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文学书苑人物传记郑德鸿那里并不遥远>第五章 暴风骤雨

那里并不遥远

作者: 郑德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暴风骤雨


  春夏之交的天气,就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几天前还让人感到有些寒意,可
天一放睛,马上燥热起来,满街都是穿着夏装的人。但要是突然一阵雨来,人们又
忙着把冬天的衣服穿在身上。几经折腾,夏天终于来了。这时,中、小学校也开始
正式复课了。
    在过去几年的风风雨雨中,学校的大门时开时关。如今,乘着“复课闹革命”
的强劲势头,学校像一个大病初愈的人,因为好久没吃东西了,现在一开口,什么
都想往嘴里塞。初中开始招收新生,那些在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正读
小学六年级、五年级的孩子,全部当作小学毕业生,统统收进了初中一年级。
    正当那些孩子兴高采烈地拿到入学通知书时,白小松却整天躲在家里,愁眉苦
脸,满腹怨屈,时不时地把一些东西当作发泄对象,砸得“乒乓”直响。
    而白基兴望着儿子的一副愁容,更是一筹莫展。儿子落到今天这个样子,该怨
谁呢?只能怨他这当父亲的了,谁叫他是个右派。原以为这辈子倒霉自己认了,谁
知道今天连儿子也牵了进去——老牌“黑五类”子女暂缓入学。谁知道暂缓到什么
时候?干脆说一声不准上学也就死了心。不是说反动老子与子女区别对待吗?不是
说他们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吗?可如今还不是一个样,学校的大门对他们还是
关闭着,你又能怎么呢?他终于无可奈何了。
    白小松的心更是烦透了,如同一团乱麻又打上结,怎么也解不开,理不顺。从
他记事起,就没什么好日子过。几年前学校停课闹革命,大家都不用上学,乐得尽
情玩,甚至希望永远不用上学,永远当他的孩子王。可突然之间,小伙伴们都要上
学了,独独他因为父亲的政治原因进不了中学的校门,这使他感到一种无法忍受的
耻辱。如今,书也没得读,出去找事干又太小,连玩也没伴。他感到孤独,如同一
只迷途的羔羊,走进茫茫的沙漠;他想发泄,可除了木呆呆的父亲,谁听他的?这
个家实在太烦了!他想到什么地方走走,只要能离开这个家就好了,可又能到哪里
去呢?
    正当白小松心烦意乱的时候,李卫东又回家了,他这次是回来向父母要些钱,
再带些菜去山里吃。尽管他现在每月还有六元钱补贴,可买上点肉,买上点油,要
是再留下一次回家的车费,也就算完了,其它要花的钱只能从父母手中要,除此之
外,别无他法。
    眼下,紧张的夏收夏种即将开始。在那繁忙的“双抢”的日子,是不可能回来
的,期间所需的油啦酱啦,现在非准备不可,不然到时吃什么?尽管回来一趟并非
易事,可他还是要回来。而且,这两天的时间对他来说,也实在够紧张的了。
    昨天一回来,他就忙着把一封封知青们的信送到各家去。每到一处,作为父母
的总是不断地问这问那,他也不停地回答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尽可能地把知道的告
诉他们。一家呆上那么一会儿,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今天,他又到各家走了一趟,把家长们托带的钱呀信呀,吃的穿的什么的带回
家,瓶瓶罐罐包包裹裹,摆了一大堆,实实成了一个“运输大队长”。
    白小松见李卫东又提着一袋东西回家,忙从楼上跑下来,跟了进去。他一边帮
李卫东递这递那,整理东西,一边试探地问:“卫东哥,你明天就走吗?”
    “明天就走。”李卫东一边把东西放进袋里一边说。
    “那我跟你去好吗?”白小松眼巴巴地望着李卫东。
    “那里又没什么好玩的,你去干嘛?”李卫东只顾忙,连头也不抬。
    “你不是说那里有很多鱼吗?我去钓鱼给你们吃。我还会煮饭,我给你们煮饭。
我也想看看姐姐,她也很久没回来了。明天你带我去吧。”白小松极力展示自己的
能力,轻轻地摇着李卫东的肩头,恳求着说。
    李卫东本来就想带白小松上去,让白小松去散散心,如今被白小松这么一说,
更想把白小松带走了。他站起来:“我带你去,可你爸爸肯让你去吗?”
