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科普知识天体运行论>第九章 二分点岁差讨论的回顾与改进
天体运行论

作者: 哥白尼

第九章 二分点岁差讨论的回顾与改进





按我的猜测和假设,非均衡行度的加速是在第一卡利帕斯时期第36年与皮厄斯·安东尼厄斯第二年当中开始出现的。(照我的说法,这是异常行度的起点。)因此我还应当考察,我的猜想是否正确,是否与观测相符。



图3—9

让我们回想起提摩恰里斯、托勒密以及拉喀的阿耳·巴塔尼所观测的那三颗星。在第一段时间里(从提摩恰里斯到托勒密),显然为432个埃及年,而在第二时期(从托勒密到阿耳·巴塔尼)为742年(70)。在第一时期中,均匀行度为6°,非均匀行度为4°20′,即从均匀行度减去1°40′,而非均匀角的两倍是90°35′。在第二时期中,均匀行度是10°21′(71),非均匀行度是111/2°(72),即对均匀行度加上1°9′,而两倍非均匀角为155°34′(73)。

和以前一样,令ABC为黄道的一段弧。令B为平春分点。以B为极,画小圆ADCE,弧AB为1°10′。设B朝A(即向前)作均匀运动。令A为B在离开可变分点前行时所达到最大偏离的西面极限,并令C为B偏离可变分点的东面极限。此外,从黄道极通过B点作直线DBE。与黄道在一起,DBE把圆ADCE四等分,因为两个圆通过其极点相互正交。在半圆ADC上运动为后行,而在另一半圆CEA为前行。因此,由于B的运行的反映,视分点减速运行的中点为D。在另一方面,因为在相同方向上的运动互相增强,最大速率出现在E。此外,在D点前后各取弧FD和DG,它们都为45°171/2′。令F为非均匀运动的第一终点,即提摩恰里斯终点;G为第二终点——托勒密终点;而P为第三终点——阿耳·巴塔尼终点。通过这些点(F、G、P)并通过黄道两极作大圆FN、GM与OP,它们在小圈ADCE之内都很像是直线。于是,小圈ADCE为360°,则弧FDG为90°35′,这使平均行度减少MN的1°40′,而ABC为2°20′。GCEP应为155°34′,这使平均行度增加MO的1°9′。由此可知,剩余部分PAF为113°51′〔=360°-(90°35′+155°34′)〕,这会使平均行度增加余量ON的31′〔=MN-MO=1°40′-1°9′〕,而与此相似AB为70′。整个弧DGCEP应为200°511/2′〔=45°171/2′+155°34′〕,而超出半圆部分EP为20°511/2′。于是,按圆周弦表,若AB为1000,则直线BO为356单位。但是如果AB为70′,BO约为24′,而BM可取为50′。因此整个MBO为74′,而余量NO为26′(74)′。但是从前MBO为1°9′,而余量NO为31′。在后面的情况下〔31′-26′〕,有5′的短缺;而在前面的情况下〔74′-69′〕,这是余额。因此应当旋转小圈ADCE,来调节两种情况(75)。如果取弧DG为42 1/2°,于是另一段弧DF为48°5′(76),这时就出现上述情况。下面会谈到,用这样的办法可以改正这两种误差;对其他各种数据来说,情况也是这样。从D点(即减速过程的极限点)开始,在第一时段的非均匀运动包含长达311°55′(77)的整个DGCEPAF弧;在第二时段为DG,长42 1/2°;而在第三时段为DGCEP,长198°4′(78)。按上述论证,在第一时段中BN为52′的正行差(79),而AB为70′;在第二时段中MB为47 1/2′的负行差;而在第三时段中BO又是约为21′的相加行差。因此在第一时段中整个MN长为1°40′,而在第二时段中整个MBO为1°9′,都与观测相等。于是在第一时段中非均匀角显然为155°57 1/2′,在第二时段中为21°15′,而在第三时段中为99°2′(80)。证讫(81)。




其它文库首页