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汉文
作者: 张廷玉
●卷十
☆吕后
后讳雉,字娥句,单父人。高帝为亭长时纳之。汉元年立为王后,五年立
为皇后。惠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少帝即位,临朝称制。寻废少帝,立恒山王弘,
凡临朝八年。
〇除重罪诏(元年)
前日孝惠皇帝言欲除三族罪、妖言令,议未决而崩,今除之。(《汉书·吕
后纪》)
〇议定列侯功次诏(二年)
高皇帝匡饬天下,诸有功者皆受分地为列侯,万民大安,莫不受休德。朕思
念至於久远而功名不著,亡以尊大谊,施后世。今欲差次列侯功以定朝位,臧於
高庙,世世勿绝,嗣子各袭其功位。其与列侯议定奏之。(《汉书·吕后纪》)
〇废少帝诏(四年夏)
凡有天下治为万民命者,盖之如天,容之如地;上有欢心以安百姓,百姓欣
然以事其上,欢欣交通而天下治。今皇帝疾久不已,乃失惑昏乱,不能继嗣奉宗
庙祭祀,不可属天下。其代之。(《史记·吕后纪》:帝壮,或闻其母死,非真
皇后子,乃出言曰:“后安能杀吾母而名我,我未壮,壮即为变。”太后幽之永
巷中,太后曰云云。《汉书·吕后纪》作《诏》。)
〇议昭灵等尊号诏(七年)
昭灵夫人,太上皇妃也;武哀侯、宣夫人,高皇帝兄姊也。号谥不称,其议
尊号。(《汉书·吕后纪》)
〇报匈奴冒顿书
单於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日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
步失度,单於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
以奉常驾。(《汉书·匈奴传》:高后时,冒顿浸骄,乃为书,使使遗高后,使
大谒者张泽报书。)
☆程姬
程姬,景帝妃,生鲁共王馀、江都易王非、胶西於王端。武帝时就鲁国,为
王太后。
〇遗孙女徵臣书
国中口语籍籍,慎无复至江都。(《汉书·江都王非传》:非薨,子建嗣,
建女弟征臣为盖侯子妇。建与奸,后数使使至长安迎徵臣,鲁恭王、太后闻之,
遗征臣书。)
☆昭上官后
后,陇西上わ人,左将军上官桀孙女。昭帝始元四年召为婕妤,寻立为皇后。
昌邑王即位,尊为皇太后,时年十五。宣帝即位,为太皇太后,立四十七年,建
昭二年崩,年五十二。
〇玺书征昌邑王
制诏昌邑王,使行大鸿胪事少府乐成、宗正德、光禄大夫吉,中郎将利汉征
王,乘七乘传诣长安邸。(《汉书·武五子传》)
☆公孙婕妤
婕妤名徵史。宣帝纳为妃,拜婕妤,生东平王宇。元帝初随王就国,为东平
太后。
〇奏免东平相王尊
尊为相,倨慢不臣,王血气未定,不能忍。愚诚恐母子俱死。今妾不得使王
复见尊。陛下不留意,妾愿先自杀,不忍见王之失义也。(《汉书·王尊传》)
☆元王皇后(一)
后名政君,魏郡元城人。宣帝时,东平王聘为姬,未入而王薨。五凤中,入
掖廷为家人子。甘露中,元帝为太子,纳为妃,生成帝。元帝即位,以为婕妤,
寻立为皇后。成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居长信宫。哀帝即位,为太皇太后。平帝
即位,临朝,委政於莽。平帝崩,立刘婴为孺子,以莽为摄皇帝。莽篡位,废为
新室文母太皇太后。建国五年崩,年八十四。
〇诏有司复甘泉泰等祠(永始三年十月)
盖闻王者承事天地,交接泰一,尊莫著於祭祀孝武皇帝大圣通明,始建上下
之祀,营泰於甘泉,定后土於汾阴,而神安之,飨国长久,子孙蕃滋,累世
遵业,福流於今。今皇帝宽仁孝顺,奉循圣绪,靡有大愆,而久无继嗣。思其咎
