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名的裘德 作者: 托马斯·哈代 第二部 在基督堂 “唯有他心灵,别无引路里。” ——斯文朋① ①奥维德(公元前43—公元17)、罗马诗人,这两句诗(大意)出自他的长诗《变形记》。 “比邻而居,有幸初结识, 时光流转,日久爱情生。” ——奥维德① ①古代王国指五世纪在泰晤士河上游流域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后扩充到英格兰西南部,九世纪为英吉利王国。 1 裘德采取了他有生以来的又一次值得注意的行动。在瞑色四合、暮野沉沉中,他迈着矫健而轻快的步子,一往直前。从他最初同阿拉贝拉调情到鄙俗的婚姻生活的最后破裂,其间已三历寒暑。如今又到了枝繁叶茂、绿满人间的时节。他正朝基督堂城走去,到了离城西南面一二英里的地方。 他同马利格林和阿尔夫瑞顿的缘分终于结束。他已经学徒期满,这会儿背着工具,像是正走在开辟新生活的起点的途程上——不算他同阿拉贝拉两情缱绻和婚姻生活造成的中断,他对这新起点企盼之殷约有十年之久。 单单形容他这会儿一表人材是不够的,他的神采更其表明他是个刚强自信、好学深思、诚挚严肃的青年。脸上皮色颇深,恰好配上非常合适的黑眼睛;留着修得很齐整的小胡子,而这个年龄的人却很少胡子长得这么冲;黑胡子加上浓密的黑鬈发,做手艺时落上石粉,梳洗起来就很费事了。他在乡下学的石活儿,样样俱全,包括錾各类石碑,修复教堂易切石雕刻,以及一般镌刻。他若是在伦敦,经过努力,大概会专精一门,或当上“造型石匠”,或成为“叶簇雕刻匠”,说不定还做个“雕像师”哩。 那天下午,他在阿尔夫瑞顿坐上四轮运货小马车,按上边说的方向,到了离基督堂最近的村子,这会儿正在走剩下的四英里路,倒不是因为只好这么走,而是他宁愿走,因为他一直想象着有那么一天步行到基督堂。 他终于决定到基督堂有个奇怪的诱因,它同情感方面的关系大大超过了同求知方面的关系,而类似情形,年轻人当中说来并不鲜见。原来他住在阿尔夫瑞顿时候,有一天回马利格林看望老姑婆,注意到壁炉搁板上,铜烛台之间,摆着一张面貌眣丽的少女的相片:她戴着宽边帽,帽缘缀着圆褶,宛如圣洁的光环。他问这是谁。姑婆没好气地回他说,是他一个表姊妹苏·柏瑞和,是那个终年不安生的家门的。他再往下问,姑婆说她人是在基督堂,至于住在哪儿,干什么,她一点不知道。 她不肯把相片给他。不过他心里一直想来想去,这件事终于成了他久已怀着的到基督堂追步他那位老师和朋友的心愿的快速催化剂。 这会儿他正从一条曲折小径走上那个不算陡的斜坡,到了顶上就停下来。这是他头一回从近处观览基督堂景色。灰石头造的、房顶是深褐色的这座城市,同维塞克斯郡界毗连,人语相闻;在透迄的边界线极北端一点上,它的小小脚尖伸到了郡里,泰晤士河就打那儿从容不迫地流经古代王国①的田野。基督堂的建筑物在残照中意态安详,许许多多塔尖和圆顶上都露出风信旗,为一幅本来用简净素雅的第二色调和第三色调绘就的图画涂上了闪光点。 ①狄克·惠廷顿是个传奇性人物,生年不详。1423年卒于伦敦。他曾三任伦敦市长。到1400年他已成巨富,曾贷款给英王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并对慈善和公益事业慷慨解囊。传说他曾佣于伦敦一富商菲茨沃伦家,在厨房打杂,因不堪厨子虐待而逃走。