赵盾的堂弟赵穿,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有勇而狂,我们可以引诱他出战。” 于是,秦人跑到壁垒外面,天天对着晋营撒尿吐口水扒眼睛。晋营里的莽撞人赵穿看了,就愤恨了,怒道:“我们啃着难吃的干粮,穿着讨厌的皮甲,目的不就是为了打仗吗?眼前就有仗可打,却不敢打,干什么吃的!”于是,他带着自己的个把人儿,直取秦国主阵地。赵盾听说以后,怕堂弟孤军覆灭,只好硬着头皮跟进,命令晋军全员出壁垒交战,说好的消磨拖延战术也作废了。 晋三军并肩突破,支持赵穿先头部队。秦军飞蝗乱射,钳制晋军攻势。两国军队火并起来,但双方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只为“请菩萨”退货的事),打起架来也就不够秋风扫落叶。到了傍晚,各自敲钲(青铜的盘),收拢队伍回去。 当晚,秦国人过来吹牛:“我们秦国是一点伤亡都没有,你们晋人不行了吧!咱们说好,明天再打,让你们好好尝尝我们秦国人的厉害。” 骈臾对赵盾说:“钧座,根据我的观察,秦国使者目光闪烁,眼睛乱转,净拿大话吓唬人,显然是在欺骗我们。我估计,秦军是想逃跑,所以发出明天佯攻讯号,以保主力今夜平安撤退。我们将计就计,在黄河岸边设下埋伏,堵其后路,正好把他们逼死在黄河边上。” 还真被骈臾说中了,秦军给养不足,真是想逃跑!旁边的赵穿和胥甲听了,非常嫉妒骈臾的高明主意,俩人故意使坏,跑到辕门口,当着秦国使者的面乱喊:“你们不行了就快跑吧,我们晋军不会岸边设伏的。打埋伏,赢了也不算好汉!” 秦国人一听,吗呀,不设伏就好,不然我们就跑不掉了。赶紧回去收拾东西,连夜拔营强渡黄河而去。 因为大嘴巴胥甲和赵穿泄露了军机,晋人也不好设伏了,秦军遂顺利逃遁。胥甲因此被革职。赵穿呢,因为有堂兄赵盾这层关系,就不了了之了。赵穿上次还擅自引军出战,打乱疲敌计划,也没深究(赵盾这种宽于律己的马虎态度,最终将酿成大祸,把赵盾害苦了。) 此次河曲之战,还走红了另一个年轻人——韩厥,韩厥是未来赵、魏、韩三大家族的韩家掌门人。韩厥原本是赵盾门下一个拎包的,从小被赵家收养,因为伶俐,赵盾举荐他到政府里做“司马”。既然是赵盾推荐,小孩儿晋灵公当然批准。当时朝廷重臣推荐用的人,国君都会同意,但要是推荐的不好的话,出了问题,推荐者要负连带责任。 韩厥当了司马,顾名思义,管理车马。众所周知,打仗不是群殴,而是正规车战,队列所以极其重要,严谨的车阵是士兵依托的基础,使勇敢者和怯懦者都不能独自前进或后退。交战的时候要求秩序井然,行军也一样。鉴于此,晋军特设“司马”一职,专门纠察行军、作战的车队秩序,这也是“司马”一姓的来历。 当初,司马韩厥监护着晋三军往河曲前线开拔的时候,他发令:“谁也不许给我乱伍。”偏巧,元帅赵盾的车夫却先乱起来了。这个车夫想拿点什么东西,一激动,就跑乱了,闯得车队秩序波动。韩厥二话不说,上去就把这个痛哭流涕的家伙杀了,人头巡众。大家看完人头都说:“完了,韩厥完了,早上刚被赵盾升了官,晚上就敢把赵盾车夫杀了。估计下一个人头就是他的了。” 不料,赵盾传见韩厥,走下席子(当时不同等级的人,男人和女人,都不能坐同一块席子),对韩厥深鞠一躬,感慨地说:“我听说,侍奉君主的人以义相结,而不是结党营私。举荐人才而不包庇,这就叫做义。请你努力吧,将来执晋国之政的,除了你还有谁呢?”赵盾说完,韩厥大受感动。然后,赵盾遍告诸大夫:“诸位可以祝贺我了!我向国君晋灵公推荐的韩厥非常合格,国君也会满意他的。算我老赵没有结党营私啊。”赵盾之心性梗直、纯真常如此。 小孩晋灵公毕竟是小孩,震慑不住中原。楚国抓住了这个机会,楚穆王(商臣,楚成王的不孝儿子)以将星子玉的儿子“成大心”为令尹,发兵灭掉河南南部的沈国、江国、六国、蓼国,并在晋灵公第三年围击河南中心之郑国,试图瓦解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晋国的对策非常低调,把城濮之战侵夺的一些中原城邑归还给中原诸侯,以讨好拉拢它们,勉强维系自己在中原的号召力。看得出来,晋文公、晋襄公以来轰轰烈烈的霸主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已进入中衰时期,所以才做的这么低调,而不是加兵巴尔干打击楚国。