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经济管理经济管理论文>国企改革新药方:虚拟民有化——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经济管理论文


国企改革新药方:虚拟民有化——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作者: 李华振 张昕



    【内容提要】市场经济作为人类迄今为止所出现过的最佳资源配置机制,发祥于以“产权民有化”为特征的西方。中国到底需不需要象西方一样进行一场“产权民有化运动”?国有企业要不要进行“民有化改革”?一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之高低,并不绝对取决于民有化程度的大小,而主要取决于资源由谁来配置。既然中国的国企改革面临着两难处境,在这种大背景下,“虚拟民有化”倒不失为一种新药方。与“实在民有化”相应,“虚拟民有化”在本质上并不是民有化,仍是公有化(或国有化),形象点说,它是“披着民有化外衣的公有化”。

    【关键词】产权,委托代理关系,实在民有化,虚拟民有化,国有股减持


    中国既需要、又不需要的产权民有化改革

    市场经济作为人类迄今为止所出现过的最佳资源配置机制,发祥于以“产权民有化”为特征的西方。中国要建设市场经济,首要的问题就是:中国到底需不需要象西方一样进行一场“产权民有化运动”?国有企业要不要进行“民有化改革”?

    西方产权经济学家认为,产权民有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剩余利润的占有,这是对所有者的激励;(2)资产的排他性独占,这使所有者产生一种对“自己财产”的关心动机;(3)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促使所有者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而非个人挥霍,最终增加全社会的实际财富。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一些学者认为需要进行产权民有化改革,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国有企业的“真正所有者”缺位。国企名义上是全民所有,实际上全民只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上的所有,全民不可能对国企进行有效监督;再者,全民也根本没有、或无法把国企资产的保值、增值作为自己的“内化动机及任务”。我国经济法专家刘大洪指出:西方的公司治理结构中,无论是家族集团还是机构投资者,其最终的“委托人”(即所有者)都是清楚的自然人。所以,西方的公司治理结构之链条中,只可能在一个环节上(即经营者环节)出问题;而中国却可能在两个环节上出现问题:一个是经营者环节,另一个是所有者环节。经营者环节出了问题,只不过是下游,可以通过迅速更换经营者来解决;而如果所有者环节出现了问题,则是上游、是根源,整个链条都有可能崩溃。

    2、主管部门及其官员很可能缺乏真正关心国有资产的内在动力激励。国有资产虽是“国家所有”,但国家本身并不是一个象自然人一样的生命体,必须把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交由有关的政府部门及其官员去“代理”。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滋生腐败。

    3、国家既是市场竞争的“裁判员”,同时又大量兴办国有企业、充当“运动员”之角色,这两个相互冲突的角色和职能集于一身,就有可能损害市场的“三公”(公开、公平、公正),导致“假球”、“黑哨”频频发生。

    以上是“中国需要产权民有化改革”的理由。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中国不需要产权民有化改革”的原因,主要有:

    1、一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之高低,并不绝对取决于民有化程度的大小,而主要取决于资源由谁来配置。由市场进行公平等价交换的资源配置,就是市场经济;由非市场的各种因素进行配置,如自给自足、政府统管、军阀掠夺、黑恶强索,则不是市场经济。例如,前苏联及东欧等国家剧变之后,虽然民有化程度大大提高了,但它们的经济并没有同步市场化,相反,它们的市场化进程还不如中国。

    2、现在中国的民心国情难以容忍彻底的产权民有化运动。虽然中国民众反对计划经济的“一大二公”,但也并不赞成国企一下子全部民有化。毕竟,在这个“人权时代”里,我们进行市场经济建设不能牺牲多数人的民心来换取激进式的所谓“合乎理性”。理性是冰冷的、是灰色的,民心及多数人的人权才是活生生的、常青的。

    国企新药方:虚拟民有化改革

    既然中国的国企改革面临着上述两难处境,在这种大背景下,“虚拟民有化”倒不失为一种新药方。司法部“国有企业问题研究”及“公司治理结构专项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经济法专家刘大洪指出,西方的民有化是一种“实在的民有化”,是彻底的民有化。它虽然能有效地解决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问题,能孵生出当今发达的市场经济,但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规则,它不适于目前的中国国情。它的成功运作需要付出极大的社会代价,比如:残酷的资本原始积累、尖锐的劳资关系、无情的弱肉强食、大批失去土地及工作的无产者、动荡不安的政治斗争、甚至酿成经常的军阀政变,等等。(西文国家花了一二百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个过程。)为什么在美国能顺利运转的“实在民有化”制度一旦移植到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里,就失灵了、甚至雪上加霜了?深层原因就在这里。

    与“实在民有化”相应,“虚拟民有化”在本质上并不是民有化,仍是公有化(或国有化),形象点说,它是“披着民有化外衣的公有化”。传统的公有化之所以缺乏活力,是因为它否认、排斥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合理私权,薪酬僵死,国企经营者不能通过合法的正常途径来主张、获取相关私权,于是就产生了两种后果:一种是营私舞弊,“积极地搞垮国企”;另一种是虽然不侵吞国资,但丧失经营热情,碌碌无为,“消极地拖垮国企”。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讲,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国企不具有私企的“经营欲望和活力”。