到了城外,听到钟声似说:“伦敦市长惠廷顿,回来吧。”要他回到菲家。他把仅有的财产一只猫卖给一个领地上大闹鼠灾的摩尔统治者,发了一笔横财。他和菲家小姐结了婚。不过惠廷顿多财善贾大概是事实,不是靠当伦敦市长致富。 他下到坡脚,跟着上了条平坦的道路,截梢柳树夹道而立,暮色苍茫,树影渐见模糊。再往前走,他很快就迎面望见城市边缘的路灯,其中有些盏迎着天空,只见光色溶溶,略显淡彩。在那么多年前,在他对基督堂梦想神驰的日子中,它们不是紧紧吸住过他的紧张的凝望吗?不过这会儿它们似乎露出了犹豫不决,对他眨巴着黄眼睛,像是表示它们本来多少年盼望他负发来学,可是屡屡失望,这会儿不怎么想他来了。 他本属狄克·惠廷顿①一流人,他内心为之感动的并非纯属物质方面的满足,而更其是纯粹、美好的事物。他沿着城市外围走下去,步步小心,犹如探测者那样不敢轻忽大意。但是眼前最要紧的事还是先找到落脚地方,于是他留心察看什么地段能向他提供既适合他需要、租金又不高的普通房子。经过一再打听,总算在一个外号“别是巴”②的郊区租到一间屋子,至于这个外号,他当时并不知道。他就在那儿安顿下来,喝了点茶,又出去转了。 ①别是巴是地名,屡见于《旧约》,在今以色列境内。据《旧约·创世记》原注,别是巴是“盟誓的井”之意。 ②指本·琼森(1572—1637),英国戏剧家和诗人。牛津大学曾授予他名誉文学硕士。莎士比亚与他同时,彼此是朋友。莎氏故世后,他写过一首诗:《忆挚友、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君》,对莎氏备致称誉。他身后出版的文集《发现》中也收有一篇《记莎士比亚》,对莎氏人品、才华和思想也评价颇高。 那晚上没月亮,风声飒飒,人语悄悄。他在路灯底下展开了随身带着的地图,想弄清楚怎么走法。风吹得地图忽上忽下,一折一弯,不过他到底尽量弄明白了走哪个方向,才到得了市中心。 转了好多个弯儿,他总算遇到一座巍峨的中古时代建筑,根据大门判断,是所学院。进去之后,他到处走,甚至深入到路灯照不到的昏暗角落。紧边上还有一所学院;稍远点又是一所;这样他就让古老庄严的城市的气息和情调包围起来,开始有了充实之感。他只要经过跟它整体形象不相谐调的东西,就有意掉开眼光,像是根本没看见它们。 钟当当响起来,他侧耳细听,一共数了一百零一下,心想大概听错了,准是敲了一百下。 学院大门都关上了,他别再想进哪个学院的四方院,只好在院墙外面。大门左右转悠,摸摸墙上凸起的线纹和雕饰的外缘。一分钟一分钟过去了,人越来越少,他仍然在重重墙影中流连不已。以往十年他不是一直在憧憬着这会儿的情景吗?就算整夜不眠不休,也不过这么一回,又算得了什么呀?一盏路灯倏地闪亮,在黑暗的天空衬托下,把卷叶雕装饰的哥特式尖塔和锯齿形垛谍映得形容毕呈。那些幽晦的夹道现在显然根本没人踩过一脚,大概也没人想到它们的存在吧,而那些按中古样式设计而又加以充实、增华的圆柱门廊。凸窗和门道却朝窄窄小道挤了进去,它们的败象本就明显,却又因石头久经剥蚀的累累痕迹,更为突出。这类老朽不堪、落伍于时代的高堂深院,竟然有近代思想安家落户,看来怎么可能呢? 他在这地方一个人也不认识,所以一时生出孑然一身、遗世独立之感,仿佛就剩下他一个魂灵了。这种感觉,大凡在一个人独自走路,没法叫谁瞧见。听见时,就免不了。他觉着难受,不由得透了口气,既然他这会儿跟孤魂差不多了,他就忍不住朝那些隐在深处转悠的游魂琢磨起来。 