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管理论文 下一步体改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 常修泽 今天上午,我为2004论坛的召开和经济人物、最具生命力企业的表彰做了祝贺性的讲话,现在我作正式的学术报告。 我准备讲四个问题,即回答大家比较关心的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对今年的经济运行如何评估,也就是说到底怎么样?有什么进展?有什么问题?因为大家都是乡镇企业的负责同志,所以我将针对乡镇企业来讲。第二个问题,明年乃至于下一步的改革将如何展开。第三个问题,未来几年产业发展有哪些新的趋势,发展问题不是短期的事情,我们要看几步,看今后几年在产业上有什么新的趋势。第四个问题,明年的宏观经济运行将出现什么态势,对乡镇企业将会有什么影响。我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这四个问题,阐述我的学术见解。我这里的看法,不代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或者是宏观经济研究院,只是作为一个教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2004年经济运行的简要评估 大家知道,今年是我们国家贯彻和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第一年,也是在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新的关于改革问题决定之后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的第一年。在这一年中,在改革、发展和运行中,有些方面进展比较理想,也有些方面进展不如人意,两方面的情况都有。就今年的整个经济运行来说,在以下四个方面应该说有明显的进展。 第一,经济增长率比较令人满意。国内生产总值(GDP)今年前三季度增长率分别为9.8%、9.6%、9.1%,现在距年底还有一个多月,估计全年的经济增长率约在9%至9.4%之间,如果取一个点的话,大约在9.3%上下,大体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么一个眉目。9.3%是什么水平,大体接近改革开放以来25年9.4%的平均水平。从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到2003年底这25年,我国的平均经济增长率是9.4%,今年我们大体接近这个水平。根据我个人的理论分析,从资源状况、需求状况和生产力水平综合分析,现阶段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大约在9%—10%之间,而在实践上,我们25年也曾经达到过9.4%,依此来看,今年的9.3%大体上接近于中国的潜在增长率,这种增长态势比较正常,不存在所谓总体过热的问题。今年五月初我曾经发表过意见,指出局部行业有投资增长过快的问题,但中国经济总体上并没有失控,有一些信号员给的信号并不大准确(参见香港《信报财经月刊》2004年5月号,5月1日出版)。 9.3%左右这是从国民生产总值总体增长上来讲的,是一、二、三产业共同创造的结果,当然如果仔细研究的话,需要做产业结构分析,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今天在座的乡镇企业家所关注的。今年在产业发展上有一个明显的趋向,第一产业增长幅度比较高,这跟过去不太一样。农业今年增长率从去年的2.5%提高到今年的5.5%,特别是粮食,增长势头比较强劲。估计全年粮食产量可达9300亿斤,是一个丰收年。除了自然因素以外,这与我们国家在农业问题上推进改革、落实政策有关。一个是对种粮的农民直接进行补贴。二是农业税费减少,农民负担有所减轻。三是粮食价格上升,而且上升的幅度比较高。当然粮价上升城里人不太高兴,但是对农民来讲确实得到了一定的效益,这也是一种利益的调整。这个比较重要的。还有第三产业今年应该说增长速度比较可观,去年是6.7%,今年可达8.5%左右,相比之下,第二产业今年增长幅度比去年略微回落,我们今天在座朋友有很多是从事制造业的,制造业这一块去年增长率是12.6%,今年估计在11%左右,多少下来一点,但总的态势是好的。 第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上涨率大约在4%至4.5%之间。这个水平比去年有所上升,比今年的计划也有所上升,原计划今年物价上涨率3%,现在看来已经突破,但是与国际警戒线5%相比,今年的物价上涨没有超过国际警戒线。