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文学书苑人物传记哥伦比亚黑手党>第十六章 谈判未果 三号头目遭引渡

哥伦比亚黑手党

作者: 阿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六章 谈判未果 三号头目遭引渡


  谈判末果.相持50多天之后,只好“图穷匕首见”——索查广场再成“屠场”。
  三号头目一生风流倜傥,最后却因女人落入法网,引渡美国被判160年,依然阴魂不散……哥伦比亚“改朝换代”.新总统恩威并施重在“招安”。
  l990年1月23日,诺列加被关进美国马里思监狱不久,哥伦比亚麦德林贩毒集团同政府的第二轮谈判重新开始。
  从1989年9月6日到l990年1月初,哥伦比亚政府向美国一共引渡了13名贩毒分子。这13名被引渡者都被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处了85年以上的有期徒刑,而且没有一个允许保释。这对哥伦比亚的贩毒分子造成了一种极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黄金行动”胜利和美国政府逮捕了巴拿马政府首脑诺列加将军,更让哥伦比亚和南美地区所有的贩毒集团,都成了惊弓之鸟。
  现在,麦德林贩毒集团的代表又同政府的代表坐到谈判桌前来了,所以,哥伦比亚总统巴尔科决定采取适可而止的态度,在加紧围剿追捕,进行严厉打击的同时,改变一些策略,将打击和对自动投降的贩毒分子予以宽大处理结合起来。巴尔科总统认为,这样也许更能有效地全面打击和瓦解贩毒集团,取得哥伦比亚扫毒战的最后胜利。
  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私人原因就是,巴尔科总统的任职即将结束。他不想在他下台前最后的日子里,把这件事办得太过火,给他的后任留下一个话柄。任何事情的解决都得讲究一个“度”,狗急了也会跳墙或回过头来咬人,何况是这种亡命徒的贩毒分子。如果他们一旦发现连投降都没有出路,那么只有拼个鱼死网破。
  然而,谈判的结果并不尽人意,双方代表在谈判桌边的对话,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尽管麦德林贩毒集团遭受到一系列的重创,但埃斯科瓦尔的教父巴列霍并没有作出让步和向政府靠拢的打算。他提出来的许多条件都是旧话重提,并没有新的内容,其中包括不能没收麦德林贩毒集团头目的财产和不得引渡等等。而政府一方的代表、巴尔科总统的密友蒙托亚,尽管自己的儿子被贩毒集团绑架过,但他并没有屈服于这种威胁,更不担心会有第二次绑架的事件发生。因为美国人的强硬态度已表明,全面性的禁毒已成了各国的共识。南美地区和加勒比海沿岸的毒贩,随着古巴军事首脑奥乔亚的覆灭和巴拿马诺列加的被捕,也都认识到了自己的末日已为期不远。哪怕是总统巴尔科即将隐退,但禁毒运动已是众望所归,大势所趋,已形成了一股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并不可能因为某一任或某一位领导人的更迭可以左右。因此,他依然明确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引渡问题可以考虑,但这些毒枭利用贩毒所牟取的非法所得,一定要查封收缴。否则,这种禁毒就毫无意义了。
  双方一直僵持了50多天,相持不下。这时,麦德林贩毒集团的一号头目埃斯科瓦尔同三号头目莱德尔商量,应该再来一点“荤”的,给他们的谈判代表增加一点谈判的筹码。
  莱德尔对埃斯科瓦尔的这种想法早就心领神会,表示完全赞同。于是,一场新的谋杀又在波哥大酿成。
  l990年3月22日,哥伦比亚爱国联盟党的总统候选人哈拉米略,驱车前往波哥大西部的索查广场,准备在那里举行他的第五次竞选演说。