自从他妻于远走高飞,还有那些家具,全同他一刀两断,再也不见踪迹之后,他在准备这次大胆行动过程中间,凡他的条件允许下能找来阅读和研究的卓越人物的著作,他无不—一阅读和研究过。他们就是在那令人肃然起敬的高墙之内度过了青年时代,及至老成持重的年纪,他们的心还是眷念故地,依依不舍。读书时,他不期然而遇到了某些人,他们在他的想象中显得比其他人的形象远为鲜明高大。这时夜风掠过屋角、扶壁和门柱,仿佛这些此地仅有的居民飘忽而过;常春藤相叠的叶子窸窣作响,仿佛他们的凄怆的幽灵正隅隅细语;重重阴影仿佛他们的单薄的身形在局促不安地走动,成了他在孤独中的同志。他好像在昏暗中同他们撞个正着,但是摸不着、碰不到他们的实在的形体。 街头阒寂,而他却因为有了这样的感触,不想回到住所。这儿有古往今来、五湖四海的诗人,从莎士比亚的朋友和榆扬者①到晚近弃世、归于沉默的那位人物②,还有那位至今健在、在侪辈中以韵律流美而见称的先生③。思辨哲学家信步而来,他们可不像装在框子里的肖像那样一概满额皱纹、须发皤然,而是红光满面,高挑身材,行动灵活。④现代神学家身穿法衣,最让裘德·福来感到如见其人的莫如号称讲册派的创始人,响当当三位大人物:热心派、诗人、公式派,他们的教诲哪怕在他住过的穷乡僻壤也响起了回应,对他发生过影响。⑤他的幻觉从他们身上陡地一转,一眼瞧见了此地另一类子孙,顿生厌恶之感,其中一个披散着假发,集政治家。浪荡子、善辩者与怀疑派于一身;⑥另一个是脸刮得干干净净的历史家,他对基督教彬彬有礼,其实暗含着讥讽;⑦此外还有跟他们一样的怀疑一切的人物,他们也可以像虔诚的教徒那样,随心所欲地在四方院走廊徜徉。 ①指英国诗人、批评家和教育学家马修·安诺德,他于1888年逝世,哈代书成于1894年,故云“晚近弃世”。“归于沉默”,参看第85页注。 ②指斯文朋。 ③指曾执教于牛津大学的伊拉思马斯、格洛辛、托马斯·摩尔等和出身于牛津的霍布斯和洛克等。 ④讲册派即牛津运动。牛津运动由纽门(1809—1890),奇伯尔(1792—1866)和普赛(1800—1882)在牛津大学发起和领导,故名。他们写作和传播《醒世讲册》宣扬自己的宗教主张。这三人依序分别是“热心派、诗人和公式派”。(普赛原属英国国教仪式派。) ⑤指英国著名托利党政治家包令布路克(1678—1751),此人美姿仪,精演说,善权变,二十三岁进议会二十六岁做陆军大臣,始终坚持反对辉格党,争夺政治权力,极尽翻云覆雨之能事,以阴谋家见称于当时和后世。他身后出版的著作暴露了他反基督教观点。 ⑥指英国历史学家吉本(1739—1794),他所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一向被认为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权威性著作,其第十五、十六两章记述基督教起源。他对基督教并无好感,语言讽刺,曾因此备受攻击,但其著作精审处因此而益彰。 ⑦政治家中牛津出身的有曾任首相的大皮特、坎宁、皮尔、索尔兹伯里伯爵、格莱斯东等。 他还瞧见形形色色的政治家,他们行事果决,难为幻想所动;①还有学问家、演说家、事务主义者;有的人随着年事见长,胸襟益见开阔;有的人在同一境况下,胸襟反渐趋狭隘。 ①科学家如英国天文学家哈雷、物理学家玻意耳、医生和解剖学家哈维;语言学家如约翰生、莫雷。 