       “肯,他一定肯。”白小松急切地说,“只要你跟他说,准行。”
      果然李卫东把这事一说,白基兴马上答应了。这几天,白基兴也正为白小松的
事发愁,能有这么一个去处,那是再好不过了。这一来,白小松可真的高兴了,忙
着把自己的衣服找出来,七七八八的也装了一袋,就等着明天与李卫东一起到山上
去了。
 
    灼热的阳光从头顶上的天空无遮无挡地倾泄下来,把地面的土都晒干了,长得
一人多高了的甘蔗,也把风挡住了,使得甘蔗地里热得像蒸笼似的。白晓梅肚子里
早就“咕咕”直叫,嗓子眼更是干得有点冒火,汗水在不停地流着。汗水濡湿了衣
服,但很快就蒸发了,留下一道道白色的盐渍。她的脸上和脖子上,被甘蔗叶划开
几道浅浅的口子,被汗水一浸,太阳一晒,只觉得火辣辣的痛。
    该快收工了吧?白晓梅看了看已经离她不远的田埂,擦了一下额头上的汗,加
快了锄草的速度,想赶在收工前把脚下的这一垅锄完。终于,她锄完了这垅的草,
站在田埂上直喘粗气。然而,收工的哨子还没响,她不得不重新走下田埂,又挥动
锄头沿着另外一垅锄了下去。她感到已经筋疲力尽了,可是她还必须坚持下去。
    收工的哨子终于响起来了,地里的人们像得到赦令似地纷纷走上田埂,白晓梅
也扛起锄头,随着大家走回村里。
    白晓梅回到祠堂,走进大门,把锄头放在墙边,然后摘下斗笠,挂在墙上。她
突然看见从厨房走出来的白小松,不禁一阵惊喜:“小松,小松。”
      白小松见是白晓梅回来了,急忙跑过来,高兴地叫着:“姐姐。”
       “你怎么来的?”白晓梅拉着白小松的手,仔细地端祥着。
    “卫东哥带我来的。刚刚到一会儿,饭也煮好了。”白小松兴奋地说。
    这时,其它知青也陆续走进来,见了白小松,也都亲切地围着他问长问短。
    “你们到这时才收工,肚子不饿?”白小松看着大家问。
    “哪能不饿?肚脐早就穿透脊梁骨了。”马聪明按着肚子说。
    “那你们赶快吃吧,我已经吃饱了。”白小松催促着说,“今天的饭很香,我
烧的火。”他的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微笑。
    大家纷纷走进厨房,又各自端着一碗饭回到大厅里,或是站着或是坐着,一边
吃饭一边与李卫东、白小松聊了起来。
    李卫东也已经吃过饭了,他把这次回城的所见所闻告诉了大家:虽然学校已经
开始了复课的准备,那些还没有下乡的同学,本以为躲过了到农村插队落户这一关,
可中学只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所以,这些同学仍然要下乡。并且,根据文件精神,
凡年满十六周岁至二十五周岁,不管是否属于初、高中毕业生,只要没有固定职业,
也属下乡对象。目前,动员工作已经开始,可能不久就有新的知青来了。
    听到这一消息,大家不由感慨万千。学校的复课曾使这些已经下乡的知青为失
去继续读书的机会而暗自叹息,如今,所有的三届毕业生都下乡,谁也没占到便宜,
那心中的倾斜是平衡了。可是,社会上那部分既非学生又没工作的人,也要当作知
识青年来接受“再教育”,这些人的到来,将会对社会、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呢?
    
    清晨,天还没透亮,张瑞祥的哨子已在村里吹响了。他来到祠堂前,把哨子对
着窗口猛地一吹,然后高声喊了起来:“卫东,聪明,快起来,吃饭了。”
      尖锐的哨子声把正在睡梦中的李卫东惊醒了,他睁开眼睛,也对着窗口大声回
答:“知道了,就起来。”
       “赶快起来,别再睡了。”张瑞祥在窗口又大声喊,然后,吹着哨子转到别处
去。
    白小松也被叫醒了,他揉了揉眼睛问:“这么早,叫干什么啊?”
       “叫起来吃饭。”李卫东一边穿着衣服一边说,“天还早,你自己再睡会儿,
等一下我把饭给你端来。”
       “你到哪里端饭?”白小松睡眼惺松,有点不解地问。
    “队里统一煮的。今天开始农忙了,农忙时都吃公家的。”李卫东解释说。
    “那我们就不用煮饭了?”
       “不用了。”
       “那太好了!”白小松心里真的有点高兴了,这么说,他要来时说过要帮煮饭
的事也免了,要是天天农忙那该多好呀!看着外面天井还是昏沉沉的,此刻起床确
实太早了,他的睡意又涌了上来,打了个哈欠,迷迷糊糊地又睡着了。
    原来,每逢春耕、夏收夏种、秋收三个农忙时节,时间宝贵,队里为了节省人
们回家吃饭而花费在来回路上的时间,所以,凡出工的人,一日三餐外加一顿点心,
全部由队里供给,而且每天的工分也加了一半。统一煮饭对于知青来说,是最乐于
接受的,因为煮饭就要烧茅草,而上山割茅草是最令他们头痛的事,辛辛苦苦从山
上挑下来的一担茅草,烧不了两天就完了。但现在,他们只需准备点菜就行了。
    太阳刚刚从东边升起,田里的脚踏打谷机已经“嗡嗡”地轰鸣起来了。全村老
老少少,凡能出工的人都出来了:年纪大的老太婆和带着婴幼儿的妇女在晒谷场上,
忙着将稻谷摊开;煮饭的人正为着全村的人吃饭而围着灶台团团转;赶牛车的看上
去慢慢蹭蹭,但一车又一车的稻谷却不停地被运到晒谷场;其余的人全都在田里,
每十来个人为一组,不停地收割着成熟了的稻谷。
    十点多钟的时候,点心挑到了田里。已经忙碌了近一个上午的人们,肚子早已
饿了,对着那只放了一点点肉丝和油葱的稀饭,一个个放开肚皮,狼吞虎咽。可刚
放下饭碗,马上又接着干起来,直到下午快二点了,才回到晒谷场吃午饭。
    趁着吃午饭的时间,根据统计出来的各个小组早上收割的数量,张瑞祥为各个
小组排出名次,表扬了排在前面的小组,也勉励排在后面的小组要加把劲,不要再
落在后面。
    这一来,排在后面的小组坐不住了,输得太多确也不好看,唯有加快速度,争