职,殆在徙南北郊,违先帝之制,改神旧位,失天地之心,以妨继嗣之福。春
秋六十,未见皇孙,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朕甚悼焉。《春秋》大复古,善顺祀。
其复甘泉泰,汾阴后土如故,及雍五、陈宝祠在陈仓者。(《汉书·郊祀志》
下)
〇治问成帝发病状诏(绥和二年三月)
皇帝暴崩,群众ん哗讠华怪之。掖庭令辅等在后庭左右,侍燕迫近,杂与御
史、丞相、廷尉治问皇帝起居发病状。(《汉书·外戚传》下,成帝崩,民间归
罪赵昭仪,皇太后诏大司马莽、丞相大司空云云,赵昭仪自杀。)
〇诏有司复长安南北郊(绥和二年三月)
皇帝即位,思顺天心,遵经义,定郊礼,天下说喜,惧未有皇孙,故复甘泉
泰,汾阴后土,庶几获福。皇帝恨难之,卒未得其佑。其复南北郊长安如故,
以顺皇帝之意也。(《汉书·郊祀志》下:成帝崩,皇太后召有司。)
〇诏有司复甘泉泰汾阴后土祠(建平三年十一月)
皇帝孝顺,奉承圣业,靡有解怠,而久疾未瘳。夙夜惟思,殆继体之君不宜
改作。春秋大复古,其复甘泉泰汾阴后土祠如故。(《汉书·郊祀志》下,明
年复令太皇太后诏有司。)
〇贬徙赵太后诏(元寿二年七月)
前皇太后与昭仪俱侍帷幄,姊弟专宠锢寝。执贼乱之谋,残灭继嗣,以危宗
庙,讠悖天犯祖,无为天下母之义。贬皇太后为孝成皇后,徙居北宫。(《汉书
·外戚·孝成赵皇后传》:哀帝崩,王莽白太后,诏有司。)
〇令傅皇后退居桂宫诏(元寿二年七月)
定陶共王太后与孔乡侯晏同心合谋,背恩忘本,专恣不轨,与至尊同称号,
终没,至乃配食於左坐,悖逆无道。今令孝哀皇后退就桂宫。(《汉书·外戚·
孝哀傅皇后传》:哀帝崩,王莽白太皇太后下诏。)
〇废赵皇后诏(元寿二年八月)
皇后自知罪恶深大,朝请希阔,失妇道,无共养之礼,而有狼虎之毒,宗室
所怨,海内之雠也,而尚在小君之位,诚非皇天之心。夫小不忍乱大谋,恩之所
不能已者义之所割也,今废皇后为庶人,就其园。(《汉书·外戚传》)
〇禁举赦前事诏(元寿二年九月)
夫赦令者,将与天下更始,诚欲令百姓改行洁己,全其性命也。往者有司多
举奏赦前事,累增罪过,诛陷亡辜,殆非重信慎刑,洒心自新之意也。及选举者,
其历职更事有名之士,则以为难保,废而弗举,甚谬於赦小过举贤材之义。诸有
臧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皆勿案验,令士厉精乡进,不以小疵妨大材。自今以来,
有司无得陈赦前事置奏上。有不如诏书为亏恩,以不道论。定著令,布告天下,
使明知之。(《汉书·平纪》)
〇令王莽勿辞安汉公诏(元始元年正月)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属有亲者,义不得阿。君有安宗庙之功,不可以
骨肉故蔽隐不扬,君其勿辞。(《汉书·王莽传》上)
君以选故而辞以疾,君任重,不可阙,以时亟起。(《汉书·王莽传》上)
〇益封孔光等四辅诏(元始元年正月)
太傅博山侯光宿卫四世,世为傅相,忠孝仁笃,行义显著,建议定策,益封
万户,以光为太师,与四辅之政。车骑将军安阳侯舜,积累仁孝,使迎中山王,
折冲万里,功德茂著,益封万户,以舜为太保。左将军光禄勋丰宿卫三世,忠信
仁笃,使迎中山王,辅导共养,以安宗庙,封丰为广阳侯,食邑五千户,以丰为
少傅。皆授四辅之职,畴其爵邑,各赐第一区。侍中奉车都尉邯宿卫勤劳,建议
定策,封邯为承阳侯,食邑二千四百户。(《汉书·王莽传》上)
〇以王莽为太傅诏(元始元年正月)
大司马新都侯莽三世为三公,典周公之职,建万世策,功德为忠臣宗,化流
海内,远人慕义,越裳氏重译献白雉。其以召陵、新息二县户二万八千益封莽,
