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诊断地球 作者: 无名氏 太平洋的挑战 下一个世纪到底谁是赢家,欧洲?美国?日本?或中国?是近年来世界性的热门话题,每一个学者或作家出于不同的目的、依据,作出过不同的判断,有时是为唤起本民族、本国家的危机意识,有时只是为了危言耸听,达到商业效果。这篇平实的学术论文出自联邦德国学者埃贝哈德·莱因之手,可以代表一般人对于所谓太平洋时代的看法,也反映了一个具有反省意识的欧洲人对于欧洲潜在危机的认识。该文原载联邦德国《欧洲文献》1984年第4期。原题为《太平洋的挑战:对欧洲的危险和机会》。 欧洲人几乎不知道,太平洋沿岸国家(苏联和北朝鲜除外),即从西北的日本和南朝鲜,西南的东盟,南部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东南部的智利、秘鲁和哥伦比亚直至北美洲西部的加利福尼亚、俄勒冈、不列颠哥伦比亚、阿拉斯加,正在发展成为一个日益一体化的经济区,发展成世界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而且几乎没有人知道,太平洋沿岸国家之间的贸易现在已经超过了大西洋两岸国家之间的贸易。 太平洋地区经济一体化与我们西欧30年来在欧洲共同体、自由贸易联盟和经济合作组织范围内所推行的机构和政治的一体化--可是政治上的摩擦与障碍越来越大--意义不同。太平洋地区的一体化,如果实现的话,将是自发地、依靠市场和地区的力量来实现的。 虽然太平洋地区也有经济合作成为体系的某些因素,如日本前首相大平这样的政治家,还有科学家和企业家多年来主张成立“太平洋地区共同体”,还有一个最广泛的机构即“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它包括太平洋地区的15个国家和智利、秘鲁、墨西哥和台湾的观察员。 此外还有地理范围较小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和南太平洋共同体论坛,其支柱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南太平洋分散的群岛。 但是,看起来所有的观察家一致认为,即使在较远的将来,也就是在今后30年里,估计在太平洋地区也不会形成一个可以同欧洲共同体相匹敌的“太平洋共同体”。因为有关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以及相互问距离的差别简直太大了。 尽管政治和机构方面的基础设施迄今不太发达,但可以大胆地提出这样的论点,即太平洋地区将发展成为居优势的地区之一,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中心。作出这一大胆论断有以下三个根据: 第一,人的潜力:在太平洋沿岸居住着人类的很大一部分,即20多亿人。他们不仅形成一个有巨大购买力的市场,更重要的是,在那里生活着属于在经济上最活跃、最善于学习和最能发明创造的一部分人。他们在“集体”中合作共事的能力比欧洲人或美国人强得多。在未来高度专业化分工的信息社会中,个人全身心地投入集体工作的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社会的效率。 第二,资源:太平洋地区属于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里不仅有矿藏,如煤、石油、天然气、铀、铁矿、铝矾上矿、锡、锰、钨等,也有丰富的动植物产品,如橡胶、棉花、植物油、稻米、木材、鱼等等。 第三,交通状况:太平洋把人和资源理想地结合在一起。在日本、新加坡和南朝鲜可以自由出入太平洋,而且50万吨以上的油轮和货轮都可以在这里装卸。现在已经表明它们拥有多么优越的地理位置。这种大自然安排的位置优势欧洲是难以超越的。 这些因素,即人的才智、勤奋和追求富裕,加上有经济上良好分工的最佳社会组织、便利的交通联系和巨大的销售市场等等的综合作用,为互相之间互为因果的增长动力创造了理想的前提条件(协同效应)。 