取往前靠;而排在前面的小组想保住名次,更是加大力气,以免被人赶上。于是,
饭碗刚放下,一场竟争暗暗又激烈地展开了。
    白晓梅与马聪明在同一个小组,名次排在最后边。不过,也不能说他们不尽力,
因为各小组人员的强弱毕竟有所不同,而明显处于弱势的他们,要想赶上去,只有
拼命干了。
    一块地割完了,白晓梅连站一会儿的功夫都不放过,马上越过田埂,在另一块
地里又割开了。从早上到现在,除了吃饭吃点心那短短的片刻能坐下来,她已经连
续干了十来个小时了。那弯着的腰如同绑着一块木头,硬梆梆的有点麻木,站着的
时候很难弯下去,割了一会儿要直起身又需费点劲;拿镰刀的右手酸得抬不起来,
只是机械地一下一下地割着;左手因为不停地紧握稻丛,虎口处已被稻杆磨得红肿
起来了。
    她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她很想歇一歇,哪怕是那么站着一会儿。她直起身子,
擦了一下头上的汗水,可看到原本与她并排前进的人已经割到前面去了,左右两边
那些割下的稻束齐整整地摆在地上,只有她面前的六行稻子还直挺挺地立着,落后
了一大截。她不敢停下了,咬咬牙,又弯下腰割起来。
    马聪明一只脚站在打谷机的底座上,一只脚在踏板上一下一下用力地踏着。踏
板上的连杆带动着齿轮,再带动着滚桶飞快地旋转着,发出“嗡嗡”声响。他和张
彩凤一人站一边,接过别人递过来的稻束,按在滚桶上左右一扫,把稻粒脱尽,然
后把稻草往背后一扔,又接过了一束稻束。
    天气实在太热了,阳光射在身上,热烘烘的,可他因嫌斗笠碍事,干脆不戴,
只是不时从田里掬起一掬水浇在头上,身上的背心和短裤已经被汗和泥水湿透了。
他感到站着的那只脚已经僵硬而麻木,踏动着的那只脚酸得快没力气了,他只得轮
换着站,轮换着踏,但力量与速度明显地降下来了。他感到有点力不从心了,便从
打谷机上退来,换上了别人。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歇息,只是换了另一种方式。
他又拿起镰刀,到前面割起稻子来。直到打谷机上的人又退下来了,他才再换了上
去。
    就这么换来换去,也不知多少回了,早上初次踏上打谷机的那种新奇的感觉,
已经被这一天的劳累冲刷得荡然无存,而那刚听到时还觉得有点激奋的“嗡嗡”声,
更是变得单调而刺耳。然而他还是坚持着,一下又一下地踏着。
    太阳终于落山了,星星也亮了起来,田里的打谷机一架接一架地停了下来。马
聪明挪动着两条像是灌了铅的腿,随着收工的人们走了回去。虽然四周已是一片寂
静,可他耳朵里的“嗡嗡”声却还在响个不停,好像身旁还有一架打谷机在轰鸣似
的。他来到晒谷场,端起饭来却吃不下,便喝了点开水,把饭端回祠堂。
 
    “姐姐,”灯影朦胧中,白小松见白晓梅走了进来,高兴地迎了上去,“怎么
这么晚才回来?”
    “农忙时都是这样的。”白晓梅把一大盆饭放在桌子上,又把从家里带来的肉
酱和咸菜端来,“肚子饿了吧,快吃吧。”说完,拿起毛巾走了出去。
    天空虽然暗下来了,但在淡淡的天光中,仍可以分辨出白灰色的路面和江岸边
的台阶。白晓梅沿着台阶走下去,趟进水里。吴莲英也趟进水里,用毛巾沾水直往
脸上脖子擦,但觉得难以尽意,便又朝前挪了一步,卷起的裤脚立即浸到水里。稍
远处,李卫东他们正在江中游动着,虽然看不见他们,但那击水的声音却在“哗啦”
作响。
    水,无声而缓缓地流动着,经过一天的暴晒,温温的令人感到无比的惬意。它
又是那么强烈地诱惑着站在水中的吴莲英,使她感到再也无法抵挡这种诱惑了。虽
然,入夏以来,她已经几次想到水里游一下,可又迟迟下不了决心。如今,浑身上
下沾满稻屑泥土的她,再也无法忍受了,双脚一蹲,整个身子坐在了水里。她感到
一种从来没有的舒畅,对着白晓梅与王莉莉说:“下来吧,我们也游过去。”
      王莉莉虽然也很想到水里游一趟,可仍有点犹豫——要是被人知道了,不知会
怎么讲?“算了,还是……这样洗洗就行了。”她有点言不由衷地说。
    吴莲英站了起来。她清楚王莉莉分明是心存顾忌,而这顾忌在此之前她也是有
的。但是,如果这种顾忌不用特别的勇气来冲破,那么,她们也只能像这里的妇女
们一样,永远只能望水兴叹。况且,自从她们来这里插队以后,由于天天到这里洗
脸洗菜洗衣服,那些男人们虽然在其它地方仍赤条条地下到水里,可当着她们的面
却不敢张狂,并且有意无意地避开这里,从其它的地方下去。另外,此刻是夜晚,
而且李卫东他们都在这里,又有什么可顾忌的呢?吴莲英向王莉莉靠过去,一把抓
住王莉莉的手,顺势一拉,两人同时倒在水里,一旁的白晓梅忍不住也扑进水里,
与她俩抱成一团。顿里,宁静的江面荡起了阵阵欢畅的嘻笑声。
    “游过来呀,不要怕。”李卫东在前方不远处大声地喊着。
    “游过去。”吴莲英说着,一个猛子扎进水里,白晓梅和王莉莉也紧跟着游了
去。尽管她们都穿着外衣长裤,游起来有点吃力,可水的抚弄是那么的温柔,那么
的惬意,那么的令人心旷神怡。她们几乎陶醉了,陶醉在这大自然的怀抱这中;她
们也暗暗感到自豪,在与旧世俗的争斗中,终于战胜了歧视妇女的观念,也把自己
从自卑中解脱出来了。
    江中央的水并不怎么深,她们游到那里,试了试深浅,只及脖子,便站住了。
李卫东他们也游了过来,大家在江心围成一个圈。
    “真是太舒服了。”王莉莉兴奋地拍着水面。
    “是呀,游一游,浑身都轻松了。以前只像猫洗脸,哪有这么过瘾。”吴莲英
说着,猛地没入水里,又猛地跃出水面。
    “那以后我们可要天天来游了。”白晓梅也高兴地说。
    “其实,你们早就可以下来游了,在学校时不是经常游泳吗?主要是不坚决,
怕这怕那。有什么好怕的?”李卫东抹了一下脸上的水,“有些事情看起来好像挺
难办的,可实际做了就觉得没什么,只要走出第一步,再坚持下去就是了。”