复其后嗣,畴其爵邑,封功如萧相国,以莽为太傅,干四辅之事,号曰安汉公。
以故萧相国甲第为安汉公第,定著於令,传之无穷。(《汉书·王莽传》上)
〇听王莽让益封诏(元始元年正月)
公自期百姓家给,是以听之。其令公奉、舍人、赏赐皆倍故。百姓家给人足,
大司徒、大司空以闻。(《汉书·王莽传》上)
〇拜平帝母卫姬为中山孝王后诏(元始元年六月)
中山孝王后深分明为人后之义,条陈故定陶傅太后、丁姬悖天逆理,上僭位
号,徙定陶王於信都,为共王立庙於京师,如天子制,不畏天命,侮圣人言,坏
乱法度,居非其制,称非其号。是以皇天震怒,火烧其殿,六年之间大命不遂,
祸殃仍重,竟令孝哀帝受其馀灾,大失天心,夭命暴崩,又令共王祭祀绝废,精
魂无所依归。朕惟孝王后深说经义,明镜圣法,惧古人之祸败,近事之咎殃,畏
天命,奉圣言,是乃久保一国,长获天禄,而令孝王永享无疆之祀,福祥之大者
也。朕甚嘉之。夫褒义赏善,圣王之制,其以中山故安户七千益中山后汤沐邑,
加赐及中山王黄金各百斤,增傅相以下秩。(《汉书·外戚·中山卫姬传》)
〇封王坚固为邛成侯诏(元始元年)
孝宣王皇后,朕之姑,深念奉质共修之义,恩结於心。惟邛成共侯国废祀绝,
朕甚闵焉。其封共侯曾孙坚固为邛成侯。(《汉书·外戚·孝宣王皇后传》:元
始中,成帝太后下诏。案《外戚·恩泽侯表》作元始元年,知即太皇太后也。)
〇令王莽平决奏事诏(元始元年)
皇帝幼年,朕且统政,比加元服。今众事烦碎,朕春秋高,精气不堪,殆非
所以安躬体而育养皇帝者也。故选忠贤,立四辅,群下劝职,永以康宁。孔子曰: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自今以来,惟封爵乃以闻。他事,安汉公、
四辅平决,州牧二千石及茂材吏初除奏事者,辄引入至近署对安汉公,考故官,
问新职,以知其称否。(《汉书·王莽传》上)
〇还傅喜诏(元始初)
高武侯喜姿性端悫,论议忠直,虽与故定陶太后有属,然终不顺指从邪,介
然守节,以故斥逐就国。传不云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还喜长安,
以故高安侯莫府赐喜,位特进,奉朝请。(《汉书·傅喜传》)
〇罢申屠刚诏
刚所言僻经妄说,违背大义,其罢归田里。(《后汉·申屠刚传》平帝时,
举贤良方正对策。莽令太后下诏。)
〇更名诏(元始二年春)
皇帝二名,通於器物,今更名,合於古制。使太师光奉太牢告祠高庙。(
《汉书·平纪》)
〇赐公孙弘子孙当为后者爵诏(元始二年四月)
太皇太后诏大司徒大司空,盖闻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要,在於节俭。
《》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礼。”“礼,与奢也宁俭。”昔者管仲相齐桓,霸
诸侯,有九合一匡之功,而仲尼谓之不知礼,以其奢泰侈拟於君故也。夏禹卑宫
室,恶衣服,后圣不循。由此言之,始之盛也。(“始”一作“治”。)德优矣,
莫高於俭。俭化俗民,则尊卑之序得,而骨肉之恩亲,争讼之原息。斯乃家给人
足,刑错之本也欤?可不务哉!夫三公者,百寮之率,万民之表也。未有树直表
而得曲影者也。孔子不云乎:“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维汉兴以来,股肱宰臣,身行俭约,轻财重义,较然著明,未有若故丞相平津侯
公孙弘者也。位在丞相,而为布被,脱粟之饭,不过一肉。故人所善宾客,皆分
奉禄以给之,无有所馀。诚内自克约,而外从制。汲黯诘之,乃闻於朝,此可谓
