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纪洪水 作者: 佚名 第五节 情溢大江 我们看到一道新的“人墙”:中华民族是这次抗洪抢险的一道坚实的“人墙”。 人们不能忘记,在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总会门前,捐款的人流宛如九曲黄河;人们怎能忘记,一个5岁的孩子将她的储蓄罐倾罐告磬,一个靠拾破烂的古稀老人,将他一生积蓄的4000多元全部捐给灾区;人们不会忘记,各地赈灾义演,企业家们一捐、再捐、三捐的义举,各地邮政部门雪片似的汇款,雪中送炭地飞往灾区…… 不必再罗列下去。 中华民族历有乐施好善、助人为乐的传统,洪水让人们看到了这一传统的光大。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华民族最好的精神养分。 长江毁弃的我们的家园,要靠这一养分;嫩江撕开的我们的伤口,要靠这一养分。 让我们记住这些普通的名字吧:桂丹、张抗修、杨志鹏……1.桂丹:长相依到长相忆* 杨德胜走了,留下了桂丹。谁来陪伴她再唱一遍《长相依》? 杨德胜生前,这对爱侣唱不够的只有《长相依》,如今,这歌已成绝唱。 桂丹说:“德胜走了,我永远不再唱这首歌了。”未来岁月,只剩长相忆。 8月5日,桂丹21岁的生日。再过13天,她就要披上婚纱。 晚上,桂丹准时打开电视,从匆匆奔忙的“迷彩服”中,苦苦搜寻她最揪心的身影。 数天前,桂丹的爱人杨德胜所在部队奔赴抗洪一线。从此,像一块“望夫石”,桂丹成为每天电视新闻忠实的守望者。 当晚,新闻报道了嘉鱼县牌洲湾溃堤的消息。桂丹一眼认出爱人所在部队的番号。她狂奔出门,拨通德胜哥哥的电话,声音变成了哭声。 次日,可怕的预感得到证实。桂丹脸色苍白,当场昏厥在地。 杨德胜的遗体至今下落不明,但谁也清楚,这位军士已在洪水中永生。 杨德胜是空军某高炮团的专业军士,已有7年驾龄。部队每次外出演习,总是德胜打头。此去牌洲湾抢险,他的车又冲在最前面。 德胜是桂丹的初恋,也是她爱情的全部。 桂丹不能忘记:浓眉大眼、一身戎装的杨德胜初次出现时,她的心“隐隐地像被什么撞了一下。” 桂丹怎能忘记:德胜从有限的薪水中攒下1800元钱,让她上武汉外语学院进修外语。 桂丹不会忘记:德胜每次去她家,总是帮助父母种菜、挑肥、间苗,一刻也闲不祝 桂丹无法忘记:从他们相识以来,德胜没一天没给她打电话。 “他是世界上最好最好的人,真的,德胜是世界上最好最好的人。”德胜走后,一次次掩面而泣的桂丹,一次次喃喃低诉。 现在,这一切都远去了,永远地去了。 在生与死的岔路上徘徊不已的桂丹最终选择了“生”。 8月18日,是桂丹和德胜原定举行婚礼的日子。 这天,桂丹用她和德胜全部的积蓄及父母、哥嫂给的陪嫁共计12万元,买来一卡车衣物,亲自送到湖北省救灾办公室。 桂丹眼含热泪:“德胜是为救助牌洲湾的百姓牺牲的,请把这些衣物转交给牌洲湾受灾的老百姓。我觉得这是对德胜最好的纪念。” 千金散尽,桂丹仿佛忘了自己还没有工作单位,新学期的学费还没有着落。 桂丹家境并不富裕,父亲是退休工人,退休工资加上工务补贴每月仅283元;母亲是菜农,每天总要在地里忙到天黑。 桂丹的哥哥在武钢开车,嫂子开饭馆。小两口省吃俭用,至今家里还是一台小彩电、一个裂了口的沙发。 可是,得知桂丹将12万元全部捐赠的消息,全家人没有一个阻拦。 父母理解女儿。“丹丹的选择是认真的。这件事只有让她做,她的心里才好受些。” 哥嫂理解桂丹。他们帮她联系卡车,购买衣物,直至送到牌洲湾。 也有人不理解:“为什么一点都不留?” “德胜走了,钱还有什么意义?”桂丹说:“我现在只有一个愿望:当个军人,走德胜没有走完的路!” 2.张抗修:典当“奔驰”救灾区 民营企业家张抗修当掉“奔驰”轿车,亲自送救灾款物到湖北监利灾区。 36岁的张抗修是沈阳华立实业总公司(集团)总经理。得知湖北省抗洪救灾的形势后,他决定向湖北省监利灾区捐赠100万元的救灾物资。 可是,把手上的现金全都购买了灾区必需品,100万元尚缺30万元。于是,张抗修决定将自己价值110万元的“奔驰”600型轿车抵押给沈阳北市典当行,融资30万元。 8月28日,紧急筹集的价值100万元的药品、食品、棉衣、棉被和矿泉水全部到位。 受张抗修义举的感染,沈阳华立实业总公司职工踊跃捐款1.8万元。 