今年消费品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是粮食价格上升,前一段曾达20%多,第四季度有所降低,粮价的上升要一分为二看,固然对食品类消费品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加大城里人的开支,但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不能够一味的指责粮价上升,农民收入刚一上来就声讨粮价,总之价格没有超过5%这个警戒线,这是第二点。 第三,外贸出口增幅较高,而且依然保持顺差。今年我国外贸进口和出口的增幅都比较高,总规模会超过一万个亿美元,一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按现行汇率计算是八万多亿元人民币啊!我国一年的DGP是12到13万亿人民币,以GDP作为分母,外贸进出口作为分子,计算出的指标,叫外贸依存度,反映一个国家经济与外贸的关联程度,分母是GDP总量,分子是进、出口的总额,刚才我说了分母是12到13万亿,分子是8万多亿,可以算出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达到了60%多,应该说这个外贸依存度是比较高的,它反映我国的经济已经与外部世界联系得相当紧了。经过努力,估计全年贸易收支还是继续保持顺差,不是逆差,当然顺差的规模比去年有所减少,顺差总额大约在110—120亿左右。总的来说,外贸收支还是趋于平衡,略有顺差,这是第三点。 第四,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我讲的收入中有三个方面的收入比较令人欣慰,一个是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是以税收为来源),增长率大约在23-25%左右,增长幅度比较高,去年我国的财政收入是2万亿,如按23%-25%计算,就是四、五千亿啊。二是工业部门的利润,包括国有工业企业以及乡镇企业的利润,也增长23%-25%左右,三是农民的收入增长喜人,估计会超过10%,这是今年一个亮点,这是多年来没有出现的迹象。今天农业部老部长何康同志在座,他也感同身受。我们不是强调三农问题吗,农民收入超过10%,这是令人欣喜的。 以上这四条属于有进展的内容,我们应该给予肯定。当然,在总结今年工作的时候,我认为也要实事求是看到经济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当然问题的情况也不相同,有的是属于当前的问题,比如说农业和粮食生产基础还不稳固的问题,再比如物价上涨过快的问题;还有是属于深层次的问题,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结构性的问题,一类是体制性的问题,还有一类就是增长方式的问题,比较难解决的就是这三个深层次问题,这是困扰中国的三大顽症——结构病、体制病、增长方式病,这三个病症,病得不轻。所以在今年夏天讨论宏观经济走势的时候,我提交了一个研究报告,原来是内部报告,后来报刊登出来了,题为《调力度、紧改制、重结构、转方式——关于宏观经济方略的四点意见》发表在《经济观察报》(7月19日),后来《了望周刊》、《中国经济时报》等做了转载,题为《宏观调控要有利于改革大局》。我在报告中提出,我们国家走到今天,什么是国家的主流?我说,中国的主流是改革和发展,而宏观紧缩在我看来只是一个次主流或者支流,历史的方位要摆清楚。当时有人提出改革要服从宏观调控的口号,我不赞成“提改革服从于宏观调控”这一类的口号。在这方面应该说是有历史教训的。1991年,曾提出改革服从于治理整顿的口号,引得小平同志大为恼火,于是在1992年1月18号离开北京到南方视察,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南方谈话,其中最厉害的话就是不搞社会主义,不坚持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原话是谁不改革开放谁下台),那时候提的是改革要服从于治理整顿,今天如果提出改革要服从宏观调控,我说前几年的教训难道没有吸取吗?历史的方位要摆清楚。在我看来,改革应该是总揽全局的。如果不以改革总揽全局,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在今年夏天讨论宏观经济的时候,我提出了四点方略,一是“调力度”(调整、放松紧缩的力度);二是“紧改制”(抓紧改制体制);三是“重结构”(重视结构调整);四是“转方式”(转变增长方式),宏观调控问题确实有个力度的问题,要掌握好,但从长远看,重点应放在体制上,放在结构上,放在增长方式转变上。大家从企业来,从各个省来到北京,你可以回想今年企业生产经营怎么样。从今年实践来看,固然有值得总结的成绩,但也不是没有问题,我感到有三个问题比较突出。 第一,银行的不良资产并没有缓解,而且有的地方是增加的趋势。不良资产本来是中国经济的“肿瘤”,现在看,上半年没有“消肿”,反而有所增大。比如说紧缩之后有些项目下马了,但投资是从银行借来的,下马以后,企业运转不灵,这不就成了银行的坏账了吗?诸如此类。不良资产在一些地方是有一种增加的趋势,这就是我们今年调控的成本,不是没有成本的。 