因此可以较有把握地预计,太平洋地区在今后二三十年内的经济增长率将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将至少是部分地取代在过去200年里居优势地位的、作为技术进步从而也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的北大西洋地区(西欧与北美东部)。 西欧受这种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同北美相比要大得多。北美既面对太平洋也面对大西洋,它经历的这种转移是内部的重心转移。北美的适应能力也比西欧强。 太平洋地区作为世界经济较量的场所,其重要性正日益增长,它把欧洲挤到一个更为次要的地位。其间接影响可能会超出经济,尤其是超出工业的范畴。 欧洲作为文化、新闻、商品交易所、银行、保险业以及经济合作组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能源机构、国际关税理事会和万国邮政联盟等等国际组织的中心,将被迫不仅仅与美国,而且与太平洋地区各国分享它的优势地位。新加坡和香港在最近10年已发展成具有世界性服务职能的重要场所。① 实际上,在过去100年里我们已经习惯于这种情况,即新成立的组织,不论是国际能源组织、国际橡胶、锡或是可可协定的秘书处、共同原料基金秘书处,还是国际原子能组织,都是设在欧洲,这些组织在欧洲为第三部类创造了劳动岗位。几年前就国际橡胶协定秘书处设在吉隆坡、伦敦还是汉堡的争论表明,其它地区,尤其是太平洋地区在同欧洲争这种机构的所 ①世界性的报纸《国际先驱论坛报》基本上在美国编辑,却在巴黎、伦敦、海牙、苏黎世以及香港和新加坡出版。英国的《经济学家》自1983年11月起也在新加坡出版太平洋地区版。在地。欧洲在第一部类的生产、贸易和消费当中,如果不再像以前那样在造船、世界钢铁生产或锡、橡胶和咖啡的销售方面成为世界的中心,那么,欧洲为什么还非得承担在第二部类当中的主导作用呢? 太平洋地区形成一个新的经济重点并不意味着将来欧洲注定要在经济、技术和政治上变得无足轻重,或是肯定不能成为世界上(而且是收入、业余时间和生活质量结合在一起的)最富裕的地区。 这首先意味着,欧洲在世界社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①,其它地区与欧洲相比将变得较为富裕。从全球的观点来看,这在原则上应给予积极的评价。 其次,这样一来就最终宣布了“欧洲中心论”的结束,将来欧洲对太平洋地区在文化和经济上的关注至少要像太平洋地区对欧洲的关注一样多才行,世界范围内学习和仿效的过程将不再是单方面的了。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中国将不再把欧洲看作是主要的朝圣地和知识的宝库,假使它们今天还在这样做的话。 欧洲既不能阻挡也不能逃避诸如经济重点从大西洋向太平洋地区转移这样一些深刻的世界经济变化。欧洲不得不接受太平洋的挑战,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上与它争个高低。 欧洲对太平洋地区的战略不能够仅限于经济、甚至工业领域,它还必须包括教育和社会政策。 如果欧洲坚持一种敌视技术、把过去看作理想的立场,而 ①1980年西欧占世界社会总产值的比例约30%,太平洋地区则占约25%。且不愿意实行和赞同技术和经济的转变,那么它就不能成功地对付太平洋的经济力量和占优势的竞争能力。其结果是福利水平下降和导致在内部表现为社会紧张,在外部则日益丧失政治上的重要性。 1983年12月13日,根舍外长在向德国雇主协会联合会发表的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同时也是论争性的讲话中指出过这种联系。他在讲话中首先要求对新技术、微电子学和光电子学以及生物技术持赞成态度。此外,他还强调了全欧洲的共同研究、欧洲标准和欧洲各国政府的购买政策。