      “我也是这样想的,我们游我们的,他们说他们的,管它怎么说。我们游过去。”
吴莲英说完,一蹬脚向对岸游去,其它人也跟着向前游了去。
    水,载着历史的沉重,也载着勇敢者的欢欣,缓缓地流着。水面上,又溅起了
一阵阵的浪花。
 
    白小松头戴斗笠,肩扛鱼杆,手提小木桶,沿着江岸向下游走去。
    几天来,钓鱼成了他的最大乐趣也成了他最大的苦恼。那天傍晚,他用一些半
尺来长的竹片,扎上鱼线,绑上鱼钩,穿上蚯蚓,在江边水较浅的地方每隔一段距
离放上一个,压上石头作上记号。隔天早上去收回来,竟然钓着了一只大鳖和两条
鳗鱼,着实令他眉开眼笑。可过后接连几天,运气不佳,都是空手而归,令他叹气
不已。
    清澈的江水中,一群又一群的鱼儿不停地穿梭来往,在阳光下闪动着片片鳞光。
要是能钓上几条上来,那该多好呀!白小松看着那些游鱼,不由心动起来——
      从家里带来的酱、菜,早就吃光了,知青们自留地里那些还没长大的黄瓜也摘
了,农忙开始后唯一买到的一次肉,当天就没了。而且,由于劳力紧张,大队硬是
强调任何人都不能请假,结果,等了五天的集日去不了,想去买点菜的希望也落空
了。唯一能够买到的是大队代销店里那一角八分钱一斤的腌萝卜,可那萝卜又咸又
小,嚼在嘴里只能感到酸与咸,还时不时咬出一粒粒小沙子。尽管农民们也送了一
些咸菜来,可这么多人要吃怎好意思天天向他们要,因为他们的东西也有限。况且,
那些咸菜都有一股难闻的异味,吃在嘴里,让你欲吃不愿,欲吐不舍,只好合着饭
勉强嚼几下就赶快咽下去。知青们每天都要付出超强度的劳动,可这样下去,怎么
能行呢?此刻,白小松唯一的愿望就是把鱼钓上来。
    白小松找了一处较平静的水面,把穿着蚯蚓的鱼钩慢慢地放到一群鱼中间。那
些鱼儿见有东西下来,迅速地躲开了,然后又游了过来,围着鱼饵却不敢去咬,好
像知道那会要了它的命。
    白小松慢慢移动鱼杆,尽量使鱼饵靠近鱼群,有时几乎就在鱼嘴边,想引鱼儿
上钩。可那些鱼儿似乎视而不见,或者干脆一闪身,远远地躲开了。他又把一小截
蚯蚓扔在鱼饵旁边,马上被一条快速游来的鱼儿抢去了,可那鱼饵还是没有哪条鱼
敢光顾,气得他拿起石头狠狠地砸向水里,惊得鱼群四处逃散,可马上又游了回来。
    白小松钓了一阵,除了偶尔一些很小的鱼敢咬一下鱼饵外,大一点的鱼根本就
不上当,而小鱼的嘴太小,根本钓不上。带来的蚯蚓几乎扔光,他不由有点泄气,
便收起鱼杆,沿着岸边又往下游走,想找一处较理想的地方,能有所收获。
    白小松来到一处拐弯的河道边,走上一片宽阔的沙滩。这沙滩原先是河床,可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江水却拐向一边,走了一个大大的几字。而且那几字上头的江
岸,在水流的冲刷下不断崩塌,使得这几字不断的扩张。在这几字中间,慢慢成为
一片沙洲,并且长起了灌木和野草。每当山洪暴发,浑浊的水便淹没沙洲,这里便
成为整条江最宽的地方,茫茫一片。洪水过后,沙洲又露出来,留下了一个个水流
冲出来的水坑和连在一起的弯弯曲曲的小水沟。小水沟承接了岸上田里水沟里的水,
又慢慢地汇入几字底下的河道中。
    白小松来到一个较大的水坑旁。这个水坑刚好接着岸上的水沟,由于暴雨时从
上面水沟冲下的水正好落在这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的样子,比其它的水坑
大且深。但因最近很久没下雨了,上面的水沟已经断流,只剩下沟底的烂泥,所以
这水坑里的水也变得浅浅的了。水坑只有三四米宽,歪歪扭扭的十多米长,旁边长
满了茂密的野草,与坑里的水草连成一片,使得水面看起来更为狭窄,似乎一跃就
能跨过。水坑下面的出口是一条小小的水沟,沟里薄薄的一层水几乎没有流动,与
不远处的另一个小水坑连在一起。
    白小松漫不经心地用鱼杆敲打着水面上的野草,不想却惊动了那些躲藏在草底
下的鱼,一条条地向四处逃窜。他又连着敲打了几处,每次都吓跑了一些鱼。他绕
着水坑走了一圈,发现这水坑出口处水太浅,这些鱼根本就游不出去,不禁大喜过
望,便找个地方就把鱼钩抛了下去,想好好地钓它几条上来。
    可也怪,这里的鱼竟也同江里的鱼一样,就是不上钩,只是快速地从这边游到
那一边,从这片草丛游向那片草丛,急得白小松抓耳挠腮干瞪眼。终于,在太阳快
到头顶时,他钓上了一条小刺鱼,但却再也没有了,只得怏怏地走了回去。
 
    午饭的时间又到了,马聪明随着急于吃饭的人们来到晒谷场。他照着自己以前
的饭量盛了大半盆的饭,又从那漂着几根菜叶、几缕蛋花的清清淡淡的汤里舀起一
勺,倒进盆里,然后走到屋角背荫的地方,坐了下来。
    看着周围的人正吃得津津有味,马聪明的食欲也涌了上来,毕竟,人总是要吃
饭的,他的肚子也同样感到饿。可是,盆里的饭是那么的白花花,而其它几个知青
围着的那碗腌萝卜,更令他感到胃里头酸水直冒——天天咸菜腌萝卜,不把胃搞坏
那才怪呢。他吃了几口饭,便感到胃里一阵难受,就放下饭盆,怔怔地望着盆里的
饭。
    “你怎么不吃了?”坐在一边的游清池见马聪明苦着脸,便关切地问。
    “吃不下。”马聪明显得无可奈何地摆摆头。
    游清池知道马聪明这几天正在闹着胃痛,可是,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他自己
这几天也感到胃里不在舒服,只不过没马聪明的严重罢。他看着马聪明说:“我看,
你这几天最好别再吃干饭,让小松给你煮点稀饭。”
    “也没用。我还是回去吃两片药。”马聪明说着站起来。
    这时,李卫东端着一盆饭,白晓梅端着半盆汤,要送回去给白小松吃,马聪明
便同他们一起,走了回去。
    李卫东走进祠堂,见地上的脸盆里,一条小刺鱼在水里游动,看来,白小松今
天的成绩又是不佳。他走进里屋,见白小松正躺在竹床上,便笑着说:“怎么,今
天又是打败战!”