第二,民营企业在今年发展的宏观环境比较困难。宏观经济本不是针对民营经济的,但是却有影响。我接触了一些乡镇企业的负责同志,个人也到乡镇企业做过调研,感到前一段确实有些问题值得解决。本来去年10月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部门、公用事业部门,这是决定的原话,这是党的文件里第一次明确提出非公资本可以进入基础领域和公用事业领域,基础领域都可以进,公用事业领域也可以进,那么其他竞争性领域更不在话下了。所以去年这个时候,11月份的时候各地民营企业欢喜雀跃,感到民营企业的春天来到了。但是现在民营企业反映,别说进基础领域,进入竞争性领域都还存在着障碍呢!一是信贷问题,贷款比较难,据说有些地方银行有黑名单,民营企业反映今年资金周转困难。二是土地问题,要上项目,地呢?一时被卡住了。总之,外部的环境有些新的变数。 第三,整个改革进展面临困难。去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些改革任务,有的进展比较顺利(如农村改革),有的虽然已经推出,但未深入展开(如投资体制改革),有的还没有及时推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被推迟的现象,这也是一种成本和代价。 我们总结这一年的工作,既要看到它的进展,令人欣慰的地方,也要敢于正视矛盾,正视问题,这是我对过去一年的评估。 基于上述的分析,我基本的看法,明年恐怕要沿着两条线索推进。一条是改革来总揽我们整个全局,加大改革的力度,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估计下一步改革的气氛将会强化,这样的话,民营经济将会遇到很好的体制环境。二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整个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这两个趋势我看得比较明显,所以我想下一步一个是改革加大力度,一个是保持宏观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再有几天就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对下一步的战略部署。这里我先谈一下改革问题。 下一步改革将怎样展开?我在11月22日出版的《了望周刊》发了一篇文章,这是我在11月14日在一个关于改革的内部小型座谈会的发言,讨论改革怎样展开,然后了望周刊把里面的一些主要观点刊登出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一下,如果查不到杂志可以上新华网11月22日,敲上题目《以改革的精神推进改革》。下一步怎么推进?明年、后年和今后几年我们的改革怎么办?我的报告提出抓三个着力点,用12个字来概括就是:“利益调整、政府转型、产权创新”这三个怎么摆法?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以利益关系的调整作为下一步改革的切入点,以政府转型和自身的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的关节点,以产权制度的创新作为下一步改革的支撑点。下面我就这三个着力点做一些分析。 第一,以利益关系的调整作为下一步改革的切入点。我们下一步整个改革从哪儿切进去:我主张从利益关系的调整切入,这与今天在座的朋友们有很大关系。因为在我看来,任何改革都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改革就是调利益,而且哪个方面利益关系失衡,哪个方面就是我们改革的锋芒之所向。大家可以想,当今中国在哪个方面、哪个关系摆得不平?利益失衡比较严重?我们可以说出一些,我认为最大的失衡是城乡关系的失衡。既然城乡关系在中国失衡比较严重,那么作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要调整城乡关系。怎么调法?我想主要是抓紧推进农村的体制改革,把农村的体制改革放在基础性的位置,解决农民、农村和农业的问题,这个在中国来讲应该是迫于眉睫的。最近有些地方爆发了一些事件,甚至是几万农民的“聚集”事件,反映在农村围绕土地问题等存在着社会矛盾,需要加快解决。农村改革怎么推进法?我认为应该抓五个字。 一是“地”,即土地制度的改革问题。这是农村改革最关键的环节。去年和今年我两次赴越南考察,他们是赋予农民80年的土地使用权,而且规定土地可以入股转让,土地资本化趋势很明显,这对我们很有启发。中国现在有关土地的征用制度、流转制度、保护制度等,我看存在着不少问题。在上访的案件中,按比重分析,第一位的问题就是农民的失地和补偿不够的问题,这说明我们对农民土地的使用权保护得不好,征用补偿得不够,而且在这方面视野比较狭窄,比如说农民土地的流转权问题,农民土地的抵押权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从现在正在起草的物权法草案看,据称,不能用土地抵押、不能流转,这与中国未来农村土地改革的走势可能是有矛盾的。