  对于波哥大西部的这个索查广场,广大的波哥大市民并不陌生。尤其是半年多以前的1989年8月明日,43岁的自由党总统候选人路易斯·卡洛斯·加兰血溅广场,倒在贩毒分子的枪口之下以后,人们对这里更有一种恐怖的感觉。
  爱国联盟党的总统候选人哈拉米略之所以又一次选择这个索查广场进行他的竞选演说,其目的当然很清楚,他无非是要向他的选民表示他的禁毒决心和对贩毒分子的蔑视。尽管他的竞争对手加兰倒下了,但哥伦比亚禁毒运动并不能就此而终结。他竞选总统的口号,就是“还哥伦比亚以清白”。他曾多次向千千万万的选民承诺,如果他当上了哥伦比亚总统,他执政的第一招就是要去掉哥伦比亚“毒品王国”的帽子,决不靠所谓的“可卡因美元”来支撑自己的政府。
  哈拉米略的这种竞选纲领既大胆,又切中了哥伦比亚的时弊,得到了广大选民的支持和拥戴。因此,在这次大选前夕,他同其他的几位总统候选人相比,更显得咄咄逼人,风头正劲,行情一直看好。
  现在,哈拉米略的竞选班子又技高一筹,为他安排了这么一招险棋,让他在加兰倒下去的地方公开地向贩毒集团叫板。如果这一招险棋成功了,那么,在总统竞选的最后决战中,哈拉米略就会稳操胜券。
  但是,这的确也是一招险棋。虽然贩毒集团此时正在同政府对话,形势有所缓和,但谈判的进程并不令人乐观,因此,在哈拉米略去索查广场之前,他的竞选班子和爱国联盟党总部采取了一切有力的措施,防患于未然,确保哈拉米略的安全,以防加兰的悲剧重演。
  谁知哈拉米略的这次竞选演说,却撞到了麦德林贩毒集团的枪口上一一他们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只有企图通过谋杀和恐吓争取。
  于是,当3月22日下午3时,哈拉米略的车队开进索查广场时,一场流血事件就发生了。
  索查广场的中央有一座临时搭起来的讲台,讲台周围和广场附近的高楼上,都布满了负责保卫安全的军警。哈拉米略的支持者和爱国联盟党的骨干分子,就像人墙一样被特地安排在讲台的最前面,将讲台围得水泄不通,以防不三不四的人和贩毒分子接近讲台。
  3时20分,哈拉米略在一群身材高大的保镖的簇拥下,将防弹轿车直接开到讲台前才下了车,然后径直走上讲台。这时,整个广场顿时欢声雷动,聚集在这里的近万名市民热情地鼓掌拥抱,欢迎这位未来的最强硬的禁毒总统。
  哈拉米略在群众的欢呼声中频频招手,然后拉开洪亮的嗓子,神采奕奕地进行他的竞选演说。他那激昂的调子和深得人心的竞选措施,不时被一阵阵的掌声和欢呼声所打断。哈拉米略这时也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他似乎看到自己走进总统府的那一天的盛况。他的演讲也更加激越、精彩,充满着一种成功的自信和喜悦。这时,他已经把危险丢到脑后去了,然而危险也正是在这时悄悄向他走来。
  几位新闻记者在人群中挤来挤去,他们超负责保卫的军警和爱国联盟的骨干分子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时,悄悄地向讲台靠近。
  ——他们就是莱德尔派来的杀手。
  莱德尔和埃斯科瓦尔商量的结果是,不把谋杀安排在哈拉米略演讲的开始,而是安排在演讲进行了一半之后。这时,处在兴奋之中的人们,那种高度的戒备之心就会松懈下来,把兴奋点转移到另一个方面。这样,就会给他们创造一个下手的机会。
  事情的发展过程完全在他们的预料之中。当这几位化装成新闻记者的杀手挤入人群之后,根本没有引起什么人的怀疑和注意。这时,他们分散开来,举起了手中的照相机——一种有特殊装置的自动手枪。随着那上面的“快门”的“咔嚓”声,一连串的子弹就飞上了讲台,哈拉米略和他的保镖们一个个都中弹倒下。
  哈拉米略倒下去之前,正张开双臂举向空中,一个“矿’形的手势像庆祝胜利一样。然而,就在这时,一串子弹准确无误地击中了他的左胸,他就是带着这种胜利的姿势倒在讲台上,倒在血泊之中。
  台下顿时大乱,索查广场又一次沉浸在恐怖之中,而且是在午后的阳光之下Z这几任杀手见大功告成,便一个个摔掉身上的“照相机”,混在人群之中往广场外逃去。
  事后,波哥大警方从扔在广场这几架特殊的“照相机”,终于查到了谋杀哈拉米略的凶手是谁。
