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经济管理经济管理论文>广东宏观收入分配及公平与效率实证分析

经济管理论文


广东宏观收入分配及公平与效率实证分析

作者: 李华



    摘  要:本文利用十五以来广东省的资金流量表数据,采用Thiel熵、DEA模型、劳动生产率分解等计量方法,实证分析宏观收入分配格局对广东经济的影响以及与效率的关系,结果显示宏观收入分配中居民所得份额在降低,居民对生产成果的分享在相对下降,这也是消费率下降的原因;地区差异在扩大,差异的主因在于地区内;多数年份DEA无效。
 
    关键词:收入分配 地区差异 效率
 
    JEL分类号:E33,C61,O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得到了较大提高,在分配理论上也有了较大突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充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分配原则,强调了按要素分配的地位和作用,将传统的分配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两大任务:一是发展经济,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甚至大幅提高;二是共同富裕 ,即收入分配相对合理、公平 ,即使最低收入阶层也能够充分分享社会创造的劳动成果。分配理论的突破无疑对我省的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利用十五以来我省的资金流量表实证分析宏观收入分配格局对经济的影响以及与效率的关系。
 
    宏观收入分配,也称国民经济总体分配,是指国民经济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它可以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初次分配主要是在政府、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进行的,再分配则是通过各种调节手段对初次分配关系进行新的调整。
 
     一、我省宏观分配的基本格局
 
    从测算结果我们可以发现1995年以来广东宏观收入分配格局变化呈现以下趋势: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家分配政策的调整,从生产税净额占生产总值比重可清楚地看出,收入分配较多地向居民及企业倾斜,并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进入90年代,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一趋势发生了变化,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主要以劳动收入为主的机构部门居民所得份额呈逐步下降趋势,而主要以提供要素资本的机构部门企业所得份额呈逐步上升趋势。
 
 
    从计算结果显示,1995年居民所得比例为63.8%,此后波浪式下滑,年均下降1.4个百分点,到2003年下降为52.5%,这一比重比1998年全国平均水平低12.3个百分点,按年底常住人口计算,我省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5年的5228元上升到2003年的8645元,上升了3417元,平均每年增加427元。
 
    1995年企业所得比例为19.9%,此后趋势上升,至2003年为26.8%,比1995年上升了6.9个百分点。
 
    政府所得比重由1995年的16.3%上升为2003年的20.7%,提高了4.4个百分点。从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1995年至2003年分配总体格局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二、分配存在问题
 
    分配存在问题有很多,如三者分配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政府收入结构不合理,但最主要的是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达到了历史最好时期。然而,收入分配的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呈扩大趋势。这与发展经济学关于收入分配的倒U型理论正好相反。特别最近一些年来, 占人口多数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条件与城市居民进一步拉大距离,这意味着他们的平均收入相对下降,城市特殊困难人群的规模也出现增加的势头。不容讳言,如果收入差距过大,不但可能引发或者激化社会矛盾 ,也制约内需的进一步扩大,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在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同时,大力寻求既有利于效率,又有利于公平的直接手段,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良性循环,一方面,不宜通过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来强行实现收入均等化,保持较高经济增长速度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大任务之一。另一方面 ,也不应该忽视低收入阶层, 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从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人口(各市计算人均GDP中使用的年平均人口)占37.6%的珠三角九市劳动报酬占了59.7%,而人口占23.2%的山区市而劳动报酬仅占12.9%,偏离度达10.3%,这也反映出地区收入差距较大,从1995至2003年的变化趋势看,总偏离度由44.2%上升到58.5%,反映出地区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特别是东翼偏离度由5.5%到10.0%,表明其相对差距扩大更加严重,造成这一结果有多种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山区的企业负担过重,活力不足,2003年山区市创造的增加值中62.2%支付劳动报酬,而折旧及营业盈余仅占23.8%在各省中除吉林外是最低的,珠三角地区的折旧及营业盈余份额为43.5%,这样越富的地区企业所得份额越大,其竞争力越强,越穷的地区企业所得份额越少,其竞争力越弱,这也造成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局面。
 
人口与报酬偏离度

 