① 欧洲对太平洋的战略必须同时规定以下目标: 第一,加强和重新赢得欧洲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的经济和技术效率; 第二,加强欧洲在太平洋地区的存在,从而分享那里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欧洲本身没有一个健康的基础,这一点是做不到的。没有这一基础,要企业家更多地加入太平洋地区的任何呼吁都会落空。 欧洲首要和最迫切的任务是加强对太平洋地区的工业竞争能力。 欧洲竞争不过日本和太平洋地区的南朝鲜、香港和台湾,首先表现在欧洲工业产品在世界市场所占比例明显下降,欧洲工业产品在本地也部分地、令人担心地被挤出市场。受到威胁和“正常萎缩”的产品有:照相机、袖珍计算器、收音机、摩托车、 ①根舍报告《技术的挑战》,1983年12月13日,波恩。载联邦政府新闻部公报,1983年12月15日,第139号。录像机、组合音响设备、小汽车、数控机床、叉式装卸机、电动打字机、船只、钟表和微处理机。 其后果是,与整个商品贸易相比,工业产品的贸易出现了严重的赤字,且赤字在不断增长。1982年,欧洲共同体对日本、南朝鲜、香港和台湾的贸易赤字高达150亿美元。假如欧洲共同体各国和共同体没有采取各种保护措施的活,这个赤字,首先是纺织品和汽车的赤字还要高得多。 恢复欧洲竞争能力首先并不是哪一国经济政策的事。这需要企业、雇员和国家通力合作。 欧洲的企业首先必须学会为世界市场研制、生产和销售它们的产品,至少是高技术领域的产品。只要它们还以为靠地区性市场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或欧洲共同体本身可以维持下去的话,那么,它们将永远达不到最少单位成本所需要的大批量生产。首先它们已经毫无希望地败于日本的竞争。 欧洲首先在利用精确的合理化手段批量制造商品和在向世界市场推销商品的能力方面落在后面。在许多领域,生产只集中在少数几家有竞争力的工业企业当中,这既发挥不了技术的优势,也不符合经济的需要,它是国家采取保护和干预措施的结果。 欧洲也缺少日本人的贸易公司所拥有的那种高效率和放眼世界的销售机构。① 欧洲企业不敢推行一项扩大生产和占领世界市场的进攻性战略,而日本企业在巨型船只、钢铁、微处理机、录像机、复印机和电动打字机等方面采取的往往正是这种战略。 ①日本的三菱和三井两个最大的贸易公司在1982年至1983年度的营业额共2910亿马克,而德国两个最大贸易公司施丁纳斯和蒂森的营业额仅340亿马克。 欧洲企业常常缺乏那种在出现新的、改进了的产品和技术时作出灵活而又迅速反应的能力。日本的工业除了有大规模生产的特长之外,还擅长于不断完善相同的产品和相同的基本技术;它们从这里又获得了竞争上的优势。 最主要的还在于,企业要建立起一种与雇员的合作关系。只要雇员对劳动缺乏积极性,只要他们对企业的情况没有充分的了解而且没有参加企业的决策工作,那么欧洲就别想有效地对付太平洋的、首先是日本的挑战。 欧洲的雇员必须学会克服自己对机器抱有的某种程度的敌视心理。如果不进一步实行劳动过程的自动化,不尽最大努力来改进生产效率,欧洲是无法与太平洋地区竞争的,因为那里有一支守纪律、爱劳动和干劲足的劳动大军。 劳动生产率与收入之间和利润与投资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雇员和雇主都不能摆脱的。同日本情况不一样的是,欧洲近几年的工资增长一直快于生产率的增长,欧洲的企业没有像日本和美国的企业那样获得足够的利润,以便能有力地进行投资。 欧洲社会长期以来总是相信生活在“爱丽丝仙境”之中,在这里人们永远可以少工作、多挣钱,而且尽管如此还是能够长年在同样的地方、用同样的生产技术、保持同样的工作岗位。而可惜的是,东亚人已经永远把我们赶出了这个“劳动世界的天堂”。 国家--各国政府以及欧洲共同体--为加强竞争能力必须确定并且改善基本条件。