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局道 僵局之救 巧用力才能扳倒大石头(2) 李泌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指的是根据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条件,凭借地形、地貌、距离等地理状况、阴阳寒暑的天气情况和白天黑夜的时间因素等自然条件,在充分弄清敌军兵力兵情,并且对双方主客观条件的实际情况有了正确分析把握的基础上,采取一边防御一边养精蓄锐,等待敌方劳顿疲惫、士气大伤之时,再转守为攻,从而争取作战的最大主动权。 从作战的实际需要出发,以逸待劳强调对于来犯之敌要冷静观察,深入研究,发现敌方可以为我方利用驱遣的因素和环节,迫使敌人自我疲惫,自我损亏;我方则应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抓紧时机乘虚而入,一举挫败敌人。这就是说,“待”不是消极盲目守株待兔式的坐等时机,而是不投入或少投入军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去摆布敌人,牵住敌人的牛鼻子,削弱其实力,消耗其锐气,在这种由不动而主动的过程中发现和创造战机。 以逸待劳是智慧韬略,是战略指导原则,不是具体的战术计策。至于采取什么样的具体计策来达到以逸待劳的目的,这要根据双方的军情和主客观因素,因势利导,相机行事,调敌就范,后发制人。 以逸待劳,不能耐不住性子,心急等不得豆煮烂,急于事功,那就会半途而废或功败垂成。 “安史之乱”后,长安、洛阳两京陷落安禄山之手,唐玄宗逃亡入蜀,太子李亨趁机于灵武即皇帝位,白衣山人李泌成为帝王之师。 大唐的国力经此一乱而一落千丈,非但两京失陷,半壁江山沦入乱贼之手,而且人心惶惶,君臣惊慌失措,灵武的小朝廷不过是徒具形式的流亡政府而已。 所幸,安禄山立国不久,龙椅未坐暖,儿子安庆绪杀父自立,为大唐恢复提供了大好契机。 李泌献平乱对策,曰: “今诏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千真不敢离长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将也。随禄山者,独阿史那承庆耳。使子仪毋取华阴,令贼得通关中,则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其精卒劲骑,不逾年而敝。我常以逸待劳,来避其锋,去剪其疲,以所征之兵会扶风,与太原、朔方军互击之。徐命建宁王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并塞与光弼相犄角,以取范阳。贼失巢窟,当死河南诸将手。” 李泌这一策略的精髓是,唐军要尽全力占领今山西一带,则叛军主力盘踞的范阳(北京)、洛阳、长安三地,正好位于以山西为圆心的一条弧线上!唐军可以以山西为圆心,袭击三地,让叛军疲于奔命。 李泌的策略得到了贯彻。至德二年,郭子仪率主力兵马攻下了河东;固守太原的李光弼配合默契,一举歼灭围困太原之敌七万。南呼北应,两个主将因而控制了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的战略要地。 范阳、洛阳与长安都是叛军非守不可的地方,当初占据时可谓大胜,如今却是三大包袱。这道半圆形的弧形曲线,自从郭子仪、李光弼两支队伍控制山西的地盘之后,便变成了一道要命的线! 从此,官军从山西奔袭敌军三大要地的任何一点,走的只是半径,而营救的敌军则要跑半个圆圈。要命的是,官军暂时还不急于决战,太原的李光弼只是作势要攻范阳,洛阳之敌非得千里奔援不可;郭子仪的河东军只需向河阳移动数十里,范阳、长安之敌也非千里奔援不可!因为河阳是伪都洛阳的北面门户。 在李泌的授意下,郭、李二将时而作势佯攻范阳,时而佯攻洛阳,时而佯攻长安,结果,叛军沿着这数千里长的弧线不住地往返奔跑,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这样,再强的队伍也非拖疲、拖垮、拖散不可!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李泌“以逸待劳”的战略决策,要点便是占领山西这条“弦”,从圆心出发,走半径,佯攻敌之三大据点,牵动敌人千军万马,使他们往返数千里,不停地疯狂奔跑,拖垮它! 可惜,这妙计实施过程中被肃宗砍头去尾了!他先是杀了建宁王,使李光弼挺进范阳而无友军配合;继而,在尚未将敌人拖垮时,提前进攻长安,志在帝座的肃宗,终于踌躇满志地坐在长安金殿龙椅之上;而追求天下长治久安的李泌,则是功败垂成,心灰意冷。 帝王师也有无奈的时候! “安史之乱”延及九年,这九年战争虽然灭了安禄山、史思明,但培养了一批小安禄山、小史思明,终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格局,导致唐朝最终亡于藩镇之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