这也许确实因为晋灵公太年幼了吧。 晋国霸业中衰,就意味着南北之间没有什么战事,这对于政治家、军事家们来讲,固然是一些乏味的年头,但老百姓却如蒙大赦。尽管土地上还保留着战火的余温,人们却可以放下大戟长矛,在南征北战间隙,捏起锄头,整理荒芜的田园。 关于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即便春秋时期的这些规模不算大频率也不算高的“王者之师”和“仁义之师”,一样使好多老百姓变成热乎乎的炮灰。鲁国有一个漆匠的女儿,就有一次无缘无故地大哭。人家问她缘由,她说:“我忧虑于我们国君很老,而孩子很幼啊。” 听者无不大笑:“这用你来操心啊?你不过是个漆匠的女儿耶。” 不久,鲁国果然大乱:老国君一死,小国君被逐,齐、楚出兵干涉,鲁国男子扛起青铜武器战斗,妇人挽着牛车转输给养,不得休息。这漆匠女的三个哥哥,在战斗中不知死活。 如今晋国中衰,老百姓舒坦了,不打仗了,火药桶中原变得貌似平静。可是恐怖暗杀活动却猖獗起来。首先,晋国最亲密的战友——巴尔干东部的宋国发生弑君案,国君遇害,凶手是公子鲍。 当初,“中原食草大恐龙”宋襄公死后,他的遗孀变成了个“老而好淫”的富婆,包下了自己孙子辈的“公子鲍”当情人,准备过把瘾就死。老太太为了讨情郎喜欢,把国库里的钱全部拿出来,支持心上人公子鲍实现政治野心。公子鲍拿国库的钱周恤贫民,收买人心,给老百姓买好吃的。老百姓吃到了天上的馅饼,不反对他了,替他吆喝。他看看时机已到,干脆杀了宋昭公自立,是为宋文公。但是宋国举国上下,都歌颂这个恐怖份子出身的新国君,因为他有钱啊,给国人馅饼啊。(又一次体现了国人对政治的发言权,虽然其呼声不大,足可以用几块馅饼堵住)。 宋国这个命案还没解决,前“东方霸王龙”齐国也发生凶案了。死者是齐桓公的儿子公子商人(5号)。从前,齐桓公被饿死的时候,他的四个儿子(公子元,公子潘,公子商人和公子无亏)在停尸的朝堂里玩四国大战,最后,公子无亏(1号)被杀,公子昭(3号)获得君位,是为齐孝公。齐孝公死后,其继承人(儿子)被公子潘(4号)杀死,公子潘夺位,是为齐昭公。齐昭公死后,其子又被公子商人(5号)杀死,公子商人登上宝座,是为齐懿公。如今齐懿公又被恐怖份子杀了,公子元(2号)即位,是为齐惠公。(唉咳,四国大战有这么玩的吗?)“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齐桓公的儿子们就这么花了二十年的时间互相杀伐,齐国彻底完蛋了。 最后这位齐懿公(5号,公子商人)的死,最值得一提。这位爷继承了祖上的好色基因,购求国中美色,昼夜采阴补阳,还扣留了大臣的媳妇,对大臣说:“寡人爱上你的妻子,你幸运吧。我给你钱,你再去另娶一个吧!”然后,挎着大臣媳妇很牛气地去了城外避暑。 戴绿帽子这位大臣,是个狠角色,联合了齐懿公的另外一个仇家,到郊外避暑山庄服侍齐懿公喝酒。终于喝多了,齐懿公倒在清澈的池水旁、茂密的竹林下,咧着嘴睡着了。两个仇家爬上来,一个抱腰,一个抽剑。齐懿公觉得胳肢窝直痒痒,刚要笑没来得及,脑袋就被切下来了。两个恐怖份子把尸体藏入竹林,拎着人头化装逃奔楚国。 国外的恐怖活动嚣张到这个地步,挂名霸主晋国实在看不过去了。晋国执政官赵盾在山西翼城实施军事演习,然后集结晋、卫、陈、郑四国军队,指派晋“中军佐将”荀林父率领,实施对恐怖份子的武装打击。出发前,赵盾针对国际恐怖主义发表了一通严厉谴责——类似小布什出兵阿富汗前的反恐电视讲话。赵盾要求国际社会通力合作,摧毁恐怖分子的窝点和庇护者,最后赵盾说: “……公民们,朋友们,晋国是一个渴望和平的国家,但我们在这一年里突然意识到,如果恐怖主义不除,世界将永无宁日。齐国和宋国的恐怖弑君事件让所有的晋国人更加懂得了自由的含义,深知赢得自由就要付出代价和牺牲。通过这次军事行动,我们不仅将为齐、宋人民带来宝贵的自由,而且还将为全世界的公众赢得自由,让我们的子孙远离战争。 “对于我们所有的军人——每位战车兵、每位步兵、每位弓箭手、每位国民警卫队员、每位陆战队员——-我需要指出:你们的任务是具体的、对象是明确的、目标是正义的,你们必须信心十足。 “我最近收到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件,其中谈到了许多困难时期我国的现状,这封信出自一位小女孩儿之手,她的父亲是一位军人。 “‘尽管我不希望我的父亲去战斗,’她写道,‘但我仍然希望把他交给您。’ “这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她奉献出她最爱的人,这个小姑娘懂得国家是什么。现在,战争就在眼前,我们不会退缩也不会裹足,因为和平和自由终将战胜邪恶。谢谢大家。愿上帝与晋国同在!” 布什演讲完,对不起,赵盾演讲完,荀林父就接受命令,杀气腾腾,带着四国军队一路鸣钟击鼓,去攻击阿富汗了(对不起,宋国了),要把恐怖分子公子鲍缉拿归案,接受人民的唾沫。然而,这场义正辞严的闹剧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恐怖主义份子公子鲍现在已经当上了国君,他献出好几大车宝贝,贿赂晋军首长及诸侯国参战部队指挥官。具体是什么宝贝,不外乎良马美玉强弓硬矢之类,在现代人看来,还以为是马戏班的几车行头。但是当时人喜欢的就是这个——金玉啊、青铜礼器啊,也确实精美,价值连城,它们并不是大块的金子、玉石,而是金玉被精雕巧作成的礼器、艺术品,造型巧妙,勇夺天工,贵族们就爱这个。 把宝贝们塞到腰包之后,世界宪兵你对我望一眼,我对你望一眼,然后做结论说:“人已经死了,不能复活了,咱也别得‘礼’不饶人了,还是收了礼走人吧。” 于是,四国宪兵解散回家,剿恐好戏半途收场。中原的郑穆公闻讯,摇着头叹息说:“贪财的山西人真是做不了中原霸主了。我们还是趁早找南边的楚国报到去吧,听说楚国那边的楚王商臣死了,新上任了个楚庄王,很牛气的。” 这场虎头蛇尾的剿恐行动,标志着晋国自重耳、晋襄公以来的中原霸主地位的彻底完蛋。 剿恐行动完了以后,小伙子晋灵公已经二十岁了,在位执政了14年(其实是一天也没执政,都是赵盾承包代理的)。可能从小生在深宫之中,成于妇人之手吧,晋灵公长大极为不争气,丝毫没有他爷爷重耳的气度志向,相反是个昏君。《古文观止》里面还专门安排了一篇《晋灵公不君》的文章,为他立此恶照留念。 这里我们插说一下我国历史上昏君们的昏况。我国古代盛产昏君,各个昏起来自有千秋,有的三十年不见大臣,有的大吃大喝,有的泡妞过万、产仔数千,有的善于做木匠活,所有这些都是俗人,不在我们讨论之列。这里专说一下昏起来比较雅致的、年幼的小昏君。南北朝的南齐“东昏侯”,就是个昏小孩,这孩子善于卖肉,用手一抓,斤两一毫不差。他还在皇宫宝殿里养了几十头驴子,这边大臣讨论国事,那边就驴子齐鸣。光养驴子卖驴肉不算本事,东昏侯的后宫还摆开农贸市场,把御膳房每天送来的酒肉拿出来,交给宫女上市场摆摊。摆摊需要有人去买,于是让宦官们拿着钱去买。他媳妇则当市场管理员,东昏侯自己当工商局的。宫女和宦官在买卖过程中还要发生争执,缺斤短两什么的,就要找他媳妇评理。媳妇作出裁判,东昏侯负责执行处罚,吊扣执照或罚款。(简直像演话剧)。 东昏侯还把大白天闲极无聊的宫女们编为军队,让宦官率领,在虚设的战场上,亲自临阵,左冲右杀。有时候他还在战斗中“负伤”,战友们慌忙救护,十分仓惶。每天晚上他都要戒严,有时候夜里骑马出宫,看到老百姓就当成妖精,像唐吉柯德那样冲上去,一抢挑死。(此处不光演话剧,简直是拍电影了)。 同期,另一个南朝小孩“后废帝”也是个顽主,他一天不杀人就闷闷不乐。杀人之余,还拿近卫军统帅萧道成的肚子当箭靶,画上同心圆,以肚脐眼为靶心,差点把老萧射死。多亏一个宫女劝住,说射杀了老萧,以后再找不出这么白这么大的肚子了。于是改用骨头箭射老箫。 这个小孩儿后废帝的死也离奇,这天晚上他比赛完跳高,又从新安寺偷狗回来,睡前嘱咐宫女给他看着天上,一见织女走上鹊桥就叫他。织女要不来,就宰了你。宫女吓坏了,只好先下手,把这小皇帝先宰了,然后提着他的脑袋去找大肚子萧道成。 我们的主角——晋国国君小孩晋灵公,昏庸的程度介于“东昏侯”和“后废帝”之间。他不办农贸市场也不射箭,他的主要玩物是弹弓子,喜欢弹着玩。一开始晋灵公是弹飞鸟,但命中率低,因为鸟是飞的,不好玩,后来就改弹人。人比较多,又不会飞,好弹。晋灵公非常开心。 当时城里的买卖交易都集中在“市”,外带围墙,是专门的街区,而不是散在街坊。晋灵公在“市”里最热闹的地方修起奢侈华丽的楼台,涂上超过国君标准的油漆,然后笑眯眯地掏出弹弓子,从台子顶射大伙,欣赏人们躲避弹丸、抱头鼠窜的惨样。