  于是,持续了55天的谈判彻底宣告结束,巴尔科总统再一次向麦德林贩毒集团发起新的进攻。
  几天之后,哥伦比亚缉毒部队意外地抓获了一位名叫塞尔米拉曼塞娜的女人,经过审讯,这位身材苗条,风流漂亮的女人原来就是麦德林贩毒集团三号头目、有哥伦比亚“黑手党教父”之称的莱德尔的情妇。
  莱德尔,这位哥伦比亚的大毒枭不仅腰缠万贯,富甲一方,而且生就一副电影明星的派头。他潇洒英俊,风度翩翩,尽管他是麦德林贩毒集团的三号头目,尽管他的妻子是漂亮的影视两栖明星和名模特莱齐娜,但他周围依然美女如云。追求他的女人不是歌星、电影明星就是舞蹈家和女大学生,甚至还有许多身价百倍的名媛千金。这一切,都与他那充满男子汉扭力的派头有关。许多女人都以占有他一张照片,或与他一度春风为荣。在哥伦比亚,他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其知名度几乎与埃斯科瓦尔齐名,而其中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政府屡次通缉的要犯或者是有钱。
  莱德尔平时的业余爱好之一,就是收集明星名人的照片,在他的饭店或餐厅的墙壁上,四周几乎全都挂满了影星、歌星的巨幅照片,至于他的卧室更不用说了。他的一生几乎是生活在美女和明星之中。
  莱德尔一生真正崇拜的偶像有两个:一个是著名歌星约翰·列农,另一个就是希特勒。
  在他那座豪华饭店的前厅里,竖着一尊真人大小的塑像,这就是1981年死于崇拜者枪口之下的约翰·列农。莱德尔花了几百万美元,请了麦德林大学美术学院一位有名的雕塑家和他的一群学生,将这位崇拜者塑成这么一尊塑像,坚在饭店的大厅里。
  希特勒是莱德尔的另一个偶像。他虽然没有公开地把希特勒像列农一样坚在自己的饭店里,但是他却像当年希特勒建立党卫军那样,在哥伦比亚创建了一个右翼激进党“拉丁美洲人运动”。在当时,这个激进党派组织已拥有党员1万多人。更值得一提的是,他领导的这个政党在地区议会中赢得了两个议席,在地区参议院中占有了11个席位。他除了创办报纸之外,还经常利用“拉丁美洲人运动”的讲坛发表演说,号召哥伦比亚团结起来,消除“出卖祖国的叛徒”,号召废除1979年哥伦比亚政府同美国签订的(毒品走私犯引渡协定)。
  为了笼络人心,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莱德尔不惜将数不清的钱财捐献给国民和国家,经常做出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惊人之举。
  他先后赠给地方政府一架飞机,向麦德林市内的一家中学捐赠价值近1万美元的教学仪器,花了7000美元改造了一幢记者协会的办公楼,用自己的飞机将一名生命垂危的姑娘送往首都波哥大治疗,他还向地震灾区的难民一次捐献了5000美元的救济款,被当地人称为德高望重的“唐·卡洛斯”——使他获得了意大利黑手党教父一样的荣誉……但是,在另一方面,莱德尔又同埃斯科瓦尔和奥乔亚等人一样,极端残忍地迫害那些禁毒人土,向政府施加压力,制造一次又一次的暗杀事件,将哥伦比亚笼罩在死亡的恐怖之中,使之成为政府多次通缉的要犯。
  “黄金行动”以后,莱德尔同埃斯科瓦尔及加查等毒枭侥幸地逃出“黄金庄园”,在深山老林和一些小镇潜伏了几天,躲过政府的追捕之后,就逃进了他那座豪华的“贝罗卡”庄园,过着打家劫舍和花天酒地的生活。
  莱德尔的“贝罗卡”庄园位于麦德林市西郊叙公里的奥内格罗镇。这里青山绿水,鸟语花香,高大的棕桐树四季长青。在长青的棕桐树丛中,掩映着一片高高低低的楼房群,粉红色的屋顶,淡黄色的墙壁,犹如童话中的小木屋。这就是莱德尔的“贝罗卡”庄园。
  莱德尔逃进“贝罗卡”庄园之后,仅仅只是过了几天的自在日子,就开始兴风作浪。
