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经济管理经济管理论文>中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障碍

经济管理论文


中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障碍

作者: 王新山



    [摘  要] 相对于东部的繁荣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出现相对凹陷现象,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中部地区一个极为重要的议题,而阻碍中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观念障碍。这些观念障碍主要有五个:过分依赖政府权威  、缺乏大市场观念、对高科技的迷信、自恋式的比较优势观念与急功近利的投资理念。只有改变与更新这些观念,中部地区的民营经济才能创造繁荣。
 
    [关键词] 中部地区、民营经济、民资企业
 
     当前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总的说来,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地区的经济总量差别较大(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二是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不一致(现在的情况是,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西部次之,中部地区最慢),三是各地区经济结构差别较大(东部地区特别是如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的国有经济的比重较小,民营经济所占的比重较大,而中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较大。)中央提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从宏观上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西部地区近年得益于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致使中部地区发展民营经济的的任务显得更为迫切和艰巨。考察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进程,我们发现,观念的差距已成为中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过分依赖政府的权威。
 
     比较东部地区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东部地区的发展得益于市场的发展,得益于东部地区深刻地把握了市场经济的精髓——交换与竞争。东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引导、控制、规划,而不是代替市场主体参与市场活动。据报道,中部地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程度远远高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许多重大经济活动的主角几乎都是政府,而企业只能唱配角。比如中部地区的各种经贸洽谈会、交易会以及打着各种文化节的旗子从事的经贸活动等,从策划、组织、执行,完全是政府行为,而很少看到专业公司的影子。而在东部地区,许多这类活动已交给专业公司进行策划、组织和执行,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
 
        在中部地区,民营经济还基本上集中在有限的加工、商贸与服务领域。一般来说,中部地区的民资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还较小,需要政府从多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但中部地区还明显地存在着对民资企业的歧视,最典型的表现莫过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方面。2002年引起各界关注的河北大午集团的案子,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个案子与温州的钱庄相比,反应了立法的滞后与地方政府观念上的差别。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在对民资企业的融资难作了较深入的调查与研究,他指出:“我的研究表明,虽然国有和集体经济从1996年以来减少了6440万个工作岗位,但短期贷款余额增加了10392亿元,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短期贷款的平均额高于个私企业职工短期贷款的平均额,从1996年的10倍扩大到了2001年的20倍。”另外,中部地区政府对民资企业还存在着多方面的歧视,2003年年中,在由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和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共同举办的中国市场经济论坛第67次会议上,与会学者发出呼吁:要切实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茅于轼在这次会上说,受利益驱动,个别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正逐步演变成企业,运用行政特权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侵犯民间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中国经济时报》200374日)。
 
     由此看来,中部地区在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不应包揽一切,更不要故意设卡,更多的应该是服务,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作用,营造好民营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
 
        二、缺乏大市场的观念。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的民营企业在过去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国内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民营企业的灵活性表现为更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加之当时的国内市场还处于卖方市场时代,所以曾获得迅速发展,但时与势移,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已基本上融入国际市场,现在面对的竞争对手,是资本实力更加强大、技术更加先进、市场经验与技巧更加纯熟的外资企业,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学会在更广阔的市场上参与竞争。很明显,东部地区的民营企业比中部地区的先行一步,如温州的许多企业早已在国际市场上拓展了自己的空间,温州的企业早已将目光瞄准了整个国际市场,而不只是限于温州、浙江和全国市场,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如果温州人仅将国内某区域市场作为自己的经营对象,那么4000多家鞋厂、近3000家服装企业是不可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的。
 
    相比较而言,中部地区的民营企业还不具备这种大市场的观念,它们当中的绝大多数还走不出本地狭窄的市场范围。有的研究者认为,我国的许多民营企业会遇到销售额达到2个亿时这个坎。这是就全国情况而言,而中部地区的这个坎可能只有一个亿。
 