       “快起来吃吧。”白晓梅把盆子放在桌上,又从瓦盆里拿了条腌萝卜,到厨房
洗净后回到屋里。
    白小松一边嚼着腌萝卜,一边想着那水坑里的鱼,不由对李卫东说:“我今天
到那里,见那里有很多鱼,可就是钓不到,太可惜了。要是有鱼网就好了。要是把
那些鱼抓来,几天也吃不完。”
       “那还用你说。”马聪明躺在竹床上,一边扇着扇子一边说,“要是有鱼网,
江里的鱼那么多,一辈子也吃不完。”
       “我不是说江里,我是说那里有个水坑。”白小松急忙分辩说,并把所看到的
情况详细地讲出来。
    “这么说,那些鱼还在那里?”马聪明坐了起来。那美味的鱼肉,对于已经苦
涩的胃肠,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真的跑不掉?”他盯着白小松问。
    “跑不掉,肯定还在。我带你们去看。”白小松连饭也不想吃了,站起来就要
走,可见他们没有跟他走的样子,只好重新坐下吃。
    其实,李卫东也被那些鱼给吸引住了,那美味的鱼肉对他同样具有诱惑力。如
果像白小松说的那样,那么,那些鱼是有可能抓到的,对大家来说,也是一次很好
的改善。他决定先去看看,便对白小松说:“你把饭吃了,我们一起去看一下。”
      白小松一听,便急急忙忙地把饭吃完,带着李卫东和马聪明来到了那水坑旁。
    李卫东用竹子往水草处随意拨打了一阵,果然有许多鱼儿被惊得四处逃窜。他
趟下水坑,觉得坑里的水较冷,显然底下有泉眼,不然,上面水沟没有水流下来,
这里早就干了。他又顺着水沟往下走了一段,心中有数了,便对马聪明和白小松说:
“这些鱼能抓到,但只有我们三个却不行。明天一早,叫成宝、清池一起来。这些
鱼吃定了。”
       “干嘛要等明天呢?我们现在就抓不行吗?”白小松有点急不可待的样子,看
着李卫东问。
    “这里面估计有泉眼,要是只有我们三个人,要把这些水戽干,恐怕天都黑了。
所以,只能等明天。而且,要速战速决,争取一早上完成。”李卫东果断地说。
    李卫东和马聪明、白小松走了回去。对于那些鱼,李卫东有足够的把握,可对
于抓鱼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他可有点拿不准了。眼下正是大忙季节,突然他们都去
抓鱼,队里肯定不会同意;要是让大队的干部知道了,肯定会挨批评。看来,只能
悄悄地干。况且,什么可吃的东西也没有了的他们,要是放弃了这次机会,那以后
的几天会更难过。而且那些鱼也不可能永远留在那里,他清楚那是因为前一阵下的
暴雨,鱼儿逆游到那里。雨一停,沙滩地留不住水,游到那里的鱼儿一时来不及游
走,才会留在那里。可要是再来一场雨,说不定鱼儿都跑个精光,到时你想抓也没
有了。
    到了晚上,李卫东把抓鱼的计划向大家说了。一听能吃到鱼,大家都兴奋起来。
尽管大家也觉得在这种时候去抓鱼,可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但是,没菜吃的困境
促使他们把什么都抛在了后头,先把这燃眉之急解决了再说。
 
    清晨,知青们依然像往日一样,早早地被叫醒,早早地到晒谷场吃了早饭。只
是,他们今天的脸上都带着一丝不易查觉的诡秘,趁着别人不注意,李卫东他们几
个便悄悄地若无其事似的又一个个回到祠堂,直等到村里的人都出工了,才拿起锄
头畚箕、脸盆水桶,沿着江岸没人的地方,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那个水坑旁。
    李卫东用锄头把水边的草丛使劲拨弄了几下,顿时惊跑了几条鱼,看来,鱼儿
都还在。这一来,他的信心更足了。侯成宝和游清池也试着用锄头拨弄了几处,也
赶出了一些鱼。
    “看,那条好大。”马聪明看着一条半尺来长的鱼,兴奋地说。
    “我说过了,这里鱼很多,没有骗你们吧。”白小松得意洋洋地说。
    “嗯,够吃几天的。”侯成宝看着那些鱼,巴不得马上抓到手。他问李卫东:
“要从那里开始?”