他左右的跟班儿拍着手叫笑(这不是电影也不是话剧,是一种和观众互动的“行为艺术”吧)。 晋灵公这么顽皮,国人都捂着脑袋上的紫包向执政官赵盾告状。赵盾想了想,派士会去劝劝晋灵公。士会是从前“请菩萨代表团”的,现已翻然悔悟,从秦国回来了。他背了好几段《诗经》,劝晋灵公洗心革面。被说的一头雾水的晋灵公倒是不再射人了,改杀人了。有一次,他的大厨师煮熊掌,没煮熟,晋灵公等不及,就把大厨师杀了。还让宫女用车子拉着尸体从朝堂上经过,故意给赵盾看看,算是杀鸡吓猴。(大约晋灵公从小被赵盾管束着,一点儿国君的趣味儿都没有了,权力也都归了赵盾,所以恨赵盾。) 晋灵公对杀人的兴趣是一点点培养起来的,先是用人杀人,后来就用狗杀了。他专门养了一条猛犬,简直就是条狼,身高三尺,色如红炭,能解人意,叫作灵獒。类似美国的Bull Dog,下巴的筋最厉害,咬住人绝不松口。灵獒的专职饲养员享受中大夫待遇,相当于畜牧局长亲自饲养。晋灵公周边的人,稍微伺候不周,就被狗当场扑倒咬死。 赵盾看看不行,说:“这回该我去进谏了。”赵盾谏了一次,没用,于是“骤谏”。骤谏是怎么谏,不知道,大约像暴风骤雨夹着雹子那么去谏吧,强聒不舍,一下子把晋灵公给谏急了。 古代进谏,虽然是为了主子好,如鲁迅所说的“老爷——您的袍子上有点泥,恐怕穿出去不好看呀”,是为了老爷着想。但光有好心还不够,也要讲技巧。你可以故作高深,说“海大鱼”之类玄语引发对方好奇心,也可以像触龙说赵太后那样从拉家常入手,还可以像东方朔数落汉武帝奶妈那样正话反说,或者像“优孟”那样唱着戏“戏说”,师况那样弹着曲儿“演说”,以及编个“三年不鸣”的鸟故事去说。总之,最好不要像“鬻拳”说楚成王那样举着刀子以死相谏。 可是赵盾这种根本没有笑肌肉和幽默感的执政大臣,为人又梗直激烈,只会一本正经地犯颜强谏。晋灵公本来跟赵盾就有代沟,又恨赵盾上侵君权,这回被赵盾谏得急了,真想把赵盾的肠子一截一截抻出来绕在赵盾脖子上,一勒,把赵盾勒断了气儿了事。 也许是自小被赵盾束缚太多了吧,晋灵公走向报复的极端,他派著名猛士“鉏麑”(音“除尼”)去暗杀赵盾。这个猛士呢,却是个慷慨悲歌的壮士,他后半夜扑入赵府,察看形势,伺机动手。门开着,天没亮,赵盾已经起来了,正准备离家去上朝呢。因为时间还早,赵盾坐在堂厅,端端正正穿着肥大的朝服,思索着国家的大事,不觉间睡着了。一派日理万机,兢兢业业,克勤克俭,公而忘私的样子,场面非常感人。 鉏麑觉得惭愧了,他从门里退出来,叹道:“赵上卿不忘恭敬,真是民之主也!”鉏麑不愿意残杀国家栋梁了,但是违抗君命也是不忠,于是这个壮士就“触槐树而死”——自杀了。 这是一个有名的故事,教育着无数后来的古人。鉏麑为了保全忠良,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无愧于“闻义能徙、视死如归”,被誉为刺客中的义士。《轧美案》里,陈世美派韩琪去刺杀陈的老婆秦香莲及其小儿女,韩琪不忍动手,就以自杀谢主子了,估计是模仿鉏麑故事编的吧。 古代没有手表,国君宫殿里用漏壶,铜壶滴水,水尽了,表示时间到了,就敲鼓。城里的官员们听见鼓声,就出发上早朝。大臣们家里也自行掌握钟点,也用漏壶,但跟国君的壶未必同步,偶然起早了,像赵盾那样,等着国君敲鼓来喊,也是常事。 赵盾在等候上朝的时候,举止惟庄惟敬、神态肃然,活脱脱一个持重守正、一丝不苟的元老重臣形象,人民所依赖的领路人,把刺客都给感动死了。史书上这画龙点睛的一笔,使赵盾的形象顿时无限美好,给人以信赖和无比的安全。 史书中还有一个故事,刻画了赵盾之正直仁义。有一次,赵盾在马路上走,看见桑树底下有一个饿人。赵盾停下车问:“你为什么被饿成这样?”那人回答:“我是卫国的留学生,回家断了粮,我又羞于乞讨,又不会偷,所以饿成这样了。”(哈哈,活该。) 赵盾给了这留学生一些饭吃,又送他一些好吃的肉干儿,叫他给老妈。(那时吃肉要么就做肉酱浇在饭上,要么就是干制,所以“肉干儿”司空见惯:把牛羊鹿麋的里脊肉,用棰捣碎,去筋,日晒或烟熏,不经火化,就是肉干儿,在没有冰箱的当时易于保存。现在的金华火腿就类似于它,是最古老的吃肉法。) 赵盾周济困乏,仁义常如此。尽管如此,但针对他的暗杀活动却一浪高过一浪,而且都来自他的主子国君。这实际是国君与强臣之间的权力之争,是卿大夫家族与国君一族的争斗。