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经济管理经济管理论文>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导向

经济管理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导向

作者: 王新山



        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重大问题莫过于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关键。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之一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国有企业改革已到了攻坚阶段,它将直接关系到经济体制改向纵深推进的成败。在下阶段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坚持市场导向的问题。

 

        一、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为何必须坚持市场导向

 

        早在19999月,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就明确指出:“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从中央的决定来看,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直接目的是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最终目的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其中心是“使国有企业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由此看来,如何使国有企业通过改革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为此,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任何改革的措施与政策都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改革的成果当然也必须由市场来检验。如果抛开这一导向,就会陷入为改革而改革,最终给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从市场经济的要求来看,企业必须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的。不论企业性质如何,如果不能成为市场的主体,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承担的国有经济主导职能,如果不通过市场就难以实现。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如果连自身的生存都困难,还能谈其他社会职能?

 

        市场导向要求企业无论是从内部管理机制还从经营机制上都必须以市场游戏规则为依据,否则,企业的改制就成了瞎折腾。比如随着上市公司2002年报披露完毕,一个令人惊异的现象展现在投资者面前,中国经济大省山东省的省会城市济南市市属5家上市公司均被特别处理,其中两家连亏三年被暂停上市。值得注意的是,这五家上市公司都是通过改制后的原国有企业。按理,这样的公司通过层层审批上市,其表面上的各种管理机制与经营机制是符合《公司法》要求的,但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呢?据媒体报道,st轻骑2002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应收轻骑和其他关联公司欠款28亿元,公司为轻骑集团及关联公司担保借款本息计5.8亿元。据了解,st轻骑1993年首次募集资金4.83亿元中的3亿元,就被几家银行扣还了集团贷款。st小鸭应收款项及大量存货积压,反映了营销管理方面的弱点。公司上市当年,应收款项与存货合计为6.99亿元,第二年即增加到8.4亿元。应收帐款周转率1999年为1.26,  2001年降至1.09;存货周转率一年中由1.35下降到1.08。济南市的这五家上市公司的的问题,反映了国企改革过程中,存在着偏离市场导向,最终被市场惩罚的规律。

 

        企业因为市场而生存,这应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基本常识。但许多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却忘记了这一常识。这一点可以说明为何许多企业改制并未获得成功的原因。

 

        许多企业改制是基于以下原因进行的。首先是传统的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环境下继续盈利,出现了严重的亏损,使许多企业的领导者和当地政府认识到,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所以被逼无奈,走上改革的道路。其次,在经营不善的情况下,企业为了摆脱困境而寻求改革。在原有代理人管理与经营企业的机制中,企业的经营决策一是缺乏长期的战略安排,二是企业领导人在决策过程中,考虑得最多的不是市场问题,而是上级领导的意图,三是在执行经营决策过程中,企业难以全程监控。这样,长期以来,企业背上了沉重的经营包袱,如新项目的失败导致资本沉淀,三角债越背越多,产品结构不合理,新产品开发周期长而失去市场机会,经营成本无法控制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寄希望于改制。第三是企业希望通过改制解决资金问题。资金短缺可以说是我国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遇到的重大问题,由于非经营性资产占的比重大,三角债严重,企业现金流受阻,因此新产品的研制、上市推广、企业规模扩大等都受到限制。这样为摆脱资金困境,企业希望通过改制来获得新的资金来源。事实证明改制过程中,许多企业无论是上市还是不上市都或多或少地暂时缓解了资金紧张问题,上市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向社会融资,不上市也可以让原来的职工在改制过程中购买企业股份,还可以将原来在商业往来中所欠的供应单位的债务转换成股份,甚至可以将银行贷款也转换成股份。更有甚者,借改制之机,将一个企业一分为二,将优质资产重新注册成立新的公司,而原来的所有包袱留给原来的公司,美其名曰“让优质资产轻装上阵,分散突围”,这种逃废债务的改制更是让国企改革变了味。这些改制的导向,是不可能让企业通过改制真正转变成市场主体,谈不上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二、国企改制必须遵循市场导向的基本要求

 

