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文学书苑人物传记唐师曾我从战场归来>附录四 红色在行动

我从战场归来

作者: 唐师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附录四 红色在行动


             ——记新华社摄影记者唐师曾
                  新华社记者 罗更前
  影星阿兰·德隆到京,在一个不允许任何记者拍摄的场合,却有一台相机硬是挤了进去,操作这台相机的是个穿红色上衣的青年记者。
  京津公路上,一辆“奔驰”牌轿车,以140英里的时速,紧紧尾随着公安局的警车,车上坐的又是这个身着红上衣的青年,在抓获杀害北大研究生的凶犯时,他按下了快门。
  外交部招待所起火,迅速到达现场,冲进火场,端起相机的,还是红色上衣……
  这个经常身着红色上衣活跃在新闻现场的青年是新华社摄影记者唐师曾。他喜欢红色,需要红色,他认为红色有紧迫感,红色热情、好胜,容易给人留下记忆,为下次采访提供方便。
  一年半之前,他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教师,再往前,他是北大国际政治系的学生。凭着他的勤奋,凭着他那一张张用草板纸裱糊的半生不熟的作品,去年1月,他敲开了新华社的大门。从那时起,摄影部的发稿栏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名字,几乎每天都有。同行们很快就将这个名字和那来去匆匆的红色身影对上了号。就在小唐担心自己的潘太克斯相机不定哪天就会因劳累过度而罢工的时候,他领到了尼康。
  “发我两台尼康……”,他激动得像范进中举一样逢人便讲,以致在工作时不慎被裁刀铡破了手。几天后,他又因如愿地领到了镜头,高兴地一跃,头撞在门框上,打了“补丁”。小唐的确兴奋过度,只有那些亲身经历过战火的士兵才懂得武器精良的重要。
  就在大家认为唐师曾踌躇满志、如鱼得水的时候,小唐突然感到心虚了。他拼命向有经验的记者学习,希望能集众家之长于一身,他有一大帮师傅。他一面向周围的同行拜师求教,一面像当年着迷于世界战争史一样开始津津有味地研究世界著名的新闻摄影记者是如何工作的。
  他敬佩美国的罗伯特·卡帕,在踩上地雷的一瞬间还不忘按一下快门,并含笑死去,他觉得为自己所酷爱的事业献身是值得的。
  他把路透社驻菲律宾首席摄影记者维科所说的“我为我的传真线拼命”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只着眼于他每天的发稿量,只关心他的“老板”需要什么样的新闻照片、人民想看什么新闻、自己怎样拍到这样的新闻。他希望他的读者能在采访现场、在见诸报端的新闻照片署名中结识他、承认他。从他领到相机到现在的400多天里,他已经向国内外发出了700多张照片,这样的工作效率确实令新华社的同行们刮目。
  有人觉得他不像是官方通讯社记者,这大概是因为他不够气派,或许是因为他的采访途径太不正式。确实,小唐获得的许多采访线索是有点邪门儿,这是因为他的人缘儿好、交际广,从掌握实权的政府官员到某传达室的看门老头都是他的结识对象,都有可能成为他的“眼线”。
  人们看他憨厚、滑稽,而且又姓唐,便给他冠以“唐老鸭”的外号,他欣然纳之。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他的机敏。谁能相信他曾经采用被值勤人员抓进去的方法接近采访对象,他曾经大敞着镜头,风风火火地将一张张新华社摄影部的广告煞有介事地塞进值勤人员手里,当人家展开阅读时,他已混进了包围圈,到达了拍摄现场。
  唐师曾这位27岁的年轻记者,尽管所拍摄的照片水平还有待提高,尽管他还很不成熟,但他那红色的身影毕竟在行动……
       (本文原载《中国青年报》1988年9月8日)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文学书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