今后怎么走?我认为要赋予农民类似产权性质的土地支配权和使用权,确保其抵押权和转让权。这方面需要做的文章很多,现在还没有破题。 二是“税”,即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今年在这方面已有动作,除烟叶外,农业特产税已经取消,农业税也将在五年之内逐步取消,下一步要逐步推进税费改革,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收费,以减轻农民负担,在这方面还要做很多工作。 三是“金”,即推进农村的金融改革。农村的信用社应是不受行政干预的农村居民自己的自助合作的金融组织,政府可以扶持但应该由农民自主经营,现在存在着“官办化”的倾向,这种体制必须改革。去年孙大午事件反映了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缺陷。我去年到越南考察,越南的改革1986年开始起动的比中国落后七年,但有一条比我们中国先进,他们已经建立了38家私人的股份制银行,最少的资本金2000万美元,约合1.6亿人民币,最高4000万美元,约合3亿多人民币,我见了一家私人银行的董事长,我问他银行的资本金数量和股东结构状况,获知:其银行资金为2000万美元,有97个股东,其中法人股占30%,自然人股占70%。我们呢?我们1978年底开始改革,到现在还没有出现私人股份制银行。我去年从越南考察回来后,在给上面写的报告中专门讲到越南办私人银行的事情。去年10月有一个非常好的信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一个论断,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决定里讲:“在加强监管和保持资本充足的前提下,稳步发展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这句话含金量是非常之高的,这个“各种”两字有石破天惊之语,“各种所有制”是什么意思?就是国有、集体、私人、外资以及各种股份制都可以,当然是要“稳步发展”。所以我对乡镇企业的朋友讲,要做好相关准备,这是一个启动的信号。应该说,从高层的思想认识来说,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就是说原则上已经确定了,至于具体怎么办?具备什么条件?掌握什么标准?以及如何操作?现在还在研究细则,待有具体文件下来之后就可以进行运作。这也是乡镇经济下一步发展新的亮点。我觉得农村金融改革这方面十分重要。 四是“粮”,即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前几年搞了所谓封闭运行,带有某些计划经济思想的色彩,今年开始实行对农民直接补贴,放开市场,基本思路已经调整,但是粮食流通体制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五是“人”,即农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据初步估算,中国农村约有1.5亿剩余劳动力,要想法引导这些剩余劳动力,平稳而有序流动,进入城市或者城镇,为此需要改革户籍制度、子女教育制度以及农民进城后社会保障制度等问题。 地、税、金、粮、人,这些方面都需要改革,通过改革,真正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农民的获得更多的利益,这样才能克服城乡之间的矛盾,缓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这是一个切入点。除此之外,围绕利益调整,还要改革就业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克服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等等,我就不展开了,这是第一个着力点,以利益关系的调整作为改革的切入点。 第二,以政府的转型作为下一步改革的关节点。中国的改革走到今天这一步,下一步要继续深化,关节点在哪里?我说在政府改革。这点头脑要很清楚。在经济生活中,出得一些问题,比如说不良资产增多的问题,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的问题,房地产混乱的问题等等,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些跟政府职能定位的失误有关,或是它缺位(该管的没有管),或是它越位(不该管的干预过多),缺位+越位=错位。要解决中国经济社会深层次的问题,必须要推进政府的转型,解决政府自己的体制问题。政府体制怎么改?