        正确认识市场导向的基本要求,是使国企改革始终保持正确方向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尚未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与企业经营者应该率先研究与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才能使改革事业不断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一)国企改制必须按照“平等、自愿交换”的原则进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交换经济。交换产生于社会分工,社会分工越发达,交换就越频密。现在的社会分工早已突破国别界限,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呈现的国际分工。现在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将发展本国经济当成基本国策,不管它是否愿意,都必须参与这种国际分工,然后在此基础上参与国际间的交换,才可能实现发展本国经济的目标。我国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还很大,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入世后能否利用国际分工,发挥自己的优势参与国际交换,关系到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的成败,国企改制能否承担起这个重任,关系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

 

        “平等、自愿交换”原则,有两个基本内涵。一是如何实现有效的交换。企业改制过程中,无论是存量资产的盘活,还是资本、技术、人才的引进,还是产权的转让,都应该是一种交换行为。所有参与国企改制的主体,都应该是交换的主体,不明确这一点,就会出现政府导向、首长导向或大资本导向,国有资产的安全在改制过程中就得不到保证。二是在交换过程中,必须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进行,否则就会出现“拉郎配”,就会出现以“圈钱”为目的的改制,以逃废债务为目的的改制,以甩掉包袱为目的改制。在整个改制过程中,应充分听取相关当事人的意见,特别企业职工、债权人的意见,否则就算职工被迫拿钱购买股份,债权被迫转股,他们作为将来的股东也不可能有积极性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来。

 

        (二)改制应该着重于打造企业的市场盈利模式。当前关于如何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话题充斥媒体,各种理论汗牛充栋。这是一个关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如何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一个简单的常识是:如果企业不能盈利,其他一切都无意义。所以,改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企业在市场上盈利,这是最直接、最根本的目的。但如何通过改制使企业达到这一目的呢?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改制,使企业在管理机制与经营机制两个方面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而不是适应别的什么要求。不同的企业处在不同的行业,同行业的企业所处的市场地位与拥有的资源也不尽相同,因此,企业的盈利模式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市场上无论是国有独资企业,还是国有控股或参股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还是家族制企业都存在着盈利与亏损的现象,并不存在某种模式一定盈利,某种模式就一定亏损。这并不是否定建立某种规范的经营和管理机制的意义,而是说,无论哪种模式,只要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与市场竞争的要求相适应,它就有可能盈利,否则再怎样完善的企业制度也不能保证它在市场上盈利而长盛不衰。如美国最近两年几家大公司的破产,就不能说是它的企业制度设计比我们的还落后所导致的。所以,我们在国企改制过程中,要反对那种以建立某种模式为基本出发点的做法。无论是改制后成为民营企业,还是国有控股企业、参股企业,也不论是成立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无论是家族制企业还是合伙制企业,只要它改制后的运行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都是可以的。

 

        (三)产权的转让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产权改革是国企改制的核心问题。多年来,在这一问题上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并不是产权是否应该转让,或者说并不是争论国企产权能不能买卖的问题,而是怎样转让才不致于使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对我国产权制度制革诟病最多的是因为改革没有现存在模式可依,国企产权改革中存在着大量的暗箱操作与钱权交易等腐败现象。因此,在国企改制过程中,许多地方政府的领导对此变得格外小心谨慎,怕担当流失国有资产的罪名。对于产权转让交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一方面,的确存在着大量的腐败现象,让一些人钻了改革的空子,给国家和改革事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这是不容置疑的。另一方面,产权制度的改革一直没能按市场交换的要求来进行,也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以往的产权制度改革中,主导产权制度改革的是各级地方政府,而政府在主导这一改革进程之际,考虑得最多的是如何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如何确保社会的稳定,这尽管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能,但政府却不能保证企业改制后能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盈利模式。而参与改制的其他利益主体,特别是那些想购买国企产权的投资者,他们参与改制的出发点与政府有所不同,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使将来拥有的产权在市场竞争中带来利润。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转卖产权的与购买产权的出发点和动机不一样,在确定产权价格时,其评估的标准就不一样。一般来说,政府希望以中介机构的评估价格转让产权,而购买产权者则以其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在判断该企业资产能否在将来创造利润的基础上评估产权价格。而资产能否创造利润,并不取决于资产本身,而取决于资产与企业家能力的结合。在当今产权市场不规范及甚至于是有行无市的情况下,政府往往迫于多种压力,不得不以低于中介机构的评估价格转让产权。如果是这种情况下的产权转让,不应视为国有资产的流失,因为这是正常的市场交换行为。交换价格是双方议价能力较量的结果。如果在产权转让交换过程中,能尽可能的公开、透明,按国家的相关法规进行,就能有效地使产权制度改革有序地进行,国有资产的安全才可能得到保证。