在他的幻觉的视界中,跟着出现了难得一见的科学家与语言学家古里古怪地混在一起的群落。①他们的神态显着不停地深思冥想,脑门上挤满皱纹,视力因成年累月从事研究已经弱似蝙蝠。接下来是殖民地总督和各郡钦差大臣一类官场人物,他对他们毫无兴趣可言;再有就是首席法官和身兼上议院议长的大法官,这伙人嘴唇薄薄的,不爱说话,他也只略知其名而已。由于他一向抱有的志向,他对于高级神职人员倒是观察得分外仔细,这帮子他道得出一大串——有些人仁爱为怀,有些人理智处事。一位用拉丁文写文章为国教辩护;②一位是赞美诗《夕颂》的圣人般的写作者;③挨着他们的是那位伟大的巡回布道师,赞美诗写作者和热心家,④他跟裘德一样深为不如意的婚姻所苦。 ①指朱厄尔(1522—1571),他在索尔兹伯里主教任上,为阐明伊莉莎白一世后期的宗教政策,用拉丁文写了《为英国国教辩护》,刊为各教堂必备之书。 ②指托马斯·克思(1637—1711),他当过英国巴斯和韦尔斯主教,赞美诗作者。他写的《晨颂·醒来,我的灵魂,与太阳同升》、《夕颂·主啊,今夜荣耀归于你》和《晨夕合颂》在英国通行。 ③指英国著名神学家卫思理(1707—1791),他曾致力于衰落中的英国教会的精神复兴,创立了卫理公会(美以美会),从1739年起,每年骑马行通英国,巡回户外市道,卫理公会在英国和美国发展很快,其间也有很多变化。1784年,卫思理表明卫理公会的活动与英国国教无关。1791年,卫理公会与英国国教脱离关系。 ④指安诺德在他的《批评文集》初编《序》中的一段话。前引“此方土地,大道沦丧”也出此文,不过位置在后一段引文后,全句是“此方土地,大道沦丧,信仰委弃,虚名不为人重,忠信难望来日。” 裘德这时候才发觉自己就像跟他们交谈着一样,情不自禁地把心里想的什么全说出来了,这情形类乎一名情节趣剧的演员对着脚灯那边的观众喋喋不休。他一醒悟过来自己够多荒唐,就吓了一跳,立刻刹住不说了。也许有个学院里的学生或思考者正在灯下用功,听见了他这个漫游者的断断续续的话吧,不免抬起头来,奇怪究竟什么人在说话,他说的又是什么意思。裘德这会儿也看出来,除了稀稀落落几个迟归的市民,再没有别的有血有肉的活人,不禁感到这座古老城市成了他一个人的天下,同时觉得自己有点着了凉似的。 有个声音从暗地里传过来,倒是真正活人的本地口音。 “小伙子,你呆在柱石那儿老半天啦,你倒是想干啥呀?” 这是个警察说的,他一直在注意裘德,后者却没瞧见他。 裘德回家了。他来这儿时候就带来了一两本书,是专讲那个大学的子子孙孙的,睡觉之前翻看了点关于他们生平的记载和几段他们给世人的启示。他迷迷糊糊要睡着的时候,好像刚才默记下来的若干值得一记的语句又由他们自己亲口嘟嘟囔囔说出来了,有听得清楚的,有听起来不好懂的。幽灵之一(他后来痛惜基督堂城“此方土地,大道沦丧”,不过这话裘德想不起来就是了)这会儿大声点着那城市名字说: “美丽的城市啊,那样古色古香,那样高雅纯洁,历经我们这个世纪精神生活的激烈纷争,依然那样安然无恙,那样宠辱不惊!……她那无法解释的神奇力量始终号召我们去追求我们大家共有的真正目标,去实现理想,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① ①指英国托利党政治家皮尔(1788—1850),他在第二次任首相期间,因爱尔兰发生饥荒,在议会发表演说,要求废止《谷物法》。经议会数度辩论,《谷物法》终于废止,由托利党改组不久的保守党也因此分裂。 