    走出狭小的市场范围,在更广阔的全球市场上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民营企业经营者需要更高远的目光。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交换是市场的灵魂,同时交换也是企业的命脉所在。交换应该是在供应者与需求者之间展开的。正因为东部地区民资企业把握了这个精髓,所以它们能在更广阔的市场舞台上主动寻找交换的对象,温州人在总结自己的发展经验时曾有过这样的概括:“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走进千家万户”。这里的“千山万水”与“千家万户”实际上指点是市场半径,而温州人的“走遍”与“走进”就是帖近市场。而中部地区的许多民营企业却往往希望通过与当地政府的某种特殊关系来建立交换机制,并不想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中部地区的政府在鼓励企业走出本地狭窄的市场过程中,也没有更多有效的作为,甚至对本地企业采取计划经济时代的办法来确保企业生存(如中部地区就有政府采购时,被指定只能采购地产品)。
 
     市场的半径大小,不是市场本身决定的,而是企业的经营观念与能力决定。当中部地区的企业和政府都没有温州人那样走出去的强烈愿望的时候,中部地区的相对凹陷就在情理之中。
 
    三、对高科技的迷信
 
    当上世纪90年代的知识经济与科技革命成为最时髦的热点,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为投资者赚得盆盈钵满时,几乎所有的企业似乎都发现了新大陆,纷纷热衷于投资于高科技产业。可是当网络经济的泡沫被挤干后,被凉晒于沙滩上的是那些盲目投资于高科技产业的中小企业。中部地区在东部快速发展及大西部开发的夹攻下,认为发展区域经济必须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而所谓跨越式地发展,就是要投资高科技产业。政府的热情与企业生存的压力融合在一起,导致许多地区纷纷搞高新技术开发区。如湖南省,几乎每个地州市都有自己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据统计,全国大大小小的开发区多达5000个,所占土地面积达3万多平方千米,几近一个台湾岛。其结果是大量土地荒芜,期望中的高科技产业带来的效益也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搞高新技术开发区,固然有地方政府一些领导追求政绩、形象的原因,但众多企业不顾自己的实力与市场的规律,盲目投资,致使整个社会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热度不退。其实,我国的众多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真正实现了投资目的的有几家?
 
    高新技术所带来的效益是令人羡慕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高新技术都能给企业或一个地区带来巨大的效益。美国的科技发达,但它也只有一个硅谷耀眼夺目。而上世纪90年代末,摩托罗拉将50颗地球低轨同步卫星发射升空,希望实现全球真正无障碍通讯的科技神话,由于无人喝采(无市场需求)而致使卫星陨落后,所有热衷于高新技术的企业都应该有所清醒。
 
    我们可以再看看温州人的产业观念。温州的几千家制鞋企业、服装企业、眼镜生产企业、打火机厂等,还有诸如柳市的低压电器、金乡的证章、龙港的印刷、灵溪的包装等,这里几乎没有多少值得媒体炒作的高新技术概念,但这些在中部许多地区被人看不上眼的东西,却被温州人做成了全国第一、甚至是全球第一。这就是“小商品、大市场”的胜利。
 
    温州人不迷信高新技术,这方面的经验给中部地区的启示应该是令人震惊的。首先,温州人凭自己的精明与节俭严格控制生产成本,使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其次,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将产品销售到世界;第三,从假冒伪劣的火堆中实现涅槃后,在技术与设备方面的投资使温州的产品质量直线上升(比如上世纪90年代,龙港镇就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德国海德堡的五色印刷机五台,而当时整个湖南省都没有这么多台)。如果真能象温州人一样,脚踏实地,完全从市场需求出发,中部地区的民资企业才有可能呈现出象温州一样的企业集群成长现象。
 
    四、自恋式的比较优势观念
 
    中部地区发展经济的愿望是很迫切的,但选择发展方向、发展模式时,却在思维上鲜有突破。特别是许多中部省、市(地、州),一谈到发展经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对本地所谓比较优势的迷恋,致使中部地区的政府与企业领导人的思维触角卷缩在狭小的螺丝壳般的地域范围内。
 