前文已经反复说过这个意思了,即:在分封制下,国君一族势力有限,君权不够强化,而被分封的卿大夫势力坐大,往往可以干君,赵盾虽然是个仁义的大臣,但确实已经权倾内外,他可以直接决策派出多国部队赴中原剿恐,他甚至开创了以卿大夫身份召集列国盟誓的历史先河(以前都是国君主盟,这会是赵盾主盟),所以晋灵公之斗赵盾,是历史使然,在春秋时代,这类事屡屡可见。最后的结果是赵氏被灭门,我们后文会讲到。 公元前607年9月,小伙子晋灵公出于强化君权之需要,在派猛士鉏麑刺杀未遂的情况下再次摆下鸿门宴,要在宴会上杀死赵家掌门人、国家执政官——赵盾。 突然收到吃饭的邀请,赵盾深深感到忧虑。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赵盾明白这一点,也明白自己一手带大的国君已经发了魔症,但是为了社稷稳定,赵盾还是昂然赴宴。他的车右“提弥明”作为保镖,等在外边车上。 酒刚开始喝上,两厢晋灵公的甲士就布置好了。保镖提弥明从殿下看看不是好事,冲上殿去拉住赵盾说:“按照周礼,国君赐酒,喝三杯就够了,再多喝无礼,来这儿又不是为了吃饭。咱们可以回去了!”说完,拖了赵盾就往外跑。 晋灵公的宦官屠岸贾赶紧叫唤:“两边!关门——,放狗——!”只听那只灵獒“嗷——”地一声跳到殿当间,直扑赵盾(据说它前面已经训练过了,做了一个皮质的“模拟赵盾”——穿着赵盾衣服,肚里却装上狗粮,训练这狗扑上来咬它)。也许是这只灵獒闻了闻,发现真赵盾肚子里没有狗粮味儿,有点犹豫,也许是提弥明乃现役军人,训练有素,总之他三拳两脚,居然把半人高的恶犬击毙。然后拉着赵盾撒腿猛跑。呼啦啦后面的甲士冲上来了。提弥明断后,与之搏斗,被砍成肉泥。赵盾趁机抱头夺门,甲士刚要再追,自己内部却反水了——桑树下那个饿人,现在当了晋灵公甲士,霹雳扑噜跟其他甲士殴成一团,以报从前赵盾济肉之恩。 一看敌人自己斗起来了,赵盾赶紧以鞋的速度逃出宫殿,来到大街上,侥幸活命。(说跑丢了鞋不太准,当时见国君必须脱鞋、脱袜,站在席子上,所以赵盾是光着脚跑的)。赵盾光着脚站在大街上,也不敢回家,径往国境线上奔命,打算也躲到翟国去,因为他在那儿的草原诞生的。半路上,却遇上了堂弟赵穿。 赵穿是莽撞人,前面“河曲之役”的惹祸份子,大嘴巴。他嚷嚷道:“哥哥呀,不跑,主公真不讲理,我去面见他,给你调节调节吧。”于是赵盾在首阳山等候消息,莽撞人赵穿见了晋灵公,二话不说,就把这个可恨又可笑、可悲又可怜的小昏君杀了。晋灵公尸体倒在朝堂,上面沾着酒菜,满面愤懑凄惶。其实晋灵公满可以不当国君,当个春秋时代无忧无虑的乡下野小子多好,爱怎么打鸟怎么打鸟,不会有人来进谏。 赵盾回朝主事,让赵穿去洛阳,迎来了在那里留学的晋襄公的弟弟(重耳的另一个儿子)即位为“晋成公”,晋成公混了没几年就死了,其儿子晋景公继位。 晋国更始,皆大欢喜。不料,有名的史官董狐这时候却出来了,他在国家档案里写道:“赵盾弑其君”。赵盾看后很惊诧,瞪着眼珠问董狐有没有搞错。 董狐回答:“你是国家正卿,你出逃但没有逃出国境。只要在国境内你就是政府负责人,就要对国家安危、主子性命负责。你从国境回来以后,至今也没杀死作乱之人(赵穿),赵穿是你的族人,我不说你弑君说谁呢。”赵盾有口难辩,没奈何,替赵穿背了这个弑君恶名。这就是所谓“董狐直笔”,传为史学美谈,一边是夸董狐刚严不阿,一边也推崇忠君思想,被美美地大书特书在《春秋》一书之中。(关羽先生夜读《春秋》,想来读得滚瓜烂熟,所以才变得那么“忠”啊!) 但赵盾没有借助自己的冲天势力强求董狐改写史书,也不杀这个仗义直笔的董狐,可见赵盾的确“心古”一些,比起后来连杀两个史官的齐国弑君犯“崔杼”,或者大兴文字狱的“我大清”,要雅量高致得多了。世人也都挺同情赵盾,毕竟赵盾是个好官。孔子后来听到这件事,也说:“董狐是个优秀史官,据法直书,毫不隐瞒。赵盾是优秀上卿,遵守法制,甘愿承受坏名声。可惜呀,如果赵盾逃出国境,也就免除罪名了。”——难得他老人家夸别人一句好,不过孔子后半句话,却是不通时务的教条。什么出境就没罪了,赵氏家族与国君的你死我活斗争,是分封制的时势必然,跟出境有什么关系! 赵盾虽然最终活了,但后来,赵盾家族还是被灭门了。赵盾一家的惨剧,使人联想起明朝万历年间的张居正。张居正也是辅佐小孩,辛辛苦苦教小皇帝明神宗读书,皇帝被他束缚多了,成人以后就走向报复的极端,反咬张居正,逼死其子,抄了张家。