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底真金——中共十大元老 作者: 文博 第三章 毛泽东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
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
|
他为了表示反抗清王朝的决心,带头剪掉了辫子。
同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暴发,他毅然投笔从戎,在湖南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
毛泽东退伍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他读了半年后,感到
中学课程肤浅,并对陈旧的校规不满,认为在校读书不如自学,就退了学。
毛泽东寄宿湘乡会馆,开始了在湖南图书馆的自学生活。
他每天早去晚归,贪婪地阅读各种中外名著。
他在湖南图书馆自修半年,获得了大量的新知识,使他更加信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进一步克服了所受康、梁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
1913年春,毛泽东因父亲反对他自修,只好继续报考学校,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
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一师范是一所比较民主开明的
学校,但也存在课程繁杂等弊端。
毛泽东根据寻求革命真理的需要,专心研读哲学、史地、文学等社会科学,对其他
课程不花过多的精力。
他注重自学,并制定了学习计划,读书刻苦用功,十分珍惜时间,有时通宵不眠。
他博览群书,但又有阅读重点,而且善于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和分析。
他爱看报章杂志,当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出版后,毛泽东很快成了它的热心读
者。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求学期间,常说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力求做到
“周知社会。”他曾多次利用寒暑假,深入农村,进行游学、考察,了解农村的弊端和
农民的疾苦。
他担任第一师范学友会总务后,以学友会名义办了工人夜学,结识了穷苦工人,了
解了他们的困境和愿望。
毛泽东在接触工农过程中,学到了许多从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增强了他救国救民
的决心。
1915年,毛泽东参加组织第五师范进步师生开展了反日、反袁斗争。他在读了一本
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和袁世凯卖国罪行的《明耻篇》后,无比义愤,在封面上题词明
志: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这年从夏至冬,毛泽东和爱国师生一直在做宣传救国的工作,反对袁世凯称帝。
在第一师范教师中,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等对毛泽东的学业和思想有较大的影
响。杨昌济对毛泽东十分钟爱,极为赞赏他的远大抱负和杰出才华,认为是国家未来的
栋梁之材,曾在日记中写道,“资质俊秀如此,殊为难得。”毛泽东在同学中也倍受推
崇,1917年学校开展“人物互选”活动,选举范围包括德、智、体三方面,他得票全校
之冠。
毛泽东在学生时代的一个创举,是他和同学蔡和森等经过反复探讨,决定集合同志,
组织团体,共同奋斗。1918年4月他们在长沙发起组织了新民学会,毛泽东当选为干事。
后来,学会在毛泽东主持下,确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成为当时革命性
最强的团体之一,许多会员成了中国革命史上的有名人物。
1918年夏,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他后来回忆说:
“我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留过‘洋’,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第一师范。第一师范
是一个好学校,替我打好了文化基础。”
毛泽东1936年在和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的谈话中说:“我在长沙师范学校的几年,总
共只花了160块钱——其中包括我的许多学校报名费;在这笔钱里,大概五分之三花在报
纸上,订阅费每月约一元。我还常常买报摊上的书籍和杂志。我父亲责骂我浪费,他说
这是把钱挥霍在废纸上。可是我养成了读报的习惯,从1911年到1927年我上井冈山时为
止,我从没有中断过阅读北平、上海和湖南的日报。
“我在学校的最后一年,母亲去世了,这样我更没有回家的兴趣了。那年夏天,我
决定到北京去。当时很多湖南学生打算用‘勤工俭学’的办法到法国去留学。法国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中用这种办法招募中国青年为它工作。这些学生在出国前打算先去北京学
法文。我协助组织了这个运动,在一批批出国的人里有许多湖南师范学校的学生,其中
大多数成为著名的激进分子。徐特立也受到这个运动的影响,他放弃了湖南师范学校的
教席到法国去,这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可是直到1927年,他才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我陪同一些湖南学生去北京。虽然我协助了这个运动,而且新民学会也支持这个
运动,但我并不想去欧洲。我觉得我对我自己的国家了解得还不够,把我的时间花在中
国会更有益处。那些决定去法国的学生当时跟李石曾(现任中法大学校长)学习法文,
我没有这样做。我另有计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