    相比较而言,中部地区自然资源的确要比东部地区丰富,中部地区谈得最多的也就是这点所谓的“比较优势”,但这些“优势”却并不是市场优势与竞争优势。从世界的角度看,日本是一个典型的资源贫乏国家,但这并未阻碍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从国内看,温州在改革开放前,几乎是处于穷山恶水的困境中,而现在骄人的温州模式,却并不是建立在发现了什么“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
 
    应该明确的是,狭义的比较优势(自然资源优势)是存在的,但却不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充分条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条件(如日本、温州、台湾就是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和地区)。中部地区政府在鼓励与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时,不要一味地强调发挥本地“比较优势”,民营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向时,更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不是以资源为唯一导向。其实,在中部地区这样的民资企业也是大量存在的。如湘北有一个县,自己并不产一粒麦子,却有两家生产面条的企业,而且这两家企业的面条返销到了东北。同样是这个县,并不生产一斤橡胶,但它有一个生产橡胶密封件的企业,其产品长期畅销国内市场。相反,如湖南、湖北两省,都是水域面积较大的中部省份,但其丰富的淡水资源并未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多大的贡献,反而为其洪涝灾害所累。个中原因,或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可以肯定一条,即这种资源并未找到进入市场的切入点。山西的煤资源奠定了山西能源大省的地位,但却未给山西带来高速的经济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真正优势应该是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在这方面,中部地区几乎看不到优势,大学生选择就业地点时,中部地区绝对不是首选。湖南益阳市是一个比较贫穷的地级市,人口450万,产生了60多万打工仔(温州有近200万人在全国乃至全球经商办厂当老板,在外地温州人创办的企业多达3万余家,温州人说:在温州之外还创造了一个温州),大部分都在广东。本地一家企业招聘营销员时,曾到市计委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去咨询,结果是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没有一个回来的,连市场营销专业的大专生都没有一个。也是这个市的一家制造企业的两个工程师,被广州五羊摩托车厂挖走了,致使该企业的技术人员更加短缺。民资企业在此方面更是先天不足。中部地区的民资企业几乎清一色的家族制,当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后,企业发展对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家族内部却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来适应这一要求,这是中部地区民资企业普遍长不大的根本原因。
 
    发达地区的发展,无一不得益于集聚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美国得益于搜罗全球人才,日本得益于百年来对教育的大量投入,珠江三角洲得益于改革开放东风带来的全国优秀人才,而温州人的商业天赋加上对外地人才的吸引,创造了举世公认的温州模式等等。中部地区的政府与企业如果不放弃狭隘的自然资源比较优势,不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中部凹陷现象将难在短期内得到 根本的改变。
 
    五、急功近利的投资理念
 
    东部的繁荣与西部大开发的紧锣密鼓,加大了中部地区发展的紧迫感。现在中部地区也开始觉醒,认识到了民营企业从本质上看,是“民本经济”,认识到了民资企业在发展区域经济中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最近几年,中部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民营经济在中部地区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春天。但这几年的实践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最明显的莫过于急功近利的投资理念。
 
    实践证明,发展经济不能象搞运动一样,发展经济应该追求持续、健康发展。而能否做到持续发展,就必须兼顾到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特别在当前经济结构大调整、产业转移之风在全国、全球刮起的大背景下,中部地区更要冷静,而不是来者不拒。现在中部地区的环境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仍,因此,能否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确保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平衡将挑战中部地区政府与企业的投资理念。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如果民营企业主只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在不违法的前提下,这是无可厚非的,只不过,这样的企业肯定难以长大。而要想长大,民营企业就必须要有长远的经营目标。美国的柯林斯及其率领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对美国那些表现卓越的企业进行了大量的、长期的研究后指出,这些企业几乎没有一家把赚钱当成企业的最高经营宗旨的。民资企业在生存的压力与发展的驱动力的推动与引导下,对短期利益的追求,尽管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但却不能保证企业的基业长青。
                  
                                                                                  作者单位:湖南省益阳市委党校
    [] 本文数据均来源于新华网
    [主要参考文献]
       j·柯林斯   j·波勒斯著《基业长青》中信出版社  2002年5月第1版
       付晓明著《私营公司发展问题报告》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赖志坚编著《私营公司二十大失败的理由》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