这也是小皇帝强化君权的时势必然啊。有时候我们看历史,看见好人被冤死了(比如赵盾、张居正之灭家悲剧),颇洒了同情和愤恨的泪水,但我们看不到它背后的政治集团斗争因素。既要从政,就要担负起这样的风险啊。所以,亦无所谓悔,无所谓冤。 唯一不同的是,张居正事先病死掉了,明神宗对他的报复,只限于抄了他的家,逼死他的一两个儿子而已。赵盾就惊险多了,简直被晋灵公反咬得要死,在消极的自卫中,又落了弑君的恶名,后来最终还是被灭了门。世人都很同情赵盾,不过张居正也不是没有人非议,千秋功罪,还待后人评说吧。 赵盾忠心报国,堪称中流砥柱,但赵氏家族太强大了,国君不能容忍。赵盾死后,他的家族还是没有逃掉劫数,全部倒了大霉,遭到灭门之祸。过程是这样的: 赵盾死后,膝下有个儿子赵朔,赵朔在军队里任职,很本分,不爱喝酒,光荣地娶到了国君晋景公的闺女做媳妇。这位金枝玉叶的赵媳妇到了赵家,遇上了一个大色狼——赵朔的叔叔“赵婴齐”。赵婴齐一点儿叔叔样也没有,是个风月场中的老手,一看家里来了个金枝玉叶、国君女儿(嫁给了他侄儿赵朔),激动得坐不住,赶紧拼命引诱,赚得了她的芳心,与其大搞婚外恋、一夜情,败坏赵家家风。这简直是“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啊(焦大语),显示着大家族时日一久之后的腐坏。 但赵家还算有家法,没有《红楼梦》贾府里那么烂。赵家几个头面人物一合计,把赵婴齐驱逐了。赵婴齐从此去了齐国,临行一边走,一边唱:“不要再说想我,不要再说爱我,从此我们之间,只能当当朋友。”。 由于情夫被驱逐,痴心的、金枝玉叶的赵朔媳妇备感生活无聊,她的爱情鸟已经飞走了,她的更年期却提前来到。神经错乱的她遂开始憎恨赵家上下,包括老公赵朔在内。于是她向老爹晋景公诬告:“赵氏就要作乱了。” 我们说,分封制下,由于卿大夫家族都有自己的封地和武装,国君一族不算最牛的,甚至害怕卿大夫家族造反弑君,所以既要笼络又要压制。老赵家就是急待压制的,赵家积累多年,权高势大,盘根错节,炙手可热,尾大不掉,功高震主——这类词在中国文化里真多啊——赵家虽然没有谋反的动机,却有谋反的实力,足以让晋景公害怕,视赵家为白眼狼。正好他女儿前来检举赵朔家谋反,虽然说不出一点证据,但他知道翻旧账。于是找出从前赵朔的爹“赵盾弑其君”的档案,点点头说:“是啊是啊,赵家谋反有罪,该灭。” 同时,赵氏家族里还有俩败类,那就是赵盾的兄弟“赵同、赵括”。这哥俩属于不肖子弟,害群之马。他俩目空一切、恣意横行,总喜欢占大头,欺负人,吹牛皮,吓唬群众,人缘很差。他俩在战场上议论军政,一贯站在错误的一边,专拣大话吹,不听号令而进击,导致三军不利,在一场对楚战役中三军崩败。这俩人进一步连累了赵家。 晋景公于是不犹豫了:“这样的人留着有什么用!赵同、赵括早就该死,再加上从前赵盾谋反有罪,统统给我灭族!”说完,把大拇指竖起来——这是古罗马皇帝的杀人手势——拇指往下一按,人头落地。 真是伴君如伴虎啊,晋景公真敢干啊。他组织了一批屠夫,采取突然袭击,首先冲进赵盾的弟兄赵同、赵括家里切脑袋,把两家几百个脑袋纷纷切掉。赵盾的儿子赵朔一家也在黑名单上,闻讯却并不逃跑,坐在家里等警察来收。他说:“我们赵家忠于晋国,历代皆然,我怎么可以违抗君命,畏死出逃,给先人带来耻辱呢?”于是赵朔这一家也被干掉了。赵氏整个完蛋了。 人都杀光了,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了。从前威风凛凛的赵家,顷刻间瘪成了光秃秃的败皮,在远古的风中扑扇着。唯一没死的是赵朔的媳妇,因为她是晋景公的女儿,并且首告赵家谋反有功,当然不在屠杀之列。她于是带着身孕,回到爸爸晋景公的深宫里,随后生下赵武。这是赵家最后一枚完卵了,等待未来的复出。 我们说,分封制下的政治是一种大家族政治,除了国君一族,国君分封出的赵氏等也是大家族,诸侯国的统治核心就着这些大家族。家族之间制约弥和、彼此消长。其中赵氏一度变得强大,使得君权旁落,国君一族势衰了。于是残杀势不可免,国君一族要拿老赵开刀。但国君一族不是势弱了吗,动手灭老赵实力不够,所以晋景公还要联合其它几家(比如栾氏),联合了起来,一起发兵诛杀,才算干掉了赵氏。