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经济管理我不是教你诈>写文章如同做菜,先得办货

我不是教你诈


写文章如同做菜,先得办货

作者: 刘墉


  写文章不就如此吗?哪个写文章的人能不早早就想“材料”?你只要定下题目,就得想

那做法,好好收集材料。而且写作比“办桌”更麻烦,一篇文章的材料,常得收集一年半

载。写小说的要到文章中的地点体验,写散文的要为写作的主题找素材。你可以读一大堆东

西,到最后全不用,却不能不读。“书到用时方恨少”,你很可能发现才读过的东西,因为

当时没弄清楚,而不敢引用;也可能惊喜到小学念的故事,居然派上用场。

 

写文章要有生活的经验才主动

  我最近看了一本美国黛安艾克曼(DianeBckeman)写的《感官之旅》(Bnaiural

History of the Senss)真是吓一跳。这位小姐写嗅觉、触觉、味觉、听觉和视觉,居然洋

洋洒洒几十万字。句句有出处,不知下了多少考证的功夫。隔不久,又在美国的公共电视,

看到她连续四集的报导,把文字的感官之旅变成影像,让我不得不佩服,她的题材不只是从

书本里得来,更有许多“生活”的经验,怪不得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会发

觉,一个亲身感受过的人,写出的东西,绝不同于纸上谈兵的作品。他谈的不只是知识、是

道理,还会给你一种主动的影像,从文句中跳出来,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

 

生动的导入,可以引人入胜

  我写文章很讲究这种影像,妙的是,我最早却是受到《诗经》的启发。

  (诗经)里有所谓“兴”的写作技巧,先谈别的事,引起你的兴趣,再转入主题。它写

男女约会,先说“东门之外的白杨树”;它写男女偷情,先说“野地里有只死樟,用白茅草

包起来”。让你正不知怎么回事,突然话题一转,跳出一对生动的男女。它也用“蝉”的头

来形容宽宽的额角,用飞蛾的“触须”形容弯弯的眉毛,用幼嫩的小草形容纤纤十指,甚至

以蛀木头的小虫形容女孩白皙的脖子。

  但是,因为那些都是诗人亲身接触的东西,所以写来不但不俗,而且生动,优雅。

 

文章的素材要平时收集

  我常想,写文章的人如果等见到题目,才出去找题材,恐怕已经来不及了。一个人真要

左右逢源,顺手拈来都“妙造自然”,就得平时多读书、多游历、多感触,好象一位大师

傅,把各种五香,干货、酒品、罐头,早早存着。只要捉到“生鲜”,立刻就能下锅。

  什么是“生鲜”?生鲜是刚捕来的鱼虾,活杀的鸡鸭,也是写作时突然出现的灵感。你

可以在翻报纸,看电视的时候,突然触动灵感,然后冲去书桌,摊开纸,就把灵感发挥出

来。那灵感是生鲜,你平日贮存的知识是配料,少一样都不成。

 

写文章可以快笔单刀直入。

 

 

也可以慢慢导入

  当然,也不是每道菜都能“快锅大火”地立刻上桌。有些菜就非“温火”不成。碰到这

类文章,你得慢慢地“煨”,把灵感和配料,在脑海里慢慢调和,让它们互相作用。好比高

汤煨排翅,那滋味是高汤,精华是排翅;排翅无高汤只是“空质”,高汤无排翅只是“空

鲜”,只在两者相合,才能成第一等的美味。

  我不论写散文或小说,都爱这高汤排翅的作法。把平常生活中的杂感,慢慢煨煨人生哲

理。那哲理因为有生活作背景,所以能感人。至于小说,我则喜欢慢慢的烘焙,把气氛整个

酝酿起来,再把排翅放下去,使高潮能引起读者更大的共鸣。这慢火的功夫,我是经过几十

年,才稍稍抓到的。

 

文章要求精简

  年轻时写文章,我喜欢大火炒,而且买到什么材料,都要下锅。道理很简单——我好不

容易收集这么多材料,显示我功夫深,学问博,怎么不用?可是有一天,我到朋友家吃“腊

八粥”,她只用了糯米、红枣和桂圆,再洒点米酒,却比我家放了八种材料的好吃得多。

  我突然发觉,凑足了八样材料的“八宝粥”,不见得好过四种材料,而吃东西,重要的

是味道,不是虚名,不论做菜,写文章,存心“掉书袋”、卖才学的,往往作不出最好的东

西。那是堆砌,不是丰富;那是虚夸,不是真实。

 

文章要平实自然

  说到真实,我认为和我们愈接近的愈真实,而愈接近的应该愈生活,也愈平凡。用生活

中最平凡语言写出的东西,最让人感动。

  所以我写文章,尽量用白话,白得小学生都懂。这有什么错呢?我们平常说话,不是孩

子也听得懂吗?如果你能把高深的道理,说得小孩也懂,不是更好吗?