这首先是指: 第一,在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25年以后的今天,终于能够成立欧洲和谐的内部市场了,应当为整个欧洲规定统一的关税手续和统一的技术标准,首先在军备、电信、能源和交通方面实行全欧范围的国家购置政策,而不是民族至上的购置政策。后者正是欧洲分离主义可悲的一页! 第二,要在欧洲和世界范围,而不是在民族范围内监督和鼓励竞争。对于国家卡特尔局的经济远见,人们不妨可以表示怀疑。 第三,要进行调整性的而不是维持性的干预甚至保护。造船、钢铁、纺织和农业是一些耗资巨大的可悲部门,它们大大影响了欧洲在一些充满希望的技术领域的竞争能力。 第四,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对一些战略部门的发展施加更大的影响。这方面欧洲可以适当地借鉴日本的某些作法,如通产省内部的“协调行动”。 既不需要法国式的“计划化”,也不需要德国的自由放任,然后常常变成过迟的、匆忙的干涉。欧洲需要在欧洲一层“有远见的结构政策”。这只有在国家、企业主和工会的合作中才能实现。 国家应当比过去更为主动地进行大胆的、面向未来的大型计划,并由此而获得经济技术的发展动力,同时还要向欧洲社会提出未来的任务。 在美国,五角大楼在过去30年不断为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提供决定性的推动力,包括不载人和载人宇宙航行、微电子技术、雷达和激光技术、星球大战计划和反导弹,等等。 日本政府所起的作用与美国相似,但仅仅表现在民用部门。如严格的环境保护条例的实行,高速火车的研制,通往北方岛屿北海道海峡隧道的开凿,筑波科学城的建立,尤其是制定第五代电子计算机的计划。 欧洲最近几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对于搞大型的、可能激发幻想的技术项目的热情似乎减弱了,为什么欧洲没有利用经济衰退抓一些大胆的、只是在很长时间以后才会起作用的项目呢?如开凿英吉利海峡隧道、在欧洲人口稠密地区修建高速铁路网、同空气污染进行坚决斗争(主要是通过有效的废气除硫)、搞一个节约能源和发展替代能源的长期计划,等等。 欧洲社会必须克服灰心丧气和懦弱的状态。对自己的前途没有更多的勇气,没有更多的自信心,没有对技术更积极的态度,欧洲就对付不了太平洋的挑战。 真正的和最困难的问题就在于此,因为这个问题深深地牵扯着传统的价值观念,而且提出了在“成熟”社会中生活意识的问题。不论欧洲如何以及什么时间恢复它的自信心和与太平洋地区竞争的能力--这是10年内的任务,它都必须尽快地抓住几个特殊任务,以更好地确保欧洲在太平洋地区的存在。 目前,太平洋地区对欧洲经济来说只起着相当小的作用。1982年欧洲向那里的出口只有10%。①与此相同的是,欧洲对外投资估计最多也只有10%在太平洋地区。 ①其中日本占2;2%,东盟国家占2.9%,中国占0.7%,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占2.O%,北美和南美的太平洋地区占大约3%。 太平洋地区对欧洲的作用永远也赶不上从地理上和文化上较为接近西欧的地区,如东欧、中东、美国中西部、地中海、巴西和非洲。同两个“强国”日本和美国相比,欧洲在那里将只有“第三把手”的地位。 谁不清楚这些地缘政治上的现实情况,谁就不能给欧洲在太平洋地区的存在制订正确的战略。 重要的是,欧洲要正视太平洋地区今后几十年可能出现的经济和技术上迅速发展的能力;重要的是,欧洲要力争不再继续失去优势而最后被挤到一边去。 在这方面需要根据不同的目标把投入的力量在地理上相对集中: --在日本和加利福尼亚的存在首先由于可以“沾光”而显得是必要的,因为谁想在技术进步中领先,谁就必须在最靠近尖端技术的地方共同参与技术研究或者至少是加以观察。这里要指责的是欧洲工业界近十年来的延误。 --在澳大利亚的存在主要是为了确保原料长期供应。 --在中国和东盟的存在是必要的,因为那里有因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带来的巨大市场,但也是为了保证原料来源。 加强欧洲的存在就是要多出口、多投资、多设销售处和维修服务处等。