  有一天,他带领三名保镖,化装成一位大老板,来到麦德林市寻欢作乐。在麦德林的一家娱乐城,他遇到了一对男女青年,男的叫查莱德,是麦德林歌剧院的首席小提琴手。一头的自然卷发,修长的身材。尤其是他那种“哈姆莱特”式的忧郁,很是令那些上流社会的贵夫人和小姐动情。在麦德林,他有“小哈姆莱特”之称,物质生活虽然很贫穷,除了一套标志自己身份的燕尾取之外,其他的几乎不值一文钱,但他的“精神生活”却丰富多彩,身边经常是美女如云,围绕他转的不是富婆,就是青春貌美的女大学生。他身边的那位女子,就是塞尔米拉·曼塞娜,麦德林音乐学院声乐系的学生。
  曼塞娜的父亲是麦德林有名的企业家,市议会议员,除了有钱还有名望。因此,这位小提琴手查莱德便在一次音乐会上,与这位曼塞娜一见钟情。共同的爱好和一身的浪漫气息,让这一对青年男女形影不离,成为麦德林许多公共场所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引得许多人都羡慕不已。
  这天夜晚,在这家有名的娱乐城,查莱德同曼塞娜又沉浸在音乐和舞曲之中。他们在舞池中翩翩起舞,犹如一对穿花蝴蝶,成了今晚舞会上的王子和皇后。
  这时,坐在一边品着东方浓茶的莱德尔在默默地看着。这几年忙于毒品生意,几乎很少涉足这样的场合,尤其是成了政府的通缉犯之后,更是少有在大众场合抛头露脸的机会。他真没有想到,在麦德林市,还有这么漂亮的妞。莱德尔边看边想,决定要把这位小姐占为己有。
  一曲终了,莱德尔招呼一位女招待,掏出几张美元对那位女招待说:
  “小姐,去帮我买一束郁金香来。”
  那位女招待嫣然一笑,说了声“先生,请稍候”,就飘然而去。
  不一会儿,女招待捧来一束艳丽的郁金香,并交还找回的钱。莱德尔笑了一下,说:
  “这是小费,你收下。不过,还得请你代劳一下。”
  说着,他摘下手上的一枚宝石戒指,从这束郁金香中找出一朵黑色的,然后将这枚戒指套在这朵小小的黑郁金香的花芯上,对那位女招待说:“请你代我把这朵花,献给那位小姐,然后把她带到我这里来,拜托了。”
  那位女招待又捧着这朵黑郁金香,朝邻座走去,将它和这枚戒指送给了正在同查莱德低声谈笑的曼塞娜。
  曼塞娜一见这朵黑郁金香,脸色一沉。她是在麦德林市长大的,自然知道一朵黑色的郁金香并不意味着友谊和爱情。同时,她还看到了这枚价值上千美元的蓝宝石戒指,自然知道这位送花人不同凡响。
  她不由得对查莱德说:
  “亲爱的,看来我们今天遇到了麻烦。”
  查莱德虽然是一个风流王子,但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他连忙问这位女招待:
  “这份礼物的主人是谁?”
  女招待笑着说:
  “赌,先生您看,就是坐在那里的那位先生。他请小姐过去见见他。”
  透过彩色的灯影,查莱德和曼塞娜都不约而同地朝女招待说的地方看去。只见四位男子散坐在沙发上,悠闲地喝着茶。其中一位那风流调说的派头又似曾相识。曼塞娜小姐觉得有几分面熟,因为她似乎在一位女同学的相册中,见过这样一张照片。于是,她就对查莱德说:
  “亲爱的,我过去看看。你在这等着。”
  查莱德默默地点了点头。
  曼塞娜随着女招待来到莱德尔面前,伸出手来很大方地说:
  “您好,见到您真让我感到高兴,访问先生您……”
  “慢,慢,请坐!”
  莱德尔连忙打断她的话,一边让坐一边对曼塞娜说:“听说小姐是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有一副美丽的歌喉,不知小姐能否赏脸,为我们大家唱点什么,好让我们一炮耳福。当然,如果小姐不愿意,我也绝不勉强,那我们就互相认识,交个朋友也好。”
  曼塞娜见这位男子说得如此绅士,而且风度翩翩不失大家风范,便高兴地说:
  “谢谢先生的夸奖。不知先生喜欢听什么样的歌?”
  “就来一段《茶花女》中的《良宵有约》吧,我想小姐一定会唱得别有韵味。”莱德尔文质彬彬地说,一到高雅的派头深深地打动了曼塞娜的苦心。
  ……几次接触之后,曼塞娜就投入了某镇尔的怀抱,开始冷淡那位小提琴手查莱德。
  当查莱德正为失去曼塞娜而苦恼时,他突然从曼塞娜那里获悉,这位风度翩翩的大老板,原来就是政府通缉的要犯莱德尔。这消息真让他心花怒放。