偏离度

人口构成

劳动报酬构成

1995

2003

1995

2003

1995

2003

总偏离度

44.2

58.5

珠三角九市

-22.1

-29.3

37.6

39.9

59.7

69.1

东翼

5.5

10.0

19.2

20.1

13.7

10.1

西翼

6.3

8.6

20.0

19.8

13.7

11.2

山区市

10.3

10.7

23.2

20.2

12.9

9.5

 

2003年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劳动报酬

生产税净额

财政收入

珠三角九市

41.0

14.3

7.6

东翼

48.0

13.4

2.9

西翼

54.1

12.9

2.7

山区市

62.2

12.7

4.0

 
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地区间的差异程度,我们采用Thiel熵注1这一指标,来描绘我省改革以来的地区差异程度。收入指标选用地区生产总值,人口采用各市计算人均GDP中使用的年平均人口,并对差异进行分解成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结果如下图:
 
    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区域收入差异,波浪式上升,到2003年差异最大,并有加速扩大之势,从图表可看出,总差异与区域内部差异基本同步,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以“梯度推移发展战略”,替代“均衡发展战略”沿海实施改革开放试验区,珠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发展观的指导下,总差异急剧上升,直至1985年,随后四年总差异趋于平稳,1990年后又加速上升至1994年,1995年急剧下降,随后缓慢上升至今。从差异分解结果看,地区差异主要是内部差异为主因,在2003年地区差距由地区内部差距引致的占70%,地区间的差距产生的为30%,从地区间的差异变化看,地区间的差异贡献份额从1990年快速下滑至1994年,随后的八年趋于平稳,也就是说随后的八年间地区内部、地区间的差异同步扩大,2002、2003这两年地区间的差异加速扩大。
 
    三、收入分配的影响关系
 
    (1)收入分配对经济发展影响
 
    收入分配对经济的影响,我们通过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分析,新剑桥增长模型的公式为:
 
        。我们对此公式的方法用在资金流量表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公式:
 
, 其中SQ、SZ、SJ分别为企业、政府、居民的储蓄率,在资金流量表中SQ总是为1,因此在SZ、SJ既定时,储蓄率(S)的大小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的状况,即国民收入分配在企业、政府、居民中所占的比例,在政府所得相对稳定的假定之下,居民所得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则储蓄率越小;相反企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则储蓄率越高。上式表明,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产出比率及储蓄率, 在储蓄率不变的条件下,资本—产出比率越高,经济增长越快,而资本—产出比率不变的情况下,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储蓄率越高则增长率越高,从我省的实际数据可以看出, 历年居民的储蓄率相对稳定,上一轮周期的谷底1999年,这年积累效果是历年最低的为16.8%,而且政府的储蓄率也是1995-2000年最低的一年,这就是1999年经济增长低的主要原因,而这一轮周期经济主要是企业在GDP所得份额快速提高所启动,从1999年的20.6%提高到2003年的26.8%,平均每年提高1.6个百分点,当前经济快速增长引致资源的约束,而对经济进行调控的环境下,降低储蓄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而要降低储蓄率,就要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使居民在国民收入中占更大的比例。
 
    (2)收入分配对消费的影响
 
    从资金流量表的角度上看,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有三:一是生产成果GDP,二是居民所得份额,三是居民消费率,从资金流量表我们可以看出,1995年以来居民消费率具有下降之势,但相对稳定,波动系数较小,为1.2%,但居民所得份额不断下降,从1995年的54.39%下降到2003年的48.08%,下降了6.31个百分点,居民对生产成果的分享在相对下降,这也是当前难于启动消费,整个社会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我省的居民消费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全国2000年居民消费率为74.5%,而我省当年居民的消费率为71.7%,消费率偏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
 
    (3)收入分配与效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好分配与收入的关系,必须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效率”与“公平”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效率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和基础,效率越高,馅饼做得越大,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才有可能不断改善;公平则是社会经济效率持久提高的保证,只有在“社会公平”旗帜下,才能充分调动所有社会成员发展生产,提高社会与个人福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社会经济效率总体得到改善。为了研究我省的生产效率,我们利用DEA模型注2方法进行测算。其中:投入指标为劳动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发电量、进口,产出指标财政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均采用增长速度,测算结果如下表:从测算结果表明:改革以来的1978-2003中只有9年经济效率DEA有效,多数年份DEA无效,这也反映出我省的效率还是低下的,特别是近两年效率下滑,经济增长靠高投入产生。
 