    李卫东拿着锄头到水坑的出口,指着那条小水沟说:“我们先把沟挖深,让水
流出去,然后再把水戽干。”说着,便开始挖起来,大家也顺着水沟排了去。
    水沟很快被挖深了,水坑里的水很快地顺着水沟流了出去,坑里的水慢慢的变
浅了。但是,水坑里的水是不可能完全流完的。于是,他们便从水坑的上头并排着
趟到水里,将水拨弄得“哗哗”响,把鱼都赶到下头,然后用稻草在水坑中间隔开,
填上沙土,很快就筑起条小水坝,水坑也被一分为二了。
    紧接着,他们又拿起脸盆,把下面的水舀起泼到那条水沟里。不大工夫,坑里
的水渐渐的少了,那些鱼儿在浅浅的水中露出脊背,艰难地游动着,已经无路可逃
了。这一来,大家的干劲更足了,几个人不停地戽着水,其它人则忙着用畚箕把鱼
捞起来。又过了一会儿,坑里的鱼都抓完了,竟是满满的一脸盆,大家脸上不由都
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心满意足地走了回去。
    正当李卫东他们忙着杀鱼、煎鱼的时候,张瑞祥却在为知青们的突然失踪而纳
闷:早上吃饭时还看到他们,可田里的打谷机响起来后却又不见了,问白晓梅她们
几个女知青,都说不知道;到祠堂去找,里面连个人影也没有。这可真怪,大白天
的,这么几个人怎么都不见了呢?再说,眼下正是大忙季节,真的有什么急事,也
该说一声,可又有什么事呢?
    这时,张畚箕来了,他告诉张瑞祥,大队刚刚接到公社的电话通知,根据气象
预报,这几天可能有台风经过这里,要抓紧在台风来之前,把剩下的水稻收割完。
在与张瑞祥谈完了大队所布置的任务后,他又问起了知青们最近的情况,一听几个
知青不见了,不禁着急起来:眼下情况突然变了,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要是他
们不回来,收割的进度就会受到影响。他不由有点冒火,便又与张瑞祥一起走向祠
堂,想再看看知青们回来了没有。远远地,可以看到祠堂边厨房的烟囱在冒烟,显
然,知青们回来了,他俩便大步地走了过去。
    厨房里,李卫东与侯成宝正兴致勃勃地煎着鱼,突然见张畚箕绷着脸同张瑞祥
走进来,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你们都到哪里去了?”张畚箕大声地问。
    “没……没到哪。”侯成宝吞吞吐吐地说。
    “没到哪?没到哪怎么没出工?”张畚箕依然大声地问。
    正在这时,马聪明端着脸盆走进来。张畚箕一看脸盆里的鱼,马上明白了,也
火了:“原来你们不出工是去抓鱼,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知不知道?现在是农忙。
大会小会说过多少次了,农忙时任何人不准请假,可你们竟然偷跑去抓鱼,还有没
有半点组织性纪律性?”
       “我们也不是故意不出工,实在是没有东西吃才去抓的。”李卫东辩解着。
    “没有东西吃就可以去抓鱼?要是大家都去抓鱼,那些稻子谁割?你自己看看,
这里的贫下中农哪一个像你们一样?”张畚箕一副咄咄逼人的样子,瞪着眼睛说。
    面对张畚箕一连串的质问,李卫东深感自己的自尊心被强烈地伤害了。如果张
畚箕说话和气一点,或者是过问一声为什么没吃的,那么,李卫东也许会坦然的承
认去抓鱼是有点不妥——尽管是迫不得已的事。但是,张畚箕的盛气反而激发起李
卫东几年来所形成的反抗意识,而且,对大队干部只以有否出工来衡量一个知青的
好歹的作法也非常反感。因为出工除了作为生活必需手段外,干部们更是把它当作
思想改造的唯一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对知青造成了压力。但是,影响出工的因素
是多方面的:比如回家探亲、生病、到集市买东西等,而今天之所以没出工,更是
由于他们已经到了非抓鱼就没得吃的地步。
    “我懂得稻子要人割,但人还要吃饭。”李卫东也阴沉着脸,“你知道我们现
在吃什么吗?聪明的胃已经吃坏了。上一个集日我们没有去买菜,还不是为了抢收?
能坚持到今天已经是非常勉强了。再说,农民有咸菜,我们连咸菜也没有……”
       “没有咸菜就可以放松思想斗争了? ” 张畚箕打断了李卫东的话。尽管他对
“思想斗争”这一词语并没有真正理解,但是,对于一个长期在斗争环境中的农村
干部,这“思想斗争”所包含的意义却可以包括所有的内容。“毛主席说,有条件
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到底是吃饭重要还是思想重要?对今天的事,你们要做深
刻的检查。”他气咻咻地说。
    张畚箕这些话,云里雾里的让人不知所以。李卫东还想争辩,被张瑞祥拉了一
下,示意别再讲了,便把刚要说的话吞了下去。
    “算了算了,这些都不用再讲。现在最要紧的是赶快把稻子抢收回来,因为很
快要下雨了。”张瑞祥向李卫东又使了个眼色,又看了看脸盆里的鱼,“这样,你
们留一个人把鱼煎了,其余的人马上到田里去。”说完,与张畚箕走了出去。
    望着张畚箕远去了的背影,马聪明不由低声地骂起来:“他妈的,一天半天没
出工,也这么大喊大叫。真臭他妈的。”
       “这个老混帐,哪天他要是没吃了,看他思想重要还是吃饭重要。”侯成宝也
跟着骂了句。
    李卫东心里也是窝着一团火,本来,抓了这么多鱼,大家正在兴头上,没想到
被他们一下子搅了。他的思绪不由从这鱼的事情上向一个更深邃的空间飞去——
      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从思想到行为的教育和改造,能达到什么效果目前还是
难以作出结论的,但他仍然以一种较为理想的心态去对待这一被认为是革命性的运
动,甚至曾想象通过这一过程,对整个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所以,从下乡的第
一天起,他就试图把这种理想与实际结合起来。可是,现实的生活使他对这种理想
产生了动摇,劳动加吃饭,几乎成了不变的模式,而吃饭在逐渐转化为最迫切的问
题后,其它的理想又从何谈起呢?