    西方的实在民有化,其精髓之处并不在于民有,而在于它能激励“确定的人”去关心、维护、监督企业的经营状态,使企业向“好的方向”发展,最终,也就使整个国民经济向上提升而不是向下坠落。所以,只要能找到一个(些)胜任的“确定的人”来经营企业、监督企业,就能使企业充满活力。在国有制的基础上,允许并鼓励优秀的国企经营者拥有企业股份,使他们也成为国企的股东。根据科斯定理,一旦外部性实现了内部化,就能激励他们关心国企的经营状况,最终,他们获得了丰厚私利,国企也得到了良好发展,国有资产也实现了保值、增值。

    这种做法中,私人股份是从国有股份中派生出来的,整个企业的股份结构中既有国有股、也有民有股,是一种混合所有制。它并不是西方式的彻底实在民有化,但同样能实现其精髓(即激励“确定的人”去关心、维护、监督企业的经营状况),因而,可以称之为虚拟民有化。

    虚拟民有化改革不可一刀切

    国有企业的虚拟民有化改革不可一刀切,要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1、竞争性的国有企业要坚决地、无限制地推进虚拟民有化改革。受计划经济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中国的国有企业广泛地分布在竞争性行业里,与民争利。政府同时扮演着竞争性行业的两个角色(裁判员和运动员),这两个角色是相互冲突的,当政府在裁判国企与非国企之间的竞争时,就有可能偏袒“自己的运动员”。从长远来看,国企应逐步淡出竞争性行业。虚拟民有化改革不仅能解决当前的竞争性国企弊病,也为将来国企布局的战略转移奠定基础。

    2、公用性的国有企业可以尝试进行有节制的虚拟民有化改革。公用性的行业大都是自然垄断性质,在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还不适宜由私人资本占主导地位。所以,公用性的国企在进行虚拟民有化改革时,要有所节制,不能象上述的竞争性国企那样无限制地进行下去。从股权结构上讲,至少应保证国有股占51%以上。

    3、政策性的国有企业如兵器厂、印钞厂之类,由于它并非以盈利为目标,而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故不能进行虚拟民有化改革。

    国企主管官员也要进行虚拟民有化改革

    国企虽然在经营者环节上进行了虚拟民有化改革,但最大的股东仍然是国家,经营者的升降去留仍取决于这个最大的股东。代表国家来行使所有者权利的官员如果不廉洁奉公,就会抛弃“择优聘用、优胜劣汰”的用人规则,沦为“择亲任用、劣胜优汰”。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虚拟民有化改革就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助长官员腐败。

    失败国企的现状是:先有“所有者代理环节”(即主管官员)的失败,再有“经营者代理环节”的失败。如何治理“所有者代理环节”的失败?方法是:改革旧有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不再搞分散式管理,而是由专门的统一的部门来管理,该部门实行委员会制,每个官员(委员)都分别负责一个或几个国企,并拥有其所负责的国企的一定股份,这样,把主管官员的外部性也内部化了,他们也象经营者一样成了国企的私人股东,为了自身的股权利益,他们会比较尽职尽责、减少腐败行为。同时,通过专项立法来规定这些官员一旦渎职、失察所应负的法律责任,从民事责任到行政责任、直至刑事责任。通过一面重奖、一面严罚,有效地治理“所有者代理环节”的失败。

    这种措施从表面上看,是使一部分国有资产“流失”到了私人手中,但只要能有效解决国企的顽疾,这点代价是值得的,也是必须的。永诚实业集团董事长刘孟奇对此有个比喻,他说:用一个苹果大的虚拟民有化代价去赢得一个西瓜大的国企优绩,这根本不是国资流失,而是增值。相反,如果因为舍不得一个苹果而失去一个西瓜,那才是真正地对国资不负责任。

    这样,在两个环节上都进行虚拟民有化改革,就可以有效治理国企的“所有者缺位”和“经营者缺位”,通过重奖重罚来促使主管官员和经营者以“维护自己利益”的心态来关心国企绩效。最终,虚拟民有者和国家所有者实现双赢共利。

    虚拟民有化不是承包制

    虚拟民有化并不是承包制。我国国企早就试行过承包制,但结果并不理想。原因何在?(1)承包制助长了短期行为,虽取得眼前一时之利,但从长远来看,它加速了国企的衰败,过度透支了未来的国企资源和利益。(2)承包者只取得承包期内的一定私利,并不拥有长久稳定的国企股份,所以,它实际上不但没把承包者的外部性转为内部化,反而加剧了外部性。这突出表现为承包者的普遍急功近利、涸泽而渔、焚林而猎。(3)从法律的技术层面上讲,承包制更倾向于“债权”,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物权”。虚拟民有化则是一种物权,而且是一种“自物权”(所有权)。

    国有股减持与虚拟民有化

    虚拟民有化是在国企内部进行的产权改革,从技术层面上看,它是国企的内部治理结构。它侧重于激励国企经营者和主管官员。从本质上讲,它的行为价值取向仍不是市场导向型的企业治理结构。

    国有股减持并不是虚拟民有化,而是实在民有化。它是指政府把手中的国有股卖出去,由社会公众购买,从而使国企的股份分散化、民有化(或称民有化),逐步把国企变为民企。可见,它是企业的外部治理结构,其行为价值取向是朝市场导向型转变。

    虚拟民有化只是一种当前的、过渡的国企治理技术,其有效性不如国有股减持和民有化。最终,当我国达到“全民皆股东”的高度时,国有企业的战略布局也就调整适当了,企业成了市场导向型的治理结构,当然也不存在国企顽疾了。届时,虚拟民有化将完成其历史使命。


    出处:本文原载国家经济类核心期刊《新青年●财富》2003年6期。感谢英国NAPIER大学、武汉大学张昕博士整理并提供本文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