不久前,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开了一个专栏,叫做“政府改革专家谈”,第一篇是请前政协副主席陈锦华写的,第二篇是请原体改委副主任高尚全先生写的,第六篇是我写的,题为《政府改革:从管理型到服务管理型》(11月16日,新华网当天也做了转发)在我看来,政府未来的职能,主要是以公共服务为主,这是它的功能定位,老老实实给政府定个位,公共服务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民生性”服务,二是“公益性”服务,三是“基础性”服务,四是“主体性”服务,具体内容我不讲了,同志们可以上网查。在公共服务的前提下做好管理工作,主要是三方面:一是经济调节(实际上是宏观管理),二是市场监管,三是社会管理,这是政府应该办的,我总起来叫服务管理型政府,这方面改革任务很艰巨。一位老同志说政府改革等于“用自己的刀要削自己的把”,现在改革已经到这一步了,敢不敢削,这是对政府一个重大考验,这是下一步改革的关节点。 第三,以产权制度的创新作为下一步改革的支撑点。既然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它靠什么来支撑,我认为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讲的现代产权制度。这是支撑大厦的重要支柱,我从八十年代开始研究产权制度问题,先后出了几本产权方面的专著。去年五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起草过程中,领导层曾布置研究产权制度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研究,我提交一篇关于现代产权制度的研究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报送到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起草组,后来有关部门负责人约我座谈,讨论产权制度问题。我认为现代产权制度有四个支柱: 一是产权界定制度,即界定财产是谁的。这个必须搞清楚,中国的产权界定相当混乱,特别是乡镇企业产权关系混乱。乡镇企业产权,到底是乡镇政府的?还是乡镇范围内全体公民的?还是村委会或生产队的?还是乡镇企业里全体职工的?还是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的?在很长时间里产权关系模糊。80年代乡镇企业刚刚崛起的时候,由于当时国家的法律对发展私人经济尚不明确,而且当时计划经济占统冶地位,为了经营顺利,中国农民是很聪明的,有意使产权模糊,不把这个事情说清楚,明明是我和家里人搞的企业,是家族的,但不明说,于是出现很多戴着红帽子的企业,打上乡镇集体企业的旗号,为什么?因为当时国家是搞计划经济,打上集体经济的旗号,可以好贷款,可以好推销,可以办好多事情,如果当时直截了当说是私人企业则寸步难行,所以不得不变着法模糊产权关系。这是中国农民的聪明之处。所以,80年代产权模糊,有它的历史背景,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我在研究报告写了八个字,“成也模糊,败也模糊”。如果说当初的成功是产权模糊的话,那么走到今天,20年之后你还模糊,那就很危险了,一定要产权清晰,清清爽爽。1998年我曾出版了一本书《中国企业产权界定研究》,专门讨论怎么把企业产权界定清楚。近几年来,我到苏南和其他地区想方设法帮助有关企业把公司产权搞清楚。这是第一个制度。 二是产权配置制度,即什么样的企业配什么产权,要配置得合适,股权结构设置要合理。 三是产权流转制度,即企业产权要流动,要交易,要买卖,特别是现在国有企业正在改革,民营企业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收购、兼并或重组国有企业。现在但凡是搞得比较好的乡镇企业,往往抓住当前历史时机参与国企改革。比如,南京雨润集团销售收入几十亿,资产也进入100强,董事长祝义才先生被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企业之所以做大,关键一招是抓住国有企业改制的会,收购兼并了十几家国有大型肉类联合企业,这是一个民企参与国企改制的好典型,他的经验对在座的会有很大启发。此外,今天上午获奖的2004中国乡镇企业经济人物——珠海中富集团董事长黄乐夫同志也是参与国企重组的好典型。他在前年办了一件很漂亮的事情:他本来是做塑料瓶的,需要PET等化工原料,过去由人家供应他原料,他在石油价格还没有上涨的时候做出一个重大的决策,就是往上游扩展,进入到化工行业去,花了几千万元人民币收购了四川广汉市的广康化纤公司,地方政府也感到合适,现在这个公司给他供应原料,拉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这既是生产经营,也是资本经营。在座的乡镇企业家、民营企业家,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利用国企改革的机会,向祝义才、黄乐夫等优秀企业家学习,参与国企改革。