另一个声音发自那位始而拥护、继而反对《谷物法》的政治家,裘德在那个有大钟的四方院见过他的魂灵,当他是一直在推敲他那篇演说里最精彩的有历史意义的字句呢:① ①指吉本。 “议长阁下,我也许错了,但是我的立场是:在国家遭受饥荒威胁的时刻,我责无旁贷,要求现在必须采取在任何类似情况下通常要采取的救济手段,也就是让任何人从任何可能的途径自由取得粮食……你们明天就解除我的职务好了,可是你们绝对剥夺不了我的信念:我行使赋予我的权力,决不是出自邪恶的或者私利的动机,决不是出自实现个人野心的欲望,决不为了取得个人的好处。” 接下来是在书里写下不朽的《基督教》篇章的那位不动声色。意在言外的作者①:“异教徒和哲学家对万能的上帝展示的种种证据(奇迹)漠然视之,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我们该怎样为他们开脱。……希腊罗马的往哲先贤对于警世奇迹不予理睬,看来应归之于他们对统驭精神和物质的权威力量的变化、更迭,懵懂无知。” ①指英国诗人罗勃特·勃朗宁,下面的诗句引自其《炉边》。乐观主义或乐观精神本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1646—1716)所倡,他认为自我存在的物质构成和谐相处的世界,因神的意志而生生不息,故现实世界为最佳者。 随后是一位诗人的幽灵,他是最后一位乐观主义者:① ①指纽门,他于1864年写成《为我一生而辩》,此时他已改信天主教。 世界就是这样为我们构成! …… 众庶悉应依照计划总体 不惜为充实人类的延续效力。 下面是他刚见过的三位热心派之一,也就是《为我一生而辩》的作者:① ①指奇伯尔,两句诗出自他的宗教诗之一《基督年纪》。 “我的观点是……自然神学的真理所以具有绝对可信性是多方同时存在的或然性趋同归一的总结果……或然性固然没达到必然性,但可以给思想导出实际可信性。” 第二位热心派①不喜欢辩论,他嘟嘟囔囔地说出些不怎么引人注意的话: ①指艾逖生,他同斯梯尔共同创办《旁观者》杂志,文章大部分由他自撰。他们发展了新闻体写作风格,颇受城市文化较高者欢迎。 我们何必为独个儿活着怕得心惊胆战, 既然上苍的旨意,只好独个儿死了算? 他也听见那位生来洼心脸的幽灵,和蔼可亲的“旁观者”①说出来的几句: ①指克思主教,下面引的是他的《夕颂》。 “我一见伟大人物独瘗墓中,所有妒羡之心顿时化为乌有;我一见红粉佳人的墓志题名,所有淫邪之念不禁瓦解冰消;我一见为人父母者在墓碑旁哀哀欲绝,就感同身受,不胜同情;我一见父母的坟墓,就思量为我们必将很快随之而去的人痛哭流涕之为虚妄。” 最后那位声音和悦的主教①开口了,裘德在孩提时期就听惯了那些柔婉的调子,感到非常亲切,听着听着就酣然入睡了: ①引自《旧约·传道书》。 教我怎么活,我就不怕 把坟墓当成我的床。 教我怎么死…… 他一觉睡到大天光,夜来出没的鬼魂已悄然离去,明明白白又是一天了。他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心想怎么睡过了头呢,跟着就说: “哎呀呀——我倒把个甜脸蛋的表姊妹忘得一干二净啦,她倒是无时无刻不在这儿啊!还有从前的老师,他也在这儿呀。”不过他提到老师的口气大概不像提到表妹时那么饱含着热情。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