  爱国联盟党总统候选人哈拉米略在京查广场被谋杀之后,哥伦比亚当局又在报纸和电视台大张旗鼓地通缉这场谋杀的主谋,悬赏切万美元。
  查莱德心想:只要举报了莱德尔,不但可以得到20万美元的奖金,而且可以夺回曼塞娜小姐,真是一箭双雕。于是,他开始跟踪曼塞娜与莱德尔的幽会,并愉拍下了他们会面的照片。待这一切证据都拿到手之后,查莱德毫不犹豫地来到波哥大缉毒警察局,出示了这些有力的证据,提供了莱德尔同曼塞娜经常幽舍的时间和地点。
  终于在一个充满柔情安慧的夜晚,警方包围了他们的会的旅馆。遗憾的是莱德尔逃脱了,曼塞娜被警方捕获。
  曼塞娜被捕以后,警方立即对她进行了审讯。曼塞娜知道,如果相出了莱德尔同自己的关系和他的行踪,那么,不但自己会受到法律的严惩,而且还会遭到那位有“黑手党教父”之称的莱德尔和他部下的追杀。因此,她一直拒不交代。这时,警方拿出查莱德偷拍的照片,曼塞娜才没有话说了。在警方的严刑拷问下,她才如实交代了自己同莱德尔的交往和莱德尔的藏身之所。
  于是,新任麦德林市警察局长布拉斯立即派出大批缉毒警察,迅速包围了奥内格罗小镇,并向波哥大警察局求援,请求派出一支防暴警察前来协助。不到6个小时,麦德林警察局的40名警察和从波哥大赶来的20名防暴警察,在警官勒姆斯少校的率领下,将奥内格罗和莱德尔的“贝罗卡”庄园包围了。警方在所有的通道上设下了关卡,切断了奥内格罗与外界的一切交通和联络,并派人在庄园周围的丛林中,密切监视庄园内的一切动向。
  当天傍晚时分,一辆防弹“林肯”轿车驶向“贝罗卡”庄园。这辆轿车并没有开灯,而是利用现代化的夜视镜行驶在通往奥内格罗的公路上。
  设在公路口的关卡立即用步话机报告了勒姆斯警官。勒姆斯警官立即断定,这辆车一定是莱德尔的。如此名贵的轿车,又有如此现代化的夜行设备,这一切连政府警察部门都无法办到,只有像莱德尔这样的大毒枭和他的同伙,才具备这种条件。于是,他立即发出命令:
  “目标已经出现,密切注意监视!”
  这辆“林肯”轿车驶到了“贝罗卡”庄园的门口停下了,车门打开,从车上走下来的正是他们要追捕的毒枭荣德尔和他的几名保镖。在保镖的簇拥下,莱德尔派头十足地走进了“贝罗卡”庄园。大门关闭了,两名保镖在门口持枪站立。
  这时夜幕降临,庄园内传来一阵阵悦耳的音乐声,一直荡漾到深夜。大约到凌晨3点钟时,音乐声停止了,庄园里的灯光也渐次地熄灭,但莱德尔的武装保镖还一直在持枪巡逻,保卫着这位大毒枭最后的残梦。
  勒姆斯警官在耐心地等待下手的机会。
  渐渐地,夜光表上的时针已指向5点,天色开始放亮。勒姆斯警官知道,如果等到天亮以后进攻,在莱德尔严密的防守和警戒面前,进攻的警察一定会受阻,莱德尔也会趁机潜逃出去。
  最好的攻击时机就是这时。因为一夜的“平安无事”已经让警戒的保镖疲惫松懈了,莱德尔本人此时也正搂着女人酣睡在美梦之中。
  这时,勒姆斯及时地下达了准备战斗的命令。他首先命令向庄园的主楼发射了一颗燃烧弹。随着燃烧弹的爆炸,庄园中的那座主楼顿时火光冲天,所有的保镖都乱作一团,朝主楼冲去。
  勒姆斯立即命令所有的警察向前冲去,尽快接近庄园,占据房顶和制高点。将凡是在射程之内的保镖全部击毙,消灭莱德尔的有生力量。
  这时,庄园内又是枪声大作,火光冲天,爆炸声不断。许多保镖纷纷中弹倒下。
  就在火光和枪声之中,莱德尔终于出现在卧室的阳台上。在火光当中,只见他赤裸着上身,手提一挺轻机枪,身边还跟着两个赤裸着的女人,紧紧地缠住他不放。
  莱德尔摔开两个女人,随手给了其中一个女人一梭子子弹。那个女人随着枪响应声倒下,另一位吓得抱着头滚下了阳台。
  勒姆斯一见,立即朝阳台上打了一核子子弹,命令防暴警察包围了这栋楼房。
  当莱德尔正要向卧室进去时,阳台上和楼梯上到处都是荷枪实弹的防暴警察,一支支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他。只要他一还击,马上就会被打成肉酱。
  正当莱德尔还在犹豫时,勒姆斯警官出现在阳台入口处,他大声地对莱德尔说:
  “放下武器,不然就打死你!”