    一股呛鼻的焦味把李卫东从跳跃的联想中拉回到现实,急忙转过身,用铁铲把
那些烧焦了的鱼翻了过去。
    “真可惜,白白浪费了。”侯成宝看着那些焦黑了的鱼,不无遗憾地苦笑了一
下。
 
    “吃饭了,吃饭了。”太阳还没落山,从晒谷场发出的喊声便一处传过一处,
传到了田里。
    白晓梅直起身子,她看到不远处其它小组的人都已经停下了手中的活,有的已
经在往晒谷场方向走了。她走到打谷机旁,把镰刀插在机座的木架上,对还在踏着
踏板的马聪明喊了声:“吃饭了。”
    马聪明看了看地上摆着的稻束,已经不多了,便更猛地踏了起来,催拿稻束给
他的人快点,白晓梅便也帮着把稻束递给马聪明。很快,割下的稻束都打完了,马
聪明才从打谷机上走下来。
    “这么早就开饭了,今天真是开恩了!”马聪明望着天边的太阳,掸了掸头发
上的稻屑说。
    “你别想得太美了,今晚不知要加班到什么时候呢。”白晓梅看着那一大片还
没收割的稻田,若有所思地说。
    “谁知道要到什么时候。刚才金发不是说,这些两天内都要割完。”马聪明说
着,走上田埂。
    “还这么多,两天能割完?”白晓梅也跟着走上田埂。
    “割不完也得割,这回肯定要豁出去了。”马聪明与白晓梅边走边说,一起来
到了晒谷场。
    趁着吃饭的时间,张金发又一次向大家作动员:“大家都很辛苦了,连续这么
多天都没休息,但现在还不是休息的时候。因为,气象预报,台风马上就要到了,
所以,今天晚上加班。你们家里有小马灯的,都去拿来,到仓库加油,吃过饭马上
去拿。大家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坚持下去,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张瑞祥接着把几个关于安全的事讲了一下,并对劳力搭配做了稍微的调整,因
为有些妇女晚上确实要料理一些家里的事,而晒谷场上的人则充实到各个小组去。
    尽管台风还没有来,但人们已经感受到了它的压力,吃过饭,大家马上又到田
里紧张地干起来,直到晚上十一点才收工。
    劳累了一整天的人们,刚刚回家躺在床上没多久,又被叫了起来。凌晨三点钟,
田里的打谷机又轰鸣起来了,一盏盏煤汽灯、小马灯星星点点地散布着,与手电筒
的光柱交织成一幅山野夜战图。田里的打谷机艰难而顽强地向前推进,打下的稻谷
一担一担地被运回晒谷场,堆成一座座小丘。然而,田里还有那么多的稻谷没收回
来,而时间又如此的紧迫,尽管所有的人都累得快站不住了,但是,谁也不敢因此
歇下来。又是一整天的劳累,又是一整天的拼搏,又是到了晚上十一点,田里的打
谷机才停了下来。
    白晓梅随着收工的人们往回走,她感到浑身的骨头都散了架,软绵绵的几乎就
要瘫了下去,可是,又似乎都锈住了似的,想动一动都觉得艰难无比。她的双脚微
微打颤,走起路来一颠一顿,仿佛地上布满了坑。她来到晒谷场,盛了半盆的点心,
见王莉莉与吴莲英正坐在仓库门口的台阶上,便走到她俩身边坐了下来。
    点心还是千篇一律的咸稀饭,只是今天掺在里面的肉要比平常多得多,那是因
为今天队里特意杀了一头猪。然而,此时那些肉在白晓梅嘴里,非但不觉得有味道,
反面觉得嚼起来太费劲了,巴不得把那些点心一口吞了,好早点睡觉。她感到眼皮
正在一点一点地变得沉重起来,她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只剩下嘴巴还在不停地咀
嚼着。
    白晓梅终于把点心吃完了,她转过头,见王莉莉与吴莲英正低着头在打盹,而
放在脚边的盆子里的点心还没吃完,便把她俩摇醒:“起来吧,要睡回去睡吧。”
      王莉莉与吴莲英站了起来,将盆里剩下的点心倒掉,然后,三个人一起到水沟
里洗了洗,在黑暗中跌跌撞撞地回到祠堂。走进屋里,王莉莉与吴莲英一下就扑到
了竹床上。
    白晓梅因惦记着白小松,便到西屋看了一下,见白小松已经睡着了,又走了回
来。她见王莉莉与吴莲英衣服没脱,蚊帐也没放,却已经睡着了,便把她俩的蚊帐
放下,然后才将油灯吹熄,躺到竹床上。
    黑沉沉中,白晓梅合上了双眼,昏沉沉中,她仿佛感到自己正坐在一只小船上,
在波浪中上下左右摇晃,刺耳的马达声在身前身后大声地响着。她想走过去,把马
达关了,可怎么也站不稳。终于站起来了,可一个浪头打来,她又倒下了。连着开
关的那条粗大的绳子就在眼前,她想伸手抓,却怎么也抓不到,她想爬过去,可身
上却似压着千斤重,根本无法动弹。她努力着,不知过了多久,也似乎就那么一瞬
间,声音突然没有了,大海也平静了。又是那么一瞬间,变得什么都没有了,她仿
佛坠入了一个无底的黑洞,四周漆黑一片,她很快就失去了知觉。
    
    铅一般沉重的乌云把整个大地罩得阴阴沉沉,令人心慌的疾风一阵接一阵地掠
过田野,偶尔,裹在风中的雨点扑面而来,使你无处躲避,也更增添了那么一种的
紧张气氛。
    李卫东挑着六个空箩筐,顺着田埂向山脚下的那一片尚未收割的稻田走去。本
来,他是无需到这里来的,因为一般情况下,赶牛车的人只要在牛车旁等别人把稻
谷挑来,然后装车拉走就行了。可今天,那片稻田离道路较远,原先每个小组负责
挑谷的人已经无法及时将稻谷挑完,所以,李卫东便帮着挑,争取早点运完。
    经过两天两夜的艰苦奋战,田时里的稻谷已经基本上收割完了,然而,疲惫不
堪的人们丝毫也不敢松懈,正在做最后的拼搏,争取在台风来临之前把所有的稻谷
收回仓库。如今,这最后的一片稻田在天黑之前割完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了,只要大
家再坚持这最后的二三个小时,那么,明天就可以安安心心地休息一下了。
    李卫东走到那轰鸣中的打谷机旁,把空箩筐放下。稻田里,装满稻谷的箩筐每
隔不远就有一两个,正等待人们挑走。那些箩筐里的稻谷比一般情况下装的显然是
少了点,那是因为要走的路途远了点,每担装它个一百二三十斤就足够让人感到吃
力了。但是,李卫东却觉得,同是走一趟,以他的能力,还是可以多挑点的,便对
正弯腰从打谷机后面谷箱里拨捡稻草的张彩凤说:“再添一点。”
      张彩凤直起身子,用疑惑的眼睛看着李卫东:“还要?”
