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美龄的外交生涯 最好的沟通者:她和蒋、罗、丘留下合影(2) 会谈分政治问题与军事问题。政治问题主要是战后对日本的处理问题,由霍普金斯起草的关于政治问题的几项意见,蒋介石夫妇完全同意。只是经军令部第二厅厅长杨宣诚提议,在日本应归还中国的领土中加上澎湖。全部内容与开罗会议最后公布的共同宣言相同。 在讨论亚洲行动时,三国发生了分歧,整个会议几乎成了关于远东战略问题的辩论。 首先由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将军说明收复缅甸的整个计划,他打开黑皮包,取出一叠厚厚的文本和作战地图,那是魁北克会议之后盟军联合参谋长会议制订的缅甸作战计划。他说:"感谢蒋委员长将中国远征军交余指挥,参加收复缅甸及打通中印公路。"接着,他详细阐述作战计划,战役从1944年开始,中国军队在缅甸北部,英国军队在西部同时发起进攻,计划于4月收复北缅。 蒋介石夫妇越听越不对劲。蒙巴顿在重庆时不是说得好好的吗?说有大批英国舰队投入反攻,怎么这时只字不提了呢?现在说的方案好像只是要打一场有限的北缅战争,而且把最困难的野人山地区的行动交给中国军队,简直欺人太甚。蒋介石皱起了双眉。 蒋介石发言。他认为:反攻缅甸胜利的关键完全在于海军与陆军的配合作战同时发动,"盖如此,则吾人在海上可获得制海权,以断绝敌人由海上增援与补给,再加我空军对敌后方交通不断破坏,则我陆上之进展,始容易而确定。否则敌军则由海上转运,源源增加,补给自如,我军胜利殊无把握。此点必须特别注意。余之意见,如海军未集中,则陆军虽已集中,仍少胜算把握。" 在座的三国参谋长们立即明白了蒋介石的意思:如果英国方面不从缅甸配合,则中国不愿投入一场没有多大把握的局部作战。 为了说明缅甸战场的重要性,蒋介石接着说:"吾人须知敌人绝不轻易放弃缅甸,必经一度苦战。盖缅甸如失败,则彼在华南、华中皆将不守,所以敌对缅甸作战,必将尽其可能使用全力。据情报,敌在缅使用兵力可达10个师团,如果后方不予截断,则敌仍必增加,希望罗总统、丘首相特别注意。对日本人最重要的战场有三:一为缅甸,二为华北,三为东四省,由此可见缅战之重要。质言之,陆军集中,必须海军同时集中,亦可说陆军集中之日,由海军集中之日而定。" 在以后的会谈中,各方代表尤其是中、英双方对***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但英方就是不明确英国海军在孟加拉湾集中的时间。蒋介石夫妇一再要求英国海军集中于孟加拉湾并从南缅登陆,配合中国军队南北夹击,收复缅甸全境,以恢复滇缅公路,确保中国的补给线。 开始,美国不少人赞同蒋介石提出的缅甸采取海陆两栖作战的行动,也就是史迪威建议书的内容,即英国动用海军攻占缅甸的安达曼群岛,并登陆攻取仰光,在钦敦江上建立桥头堡,派空降部队占领英都,以控制通往密支那的铁路线。这个计划的代号为"海盗"。马歇尔认为蒋介石同意从云南出兵,打通缅北交通便有了保证,因此支持这一计划。 应该说,这项"海盗"计划的实施对恢复和维护英国在印、缅的殖民利益是有好处的。但英国方面从"欧洲中心论"出发,认为"海盗"行动会削弱英国在欧洲的兵力,因此坚决反对,只要求中国单独在缅北作战,牵制住日军不向英属印度进攻就可以了。英国海军集中的时间不确定,两栖作战也就是一句空话。 对于英方的虚与委蛇,蒋介石夫妇非常气愤,因为缅甸不能收复,滇缅公路打不通,美国援助的物资就不能大量运到中国来,从而也就削弱了中国的抗战力量,而如单独从缅北发动战役,势必遭受重大损失。蒋介石在11月30日的日记中写道:"开罗会议之经验,英国绝不肯牺牲丝毫之利益以济他人……英国之自私与贻害,诚不愧为帝国主义楷模也。" 英国人的自私与贻害还表现在其他事情上。当蒋介石向马歇尔提出中方派人参加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要求时,马歇尔答应在讨论有关中国方面事务的时候接纳中国代表参加,可是英方坚决反对,英军参谋长们根本不同意中国进入这个军事组织活动。为此,罗斯福非常恼火,对丘吉尔当面指出,这是英国人不愿中国成为一个强国,有意压抑中国。但丘吉尔装作没听见,他明白美国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认为一个在美国扶助下强大起来的中国只会对美国有好处,而对英国在亚洲的霸权地位却会提出挑战。 罗斯福对丘吉尔的态度也非常不满。但他极力说服蒋介石尽快出兵缅甸,他愿以人格保证,只要缅北战役揭开,英国的海军必能同时采取行动,那时若英国不在孟加拉湾部署海军,就由美国填补这一空白。此外,美国将派遣经过严格训练的3000名远程突击队员参战,在物资上也保证供应。蒋介石经再三权衡,最后也没有做出中国单独发动缅北战役的保证,坚持一切都应该是有条件的。由于各方的分歧,对缅甸作战未达成任何协议。 在会议上讨论的与缅战相关的另一问题是关于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航运"。 在五天的会议中,三国巨头高峰会一次,美、中首脑对谈四次,英、中首脑会晤三次。对蒋介石夫妇而言,中、英会谈除讲解缅甸作战计划外,大部分时间属应酬性质。而与罗斯福会谈内容要广泛得多。蒋、罗会晤涉及战后国际政治、战时军事经济以及敌国占领处置等等,范围甚广,内容也最丰富。中、美幕僚间的接触以及蒋氏夫妇对美方重要人员的招待与会商,都比中、英之间更为亲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