 

        (四)国企在改制过程中要注重三大战略的研究与制定。中央早就明确指出,企业要加强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与市场营销战略的研究与制定。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企业只有战术没有战略,这是几乎所有研究者的共识。过去我们曾一度对企业的短期行为给予严厉的批判,实际上就是对企业缺乏战略的一种否定。现在企业这种缺乏战略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许多企业要么仍然是按照过去的模式经营,要么依靠媒体炒作、打价格战、打擦边球甚至不惧违规违法以求获利。我们不能期待靠这样的企业来发展我国的经济,更不能以此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过去的体制中,企业的经营行为受到诸多非市场因素的制约,那么通过改制,当非市场因素开始淡出企业的经营活动时,企业必须要有一种长期的战略安排。而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与市场营销战略是任何企业都不能忽视的基础性战略。

 

        这三大战略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是指导与规定企业经营活动的指南。企业在业务项目选择、企业规章制度的确定、企业业务流程的设计、企业文化的构建、组织机构的安排等方面都应根据企业战略的要求来进行。最好是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就讨论这些,因为在改制过程中就已经涉及到了企业未来的管理与经营。如果我们放弃以甩包袱、圈钱为目的的改革,那么,这种市场导向就是必然的选择。

 

        三、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国企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企业都应该充分认识国企改革的伟大意义以及国企业改革所肩负的重任。国企改革并不是单纯的国有企业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也不仅涉及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问题,还涉及到千千万万人的就业问题,更是涉及到调整全社会各种利益主体的经济关系的大问题。因此,我们要从政治的高度与历史的高度来对待这一问题。中央明确指出,要通过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与国有企业的战略改组,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而国有经济的这一作用。只能通过国有企业在市场上的优秀表现才能发挥。因此,如何使国有企业通过改制,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与市场竞争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是国企改制最直接的目的。放弃这一目的,实际上是一种对市场经济的反动。

 

        其次,应充分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国企改革,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不是某个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的大事。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既有自下而上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自上而下的战略规划,这是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但涉及到国有企业改革时,由于它将是对许多人利益的一次直接调整,对企业改制抱各种态度的都有,特别是那些举步维艰的企业,许多利益相关主体担心在改制中其利益会受到损害,因而存在着许多疑虑、恐惧甚至抵触情绪。我们应该抱着负责任的态度,向他们讲清楚改制的意义、相关政策、方法、途径等,千万不能搞愚民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参与国企的改制工作。

 

        第三,国企改制不能走过场,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做好每一项工作。过去我们在推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尽管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等,也有公司章程,各种规章制度也成册成套,可许多都只是为了应付,甚至是个别地方政府领导为了政绩而做出来的,在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的各职能机构还是按过去的模式运转。如有些国有控股企业的股东大会不能按时召开,经营状况不能如期公布,监事会形同虚设,董事长与总经理一肩挑,经营决策还是一把手说了算等等。甚至企业内部的员工还是只能进不能出,干部只能上不能下,收入只能升而不能降,奖金依旧是人人有,而责任是谁也不负,主管部门还是紧抓不放,随意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等。这样的改制就算当时没有让国有资产流失,却在让国有资产迅速贬值,甚至比流失更可怕。

 

        第四,坚决杜绝国企改制中的腐败行为。腐败问题已成为全社会的公敌,因为大家都认识到腐败已成为影响改革开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腐败造成的危害,不仅仅是国有资产的流失,更重要的是人心的流失,导致社会稳定的基础动摇。完全可以说,腐败不除,将贻害无穷。

 

         国企改革,所牵涉的关系复杂,任务艰巨。但这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只要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目标不动摇,国企改革就必须继续推进。只要我们以市场为导向,规范改制,充公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相信国企改革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益阳市委党校

        e-mail:wxs1481@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