国君一族与余下的家族,又互相将就着“和衷共事”下去,当然,共事了不久,在下一本书里,又发生了三郤灭门案,以及国君被弑案。世事轮回,兴衰更迭,包括国君在内的大家族们之间,争杀个不完。一部春秋史,就是一部诸大家族的兴衰史。 一个大家族该如何避免自己的厄运呢?第一要多眯着点儿,这就是老子的道家法门:物状则老,月满则亏,家族发展要有节制,不能太咄咄逼人,要学会激流勇退,方才长存不竭。老子的办法是消极的办法,一般人不肯这么作。而孔子门徒则提出了相对积极的措施:修身、齐家、平天下。“齐家”,就是把家族内部治理好,家族内一旦出现类似赵婴齐、赵同、赵括这样的劣质败类、害群之马,及早乱棒打死,以免贻害满门。家“齐”了,健康兴旺,成员的素质能力也卓越,博得国君和其它家族的赞佩,家族成员才永远有官作,议政、参政、治国、平天下了,家族也长久不衰了。这也确实是个路子,所以要求领导人要管理好自己的亲属,尽管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同时我们也明了了,“修身、齐家、平天下”这三句话不是讲给我们普通老百姓家庭听的。普通人家“齐”不“齐”,是“平”不了什么天下的。你家那三口人修得再“齐”,于天下何损何益?“修身、齐家、平天下”,那是孔子门徒谆谆教诲达官显贵家族的。 不管怎么样,赵氏没有学会老子的激流勇退,又没有学会孔子的齐家(出了赵同等败类),终于被灭了。好在赵氏从前提拔过韩厥,韩厥家族成了赵氏的好朋友(韩厥从前给赵氏拎包的,还记得吗?他杀过赵盾的车夫,得到赵盾嘉奖)。韩厥后来去找晋景公:“赵家全灭光了,他们也是曾经有功于国的。”韩厥请求恢复赵家最后一枚完卵——赵武的贵族身份。晋景公给韩厥面子,答应了。赵家的故事算是到此告一段落。 后来,元朝的杂剧作家根据这段历史,编成了《赵氏孤儿》一戏,传演至今。这“赵氏孤儿”就是赵武。(这两天又快过年了,你可以跑去剧场听这个戏。) 不过杂剧作家们最善于添油加醋,不顾史事,把赵氏、赵武这段历史演绎得更加惊心动魄:戏中说,在最初的赵氏灭门惨案中,赵朔的媳妇刚好临产,生下赵武。但赵妈妈不敢上户口,正在十分焦急,警察又跑来搜查,赵妈妈只好把小孩赵武藏在裤子里。这乖孩子赵武还真争气,没哭,躲过了检查,算是劫后余生。 孩子是怎样藏在裤子里的呢?史学界似乎还没有研究的兴趣,戏台上的群众更是糊里糊涂,不求甚解是国人的特长。试想,如果你穿着一条张惠妹那样的裤子,是无论如何也塞不进孩子的。但是古代的裤子得天独厚,里边可以藏很多东西,因为它根本就算不上裤子,只是两个裤筒而已,穿在从膝盖到小腿上,是半个裤筒,上边没有裤腰、裤裆,也没有三角内裤(但自觉一点的人会用丝布缠于着处)。鉴于此,外面还必须罩裙子遮羞。 所以,当赵妈妈立在产床旁,被侍女扶着,一袭长袍垂下,袍里边就是膝盖以下半截裤筒,中间有很大空余,可以吊着赵武,自由地悬挂着,从而躲过了警察检查。接着,老管家“杵臼”出来了,使用乾坤大挪移,拿别人家的婴儿假冒赵妈妈的新生婴儿赵武,调换出来藏于深山。另一个助理管家程婴则故意举报杵臼,警察得讯,抓到并杀死了杵臼及假孩子,从而停止了深度地追杀真孩子。 真孩子赵武由程婴抚养,藏匿在民间,是赵家最后一点儿骨血。后来赵武有了出息,杀死了仇人,报了仇,恢复了赵家的名誉和官位。老助理管家程婴心满意足,也不想再活了,说:“我再活着,对不起被我出卖而死的杵臼,虽然那是假出卖。但名誉对我更重要,只有死了才能证明我。”说完就把自己勒死了,赵武怎么拦也拦不住。老助理管家程婴离开这个血腥人间,去了天堂,找老管家杵臼团聚。 这当然是戏曲家言,不可信的。只有司马迁的《史记》有“杵臼、程婴”这么一段,也是杜撰的。司马迁大爷被汉武帝欺负了,整天幻想着有侠义之士从天而降,踩平世间不平之道,就编出“杵臼、程婴”两个义士来。实际上,赵武的妈妈(赵朔媳妇)首告老赵家有功,不在处罚之列,带着身孕搬去老爹晋景公宫里安置。她新生的儿子赵武还很快封得了官位和一些土地。 孤儿赵武同志二三事: 后来赵武长大,出落得弱不禁风、神经过敏,也慢慢地步入了可怕的政坛,从新组建赵氏的家族。二十岁时赵武举行加冠典礼,标志长大成人,并去拜会其它各大家族的族长——都是些卿大夫家族,接受美好祝福。赵武首先在路上看见栾书,栾书是当时的执政官,栾氏家族是国内地位最高的家族,栾书讲:“你的冠很美啊!以前我做你父亲赵朔的副官,他外表很美,但华而不实,请你努力讲求实效吧!” 