      李卫东坦然地点点头。张彩凤便又向已经装满了的箩筐添上了一些稻谷:“行
了吗?”她试探地问了一声,并用不大信任的眼光看了李卫东一眼。
    李卫东感到自己被小看了。眼下的这一担稻谷,已经有一百五六十斤重了,能
把它挑走已属不易,但是,一种豁出去露一下脸的念头使他感到浑身的力量倍增。
他指着箩筐,坚定地说:“你再装,装多少都行,”
      望着李卫东那副认真的样子,张彩凤不由也较起真来:“真的?”
       “真的。”李卫东双手叉腰,一副毫不在乎的神色。
    旁边的人见他俩在较真,觉得有热闹看了,便都停下手中的活,看张彩凤怎么
装。张彩凤更是来劲了,她把夹杂着的稻叶拨到箩筐边围了起来,原先尖尖的一堆
顿时被抹平了,她又把一畚箕的稻谷倒在上面,使劲压了一下,站起来说:“好了,
你挑吧。”
      李卫东沉着地走上前,把箩筐上的绳子挽了一个扣,用力试着提一下,估计有
九十来斤,这么说,这一担是一百八十斤了。他将扁担穿过绳扣,蹲下身子,又使
劲站了起来,担子便稳稳地搁在了肩上,而原先两头向上翘的扁担也被压平了。他
一步一步地迈着,稻田里顿时留下了一行深深的脚印。
    肩上的担子实在是过于沉重了,而且又是那么的一段路程,尽管李卫东完全可
以在半途中歇一下,但是,他并不想停下,而是顽强地坚持着,一口气挑到了牛车
旁。
    天上的云越压越低,把所有的山峰都吞没了;地面的风越刮越猛,还未收割的
水稻被压得匍伏在地;空中的雨点越落越大,稻田里、水沟里的水迅速地涨了起来。
眼见之处,是一片白茫茫的雨幕,耳边所闻,是一团呼啸着的风声,然而,田里的
人们并没有因此而停下避雨,依然镇定地按着原来的方式继续干着各自的活,而且
速度反比平时更快了些。
    “快,快!”马聪明奋力地踏着打谷机,嘴里不停地催促着。在一个小组里,
打谷机的声音就是前进的号令,声音越响,其它人就要加快速度,割下的稻束才够
打谷机打;如果声间变小了,其它人也就可以松懈点了。此刻,那打谷机像疯了似
地轰鸣着,如同进军的战鼓,强烈地震荡着每一个人的心。
    “快,快!”马聪明大声地喊叫着。雨水浇在他的头上,顺着脸颊流下来,他
不时用手抹一下脸,好使眼睛睁开;他的斗笠早已不知被风刮到哪里去了,全身无
遮无挡地任凭风雨吹打,背心短裤水淋淋地往下直淌水。但这一切他根本就置之不
顾,只是一个劲地催着,不停地踏着,他的整个身心已经同打谷机连在一起了,不
把地里的稻谷打完,他是不会下来的。
    白晓梅同所有的人一样,也是浑身水淋淋。斗笠是没法戴的了,即使戴着也不
顶事。尽管她已经感到十分的疲劳了,但把所有的稻谷抢收回来的念头支持着她,
驱使着她,使她忘掉了一切。她弯着腰,埋头不停地挥动着镰刀,把一丛丛的稻子
割下来。
    风雨中,奋战在稻田里的人们没有畏惧,没有退却,共同的信念使他们产生了
一种与天斗,与地斗,勇往直前的毅力。当最后一丛稻子被割下以后,浸泡在泥水
之中的人们不由发出了一阵欢呼声。
    “胜利了,结束了!”马聪明把最后一束打完了的稻草抛向空中,兴奋地从打
谷机上跳下来。
    “完成了,我们也完了。”从另一架打谷机上跑过来的侯成宝也激动地喊着。
其它的人也走了过来,互相打量着,疲倦的脸上露出会心的喜悦。
    风还在刮,雨还在下,原先盼着早点回去的知青们,望着那已经收割完毕的田
野,不由生出许多感慨。他们站在那里,没有以往收工时的那种匆忙,反而有一种
意犹未尽的感觉,如同战场上杀红了眼的兵士,迟迟不愿离去。
    收工的人们陆续往回走了,知青们也从那情感的旋涡中走了出来,陆续收拾起
各自的东西,跟着往回走。
    马聪明又一次望着那茫茫的田野,情不自禁地大声呼喊:“暴风雨,你来吧,
我们回去了。”
       “来吧,快来吧。”侯成宝也接着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文学书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