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经济管理我不是教你诈>该拿的就要拿

我不是教你诈


该拿的就要拿

作者: 刘墉


  有一天,读到明朝袁了凡写的(了凡四训),其中说到两个有关孔子的故事,终于让我

释怀。故事说:

  鲁国法律规定,如果有人肯出钱赎回被邻国捉去做臣妾的百姓,政府都颁奖金。孔子的

学生子贡,赎了人,却不接受奖金。孩子知道就骂他说:“你错了!怎么可以只为自己高

兴,博取虚名,就随意去做呢?现在鲁国大都是穷人,你开了恶例,使大家觉得赎人受赏是

丢脸的事,以后还有谁赎得起人?从此赎人的风气,只怕要渐渐消失了!”

  书里又说:

  子路有一次救起溺水的人,那人送了一头牛为谢,子路收了。孔子听说;则大加赞赏。

  了凡先生写了一段很引人深思的话。

  “若所行似善,而其结果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善,若所行虽然不善。而其结果有益

于大众,则虽非善而实是善。”又说:“例如不应该的宽恕,过分的称赞别人,为守小信而

误大事,宠爱小孩而养大患……等,都急待吾人冷静检讨改善。”

  我发觉,其实中国的儒家思想,早就重视了“合理化”,只是后来许多人故意表现“私

情”,故作有人情味的样子,或表示自己的宽宏大量,而造成“情理不分”。

 

假好人与真乡愿

  读中国绘画史,有一段明代大画家沈周的故事,我永远不会忘。书里说,沈周的邻居掉

了东西,误以为沈周家一个相似的东西是他的。沈周知道之后,就把自己的东西送过去。直

到邻居掉的那个找回来,把沈周的东西归还,沈周也只是笑道:“这不是你的吗?”

  书中举出的这类例子很多,似乎以此推崇沈周的“胸襟廓落”。只是,每次我读到这

儿,都不以为然,这真叫胸怀吗?这根本是最害中国社会的“烂好人”、“真乡愿”。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论语》中的一段话,而不能不佩服孔子。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好不好。

  孔子回问:“你拿什么去报德呢?”接着叮嘱:“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儒家“求合理”、“不过火”的中庸之道,在这两句话中,已经做了明确的表现。

  问题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为什么却处处忘记这个道理。

  最近,一个跟英籍丈夫离婚的中国妈妈,为了把孩子带回台湾,而上了法庭。那英国人

居然批评台湾是个没人情味的地方,说你在路上被撞死了,都没人救你。

  虽然法官后来把孩子判给了母亲,那英国人的每个批评,却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曾几何

时,我们这个最有人情味的国家,却成了最没人情味的?

  那人情味去了哪里?

  答案应该是:去了自己人的身上。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