赵武去又见中行宣子(也是一个卿家族的掌门人),宣子望着他的冠说:“美啊!可惜我老了。” 去见范文子,范文子就是士会,“迎菩萨代表团”的,士会说:“现在你可要警惕啦,贤明的人得到宠爱后会警戒,傻瓜才会骄傲。我听说晋文公重耳最爱听百姓意见,叫瞎眼的乐师在朝廷上诵读前代箴言,让百官献诗讽谏,在歌谣中辨别吉凶,在道路上询问毁誉。先君重耳最痛恨的就是骄傲自大。” 去见驹伯,驹伯说:“美啊!但是年轻人不如老年人的地方还多得很哪!” 去见韩厥——这是赵氏的大恩人,一直在保护、提拔赵武。韩厥说:“要谨慎警诫啊,这就叫成人。成人的关键就是亲近善人。一开始就亲近善人,善人再推荐善人,那么,不善的人就没法到自己身边了。一开始就亲近不善的人,不善的人又引进不善的人,那么,善人也就没法到自己身边了。”(哇塞,绕口令啊) 去见智莹,智莹说:“你要好好努力呀!作为赵衰的重孙、赵盾的孙子,二十岁了你还只是个大夫,这不是耻辱吗!赵衰的文才,赵盾的忠心,难道你可以忘记吗!赵衰通晓前代典章,辅佐晋文公,精通法令而终于执政!赵盾在襄公、灵公时代尽心谏诤,被灵公憎恨,还是冒死强谏,虽然弑君,这能说他不忠吗!你好好努力吧,有你爷爷的忠心,加上祖爷爷的文才,侍奉君王就一定会成功啊。” 去见郤犨,郤犨说:“年少而当官的人很多,我怎么安排你呢?”去见郤至,郤至说:“你比不上别人,可以退而求其次。” 最后去见张老,把各位卿大夫的话转述给他。张老名叫张孟,是老张家第一个见诸史书的人(看来张家根还在山西)。张老说:“好呀,听从栾书的话,可以使自己不断进步;听范叔的教诲,可以恢宏自己的德行;听韩子的告诫,有助于成就事业。至于最后三个姓郤的话,使人丧气,别听他们胡掰。” 哈哈,这段逸事写来真让人哭中发笑,想想人生,不也就是如此吗? 这位孤儿赵武,温良恭俭让,从新军将、上军将,一点儿一点,终于在25年后熬到了极点,执晋国国政达七年。赵武由于父辈举家罹难,自幼幽闭宫中,步入翻覆无定的政坛以后,人生惊涛骇浪,几度荣辱起伏,于是养成了和赵衰差不多的谦虚性格,虽然贵为晋国执政官,他仍然夹着尾巴做人,性情温和,多次与中原诸侯会盟手拉着手,呼唤着一个充满情和爱的世界,甚至把楚人也拉进来。赵武死后谥号为“文子”,表示他个性和气(卿大夫也可以有谥号的)。 赵武有一次盖了新房子,全家搬进去,同僚都来贺喜,献上祝福的话。历史上第一个姓张的人——张孟同志的献词最好:“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成语“美轮美奂”) 赵武的答谢词更棒:“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全腰领以从先大夫于九原也。”意思是,如果我能够脖子上不掉脑袋,腰不受斩刑,平安地在这房子里老死,不给祖宗抹黑地颐享天年,平安去到九泉之下,见祖宗,也就心满意足啦。以抑制的情触表达人生的祝福,两人深得作文之妙,好处难与人说啊。 赵武盖的这个房子,当初房椽都打磨抛光得很漂亮。张孟看见以后,掉头就走。赵武赶紧乘车去追,说:“我有不对的地方,您也应当告诉我呀。” 张老回答:“天子的宫殿,房椽要加以磨光;诸侯的房椽粗粗磨一下就可以;大夫家的只需削光;士的房子削掉节杈就可以了。尊卑等级,这就是礼。现在你显贵了,忘了礼,我恐怕你不能免祸。” 赵武赶紧回家停止打磨房椽。家人想拆掉从来。赵武说:“不必。让后代人看到,那些削的,是知仁义的人做的,那些打磨的,是不仁的人做的。” 由于赵武仁义和气,普遍得到国内外人的尊重,寿终正寝于晋国执政官的位置,没出什么大事。赵氏家族再次繁荣昌盛了。到了赵武的孙子赵简子、重孙子赵无恤辈,赵家却又咄咄逼人起来,跟赵盾一样赫赫烈烈了。赵简子奋发图强,占据晋阳、邯郸等强城大邑,实力和财富凌驾于国君之上,无诸侯之名而有诸侯之实。最终,赵无恤独立成为战国七雄的赵国,到了未来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时期,赵国带领河北河南山西毗邻地域,一度冠绝北方。赵国的名人,有享有战国四公子美名的平原君赵胜,也有纸上谈兵的败将赵括。这都是后话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