在太平洋地区要把长、短期措施结合起来,这些措施同国家、经济和社会都有关系。 首先重要的是要求欧洲公众有更大的敏感性。欧洲将来必须更积极更有系统地研究太平洋地区的文化、政治、经济和技术问题。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懂经济学的、能阅读日文材料的人不到一打。在德国高等学校任教的教授当中,能名副其实地被称为东盟地区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专家的大约不超过10位。中国通的数字也大不了多少。 从长期来看,这种状况是行不通的。我们欧洲需要足够的、至少几百名研究太平洋地区经济、技术、社会和政治方面的优秀专家。要说明的是,更多的不是研究该地区的历史,而是研究该地区的现状和将来! 为了不分散有限的资金,应该与欧洲其它国家,主要是英国、法国和荷兰的研究机构协调一致来培养“太平洋问题专家”(日本通、东盟通和中国通)。 必须增加在太平洋地区主要是日本、中国,东盟和澳大利亚进行研究工作的奖学金。 欧洲的宣传工具,首先是电视,将来应更积极、更系统地报道太平洋地区的情况。 在太平洋地区,主要在日本和东盟国家要宣传欧洲的正面形象。在那些国家眼中,欧洲在技术上的地位已逐渐下降,而是懒散的、颓废的、“向内看的”、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和保守的。这妨碍了欧洲的出口。 对太平洋地区感兴趣的欧洲经济界的任务是,通过适当的宣传恢复欧洲的形象,特别是提高欧洲在未来技术领域,如欧洲卫星、欧洲空间导弹、光纤电缆、核聚变研究、生物工程等等方面的形象。在大部分技术部门和工业生产方面,欧洲仍然属于世界第一流,还是排在日本前面的。因为日本加强了对自己形象的宣传,这一点尤其要加以强调。 对太平洋地区来说,欧洲经济界必须更多地作为一个整体出现。成立日本“欧洲贸易委员会”和“欧洲共同体--东盟贸易委员会”是这方面的一线希望。 但是,为更大规模地展开欧洲在太平洋地区的合作,需要成员国的商会①、感兴趣的公司和大使馆等方面作出长期的、积极的努力。在那里单独地去对付“当地的竞争”,尤其是来自日本的竞争,将越来越困难。首先在以下方面进行合作是必要的: ①在这方面表现出了与时代不相符的分离主义,在太平洋地区没有能担负起收集数据、观察市场、咨询企业等等任务的全欧性商会。迄今为止,在这方面的所有尝试都由于欧洲国家结构互不相同而失败了。 --在获取一般的和专门的市场数据方面。在这方面,欧洲由于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而造成难以形容的浪费; --在为大型项目成立财团方面; --在为大型项目提供资金方面,在这方面有着值得称道的合作的开端,发展援助也应该与这方面联系起来。 最后,欧洲还需要在当地有有效的推销机构,这些推销机构应允许特殊的中型企业在10公里至1.5万公里的距离内出售自己的产品,并为顾客提供必要的服务,日本的工业由于有自己的贸易公司而掌握这一类推销机构,因此遍及全世界。 欧洲必须采取类似的作法。否则它的中型企业就要被排挤出世界市场,甚至有朝一日也会被排挤出欧洲市场!在这里要求银行、工业界和愈来愈专注于进口和国内市场的贸易界,成立相应的推销机构。 由于欧洲经济和社会发展迟钝,实现欧洲长期的太平洋战略--至少是部分的--将需要多年时间。因此,更需要尽快抓紧这项任务并为此集中必要的资金。 从根本上说,太平洋挑战只是从经济、技术和文化方面对欧洲在未来世界上的地位提出问题。在欧洲,凡是考虑未来的人都必须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希望,这个挑战能像60年代的“美国挑战”一样唤醒欧洲!否则欧洲的前途就不妙了。 任友林 译 (选自《亚太经济的崛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 公益图书馆扫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