  周围的警察立即一齐举起了手中的微型机关枪和冲锋枪。
  莱德尔一见已经没戏了,才无可奈何地举起了双手。四名防暴警察立即冲过去,给他戴上了手铐。
  麦德林贩毒集团的三号头目,有哥伦比亚“黑手党教父”之称的大毒枭莱德尔,就这样束手就擒了。
  两小时以后,莱德尔被押上了早就等待在麦德林国际机场上的一架A一6E“入侵者”战斗轰炸机。这是美国缉毒总署的缉毒专机。这位以每集团的头目未经过讨论比亚的审判,就直接从这里引渡到美国去受审。
  “入侵者”战斗机载着这位大毒枭冲上了8000米的高空,飞过街伦比亚的圣马尔塔港,飞向加勒比海上空,向2500公里以外的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达坦帕国际机场飞去。
  1点20分,“入侵者”安全降落在达坦帕国际机场。莱德尔则一出现在机舱门口,几辆警车呼啸而来,在八名全副武装的防暴警察的押解下,莱德尔用带着手铐的双手抱住自己的后脑勺走下了舷梯,被染上了其中一辆警车,押往杰克逊维尔联邦监狱,等待受审。
  安德林贩毒集团一号头目埃斯科瓦尔得知莱德尔被捕获,并被引渡到美国的消息之后,他立即同远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毒枭罗德里格斯进行联系,命令他务必将莱德尔营救出来,如果万一营救不了,也要将枪杀死在狱中。但是,在美国警方的严密监视下,尽管罗德里格斯有通天的本领也无济于事。
  几天以后,莱德尔被押上了佛罗里达州的杰克逊维尔联邦法院的法庭。在法庭上,联邦法院的法官出示了莱德尔大量的罪证,长达132页的起诉书林:
  这位有哥伦比亚“黑手党教父”之称的大毒枭、麦恐德林贩毒集团的三号头目莱德尔,年来,一直从事走私毒品和谋杀恐怖的勾当,先后亲自指挥贩毒分子和黑社会犯罪分子,谋杀了哥伦比亚政府5名部长级政府首脑、57位法官、3O名记者和300名警察及许多无辜的老百姓。从l979年开始,他操纵麦德林贩毒集团,先后将33吨可卡因和其他大量的毒品运输到美国经过三章后,美国联邦大法官米尔顿在对莱德尔的终审判决中宣布:
  “终身监禁,追加l60年徒刑,永远不准保释。”
  指控莱德尔团罪行有走私可卡因罪、暴力杀人罪、谋杀罪等10多项罪名。他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铁窗生涯。美国联邦调查局和缉毒总署,为了侦破和捕获这位大毒条,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直到这对总算如愿。但是,尽管莱德尔被关进了美国监狱,他在哥伦比亚依然阴魂不散。许多古柯种植者和麦德林人,还将他视为“民族英雄”。每个星期的周末,由他创建的一拉丁美洲运动党都要举行聚会,会场里依然是悬挂着他的巨幅画像。该党全体都一致坚持要求美国当局释放他们的领袖。
  更令人感到不安的是,在莱德尔被引渡到美国后的第二个星期天,麦德林歌剧院的那位首席小提琴手查莱德和他的情人。音乐学院的女大学生曼塞娜双双失踪了。几天以后,他们两人的尸体被吊在麦德林广场街心公园的栏杆上。两个人都被剥得精光,一丝不挂,遍体伤痕。
  这幅惨象,是黑手党人对告密者惯用的惩罚方式,令人怵目惊心。
  莱德尔被捕获之后,麦德林贩毒集团已元气大伤。当年贩毒集团的“五虎上将”,如今只剩下了埃斯科瓦尔和在国外的罗德里格斯了。
  这时在国内的埃斯科瓦尔已孤掌难鸣。同政府的谈判破裂之后,他又被警方通缉全国。于是,他又只好仓皇出逃,在各个地方流亡。最后不得不躲过高安德林不远的科迪勒拉山的一个潮湿的山洞中,一有风吹草动,就带着几名保源逃过深山老林,全没了当年称霸黑道时的风采。
  面对这种困境,大毒枭埃斯科瓦尔开始考虑的,不是贩毒集团东山再起,而是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何去何从,这是他第一次面临的选择。有了莱德尔的前车之鉴,他最担心的是被引渡到美国。
  然而,就在埃斯科瓦尔举棋不定,犹豫彷徨之时,一条“喜讯”从天而降。
  1990年4月5日,即将任职期满的哥伦比亚总统巴尔科访问了法国,在向欧洲议会代表的讲话中,这位总统首次公开宣布:哥伦比亚不会将埃斯科瓦尔引渡给美国,条件是只要他放弃毒品走私,向政府投降。
  巴尔科总统的这番讲话,无疑给了埃斯科瓦尔一线求生的希望。不过,巴尔科毕竟是一位即将下台的人物,他下台之后,他的继任者会不会恪守他的诺言很难说,所以埃斯科瓦尔对哥伦比亚政府的这个决策,还是将信将疑。
  加维里亚总统针对贩毒分子惧怕被引渡的心理,继承了前任“打击和招安”相结合的策略,制定了一套对付贩毒分子的新办法。在加紧对贩毒集团围剿和追捕的同时,他郑重地颁发了第三号总统令。该总统令宣布:
  在此法令颁布之日前,凡是犯有毒品生产、制造罪的贩毒集团分子,只要向政府投降,司法当局将对他们从轻处理,并保证不把他们引渡到美国或其他国家、新总统这项宽大的政策,终于让埃斯科瓦尔把准了政府的脉搏。他和他的同伙,都是在美国毒品管理局通缉令上,榜上有名的“可被引渡者”,如果一旦被引渡到美国,那就一切都完了。
  如今,这一新的法令,使埃斯科瓦尔和他的同伙们心动了。他们在考虑是否向政府投降。但是,同政府兵戎相见,浴血厮拼了近二十年的“巴勃罗大爷”要向政府投降并非一件易事。他还需要察言观色,看准气候,还要物色可靠的中间人在中间斡旋,还需要投石门路,否则,将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正在这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又让埃斯科瓦尔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台阶。
  一天,《波哥大电讯报》的新闻记者桑特斯,找到他的邻居帕柯昂家里,议论新总统加维里亚对贩毒分子的新政策。
  桑特斯是一位对事物非常敏感的职业记者,他总想捕捉一些重大新闻来引起轰动效应。因此,他在波哥大的同行中名气很大。而他的邻居帕柯昂是一位电影工作者,时任波哥大电影协会会长,又是资深电影评论家,但同样对新闻极大兴趣,有“特邀记者”之称。桑特斯28岁,帕柯昂55岁一一已尽管两人年龄相差很大,但由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了一对感情极深的“忘年交”。帕柯昂对加维里亚的新政策也很感兴趣。他们认为,安召林贩毒集团的头目,在这种新政策的感召下,一定会有新的举动、因为他们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绝不放过这么一个“柳暗花明”的机会。如果能获得第一手资料,将麦德林贩毒集团的新举动及时报道出来,又会引起各界的关注,成为一个新闻热点。
  于是,他们便商量好,秘密地潜刀麦德林贩毒集团的毒品基地,最好是能找到他们的大头目埃斯科瓦尔亲自谈一谈,然后再拍下几张照片,或者同他合个影。如果将这些内容和照片在报纸上一登,那么,将会轰动整个哥伦比亚甚至是半个世界。他们也意识到,这种采访无疑是深人虎穴,一定会有危险。但是,埃斯科瓦尔鉴于目前的形势和政府的态度,绝不至于杀害他们。要搞点有价值的东西,没有点冒险精神是不行的。
  桑特斯和帕柯昂商量好了之后,说干就干。
  第二天,他们都各自准备了一番,带好了采访的器材,并没有和家人打招呼就秘密行动了。由桑特斯开着一辆吉普车,同帕柯昂一道朝麦德林驶去。当天,他们就到了麦德林市,一到那里,就在大街小巷逛来逛去,故意向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打听麦德林贩毒集团和埃斯科瓦尔的事情,并要人们告诉他们去埃斯科瓦尔的老家思维加的途径。桑特斯和帕柯昂这种可疑的言行,立即引起了贩毒集团的“耳目”的注意,这些人都认为他俩是政府派来的侦探。于是,他俩很快被盯上了,身后出现了跟踪的人。
  桑特斯和帕柯昂之所以这样,当然是为了引鱼上钩。果然,当埃斯科瓦尔接到这些情报之后,立即命令贩毒集团的几位武装人员游下山去,见机行事,把这两个家伙带上山来。
  桑特权和帕柯昂走了半天,心想他们的行踪一定引起了麦德林贩毒集团的警觉。现在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挺而走险。于是,当夜幕降临以后,他们把那辆吉普车停放在一个停车场,然后背着闪光灯和照相机,向麦德林郊外的公路上走去。
  当他们走到麦德林市2公里的地方,一伙人围了上来,不曾三七二十一,将他们的双手反绑起来,用黑布蒙上双眼,把他们推上了一辆卡车,朝郊外的山区驶去。
  在卡车上,桑特斯凭感觉车子正在爬坡,他不由得用脚跟碰了碰站在一边的帕柯昂,意思是说他们的计划很快就会实现。正当帕柯昂也用脚跟“回答”他的时候。那些看守他们的饭锅武装人员发现了。其中一个小头目走过来,上前给了他们一人一个耳光,喝令他们:“老实点,再要动就把你们丢下山去。”
  桑特斯一听,心里更加高兴了。这位小头目的话更证实了他的判断。
  又约过了一个多小时,他们被押下了车,又被架着行走在崎岖的山间小道上,一会儿上坡,一会儿过河,还经过了一座独木桥,最后钻进了一片阴森森的深山老林。这时,他俩心中更踏实了。他们知道这伙劫持的人,肯定是不会杀害他们。既然如此,那么带他们去的地方,一定是贩毒分子的老巢,一定是带他们去见贩毒分子的大头目。
  桑特斯心中在暗暗地祈祷:但愿见到的大头目一定是埃斯科瓦尔本人啊!