  我常想起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乡。”哪个中国人不会背这首诗?哪个会这首诗的人到异乡,能不在心头浮上这些诗句?

  只是,我也想,会不会惟有在大唐,那个万邦来朝、文风鼎盛的时代,人们才能由奇

丽、诡橘、险怪,回归到最接近心灵的“平淡人妙”?如果把《静夜思》放到今天的“诗

社”里评选,恐怕会被当作“打油诗”,不但得不了奖,连入选都办不到。

 

文章要浅白易解,直指人心

  最近看英美大思想家罗素(BetrtrandRussell)的《罗素回忆集》,其中一段话,很引

起我的共鸣。他说:

  “我总是使用平易近人的英文写作,虽然如大家所知,我也能用晦涩难解的数学逻辑。

我也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才能写出老妪能解的文章,它给我一种自由的感觉……”

  罗素还建议写作的人:“如果用一个简单的字就能表达出来,千万别用复杂的字。”

  他使我想起十几年前,第一次看作家老舍的《骆驼样子》时,看到老舍形容雪天、雪

地,简简单单几句活,好象把那雪景活生生的搬到眼前,比我用一大堆“晶莹”、“剔

透”、“白皑皑”、“粉饰银装”所形容的更直接、更生动。

  也使我想起《史记》里描述荆柯刺秦王。“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

其室。时惶恐,剑坚,故不可立拔。”那一段都用短句,但是正可以描绘千钧一发的画面。

 

辞藻不可喧宾夺主

  我开始领悟,味道好,不但作料不能放得太多,而且要用得恰到好处。不能早放、不能

久搁。最重要的是把“主味”烘托出来,而不能喧宾夺主。所以作鸡,要有鸡味;作牛,要

有牛味。如果只知作料味,却失去鸡和牛本身的鲜味,就好比用一大堆形容词,写“刺秦

王”的一瞬,和描述“一眼看到的雪景”,那瞬间最真实的感受,反而全不见了。

 

文章不可偏离主题

  想起有一次和林玉山老师吃“生鱼片”,他看我在酱油里放了许多“芥未”,笑道:

“你是吃生鱼片,还是芥未?放太多、太辣,反吃不出生鱼片的好滋味了。”

  想起大学时代在师大旁边的龙泉街,吃辣牛肉面,一群人对着碗掉眼泪,一边哭,一边

吃。有人问:“好吃吗”吃者答:“过瘾,辣极了!”只是后来想想,到底吃到牛肉味道了

吗?

 

文章不可不合时宜

  也想起有一次跟黄君壁老师吃饭,他的茶杯一空、我就为他倒满。老师居然把手掩着杯

子说:“咱们是自己人,我就直说,为了我好,不要随时为我添茶,免得我没立刻喝,反而

后来喝的全是冷茶。”

  多有道理啊!别让配料杀了你的味觉。别在文章里加太多辣椒和味精。更别不合时宜地

一味倾吐,让读者喝了一大壶冷茶。

 

综合结论

  说了这许多,你可许真以为我在教烹饪了。那么讲实在一点,我的结论是——要想文章

写得好,你必须平时收集材料,不但看万卷书、也行万里路,使自己下笔能真实而生动。

  写作时,你可以单刀直人地“破题”写来,也可以用生动的材料将“主题引入”。然后

适时、适量地加入自己的论点和经验。那必须是你深恩之后豁然贯通的想法,而非生吞活剥

的堆砌。那最好是平实自然的描述,而非艰深辞语的卖弄。

  最重要的是,你无论怎么写,总不能偏离本题。而且只有出于真诚的文章能够感人,只

有感人的文章可以流传。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