如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张抗修立即在公司内组织了一个30名青年志愿者组成的抗洪队,决定亲自带队奔赴长江抗洪救灾前线。 26日9时,张抗修租来了4辆大卡车,加上公司的4辆卡车组成车队,星夜兼程,经过4天3夜26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于29日下午抵达监利。 30日一早,张抗修带领青年志愿者抗洪队穿上自备救生衣,赶到监利尺八长江干堤抗洪抢险。 短短的一天,张抗修们给监利10万抗洪军民以极大鼓舞。 张抗修说:“国家有灾,匹夫有责。华立公司是党的政策指引下迅速壮大的民营企业集团,年产值超亿元。这时候我应该向灾区人民伸出援手。” 张抗修还决定迅速回去动员社会更多力量支援荆江灾区。3.杨志鹏:堤上开面馆 杨志鹏关掉了郑州市区的拉面馆,跑到长江干堤上又开了一家。 两家面馆的区别是:前者是杨志鹏苦心经营的餐饮店铺,后者则是湖北洪湖抗洪将士的免费餐馆。 如同“天上掉馅饼”,8月22日,洪湖市燕窝镇抗洪官兵们吃上了“天上掉下”的面条——一碗碗香喷喷的兰州拉面。 面条来自28岁的回民个体老板杨志鹏。 “杨老板每天给我们做面条,从不收钱,良心啊1滚滚长江边,手捧热乎乎的面碗,将士们感动不已。 起初,杨志鹏只想为灾区军民捐两车方便面。“后来知道部队有好多北方战士,他们一定不习惯南方的饮食,吃不好饭恢复不了体力,能坚持住吗?”杨志鹏犯了难。 “要不带上伙计去前线给战士做面条?”当时,连杨志鹏自己都为这个脱口而出的想法吃了一惊。 杨家祖传两代兰州拉面,志鹏和弟弟在兰州经营的“杨记清香拉面馆”如火如茶,已发展成数家连锁店。 谁知,想法一出便不可收。 8月20日,杨志鹏一咬牙关掉了郑州市的全部面馆,租借了2辆大客车和1辆吉普车,带着面馆里的12名伙计和全部家当,浩浩荡荡地开赴洪湖抢险前线。 21日傍晚,他们跋涉800多公里到达长江干堤时,一起脱坡险情刚刚发生,1500名解放军官兵正在奋力抢护。 杨志鹏一口气没歇,当即招呼伙计们挂招牌、架铁锅、生炉子、烧开水、和面粉。当晚,800多碗面条便送到了战士们手上。 “我们帮不了什么大忙,能做的就是把面条做好。”每天5时,杨志鹏便和伙计们开始忙碌。“战士们多吃下一碗,便多增一分体力,也算我们为抗洪出力了。” 很快,从郑州带来的100袋面粉、150公斤鸡蛋和280公斤油菜和1000多公斤西红柿用完了。杨志鹏将带来的1万多元现金全部买了面粉、包菜和鸡蛋。洪湖没有牛肉,他又专门去武汉采购。 8天里,杨志鹏共为官兵们做面条2万多碗。每做一碗,他们就赶紧趁热端给稍息的官兵,有时甚至将面碗端到大堤上。 可是,杨志鹏他们自己却一碗也舍不得吃。每天,方便面矿泉水是他们的全部饮食;“面馆”棚子旁的几张席子是他们的全部生活空间。 当地百姓深为感动。他们送来了面粉、蔬菜、肉和煤,消防车送来了干净的自来水,一些村民还主动跑来给他们打下手。 闻知此事的某集团军军长马殿圣及湖北省领导特地赶到“杨家面馆”,拉着杨志鹏的手说:“一碗拉面,代表一颗心啊1 “坐吃山空”使杨志鹏耗尽了全部原料和所有现金,“疲于奔命”也使4名伙计生并1名伙计烫伤。8月29日,杨志鹏被迫率“回民支队”离开洪湖。 临行前,部队官兵和洪湖市党政领导前来送行。杨志鹏说:“如果洪水还涨,只要这里需要,我们随时再开回来。” 千里长堤上,官兵们站在炎炎烈日下列队欢送杨志鹏们。情到深处,谁也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 “敬礼1某部营长一声令下,官兵齐刷刷地举起了右手。 这该是怎样的一次送行啊----一次破例的仪式,一次军人们所能表达的最高规格的送行。 杨志鹏们眼含热泪,穿过森林般举起的手臂,依依不舍地登上返乡的客车。 背影远去,官兵们敬礼的右手却迟迟不放。 '98抗洪留给我们民族最大的精神遗产是“人墙”。 从某种意义讲,它比中华民族另一遗产“长城”更伟大,也更悲壮。 长城横亘在我们的国土已历千年,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人墙”有如惊鸿一瞥,但它却深深扎根于我们的血脉之中,成为“永恒的瞬间”,定格在国民心中。 “人墙”----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