年份

DEA有效

年份

DEA有效

年份

DEA有效

年份

DEA有效

1957

0.19

1981

0.77

1989

1.00

1997

1.00

1962

0.97

1982

0.41

1990

0.27

1998

1.00

1965

1.00

1983

0.37

1991

0.53

1999

1.00

1970

0.14

1984

1.00

1992

0.55

2000

0.33

1975

0.15

1985

0.36

1993

1.00

2001

1.00

1978

0.42

1986

0.70

1994

1.00

2002

0.44

1979

0.90

1987

0.43

1995

1.00

2003

0.44

1980

0.85

1988

0.52

1996

0.95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我省的开放以来生产效率,我们利用劳动生产率来分解经济增长,把经济增长分解成内含成份、外延成份注3,劳动数量不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经济增长为内含型,劳动数量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经济增长为外延型,劳动数量增加及劳动生产率提高共同产生的增长为结合型, 我们只考虑内含、外延两个因素,因此把共同产生的增长分解到内含、外延两个因素中去,计算结果如下:
 

 

内含成份

外延成份

1979-1980

63.2

36.8

1981-1985

51.3

48.7

1986-1990

66.1

33.9

1991-1995

71.0

29.0

1996-2000

83.2

16.8

2001-2002

69.7

30.3

 
从计算结果显示,内含成份最高的是在1996-2000年,最低的是1981-1985年。
 
    建 议
 
    从如上分析我们的宏观政策应注意如下问题:
 
    1、当前扩大内需,应适当注重劳动份额比重,个人收入要满足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重点解决下岗职工生活问题,让他们也能分享改革的成果,避免个人之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问题。
 
    2、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可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形成合理的产业地区分工格局,实现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优化,逐步实现各地区的共同富裕。
 
    3、加强政府转移调节功能,通过政府转移支付等手段减少地区间的差异,切实保护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缩小居民生活福利差距应该作为政府应尽的义务。
 
    注1:Theil熵最早是泰尔于1967年研究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时首先提出来的。本文用Theil熵表示的我省各市之间的收入差距总水平,其泰尔值等于各个市收入份额与人口份额之比的对数的加权总和,权数为各市的收入份额。公式表示:
式中:T代表Theil熵,N为我省21个地级市,Yi是第i个市的收入份额,Pi 是第i个市的人口份额。T可作如下分解:
其中: ,地区分珠三角九市、山区市、东翼、西翼四个区域,n=4, Yij是第 i 个地区的j个市收入份额,Pij 是第i个地区的第j个市的人口份额,Yi是第i个地区的收入份额,Pi 是第i个地区的人口份额。
 
    注2:记Xj=(xij,…,xmj)T,Yj=(yij,…,yrj)T,j=1,…,n。其中,xi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i种类型输入的投入量;yr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r种类型输出的产出量,可用(Xj,Y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DMUj。对应于权系数v=(v1,…,vm)T,u=(u1,…,us)T,每个决策单元都有相应的效率评价指标   j=1,2,…,n。我们总可以适当地选择权系数v和u,使其满足hj<=1,j=1,2,…,n。
现在对第j0个决策单元进行效率评价。简记DMUj0为DMU0,(Xj0,Yj0)为(X0,Y0),hj0为h0,1<=j0<=n 。在决策单元的效率评价指标均不超过1的条件下,选择权系数u及v,使h0最大。于是构成如下的最优化规划模型。
       
 
    注3:其中第一项为外延部份,第二项为内含部份,第三项为混合型部份,βi为第i产业增加值比重,li为第i产业从业人员增长,di劳动生产率增长,为了只考虑内含、外延两个因素,把混合部分按第一、二项比例分解给外延、内含,这样外延成份为 ,内含成份为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统计局编,(1996-2000)广东统计年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洪文,吴本忠(2001),LINGO4.0 for windows 最优化软件及其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
[3]魏权龄,胡显佑,严颖(2001),运筹学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孙小系(2002),总量平衡、收入分配与宏观调控,中国计划出版社。
作者:李华,男,1964年生,89年获硕士学位
email:chinagdlh@21cn.com
通讯地址:广州市东风中路305号广东省统计局核算处
邮政编码:5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