减於制度而可施行者也。德优则行,否则止,与内奢泰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
科。以病乞骸骨,孝武皇帝即制曰:“赏有功,褒有德,善善恶恶,君宜知之。
其省思虑,存精神,辅以医药。”赐告治病牛酒杂帛。居数月,有瘳,视事。至
元狩二年,竟以善终於相位。夫知臣莫若君,此其效也。弘子度嗣爵,后为山阳
太守,坐法失侯。夫表德章义,所以率俗厉化,圣王之制,不易之道也。其赐弘
后子孙之次当为后者,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征诣公车,上名尚书,朕亲临拜
焉。(《史记·平津侯传》附录,又略见《汉书·公孙弘传》。)
〇诏群臣(元始二年)
盖闻母后之义,思不出乎门阈,国不蒙皇帝年在襁褓,未任亲政,战战兢
兢,惧於宗庙之不安。国家之大纲,微朕孰当统之?是以孔子见南子,周公居摄,
盖权时也。勤身极思,忧劳未绥,故国奢则视之以俭,矫枉者过其正,而朕不身
帅,将谓天下何!夙夜梦想,五谷丰孰,百姓家给,比皇帝加元服,委政而授焉。
今诚未皇於轻靡而备味,庶几与百僚有成,其勖之哉。(《汉书·王莽传》上:
莽帅群臣奏愿遵帝王之常服,复太官之法膳,又令太后下诏。)
〇诏王莽(元始二年)
闻公菜食,忧民深矣。今秋幸孰,公勤於职,以时食肉,爱身为国。(《汉
书·王莽传》上)
〇勿采王莽女诏(元始三年春)
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采。(《汉书·王莽传》上)
〇为平帝纳采王莽女诏(元始三年春)
遣大司徒、大司空策告宗庙,杂加卜筮,皆曰:兆遇金水王相,卦遇父母得
位,所谓康强之占,逢吉之符也。(《汉书王莽传》上。)
〇诏王莽(元始三年)
夫唐尧有丹朱,周文王有管、蔡,此皆上圣亡奈下愚子何,以其性不可移也。
公居周公之位,辅成王之主,而行管、蔡之诛,不以亲亲害尊尊,朕甚喜之。昔
周公诛四国之后,大化乃成,至於刑错,公其专意翼国,期於致平。(《汉书王
莽传》上:莽子宇使吕宽夜持血洒莽第门,莽执宇送狱,饮药死,甄邯等白太后
下诏。)
〇非坐不道无得系妇女老弱诏(元始四年正月)
盖夫妇正则父子亲,人伦定矣。前诏有司复贞妇,归女徒,诚欲以防邪辟,
全贞信。及毛悼之人刑罚所不加,圣王之所制也。惟苛暴吏多拘系犯法者亲属,
妇女老弱,构怨伤化,百姓苦之。其明敕百寮,妇女非身犯法,及男子年八十以
上七岁以下,家非坐不道,诏所名捕,它皆无得系。其当验者,即验问,定著令。
(《汉书·平纪》,又见《通典》一百六十三。)
〇诏孔光等(元始四年四月)
公每见,叩头流涕固辞,今移病,固当听其让,令视事邪?将当遂行其赏,
遣归就第也?(《汉书·王莽传》上)
〇许刻宰衡太傅大司马印章诏(元始四年)
可。如相国,朕亲临授焉。(《汉书·王莽传》上)
〇答群臣请加王莽九锡诏(元始四年)
可。其议九锡之法。(《汉书·王莽传》上)
〇诏孔光(元始四年)
太师光,圣人之后,先师之子,德行纯淑,道术通明,居四辅职,辅导於帝。
今年耆有疾,俊艾大臣,惟国之重,其犹不可以阙焉。《书》曰:“无遗老。”
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其令太师毋朝,十日一赐餐。赐太师灵寿杖,黄门令为
太师省中坐置几,太师入省中用杖,赐餐十七物,然后归老於第,官属按职如故。
(《汉书·孔光传》,又《书抄》五十二引《汉官仪》三条,并云元始元年,与
《汉书》为异。)
历史文库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