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的狂欢 作者: 吴伯凡 >第一部分 数字时代——“没有尽头的青春期” 当时,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天国里谁是最大的?”耶稣便叫一个小孩子来,使他站在他们当中,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以,凡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 《新约·马太福音》第18章第1-5节 我们决不把时间浪费在谈论我们正擅长的东西上。这不是我们的文化。每次开会我们谈的是,“我们在七个项目上成功了,然而第八个项目呢?” ——盖茨 盖茨不愿结婚,因为他觉得自己只有9岁,而一旦结婚,就会像他的父母们一样垂垂老矣。 如果说盖茨行为处事常有童心和童趣的话,在他对各种游戏的酷爱中最为突出。他总是喜欢同许多人一道玩游戏,这甚至已成为微软的标志,被命名为“微游戏”(Microgame),且年年保存下来。 ——麦达利(《比尔·盖茨传》作者) “青春期”是儿童时期到成年时期的过渡阶段。“青春期”意味着生长、发育。青春期的尽头就是成熟。“没有尽头的青春期”(perpetual adolescence)听上去是一个矛盾的短语——作为过渡阶段的“青春期”不可能“没有尽头”。 然而用“没有尽头的青春期”来形容电脑技术的状况是再准确不过了。稍稍留意过电脑发展历程的人都会发现,尽管电脑技术在短短的四十年间有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发展,但乞今为止的电脑没有哪一台电脑堪称“成熟”。每一台电脑都经历和将要经历“才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的命运。每一台具体的电脑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显得老态龙钟。要购买一台最先进的、能在技术上称雄一世的电脑的想法从一开始就错了。投放到市场的任何一种型号电脑其实都是过时的电脑。就在一种电脑技术被放投放到市场的过程中,新的电脑技术已经大量地涌现,“最先进”的电脑刚刚问世即成昨日黄花。 通常认为,决定电脑业发展的有三大“法则”。 第一是“摩尔法则”:电脑的处理能力与一个微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的数量的平方成正比。根据摩尔的测算,电脑的实际处理能力每18个月翻一倍。 第二是“梅特卡尔夫法则”:电脑网络的价值与联结到网上的电脑的数量的平方成正比。索取信息的人越多,信息的资源就越是丰富而不是越是贫乏。 第三是所谓“盖茨文化霸权法则”:硅谷的数字天才们的大脑中一有什么的念头冒出,这种念头就立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技术,并迅速传播开来。 这三大法则令人想起中国“大跃进”时期的著名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事实上,电脑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一场实实在在的“大跃进”运动,在这个“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大跃进”的时代,任何一个电脑用户都没无法固步自封。因为当你开始使用电脑时,你就已经把自己置于落伍者的行列。电脑使用者不折不扣是“永远的落伍者”。然而电脑使用者又无法对自己的落伍状况安之若素。当人开发电脑技术的时候,电脑技术又在不断地“开发”人。新的电脑技术既以它的威力来强迫人,又以它的魅力来引诱人不断地追逐它。电脑技术是最富于刺激性的技术,它不断地激发起人的好奇、冲动和热情,又不断地造成新的苦闷和期待,它使人“衣带渐阔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身不由己,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身患严重的“强迫症”。 电脑技术在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迫使人们在知识和技术上不断地生长、发育。越来越侵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永不成熟的电脑技术如火如荼地发展,使人的生存也陷入到如火如荼而又永不成熟的状态,而人的这种状态又正是电脑技术不断发展的不竭的源泉。 正是出于这种理由,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把“数字时代”称为人类的“没有尽头的青春期”。 “没有尽头的青春期”是把握电脑技术和电脑文化的关键概念。“青春期”是一个想摆脱成年人的控制,独立意识崛起的时期,一个想摆脱稚气而又稚气未脱的时期,一个想获得成年人的权利而又抵触成年人的生活态度、伦理准则的时期,一个越轨、犯规的时期,一个偷情的时期,一个想离家出走,独闯世界的时期,一个不知道什么叫“适可而止”和“知足常乐”的时期。 多数电脑文化专家已经看到,电脑黑客在电脑技术的发展当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们被称为“电脑革命的主角”)。只有理解了“青春期”,我们才能理解黑客的各种特征——黑客的年龄特征,“黑客伦理”的特点,黑客的是非功过。 只有理解了理解了“青春期”,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像比尔·盖茨这样的“技术玩童”、“技术牛仔”为什么如此得势,成为“男孩总裁”、“比尔大帝”。也只有理解了“没有尽头的青春期”,我们才能理解“微软”为什么在“网景”的攻势下“兵败珍珠港”,又为什么能在相当困难的处境下反败为胜。 只有理解了“青春期”,我们才能理解被称为“离经叛道者的少沙龙”的尼葛洛庞蒂的“媒体实验室”能从技术的“异端”成为“主流文化”的代表者。 …… 电脑诞生于美国,数字时代是美国人开创的时代。这不是偶然的。电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与美国人的民族性格息息相关。从主机型电脑到个人电脑,再到网络化个人电脑,电脑型态的变化是正好是所谓“美国魂”(American mind)的逐步展现。 最早的美国人就是一群“离家出走者”。这群“离家出走者”乘“五月花号”船从“旧世界”(Oldworld,或译“旧大陆”,指欧洲)来到“新世界”(New world,或译“新大陆”,指美洲),开始建立一个独立于“大英帝国”的新的国度,一种独立于欧洲文化的新的文化。在欧洲人眼里,他们是一帮没有规矩、不守礼法的淘气鬼,一群向成年人(欧洲人自己)的生活准则挑战的没大没小的少年,一群目无尊长、犯上作乱的浪荡子。美国文化说说到底是一种牛仔气的文化。 从那时起,美国人一直保持着这种形象。20世纪出现的“迷惘的一代”、“嘻皮士”、“垮掉的一代”都不过是牛仔气文化性格的不同表现。本章第4节引用了美国人温勒的话:“从长远历史眼光看,我们美国人必定在某些时候强制性地使自己陷入不安宁的状态,我们持续不断地再度更新(reinvent,亦可译为“重新发明”)我们自己。这种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再度更新的传统一直可以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初期。” 所谓“强制性地使自己陷入不安宁的状态,持续不断地再度更新”,在我看来,就是“没有尽头的青春期”的另一种说法。这就是说,美国人一直是一群“离家出走者”,一直就处于“青春期”。美国人进入数字时代(他们将使整个世界都进入数字时代),只不过是更完全彻底地进入青春期。诗人陆游曾经说过:“汝若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其实技术的工夫也常常在技术之外,技术竞争的背后是文化的竞争。中国的一些技术精英和关注技术问题的人常常忽略这一点。对他们来说,嘻皮士文化与电脑革命之间的关联是不可思议的。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读的是法律专业,他最爱看的杂志包括《美国社会科学》和《经济学家》,这也会令他们感到诧异。中国的电脑技术人员太热衷于做“内行”了,太热衷于“主流文化”了,而没有意识到领导美国电脑“内行”和正规军的正是盖茨与尼葛洛庞蒂这样的非科班出身的“外行”和“技术牛仔”。 因此,理解数字时代的文化(即PC文化)和数字时代的人,离不开对美国文化和美国人的理解。数字时代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所谓“美国魂”(American mind)。从文化的角度看,电脑技术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美国人的心灵史(the history of Americanmi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