  在这样的山路上走了近两个小时,他们终于被带进了一座冰凉的山洞。这时,押解他们的人解下了他们眼睛上的黑布,他们的双手还被反绑着,桑特斯和帕柯昂用力睁了睁发木的眼睛,发现这个山洞很大,昏黄的灯下站着许多乱七八糟的拿枪的人,一个个都对他们怒目而视。过了好一会儿,才从山洞的深处走出几个人来,其中一个身材高大,满脸的胡须,两眼露着恶狠狠的光。他俩一见,几乎要异口同声地叫出来一一原来这就是他们在照片上和电视上经常见到的埃斯科瓦尔,一个名闻全球的大毒枭。只不过比照片上和电视上的样子要憔悴得多,全没有那种不可一世的气派。
  埃斯科瓦尔同他的手下走过来,威严地站在桑特斯和帕柯昂二人的面前。沉吟了良久,埃斯科瓦尔才下令给他俩松绑,然后才问他们:“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桑特斯揉了揉被绑得发麻的手臂,点了点头。
  帕柯昂也做了一下同样的动作,然后也点了点头,似乎还对埃斯科瓦尔笑了一下。他是一个充满着重心和幽默感的人。
  一你们是干什么的?谁派你们来的?为什么要打听我们的事?”
  埃斯科瓦尔根本没有理会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的一笑,继续按照自己的思路,一连提出了三个他们必须回答的问题。
  桑特斯向帕柯昂看了一眼,意思是说,该由谁来回答这些问题。
  帕柯昂点了一下头说:“桑特斯,如实告诉他们吧。”
  桑特斯领会了这位老朋友的意思,便对埃斯科瓦尔说:
  “我是《波哥大电讯报》职业记者名叫桑特斯,他是我的朋友,波哥大市电影协会会长,一位既研究电影,又热衷于新闻工作的人。我们没有受任何人的指派来见你们,完全是以一位记者的责任和义务,想来见见你,同你谈谈你对新总统加维里亚关于对你们的政策的看法……”
  “我的这位朋友说的全是实话,天主可以作证。”帕柯昂毫不犹豫地接着说,“我们完全是从国家和你们的利益出发,并非受任何人指派。我要说的是,你们与其呆在这样的地方,为什么不可以同政府对话,争取回到你们原来的生活中去。何况加维里亚总统已经颁布了这样的政策。”
  “你们能保证加维里亚不说假话,你们能保证我们不被引渡到美国或其他国家?”
  埃斯科瓦尔眼中的光似乎消失了,他只是以一种忧虑的口吻说话,似乎在向这两位英名其妙的家伙征询意见。
  帕柯昂一听,接着说:
  “当然,我并不是加维里亚本人,我不能代表他向你保证什么。不过,我想他作为一位刚上台的总统,一定不会拿自己的声誉开玩笑。白纸黑字的命令,不是说变就变的。”
  “那么你认为呢?”埃斯科瓦尔又指着桑特斯说。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曾见过加维里亚总统本人。更知道他在这次大选中获胜,走进总统府的前因后果。据我所知,他应该是一位诚实的人。如果你和你的手下是有诚意的,总统想改变也不容易。”
  埃斯科瓦尔听完了桑特斯的话,竟下意识地点了一下头。
  不过,他马上恢复了原来的尊严,大声对他们说:
  “我相传你们的诚实,也像服你们的勇气。不过,没个怎么做,这是我个人的事。在我作出决定之前,只好委屈你们在我这里住几天。锅底住多久,就要看你们的那位诚实的总统了。”
  埃斯科瓦尔说完,朝一边挥了挥手。立即上来几位持枪的贩毒人员,押着桑特斯和帕柯昂向另外一个山洞走去。
  不过,这一次他们再也没有波兰上眼睛和反绑着双手,而是被关在一间潮湿的地窖里。
  黑暗中,只能听到有水在汩汩地流。
  桑特斯和帕柯昂每天背靠着背坐在两块潮湿的石头上,听着那汩汩流淌的水声。他们不知道要在这里被关到何年何月,也不知道这位麦德林贩毒集团的头目要做出什么样的决定。至于外面发生了什么,他们更是一无所知。
  现在他们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暗无天日。
  桑特斯和帕柯昂哪里知道,此时,他们已成了麦德林贩毒集团手中的一张“牌”。

  ------------------
  图书在线制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文学书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