这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好渠道。我们研究产权改革以后,大家要寻找自己的机会。 四是产权保护制度,即对各类产权实施有效的保护,特别是保护私人财产权。 完整的现代产权制度,包括以上四个方面,即“界定、配置、流转、保护”,在这四个方面进行产权制度创新,这样就把现代产权制度的大厦支撑起来了,支撑起来之后乡镇企业就可以大显伸手、大有作为了。 总体来说,下一步改革就是这么三条,我给大家做一下归纳,就是以利益关系的调整作为切入点,以政府的转型作为关节点,以产权制度的创新作为支撑点,这是第二个问题。 三、未来几年我国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根据我的研究,未来几年我国产业发展,有四个新趋势值得重视。 第一个趋势,重化工业趋势。“重”是指重型工业,“化”是指化工业。现在情况跟八十年代已经有了很大变化,我们要时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八十年代叫做优先发展轻纺工业,国家在贷款上、税收上、原料上支持轻纺优先发展,我们乡镇企业很多是搞轻纺起家的,搞服装,搞鞋帽,搞皮革,搞玩具等等,抓住机遇发展的很好。但是机遇是不断变化的,今天中国的工业化已经到了中期阶段,工业化中期有新的追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三大消费热点,即汽车、住房和电脑,汽车需要钢材,需要机械,轮胎需要橡胶;现在住房是热点,那么多人想买房,盖房子需要钢材,需要水泥,需要机械;电脑也需要钢材,需要机械,需要电子,从生活水平提高这条线来说,可以导出重化工业必须加快发展,这是一条线;另外,从生产领域设备的更新改造和技术升级来说也需要重化工业;同时从国防建设和参与国际竞争来说,也要加强装备工业。总之,从几个角度研究,结论是重化工业要提上日程,这样一来给大家提出一个新问题,下一步轻纺工业还要继续做,不会因此而放松,但要关注另一个新的增长点,就是发展重化工业,这个趋势值得重视。 第二个趋势,深加工化趋势。我们现在制造业的加工度不够,属于比较浅层次的加工,附加值不高,挣钱很辛苦,我感到非常可惜,有很多东西可以往上游、下游去开拓,向加工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里我提出两句话十个字:“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我认为这很重要。比方说拿珠海中富集团来说,它本是做塑料瓶的,是亚洲的瓶王,现在往两边延伸产业链,一是往上游延伸,往化工行业进军买了化纤企业;二是往下游延伸,用瓶子灌啤酒,灌矿泉水,跟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统一集团、康师傅等合作,搞贴牌生产、代加工(OEM),向食品行业发展。当然把链条拉长,也不要去搞跟你没有多大关系的所谓多元化,我主张搞“相关产业的多元化”,跟你有关联的,往上往下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这里面需要做的工作很多。 第三个趋势,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现代服务业内容很多,包括金融、旅游、教育产业、保健产业等这方面潜力很大。大家可以打开思路,比如说金融服务业,不要一提服务业就局限于商业、饮食、修配服务,现代服务业内容宽广,比如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像优秀乡镇企业家张宏伟入股新华人寿,现在搞得很大,就是一个参与现代服务业的案例。现在国家正在推进金融改革,包括银行改革,证券业改革,保险业改革,乡镇企业也要想办法要进去,为什么老守住自己那一套老家当?再比如旅游业,医疗业,教育培训业等等都有发展前景,其中健康产业值得关注,现在有些企业已瞄准健康产业,中国人在解决温饱、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之后,对于健康提出新的诉求,都想活80岁,90岁,100岁,冯昭光先生说人可以活到120岁,当然要有保健业作支撑,卫生部前副部长殷大奎先生曾约我和几位卫生专家讨论,要把健康产业作为一个大的产业来发展,总之发展现代服务业思路要打开,要瞄准两大:一是就业容量大,二是发展潜力大,看看哪些产业符合这“两大”的要求,对具体进入哪些产业,我们要认真研究,要有战略头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第四个趋势,循环经济发展趋势。我提醒大家特别关注循环经济,这是一种新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模式。原来传统的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新的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其实质就是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使用。对于我们中国这样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来说,发展循环经济、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十分重要,下一步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将会成为优化结构的重要目标,中央对此高度重视,我想国家有关部门也会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一个月以前,我到珠海去,与黄乐夫先生讨论发展环保产业、发展循环经济问题,过去有些剩余废料作为垃圾扔掉了,非常可惜,下一步要想办法把它利用起来,一方面节约资源,另一方面解决污染问题,把用过的瓶子收进来,经过处理变成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是一个很大的产业,提醒大家给予特别关注,谁能率先发展循环经济,谁能在下一步竞争中抢占商机。 四、明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走势 明年的情况如何,根据我的研究,总的态势我认为是良好的。现在中国处在一个经济周期上升期。当然要说全了的话,高增长是一个方面,中国现在处在高增长的春天,中国处在多矛盾的冬季,我这两句话比较全面反映中国目前的态势,关于矛盾问题今天不谈了,重点分析明年的走势。 需要指出明年所处的总体环境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总的判断是机遇大于挑战。从宏观政策来说,国家可能做一些局部调整,有可能提出“双稳健”的政策。所谓“双稳健”就是稳健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就意味着,宏观层面将不实行“扩张性”的宏观政策,也不实行有人所说的“紧缩性”的宏观政策,而是实行相对适中的或者说中性的宏观政策。这相对于1998年以来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言,是一个不小的变化,根据我的分析,国债投资规模将会有所减少,我估计原来前几年每年1500亿的额度会减弱,在政府投资减少的情况下,民间资本应该及时跟进,来填补政府投资留出的空间,这是一个新问题,值得大家关注。至于宏观方面的几个主要指标,我谈一下看法。 第一关于经济增长率,估计在8%到8.5%之间,甚至可能更高一点。在中国目前这种态势下,我认为“八九不离十”是我们的基本格局,不要轻易说中国经济总体过热,个别行业存在一些问题,但不能以偏概全,自己乱了自己的阵脚。 第二关于物价问题,估计物价会有所下降,明年估计会在3%左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粮食价格,并不是指它的钱水平下降,而是指增长的势头会减弱,今年粮食增产的大局已定(估计会达到9300亿斤),粮价上升的势头会得到遏止。当然,明年也有往上推的因素,比方说油价高位运行的滞后影响,房价上升的影响,工资上升的影响(比如北京公务员长了工资),这样推动成本增加,这是属于成本推动型上升。总之有往上推的力量,如油价、房价、工资等属于往上推的;也有往下砸的力量,如粮价以及家电、信息产品告等,综合分析此长彼消,大体在3%左右。 第三关于外贸和汇率问题。乡镇企业已经走出封闭格局,所以要关心外贸和汇率,今年外贸总额已超过1万亿美元,外资进入已达5400亿美元,但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量很小,只有300亿美元。下一步,明年国家将会进一步调整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强调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但是对外开放将会继续扩大,建议有条件的乡镇企业从实际出发,能走出的尽力走出去,加强同国外经济技术合作,这方面应该说是大有作为。至于汇率问题是一个敏感的问题,我愿在小范围和有关同志进行讨论。 今天下午我就中国改革、发展和宏观走势谈了以上四个问题,只是一个研究人员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主持:谢谢常教授为我们做非常精采的报告,他有很多著作,他的《现代企业创新论》、《产权交易理论与运作》等多部著作,被《香港经济导报》称为“对产权问题有研究的经济学家”,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常教授表示感谢。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